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3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第三章: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城市规划与管理第四章: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演变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重组第五章:交通与物流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贸易政策与区域经济合作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活动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扩张与城市边界城市功能区划与经济活动布局第八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环境保护政策与应对措施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规划和决策的支持第十章: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展望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新技术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影响结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参考文献:1. Adams, W. M., Aveling, R., Brockington, D., & Danks, F. (200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Science, 306(5699), 1146-1149.2. Castells, M. (201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3.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4.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5. Storper, M., & Venables, A. J. (2004).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4(4), 351-370.。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1、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适⽤专业学时学分⼀、编写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门分⽀学科,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等学校本科专业⽬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同时关注着经济发展中⼈类⾯临的重⼤问题(如,PRED问题),因⽽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承担了诸如⼤河流域规划、铁路新⼲线的选线调查、国⼟资源开发、地区⼯业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等多⽅⾯的研究任务,改⾰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跃和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地理学⽅法论的发展,使得本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相得益彰。
(⼆)本⼤纲制定的依据⑴根据本专业⼈才培养的⽬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⑴本⼤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经济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站的⼀些最新成果编制⽽成的。
⑵本⼤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学⽣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紧紧结合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实践活动,理解和应⽤经济地理学主要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理论知识指导于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活动,注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能⼒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编码:12033009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5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主审人:林媚珍执笔者:刘毅华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济地理学》教学的作用和任务主要表现为:第一,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二,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
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是:⑴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经济地理基本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人文、经济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利用经济地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70102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4总学时: 72总学分: 4二、课程目的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绪论、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
对经济活动由区位(点)选择到区域(面)经济联系;由经济活动的组成单位企业(微观)到经济全球化(宏观)进行了全面分析。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地理学》性质、研究方法、发展过程、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及其空间过程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并通过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考察、研究的操作方法和能力。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培养学生传授《经济地理学》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培养学生知识、实践的综合驾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3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交通要素及其内涵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3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3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韦伯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2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4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5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1廖什的中心地系统2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2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2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位经济影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1区域产业分类2区域产业结构模式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4区域空间结构的形式与发展机制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3梯度推移学说4中心—外围理论5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区域分工理论3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1区域经济差异概述2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十章经济活动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3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步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2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3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4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5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1汽车及汽车工业2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国际经济联系、新的国际分工体制第二节发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1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2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四.教学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撰写人签字:李大勇系主任签字:。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总3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 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平台课总学时: 54学分: 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学原理一、课程性质简介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性质。
经济地理学是目前我国各类大学地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被各校指定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高等院校地理教学委员会在审议地理系课程设置中将其列为核心课程,规定为地理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中,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专业的主干课(地理学的三大主干课程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本课程一般在本科二年级下期或三年级上期开设,不同专业开课时间不一。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活动为直接对象的学科,经济活动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决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的变化。
而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受自然、社会经济尤其是技术变化的影响。
因此,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与人类经济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也是发展变化最快的学科之一。
经济地理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在于全面阐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介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动向和各派学术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和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1. 使学生认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发展状况及其理论新进展。
2. 使学生把握影响经济活动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学会各种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地理《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几点:(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把握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7)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3、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六章,单区位企业一多区位企业一跨国企业的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三部分是第七至第九章,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四部分是第十至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五部分是第十三、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
4、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2. 熟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够分析经济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学科特点1.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2 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3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3.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巧3.1 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3.2 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3.3 地理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4.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1 区域经济地理学4.2 城市经济地理学4.3 农业经济地理学4.4 交通运输与物流地理学4.5 旅游地理学5. 经济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5.1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5.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5.3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5.4 农业和农村发展5.5 交通运输和物流优化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报告和论文等形式。
经济地理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10509Z10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教材、教学参考书:
1.李小建著. 经济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路紫著. 中国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杜德斌等编. 世界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此课程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将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来分析人类经济活动打下一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条件,学习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动力因素及其区域影响,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
能力:具有收集经济地理统计数据、研究文献的能力;具有通过经济现象看到其背后经济地理学本质的能力;
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经济地理2、课程类别:选修3、总学时:20学时二、课程目标和要求《中国经济地理》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目前,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定位为研究“全国及各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动力机制”。
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任务在于:了解和掌握全国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及空间分布,研究其结构类型及其演变的空间规律;分析典型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揭示全国经济发展中各地理要素及联系的空间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基本内容《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
