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系统与接口课程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135.59 KB
- 文档页数:11
炎黄技工学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36总课时72考核形式考查编写时间2022-03编写人审核人机电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技术教研室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学分:4学分计划学时:72学时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前续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微机控制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与毕业设计密切相关,为它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基础。
本课程介绍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组成结构、微机接口的有关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常用微机接口芯片的使用方法。
2、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主要遵循以下的理念:(1)将专业课的学习与基础理论衔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2)帮助学生形成强烈兴趣;(3)指导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的,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自己对课程的把握情况,阐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特点;(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设计原则与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电机与变压器的原理与性能指标、运行调试及维护维修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铙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依据与评价方法: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向导,根据行业专家对自动化专业所涵盖的的岗位群体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紧密集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课程内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df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应用。
本文将从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谈微机原理。
微机原理是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
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执行指令、进行运算和控制数据传输。
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等。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了解微机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进行系统调试都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来谈谈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是指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技术,包括串行接口、并行接口、通信接口等。
串行接口是一种逐位传输数据的接口,适用于远距离传输和低速设备。
并行接口是一种同时传输多位数据的接口,适用于短距离传输和高速设备。
通信接口是一种用于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包括网卡、调制解调器等。
了解接口技术对于设计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协议的开发都非常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经常是相互结合的。
例如,我们在设计一个外部设备时,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选择合适的接口技术进行数据交换。
又如,在进行系统调试时,需要了解接口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因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有所了解,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计算机各本科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逻辑功能、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等的有关基础知识和技术,建立完整、清晰的计算机整机概念。
并使学生具备对计算机系统整机和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等课程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理念。
为适应当今科学与技术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材的要求,《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将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性环节,提高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方面,使学生对微机原理的基本1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初步掌握先进的微处理器芯片结构,熟悉当前主流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掌握微机接口应用技术开发、设计方法,了解微型计算机实现技术及微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
(二)具体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组成部件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了解相应的有关新技术和方法。
3.理解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有关的输入设备和输出接口等各个部件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
4.通过完成可编程芯片硬件连线与芯片的初始化编程和应用程序的设计,掌握使用可编程接口芯片进行I/O接口设计的能力。
5.掌握内存储器芯片的选用和扩充能力。
三、内容标准第一单元微型计算机概述学习目标:使学生建立微型计算机结构模型初步了解微处理器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学时:56一、课程详述(一)课程性质和作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就是自动化类各专业学生掌控微型计算机展开工业掌控技能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自学,使学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共同组成与工作原理,并使学生逐步掌控微型机从硬件共同组成至软件编程的基本知识,掌控微机共同组成原理和微机USB控制技术,为自学时程有关课程和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并使学生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素质教育,著重能力培育2、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3、著重提供更多切合现场实际,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的课程资源。
4、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及依据教学以“少而精”为原则,优选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展开适度的实验,以增进对有关内容的掌控,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精心安排对自学内容的回答及探讨,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院自身条件,以本校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实验居多,通过教学的合作和互动,保证学生达至既定的技能目标。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本课程著重自学和动手能力的培育,着重于培育学生对计算机USB的基本应用领域能力和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检验居多,并配上一定的课堂教学项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育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知识性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掌控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共同组成及各个部件功能;掌控微处理器的内部编程结构、工作模式、插槽信号和cpu在总线上的操作方式时序;掌控cpu与外设传输的三种信息的内容和传输方法、cpu与外设传输数据的四种方式;掌控以太网、循序通信的基本详述、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掌控中断控制器、计数器/定时器和dma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编程与应用领域;掌控a/d和d/a切换原理,a/d和d/a在系统中的相连接,编程和应用领域。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衔接及综合应用的课程。
尤其微处理器大量发展和计算机渗透嵌入各种仪表和控制系统后,“微机原理与应用”成为组构系统的基本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着重介绍微型计算机基本构成及应用方法。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电路与电子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并为《单片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
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微型计算机基本构成与外界联系(广义输入/输出)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计算机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学习微处理器芯片基本功能、指令系统、构成微型计算机的外围芯片,以及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接口芯片。
掌握微型计算机结构特点,以及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连接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和了解各种典型环境下接口设计原则;熟悉和正确选择常用的几种大规模集成接口电路。
二、课程目标1.知道《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知道该课程的研究领域和技术前景;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拓宽微型计算机应用的领域和范围的思路和概念。
3.掌握微型计算机结构特点,以及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连接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和了解常用的微处理器,并运用微处理器和典型接口集成电路,设计出基本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接口技术的应用,学会使用接口电路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3. 能够分析微机系统中的信号转换、中断处理、定时与控制等问题,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分类、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3. 信号转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4. 中断处理:中断的概念、中断源、中断响应过程和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
5. 定时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微机原理概述第9-16课时:接口技术第17-24课时:信号转换第25-32课时:中断处理与定时控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期末考试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则需重修。
4.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
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3.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文档、在线课程等资源。
4. 教学软件:选用适合教学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软件,如模拟器、编程工具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简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本介绍微机原理以及接口技术的教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微机系统、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内部总线结构、存储器系统、微机的中央处理器、系统总线与接口技术等。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为读者提供深入学习和研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机系统1.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微机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微机系统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和输入输出(I/O)设备组成。
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组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
1.2 微机系统的发展历程本节将回顾微机系统的发展历程。
我们将从早期的微处理器发展到如今的微机系统,探讨微机系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应用。
1.3 微机系统的分类微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微机系统的几种常见分类方式,并讨论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缺点。
第二章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2.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2.2 计算机的结构计算机的结构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计算机的结构,并详细讨论计算机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
第三章内部总线结构3.1 内部总线的概念和作用内部总线是计算机中各个组件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
本章将介绍内部总线的概念和作用,并详细探讨内部总线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内部总线的分类内部总线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内部总线的几种常见分类方式,并讨论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缺点。
3.3 内部总线的设计本节将介绍内部总线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我们将讨论内部总线的带宽、传输速率、传输方式等设计参数,并详细介绍内部总线的设计流程和方法。
浅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浅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逐渐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文旨在讨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点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
一、课程目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微机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并能设计、调试和接口技术应用相关的硬件电路。
通过该课程,学生应能够理解计算机组成结构、常用总线结构、微处理器存储器系统以及各种常见接口电路等内容。
二、课程内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和实践操作三个方面。
微机原理部分主要涵盖微处理器、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系统等内容,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类型计算机的结构和功能,并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接口技术部分则侧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包括并口、串口、USB接口等外部接口的电路设计和调试。
实践操作部分是课程的重点,通过实际操控微机硬件设备,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方法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常规的讲授与演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操作部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与实现,并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课程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实践,以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四、评估方法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课程的评估,可综合运用考试、实验报告、项目评审等多种方式。
首先,可以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次,对于实验操作部分,学生需要提交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步骤、结果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评审,通过对项目设计和实现的评估,全面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