第23章经济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5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强化练习题-第四部分统计-第二十三章统计与统计数据[单选题]1.下列统计处理中,属于描述统计的是()。
A.利用均值测度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B.利用抽样调查数据推断(江南博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C.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消费者对某品牌的知晓度D.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回归模型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性特征。
选项BCD属于推断统计。
[单选题]5.下列统计数据中,属于观测数据的是()。
A.居民收入数据B.新药疗效数据C.电池使用寿命数据D.轮胎使用寿命数据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通过直接调查或测量而收集到的数据,称为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施加任何人为控制因素的条件下得到的,几乎所有与社会经济现象有关的统计数据都是观测数据。
选项BCD属于实验数据。
[单选题]6.通过直接统计调查获得的数据属于()。
A.二手数据B.实验数据C.间接数据D.一手数据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数据的来源。
统计数据,就其本身的来源来看,最初都来源于调查或实验。
但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数据的直接来源,称为直接数据或一手数据;二是别人的调查或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称为间接数据或二手数据。
一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
在社会经济领域,统计调查是获得数据的主要方法,也是获得一手数据的重要方式。
[单选题]7.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同,普查标准时间定为普查年份的()。
A.1月1日0时B.11月1日0时C.7月1日0时D.12月31日0时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第六次人口普査的标准时间为普查年份的11月1日0时。
[单选题]8.为及时了解全国城市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趋势,按照商品零售额排序对前35个大中型城市的商品零售价格变化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1、某小学六年级8个班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34人、34人、34人、34人、36人、36人、37人、37人,其中位数为()A 34B 35C 36D 37答案:B答案解析:n为偶数,中位数=(34+36)/2=35.2、下面一组数据为9个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数据(单位:元):850 780;;750;960;1250;1080;1500;1650;2000;则中位数为()A 750B 1080C 1500D 2000答案:B答案解析:先将此组数据由小到大排序,750;780;850;960;1080;1250;1500;1650;2000;n为奇数,中位数位置为5,所对应的数值为1080。
3、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是()。
A.众数B.中位数C.均值D.几何平均数答案:C答案解析:算术平均数也称为均值,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
4、2011年某市下辖7个县的棉花种植面积按规模由小到大依次为800公顷、900公顷、1100公顷、1400公顷、1500公顷、3000公顷,3200公顷,这七个县棉花种植面积的中位数是()公顷。
A.1450B.1250C.1100D.1400答案:D答案解析:由于n等于奇数,所以中位数位置是(7+1)/2=4,即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第4个位置所对应的数值就是中位数数值。
5、抽样调查了8个学生,数学成绩分别为50分、80分、80分、75分、75分、75分、90分,100分,这8个学生数学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5分;75分B.75分;75分C.100分;78.125分D.80分;75分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先要将数据由小到大排序:50分、75分、75分、75分、80分、80分、90分,100分,中位数是(75+80)/2=77.5.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本题75出现次数最多,所以本题众数为75。
6、2010年某省8个地市的财政支出(单位:万元)分别为:59000、50002 、65602 、66450 、78000、78000 、78000 、13210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万元。
1、下列统计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有()A:全面统计报表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E:重点调查正确答案:A,D本题考查统计调查类别。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非全面调查: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AD说法符合题意,BCE均为非全面调查,故错误。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D。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下列现象适合不连续调查的是()A:生产设备拥有量B:耕地面积C:人口的出生死亡D:原材料的投入E:工厂的产品生产正确答案:A,B考查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分类。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CDE选项适用于连续调查。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B。
3、与抽样调查相比,普查的特点有( )。
A: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B:周期性的普查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C:规范化程度较高D:使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各个领域E: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正确答案:A,B,C,E考查统计调查的方式。
普查的特点如下:(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者周期性的,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AB正确。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
E正确。
(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C正确。
(4)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D选项说法错误。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BCE。
4、相对于普查而言,抽样调查的特点包括( )。
A:经济性B:时效性强C:适应面广D:周期性E:准确性高正确答案:A,B,C,E考查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式。
抽样调查的特点:(1)经济性:最显著的优点(2)时效性强(3)适应面广(4)准确性高:工作量小,各环节可以做的更细致,登记性误差往往较小ABCE符合题意。
5、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统一表式、统一指标、统一报送时间,自上而下的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这种统计调查方式是()。
(二)标准分数的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当数据服从对称的钟形分布时,可以运用经验法则来判断与均值的距离在特定倍数标准差之内的数据项所占比例。
1.约有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1,1】范围内;2.约有95%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2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2,2】范围内;3.约有99%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3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3,3】范围内;上述内容可记忆三个数据,即168;295;399.【例题19:2015年单选题】根据经验法则,服从对称钟形分布的标准分数在【-2,2】范围内的概率是()A.95%B.50%C.68%D.99%【答案】A【解析】可根据“168”“295”“399”选择。
