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也存在着某些联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索心理健康的问题。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状态与外在环境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环境,保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品质和一种健康状态。
第二章心理疾病的种类和表现心理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个体情感、行为、思维、认知等心理活动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失调或病态反应。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抑郁症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减退、失眠或嗜睡、意志减退等,若情况严重可以导致自杀。
焦虑症的表现为有持续的心理不安感,无法控制,或经常担心一些平常看来不太值得担心的事情,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恐惧症。
强迫症的表现为经常进行某些重复的行为,或产生强烈的重复思想,如反复洗手、对事物过度纠结等。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的严重异常,患病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失常等。
第三章心理疾病的危害心理疾病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情况通常比一般人要脆弱得多。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会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困难、行为异常等,这些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患者调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减轻或解除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心理疾病的复发率。
心理疾病则反过来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使患者从病态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其自我控制、自我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等。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权威的医学和心理学文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诊断标准:1.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持续的低落情绪或兴趣丧失。
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或食欲明显增加或减少。
失眠或嗜睡。
活动减少或增加。
疲劳或缺乏活力。
价值感低落或过度的、不恰当的罪恶感。
思维或集中注意力困难,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有自杀的计划或尝试。
2. 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焦虑。
对多种事件或活动感到担忧。
难以控制担忧。
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幻觉、妄想或其他思维紊乱。
有情感淡漠或不恰当的情感反应。
5.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6.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重复的、侵入性的回忆、恶梦或闪回。
7.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有不稳定的情绪、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
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过度活跃的行为。
什么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病理状态。
其症状涵盖了情绪、思维和行为等多个方面,既可以表现为轻微的情绪波动,也可以严重到影响工作、学习甚至生命安全。
心理疾病的危害无法被忽视,但是很多人对于心理疾病的认知并不充分,浅显易懂的科普内容十分必要。
下面将会从三个方面介绍心理疾病,以便让大家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心理疾病分类心理学家们根据症状和表现将心理疾病归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类型包括以下5个:1.焦虑症:反复出现的强烈不安或恐惧情绪。
2.抑郁症:长时间或持续感到悲伤、绝望、愁闷或无力感。
3.强迫症:有强烈的、不容抗拒的冲动去做某些事情,或者过分在意无关紧要的细节。
4.分裂症:表现为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症状失常。
5.人格障碍:表现为持久性的思维、感情、行为、人际交往方式等不健康的特征。
二、心理疾病的成因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成因非常复杂,一般被归结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其中,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和神经化学因素等;心理因素则包括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社会因素则包括社会支持、家庭状况等。
而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也同样复杂。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
而选择具体方法基于不同的疾病类型、病人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
三、预防心理疾病除了治疗已经发病的心理疾病,预防心理疾病也同样重要。
预防心理疾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身心健康,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
2.积极进行自我管理,学会应对压力。
3.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多参与社交活动。
4.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寻求帮助。
总结心理疾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这类疾病,既要引起重视,也要正确理解。
了解心理疾病分类、成因、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谨防心理疾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00种心理疾病【最新版】目录1.心理疾病的定义与重要性2.常见心理疾病的分类3.具体心理疾病的介绍4.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正文【心理疾病的定义与重要性】心理疾病是指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
在我国,心理疾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常见心理疾病的分类】心理疾病繁多,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类:1.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2.抑郁障碍:包括主要抑郁症、持续性抑郁障碍等。
3.精神分裂症:包括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等。
4.情感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
5.适应障碍:包括适应不良、生活压力过大等。
6.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
7.性心理障碍:包括性欲减退、性恐惧等。
8.儿童心理障碍:包括儿童多动症、孤独症等。
【具体心理疾病的介绍】以下对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简要介绍:1.焦虑障碍:患者表现为过度担心、紧张不安,甚至出现恐慌、惊恐等表现。
2.抑郁障碍:患者情绪低落、消极,对生活失去兴趣,严重时可能产生自杀倾向。
3.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导致行为异常、思维混乱。
4.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过大、无法控制等情况。
5.适应障碍:患者在面对生活压力、环境变化时,难以适应,出现心理困扰。
6.人格障碍:患者性格特点异常,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困难等。
7.性心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性欲减退、性恐惧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8.儿童心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多动症、孤独症等症状,影响成长发育。
【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2.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交圈子。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4.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什么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由心理和生物因素引起的,会影响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功能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心理疾病。
一、心理疾病的分类1. 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个人在无明显原因的情况下感到了过度的紧张、担心和恐惧。
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出汗、呼吸急促、头晕等。
2.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疾病,主要表现为状态低落、兴趣减退、感情淡漠、失眠等。
长期的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3. 强迫症强迫症是指一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做某些重复性的行为或者思维,例如反复洗手、计数或者卡在一个细节上等。
这种症状会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4.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言语、思维和情感紊乱。
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听觉幻觉等症状。
二、心理疾病的病因心理疾病的病因是复杂的,可以由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造成。
例如,生活中的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矛盾、亲人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等,都可能成为心理疾病的触发因素。
三、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中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导向疗法等不同类型。
而药物治疗则可以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镇静剂等,但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医嘱规定,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
四、心理疾病的预防措施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在于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包括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有效减压方法、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等。
另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心理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积极预防、及时治疗。
通过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有效治疗,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常见22种典型心理疾病名称及介绍心理疾病,又称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的心理活动受损害,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常见的心理疾病,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痛苦。
以下是22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简要介绍:1.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悲伤、失眠、精力不足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焦虑症:患者出现过度焦虑、恐惧、紧张等表现,常常伴随着身体不适。
3.强迫症:患者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或行为,频繁重复某些动作以减轻焦虑感。
4.妄想症:患者持有强烈的不现实的信念,常伴随幻觉或妄想。
5.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幻听、妄想、情绪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社交功能。
6.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上出现极端波动,交替出现抑郁和 mania 状态。
7.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感到极度恐惧和焦虑,导致极大的退缩和逃避行为。
8.食欲障碍:包括暴食症、厌食症和进食障碍等,表现为饮食行为异常。
9.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10.人格障碍:患者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方式存在不符合社会期望的特征。