前者主要是探讨国家层面上的地理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和特征;后者则是对具体区域的经济地理活动作详细的研究分析,尤其侧重对国家主要的经济板块、典型区域进行比较分析。
按照这一思路,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组成系统:条件系统篇、产业系统篇、区域系统篇。
条件篇重点讲授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地理因素(如区位与交通、资源环境、人口与劳动力等)对全国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影响;产业篇则重点讲述农业、工业、交通通信及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布局特点及其空间演变规律;区域篇则以经济区划理论统领和组织中国分区地理。
四、讲授大纲与教学时数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及主要内容。
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了解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及篇章安排。
重点: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难点: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点。
第一节中国经济地理发展概述1、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历程2、中外“国别经济地理”的比较3、中国经济地理研究发展现状第二节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2、学科特点第三节本课程的结构设计及篇章安排1、本课程的结构设计2、本课程的篇章安排第二章区位交通条件(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理解中国的地理区位及其对经济发展布局的影响;理解掌握区位交通条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重点:中国的地理区位及其对经济发展布局的影响;难点:区位交通条件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中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2、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第二节区位与疆域1、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2、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3、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4、中国的疆域第三节区位交通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1、区位交通条件的内涵2、区位交通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3、区位交通条件分析方法第三章资源环境条件(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自然资源特征;理解中国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了解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征;理解中国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
重点:中国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难点:资源环境条件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中国的自然资源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1、气候资源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2、水资源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3、耕地资源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4、矿产资源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第二节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1、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尖锐2、1949年后对生态环境的几次冲击与破坏3、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第四章人口与劳动力条件(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人口增长阶段;理解中国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熟悉中国人口增长模式,认识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征,分析中国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其特征,了解中国人口的种族和民族分布;理解中国人口流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
重点:中国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影响;难点:中国人口流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增长1、中国人口增长阶段2、中国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3、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1、中国人口的数量分布2、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其特征3、中国人口的种族和民族分布第三节中国人口迁移1、近代中国人口迁移2、当代中国人口流迁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第五章社会经济条件(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熟悉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内容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关注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条件。
重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内容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难点: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条件。
第一节经济条件1、已有的社会经济基础2、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3、市场条件4、资金条件第二节社会条件1、国家政治环境与政策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2、国际政治经济地域格局与中国经济地理态势3、地域文化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第三节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条件1、经济国际化程度2、信息化条件3、知识经济因素第六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产业的内涵及其一般分类方法;认识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等概念;回顾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关注新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变化。
重点:产业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难点:产业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第一节概述1、产业的涵义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3、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第二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2、半封建半殖民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2、新中国产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七章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及其生产布局(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农业的内涵及其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熟悉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问题;关注中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问题。
重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难点:中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问题。
第一节概述1、农业的内涵及构成2、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3、新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第二节农业生产地域类型1、农业生产地域的概念及类型划分2、农业生产地域布局的理论基础3、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3、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地区第三节中国农业分区1、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差异及其全国综合农业区2、中国综合农业区划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第八章中国第二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及其演变(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比分析新、旧中国工业空间发展格局变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理解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空间发展格局的演变进程;深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和纺织服装业的机遇、挑战与出路;熟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重点: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空间发展格局的变迁;中国汽车工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困境与出路难点:中国汽车工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第二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变化1、旧中国工业发展、分布的基本特征2、新中国工业空间发展格局的变化第二节中国能源工业1、能源资源与能源结构2、素有“工业的粮食”之称的煤炭工业3、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的石油工业第三节中国加工制造业1、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2、中国制造业分类及结构演进趋势3、中国的汽车工业4、中国的纺织服装业第四节高新技术产业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第九章第三产业(交通、商业、新兴产业)(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第三产业的概念、类型及其布局的特点;理解掌握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空间演变格局和动力机制;关注中国城市商业地理的空间结构;认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区域竞合关系。
重点: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演变格局和动力机制;难点:城市商业地理空间结构及城市商圈。
第一节第三产业概述1、概念及类型2、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4、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第二节中国交通运输业1、合理发展与布局交通运输的意义2、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历程及其格局变化3、中国铁路运输格局演变及布局4、中国水路运输发展与布局5、中国公路网总体布局及国道干线6、中国航空网络空间演变格局及其动力机制7、中国客、货流的地理特征第三节中国商业的发展与布局1、商业发展的地区差异2、城市商业地理的空间结构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1、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2、区域旅游竞合第十章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化过程及现行行政区划的特征;熟悉经济区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理解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
重点: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难点: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
第一节中国的行政区划1、我国行政区划的演变2、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第二节中国经济区划1、经济区的内涵、特征、类型2、学术界有关中国经济经济区划的探讨3、政府公布实施的综合经济区划4、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第十一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地理背景;熟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路径及其产业结构转换的机理;理解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时序特征、机制及其趋势;深入思考“东北现象”的症结,探询“东北振兴”的出路。
重点: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时序特征、机制及其趋势;难点:“东北现象”症结及其出路。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1、区域经济的区位交通条件2、区域经济的自然环境基础3、区域经济的人文与地缘环境基础第二节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路径1、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路径及特征2、产业生成与结构转换的机理分析第三节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1、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时序特征2、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机制3、经济地域格局的演进趋势第四节“东北振兴”,路在何方?1、“东北现象”症结分析2、克服“东北现象”的前景和产业选择3、“东北振兴”的新模式第十二章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认识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战略地位;了解其发展的特点,理解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思考其未来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
重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面临的问题;难点:东部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向。
第一节经济发展历程与战略地位1、东部地区发展的地理环境2、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历程3、东部地区的战略地位第二节发展特点、机遇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发展特点2、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3、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节未来发展若干战略性问题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2、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4、建设满足现代化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5、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强大的海洋产业6、解决城乡供水问题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7、加强重点城市集聚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附:(1)长三角经济圈(2)珠三角经济圈(3)京津唐经济圈第十三章中部崛起(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中部地区形成背景与战略地位;深入分析中国中部地区发展的特点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解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