【例题20:单选题】某班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中,已知公共课考试的全班平均分为110分,标准差为10分,如果学生的考试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则依据经验法则法,可以判断成绩在100-120分之间的学生大概占全班学生的()。
A 68%B 95%C 99%D 100%【答案】A【解析】100-120分与平均分的差为正负1个标准差,可根据“168”选择。
第四节变量间的相关分析【本节知识点】1.相关关系分类2.两变量的散点图3.相关系数的定义和计算以及取值的含义【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一】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类标准类别内含相关的完全一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完全由另一个变量的取值变化所确定。
程度相关称这两个变量完全相关。
如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销售总额由其销售量决定。
不完全相关介于完全相关和不相关之间。
大部分相关现象均属于不完全相关。
不相关两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彼此互不影响。
如股票的价格与气温的高低。
相关的方向正相关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变量的取值也相应的由小变大。
(两个变量同方向变化)。
负相关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大变小(两个变量反方向变化)相关的形式线性相关两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现为线性关系。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29分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均衡价格一、需求:购买欲望、支付能力供给:愿意、可能二、影响需求因素:消费者的偏好、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预期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生产技术、产品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预期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曲线上点的移动)需求变动: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供给数量变动: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点动最高限价——保护买方利益—市场短缺、黑市高价、生产者变相涨价、配给制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点弹性适用变动较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变动较大的场合。
点弹性:分母是原需求量和原价格弧弹性:分母是平均需求量和平均价格影响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E d>1高弹性、E d<1低弹性、E d=1单一弹性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需求交叉弹性系数:>0替代品;<0互补品;=0无关商品需求收入弹性:>1高档品;<1必需品;<0低档品供给价格弹性:时间(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替代品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经济人假设: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效用可加减——边际效用分析序数效用论——偏好次序效用不可加减——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偏好于多而不是少三、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越远偏好程度越高、不能相交、凸向原点,斜率为负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四、预算约束线:预算线的斜率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五、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
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六、商品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收入同方向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组织形式及企业形成理论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1、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第23讲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提示】完全竞争生产者是同时处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的厂商。
【例如】苹果园的老板,将采摘的苹果进行销售时,苹果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说将苹果进行销售时按既定的市场价格进行销售。
同时苹果园的老板在请摘苹果的工人时,摘苹果的工人市场属于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要素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
也就是说雇佣摘苹果的工人时按既定的市场价格雇。
(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1、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生产者可以按现行的市场价格购买其想要的生产要素,即:完全竞争生产者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例如】苹果园老板雇佣1个工人按现行市场价雇佣,雇佣10个工人、100个工人也是按现行市场雇佣。
2、由于要素价格为常数,因此边际要素成本(MFC)=平均要素成本(AFC)=要素价格(W1),即:完全竞争生产者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3、【推导】(1)边际要素成本(MFC):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例如】苹果园老板雇佣5个工人总共付了500元工资,雇佣6个工人总共付了600元工资,则边际要素成本为100元。
也就是说,增加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量,就是给这个工人所付的工资。
即在完全竞争市场,边际要素成本(MFC)=要素价格(W1)。
(2)平均要素成本(AFC):表示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总成本除以总要素投入。
(3)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者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价格是一个常数,无论雇佣多少个工人,都是按市场价来雇佣的,所以要算平均数的时候,这个平均数就等于市场价格。
即在完全竞争市场,平均要素成本(AFC)=要素价格(W1)。
因此,完全竞争市场,边际要素成本(MFC)=平均要素成本(AFC)=要素价格(W1)。
概念含义、公式解释①边际物质产品(MPP)也称为边际产量(MP),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第二三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考情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比较简单的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这两者是研究客观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的重要统计方法。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分布
本章属于新增章节,近三年没有考题。
本章主要考点
1.相关关系的分类
2.相关关系的定义和计算
3.回归分析的概念和模型
重点、难点讲解及典型例题
考点一相关关系的分类
【例1?单选题】当一个现象的数量由小变大,另一个现象的数量也相应由小变大,这种相关称为()。
A.负相关
B.正相关
C.不相关
D.正比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相关的概念。
当一个现象的数量由小变大,另一个现象的数量也相应由小变大,这
种相关称为正相关。
【例2?多选题】客观现象的相关关系按相关方向划分为()。
A.正相关
B.线性相关
C.负相关
D.不相关
E.非线性相关
【答案】AC
【解折】本题考查相关关系的分类。
客观现象的相关关系按相关方向划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1、描述统计:包括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性特征。