1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期常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12.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自己的外貌有过度担忧,认为自己的外貌存在明显缺陷。
13.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性的压力反应,影响日常功能。
14.焦虑抑郁障碍: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同时存在,有时难以鉴别出具体的疾病类型。
15.恐怖症:患者对某种特定物体、场景或情境有过度恐惧的表现。
16.强迫性人格障碍:表现为过分注重细节、完美主义、坚持自己的规则等。
17.分裂情感性障碍:情感反应不符合社会期待,表现为情感的失调和不稳定。
18.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发育程度明显低于同龄人。
19.睡眠惯性障碍:患者的生物钟紊乱,经常出现睡眠时间错位的情况。
120.强迫性思维障碍:患者出现强迫性思维,难以控制或抑制。
心理疾病和类别的理解和分类心理疾病是指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异常症状和行为,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的一类疾病。
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而呈上升趋势,所以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类别划分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从心理疾病的分类和理解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心理疾病的分类1. 情绪障碍类情绪障碍类主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其中,抑郁症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悲观消极、缺乏兴趣和快感、失眠和食欲不振等。
焦虑症则主要表现为担心、害怕和恐惧等,常见的包括强迫症、广场恐惧症等。
2. 精神分裂症类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性的精神疾病,具有严重的思维和情感障碍,常常表现为幻觉、妄想、语言障碍、动作障碍和情感变态等。
精神分裂症状比较明显,一般很难与正常人进行交流,并且存在慢性排斥社会的倾向。
3. 人格障碍类人格障碍包括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抑郁性人格障碍等。
这些障碍通常是由于人们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或其他负面的经历所引发的。
4. 心理发育障碍类心理发育障碍主要指儿童和青少年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如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自闭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缺乏社交能力和爱好、强迫性行为等,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于活跃和冲动等。
二、心理疾病的理解1. 心理疾病是一种疾病心理疾病是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现的异常症状和行为,与其他非精神疾病并没有本质区别。
尽管患有心理疾病有时不会对社会造成显著的威胁,但我们同样应该把它们当做一种疾病对待。
2. 心理疾病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家庭环境可以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比较紧张和压抑,或者遭受到性侵害、家庭暴力等负面经历,就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家庭问题的出现,及时解决问题,保障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3. 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不仅仅是成年人,甚至青少年和儿童也都面临着心理困扰。
所以,预防心理疾病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预防心理疾病。
一、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1.1 保持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提高抵抗压力的能力。
每天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并注意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1.2 均衡的饮食饮食中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谷物和健康脂肪。
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糖分,因为这些物质可能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3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释放压力,增加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二、有效管理压力2.1 寻找合适的解压方法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通过寻找合适的解压方法,如听音乐、读书、写日记等,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和压力。
2.2 学会积极应对当压力来临时,学会积极应对非常重要。
可以尝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找积极的一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3.1 建立支持系统与亲友、家人和朋友建立互相支持的关系,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向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需求,共同体验和分享快乐和悲伤。
3.2 社交活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快乐的感受,减少孤独感,并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4.1 关注自身情绪经常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
如果发现情绪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动,及时采取措施,如找人倾诉、寻求专业帮助等。
4.2 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可以通过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来舒缓情绪。
五、提高心理抵抗力5.1 学会表达情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让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
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
5.2 学会妥善处理问题面对问题时,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不要一味逃避、压抑问题,而是积极面对,学会从问题中成长。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平衡,而心理疾病则是指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精神状态。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价值、能力的主观评价,以及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积极应对挑战、保持积极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心理疾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行为异常或情感异常的状况。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二、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的基础。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减少患病风险。
其次,心理疾病常常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
长期的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可能导致心理健康的恶化,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对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心理健康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而心理疾病则可能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1.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识别自己的需要。
通过情绪的表达和满足个人需求,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2. 寻求社交支持: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可以增加心理支持和情感依靠。
与他人交流、分享经历和情感,可以缓解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3. 学习应对技巧:掌握一些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技巧,如积极思考、放松训练、解决问题等,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4.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
适度运动和健康饮食可以增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或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
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
遗便症)、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Asperger 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婴儿痴呆)、Rett综合征、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偏食、咬指甲、异食癖,以及一些具有儿童特点的儿童性别偏差(包括儿童异装癖)、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考试综合症、严格管束引发的反抗性焦虑
症、恐怖症、学习逃避症、癔病、强迫性神经症、师生恋(单相思)、恋爱挫折综合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网络综合症、偷窃癖、纵火狂、神经性呕吐、物质依赖、洁癖、虑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过度成就压力、物质金钱关系不当(如致
富的空虚症、吝啬癖)、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退离休综合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等。
●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
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
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激性事件。
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轻度心理疾病:神经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
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
其特征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恶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地躯体不适应感,有慢性疼痛,急性头疼,腰痛,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的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患者基本个性的改变,并出现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
躁狂抑郁症是以原发性情感情绪障碍为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期言语明显增多,联想加快,观念飘忽,注意不集中,情绪极端高涨,精力非常充沛,自我评价过高,行为轻率;抑郁发作期言语明显减少,感知迟钝,联想困难,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主要诱因: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
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
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
不就”的尴尬局面。
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四、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升官、买房后易得抑郁症
有些人对事业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
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
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
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五、学习任务过于繁重高考不如意如何调整心态
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
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数。
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六、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少男少女的七种不健康心理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
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七、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
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
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