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优课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点。
2.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文本分析和讨论中。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教科书、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3. 图表、地图和图片等辅助材料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
2. 提问: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了解多少?你认为经济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知识讲解: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段关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历史文本或相关文章,并总结出关键信息。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所读的内容,并讨论各自总结的关键信息。
3. 教师补充知识: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讲解,重点包括农业政策、商业政策、货币政策等。
案例分析:1.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政策,如秦朝的统一货币、唐朝的长安城市规划等,提供相关文本和图片材料。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案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该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该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因素是什么?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或个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拓展活动:1. 独立研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策,并进行进一步的独立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时期或政策的研究报告。
2. 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组反对,并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技巧。
总结回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独立研究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活动。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及
反思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教学
一:关于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内容的分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来阐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生通过本章学习,能在整体上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政策,从而把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整个专题结构来讲,专门一课来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版的创新、特色及前瞻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从“重农抑商”“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四个子目来阐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人认为专门用课题来论述经济政策,其更多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熟悉,其他的子目“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解经济政策,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论述中过于学术化、成人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艰涩,同时教材与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有些脱节。
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海禁政策”在书本中只是一带而过,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把握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猎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
(2)通过纵向梳理长时段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形,横向比较某一时段的中西方对外贸易的政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概括、比较问题的差不多方法。
(2)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评判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中西方统治者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给中西方进展带来的不同阻碍,明白得面对世界变化,决策者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聪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差不多结构和特点》中第四节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三目的内容。
教材标题为“海禁政策”,要紧介绍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宏观的总体认识,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和表述也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补充课程资源解读重点概念。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学生。
经济政策的主题相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能准确深入地明白得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因此本课时只定位于完成本课的一个子目: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在对重点概念的解读中,侧重让学生学会在时空观的引领下,更宏观全面地明白得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
将“海禁政策”放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进展的纵向脉络和时期中考察,明白得明清时期的变化,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放在世界进展潮流的视野中解读,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高二以来学生猎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概括能力相对欠缺,本节课的方法指导定位是指导学生学会概括问题的差不多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加以巩固。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材版本】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设计理念】1、在学习和探究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主导作用,通过精选历史资料、为学生学习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探究学习,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质疑、探讨的能力,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习和探究活动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和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分四目。
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进而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基点是为了维护专制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但这种政策导致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
第二目:介绍了封建王朝对工商业的管理,说明了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这也抑止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第三目:介绍了海禁政策说明了海禁的实现阻碍了中国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第四目:介绍了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说明封建王朝对工商业的压制,及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资本注意萌牙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教法分析:本课理论较多,学生往往缺乏兴趣,也容易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具体的实例使学生加深理解,并注意通过史料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兴趣和质疑探究能力,以利于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通史学习,学生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有一点了解,但理解不多,而且缺乏兴趣,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认识、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上期已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对高中历史学习也熟悉了。
所以对本课的学习教学有利。
但本课古代中国经济制度它的编排语政治是分开的,而且跨度较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联系中国古代政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
”晴天时本无浪,可织机声音之大就好象翻起千尺波浪似的,风把巨大的织机声送向远方。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丝织业生产繁忙)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繁忙的景象?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促进了对产品的需求。
于是许多手工业者门纷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本课讲授过程讲授新课: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以及“学习思考”,简单介绍即可。
3、历史影响虽然开始时,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这一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最后补充一道历史材料题,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最为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室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倾,或数百倾。
——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材料一说明了雍正帝提倡重本抑末政策。
他认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课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
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三、工商业的管理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国人接触。
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材料二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意识。
闭关锁国反映出统治集团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入,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实际上暴露出虚弱和无能,它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四、禁奢侈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练习】课堂练习【课堂演练】A组1.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2.《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3.下图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4.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国家授权许可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5.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6.《吕氏春秋·上农》载:“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施行仁政C.重农抑商D.闭关锁国7.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8.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C.禁止民间出海贸易D.政府始终严格执行海禁政策B组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了奴隶制基础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2.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
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
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晋商兴起子( )A.唐代B.北宋C.明代D.清代3.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4.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B.增强了鲁国的国力C.开中国税制改革的先河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5.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
下列现象对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起了推动作用的有( )①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④兼并战争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6.清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从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7.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8.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你认为雨果…(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9.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B.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被废除C.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D.它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1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12.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是…………………( )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推广C.各国税制的改革D.战争的影响13.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文教娱乐业14.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