2、推断描述: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假设检验是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的假设是否成立。
3、数据的来源按其收集方式,统计数据可以分为观测数据(GDP、CPI、房价、问卷调查、消费支出)和实验数据(产品使用寿命、新药疗效、统计年鉴)。
4、数据的来源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种:一手数据(调查、实验、观察)和二手数据(统计年鉴)。
5、统计调查方式:(1)统计报表:是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调查方式。
(2)普查: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准确、规范化程度高;使用范围比较窄。
(3)抽样调查: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的特点。
(4)重点调查:从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属于全面调查,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要调查的数量特征上占有较大比重的单位。
6、连续调查:工厂的产品生产、原材料的投入、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出生死亡。
不连续调查: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
7、数据科学(彼得·诺尔:研究对象是数据,研究目的是获得洞察力和理解力)的范围:统计学、机器学习、计算机科学、可视化、人工智能、领域知识。
8、大数据的特性(4V):数据量大、数据多样性、价值密度低、数据的产生和处理速度快(应符合“1秒定律”)。
9、数据挖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核心任务是对数据关系和特征进行探索)的定义的内涵:(1)数据源要真实、大量、有噪声;(2)发现用户感兴趣的知识;(3)发现的知识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4)发现的知识仅支持特定的问题。
10、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分类、聚类分析、关联分析、趋势与演化分析、特征分析、异常分析。
11、数据挖掘中:(1)有指导学习(监督学习):分类技术;(2)无指导学习(非监督学习):探索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聚类分析。
(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推导:
定基发展速度
1
2312010-⨯⋯⋯⨯⨯⨯=n n n y y
y y y y y y y y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推导:
【例题12:2003、2004年、2006年】环比发展速度等于( )。
A.逐期增长量与其前一期水平之比 B.累计增长量与最初水平之比 C.报告期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D.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之比 答案:D
【例题13:2005年、2006年、2007年单选】以2000年为基期,我国2002、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是137.4%和164.3%,则2003年与2002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是( )。
A.16.4% B.19.6% C.26.9% D.119.6% 答案:
D
所以,2003年与2002年环比发展速度
=2003年定基发展速度÷2002年定基发展速度 =164.3%÷137.4%=119.6%
【例题14:课后题第9题】已知某地区以1990年为基期,1991-1996年财政收入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 A 40.55% B 243.30% C 101.54%
D 43.3%
答案:B
解析: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同期环比发展速度的乘积
=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
=243.32%
(二)、增长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的推算,必须通过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才能进行。
【例题15:2007年单选】已知某地区200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10%,则这一时期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A.4%×6%×9%×l0%
B.(4%×6%×9%×l0%)+1
C.(104%×106%×109%×l10%)-1
D.104%×l06%× 109%×l10%
【答案】C.
【解析】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
又因为: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即
环比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
所以,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
=(1+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1
=(104%×106%×109%×l10%)-1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
几何平均法也称水平法,其计算原理是:
一定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原理,就应当按连乘法,即几何平均数公式计算指标值的平均数。
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时期数。
2、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
3、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例题16:课后题第10题】我国1990年出口商品总额为620.91亿美元,1996年出口商品总额为1510.66亿美元,1990~1996年出口商品总额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A.115.97%
B.40.55%
C.15.97%
D.243.30%
答案:
A
【例题17:2006年单选题】某市财政收入2003年比l998年增长了72.6%,则该市1998年至2003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
【例题18:2005年、2008年单选题】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A.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答案:B
三、速度的分析与应用
1、在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须防止误用乃至滥用的现象,应注意:
(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
(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2、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要结合水平指标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
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例题见教材217页。
【例题19:2009年单选题】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分析中,“增长1%的绝对值”的计算公式为( )。
答案:A
【例题20:2005年、2004年单选】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由于各期的基数不同,运用速度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需要结合()这一指标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报告期水平
B.增长1%的绝对值
C.累计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
答案:B
【例题21:2005年单选】“增长1%的绝对值”反映的是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A.计量单位
B.数据类型
C.时间
D.调查方法
答案:C
【例题22:2009年多选】针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有( )。
A.发展水平
B.平均增长量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水平
E.增长速度
答案:ABD
解析: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内容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时间序列速度分析包括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