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体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 格式:pptx
- 大小:598.21 KB
- 文档页数:32
单选(2*5=10分)多选(2*5=10分)名词解释(4*5=20分)简答题(6*5=30分)论述题(15*1=15分)材料分析题(15*1=15分)体育管理学第一章 体育与体育管理一、 体育的概念 1、概括性的总结;2、教育领域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并构的体育;3、作为精神功能的比赛性游戏为核心的体系;4、社会大众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和调解活动;5、人们自娱性身体活动。
二、 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价值1、体育的本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2、体育的功能: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情感、教育、政治3、体育的价值: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体育运动的经济价值、体育运动的精神价值、体育运动的健康价值三、 体育的性质与结构 1、性质:公共物品 2、结构:(1)西方国家体育的分析运动器材(2)当代中国体育的分析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培训咨询、经纪代理、博彩娱乐、广告公关 当代中国体育结构私人物品 社会管理公共物品 政府管理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区别:1) 目标取向不同。
前者主要着眼于公益性、福利性,注重社会效益;后者则主要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
2) 主体不同。
前者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后者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作为企业单位。
3) 运作的方式不同。
前者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化运作,采取行政事业管理模式;后者是市场化运作,采取法人化的公司管理模式。
4)资金来源不同。
前者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或社会捐赠等;后者是社会筹集、公司企业和个人投资。
四、体育管理的概念体育管理是指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五、体育管理学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体育管理学最早产生于美国体育管理学的演变过程:1)萌芽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2)创立时期:50年代中—60年代中3)发展时期:60年代—70年代后4)成熟时期:80年代至今第二章体育管理体制一、体育管理体制概念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管理第一章绪论竞技体育是指以体育运动为内容的各项比赛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成为了一项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了一种竞争方式,其发展和管理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管理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历史发展竞技体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奥运会,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到了近代,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也陆续出现,竞技体育逐渐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的运动。
此外,竞技体育也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第三章管理机制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是保障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管理机制各有不同。
例如,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分为全国、省、市、县四级,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运作。
而在美国,竞技体育的管理则更加分散,各大联赛和大学校际比赛都由相应的机构管理。
第四章影响因素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管理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体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决定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另外,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因素也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竞技体育的观赏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第五章竞技体育的未来竞技体育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在技术的推动下,竞技体育将会逐渐实现数据化、智能化的管理和运作,从而提升竞技水平和观赏体验。
此外,竞技体育也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运动项目、拓展市场规模等方式实现更加广泛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第六章结语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实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运动健身管理制度演变运动健身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不断变化而发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健身管理制度从最初的简单规定,逐渐演变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本文将从运动健身管理制度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演变的过程。
一、运动健身管理制度的起源运动健身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
直到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运动健身管理制度才开始逐渐形成。
二、初级阶段:建立基本规定在运动健身管理制度的早期阶段,各地的管理规定都较为简单。
主要包括场馆管理、器械使用、人员安全等基本规定。
这些规定通常由政府、体育协会等机构制定,并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初级阶段的管理制度主要起到限制和保障的作用。
三、中级阶段:完善管理体系随着对健身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运动健身管理制度开始向中级阶段发展。
在这个阶段,管理体系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规定,而是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比如,建立运动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等机构,提供更多的健身服务和活动。
此外,个人运动健身管理制度也开始得到重视,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健身计划、营养摄入等方面的管理。
四、高级阶段: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到了高级阶段,运动健身管理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除了场馆管理和个人管理外,还出现了更多的细分领域,例如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管理、运动伤害的防护和康复、运动装备的质量检测等等。
管理机构的职能也逐渐拓展,由单纯的管理运营转变为提供专业指导、举办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五、未来展望:智能化管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运动健身管理制度也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管理将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精细化的管理。
运动健身设备、健康监测仪器将会更加智能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 APP、智能手环等设备进行个人健身管理,并实时监控身体状况。
同时,智能化管理还能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运动健身。
我国体育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展望一、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当人类产生后,开始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时候,管理活动就开始了管理实践活动成为管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继而法、德、美等国开展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也促成了管理思想的革命此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却为后来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了管理科学建立的标志此后,许多学者都力求将各派观点兼容并蓄,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逐步趋于统一,形成新的、全面的、统一的现代管理学。
二、体育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1935年我国出版了金兆均的《育行政》,但真正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科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此时,我国体育院校开始研究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学历层次已经齐全1985年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增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1989年武汉体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研究生,现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已有3所。
体育管理学科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在我国发展较快、1985年广州召开了“全国体育管理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管理学学术活动、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仅从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体育管理专著,而且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体育管理学专家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起,筹建了亚洲体育管理学会、三、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