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解读及内容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47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教案标题: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2. 掌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原则和理论;3. 能够分析和评价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定义和内涵;2.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3.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理论和原则;4.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 - 分析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理论和原则,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社会公平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其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平衡如何实现;-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并进行辩论和交流。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讨论成果;- 强调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参与相关议题。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或研究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辩论环节的积极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个案例分析报告,分析某个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案;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相关阅读或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思考深度。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概念和理论;2. 实际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的讨论和辩论。
教学扩展:1.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来进行讲座或座谈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或企业,让他们亲身体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运作和影响;3.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组织学术研讨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综合组杜俊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引言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三个领域,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框架。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运作机制。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依存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经济与政治的关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因此,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上。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同时,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动荡往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3)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经济的衰退和困境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
2.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升。
(2)经济差距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差距。
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会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陷入贫困和困境,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则可能因为资源丰富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这种差距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
3.政治与社会的关系(1)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包括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等。
2、理解政治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包括国家职能、政党政治、国际关系等。
3、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分工、技术创新、人口流动等。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内容1、经济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2、政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3、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三、教学重点1、市场的机制和作用2、国家的职能和改革进程3、社会分工和产业升级的关系四、教学难点1、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分析2、政治制度的差异和国际关系的策略3、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互动影响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5、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
2、教学PPT:教师制作的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视频:教师准备的相关教学视频,包括专家讲解、案例分析等。
4、习题库:教师准备的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学PPT上的相关练习题。
2、阅读教材的相关章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选择一个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相关话题,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九、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等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根据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估。
3、小论文:根据观点阐述、逻辑性、语言表达等进行评估。
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2. 使学生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成就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实践。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
2. 多媒体课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成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案例材料: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引发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供的案例材料,分析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组的分析成果。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2. 教学难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原因分析。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课程介绍经济政治与社会(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tudies)课程是面向青少年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课程将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在和相互影响。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治理体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备初步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具备初步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了解社会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三个模块: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和社会模块。
每个模块都将涵盖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案例。
1、经济模块:介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就业与收入分配等基本概念,同时介绍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策。
2、政治模块:介绍国家政治体系、宪法法律制度、民主制度、政府职能等基本概念,同时探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政治背景和分析。
3、社会模块:介绍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人口与环境、社会保障等基本概念,同时分析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
课堂教学将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案例分析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组讨论将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交流思想,社会实践将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等。
评估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