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7.63 KB
- 文档页数:1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历史精神,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
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识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和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道德和智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国民精神。
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一些古诗词或典故引入识字教学中,而是要结合识字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地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研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有效性。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揭示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二是探讨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寻找适合的方法和策略;三是总结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具体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四是通过评估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验证其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影响;五是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旨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内化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为语文教学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方向。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方法多样化和写字规范化的探究》校本课题结题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借着校本微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我们解决了实际教学中困扰大家的一些问题。
现在我代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将《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方法多样化和写字规范化的探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以汇报:一、课题研究背景: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这样的提法意味着,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应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学好汉语,首先要掌握好的是识字与写字,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和透彻地了解我国优秀灿烂的文化,也才能将我们的传统知识、优良文化传承下去,进而发扬光大。
因此,如何进行多样化识字教学和引导学生规范化写字成了重中之重,这个选题注重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小问题,我们要努力将识字与写字教学在小学阶段教好,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进而爱上汉语知识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遵循儿童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写要求分开,低年级多认少写;教给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走开放识字之路。
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不足:如学生主动识字欲望不高;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教师对学生写字质量的要求只局限于是否正确、整齐,忽视了汉字形体美和基本的书写规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味;识写没有界限;识字写字具体课时划分不明确,识写分开的度如何把握,教师操作有难度、目标不明确。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识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本课题项目研究,旨在提高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寻求学生识字、写字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更好的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一)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精神,研究当前学生识字、写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写字问题成因进行分析;解决教学中生字教学课时划分不明的问题,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教学”。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课标指出的三大主题之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
通过优秀文化的积极融入和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将文化自信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实践于环境创设之中,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环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诞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结晶和伟大哲思,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美育的客观需求,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利用大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学习单元知识。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合单元主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情境创设优秀传统文化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音乐、绘画、诗词、建筑,还是历史背后的人文故事,都能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出生动且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明确单元主题,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深刻解读教材资源,根据单元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1]。
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和七单元的教学。
教师可以分析语文教材,寻找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翻阅语文课本,找出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教材插图中,有国画艺术,教材文章有古诗词和文言文等。
通过让学生一起翻阅课本,找传统文化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如在《墨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国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结合古诗描绘的墨梅、水墨画的墨梅、水墨画题诗等内容进行学习,不断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作者:陈敏丽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21期陈敏丽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车田坡小学,广东茂名 525000摘要: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高效教学。
本文基于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理论结合实践,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轻松、愉悦、高效地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小学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识汉字,从而才能使其他的课程正常开展。
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汉字的字形和拼写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需要总结以前的语文识字教学方法,学习好的,改正不足,才能找到适合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最佳方法,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汉字。
一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领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在过去的语文识字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这会严重影响到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汉字时的兴趣,被迫做的事情,他们会更加排斥的。
相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辅导者,先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会思考、记忆、分析汉字的字形,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在语文识字中的兴趣,对汉字的字形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
教师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慢慢引入教学,比如: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然后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掌握生字的读音、认识字形。
接着以问答的形式问学生:“今天学习的几个新汉字,看哪一位同学最聪明,自己动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分享给大家。
”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同学们会兴趣盎然,马上就会开动小脑筋寻找答案,各自提出自己的记忆方法,各有各的特色,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的观点做出总结,如:“熟悉常见的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记忆”“拆部件”“减去笔画”等,如学习“天”字,“大”字加一横就是天;“人”加两横就是天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认识生字。
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摘要: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融合,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对学生个人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语文课程教师要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新课标,探索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有效渗透的主要策略,重点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基于此,本文重重点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路径,以期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策略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其设置目标在于学生良好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的发展。
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国家教育部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推动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同時还能促进学生文化审美基础的发展,从而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是教师的重点教育任务。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于识字教学的基础,为学生讲解不同的汉字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学生传统文化内容。
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年龄阶段较小,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汉字传统文化,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语文汉字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开展识字学习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讲到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构成多种多样,但是不同的偏旁部首基本上都表明了不同汉字的不同特点。
比如,以三点水为偏旁的汉字大都与水有关,所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相关的生字,可以往水这方面进行联想。
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识字乐园探索汉字之美与智慧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教师们注重启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因为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识字乐园的探索,让学生认识汉字的美丽和智慧。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我们将使用《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课“《馒头》”作为启蒙阅读,学生们通过阅读该课文,了解到一个家庭的故事,也顺便认识到了“馒头”这个汉字。
二、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能够正确书写“馒头”这个汉字。
3.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并且能够运用改字结构的知识拓展词汇范围。
4.感受汉字的美丽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识字乐园拼音韵母板、声母板、输入笔(或手写板)。
2.种子(用于模拟“枝叶扶苗”的过程)。
3.《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课“《馒头》”。
4.沙盘游戏、识字作品展示板。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馒头”两个汉字的单个笔画,让学生猜测更多的部首,在猜测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汉字本身的兴趣。
2.学习环节首先,教师将张贴着汉字表的拼音韵母板、声母板和输入笔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拼音、声母、韵母的顺序试着用输入笔或手写板在识字乐园中敲出一个字:“口”。
同学们相互印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义务教育资源中心查找、此后老师提供相关汉字近似例句,并指导学生摹写。
接下来,选择“馒头”这个汉字展示它的结构,教授它的读音以及意义、学生随后一起读这个词,并在沙盘上写这个汉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妙和难度。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用汉字和中文拼音讲解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历史。
通过描写汉字的图案与组成及起源故事,调动学生发现汉字的趣味。
同时也可以通过“彩虹笔画”等练笔方法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造法则,在构造的过程中感受到汉字的美。
3.互动环节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理想世界是一种创作。
最后,将他们的故事或理想放在展示板上,让全班共同欣赏。
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推出相应的造字方法,如何在本汉字基础上发展出新字。
随文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摘要】随文识字教学法是一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认识生字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本文从随文识字教学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实施步骤、案例分析以及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随文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随文识字教学法的优势、发展前景以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建议,旨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推动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通过引入随文识字教学法,可以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随文识字教学法, 小学语文课堂, 意义, 基本原理, 特点, 实施步骤, 案例分析, 影响, 优势, 发展前景, 应用建议.1. 引言1.1 随文识字教学法概述随文识字教学法是一种结合阅读和识字的教学方法,通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学认字,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提高识字能力。
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随文识字教学法是一种融入识字教学的全面阅读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词汇,提高词汇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2 随文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随文识字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材料中的文字为基础,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字内容来帮助学生认识字、学习字词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随文识字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规律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文识字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随文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教法Teaching methods2018年第7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其可帮助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规范表达形式,从而为其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但纵观当前的教学现状,发现仍存在较多问题,故在全新的文化视野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和能力。
一、小学语文中的识字教学概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是重要的环节和过程,且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写作和阅读基础,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应确保学生识字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如今的文化视野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汉字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华文化融入其中,如此可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等。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可与古人进行“对话”,深刻了解每一个词语背后的含义和背景,从而产生别样的学习感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一)从整体角度出发,善于联想在制造中国汉字的过程中,人们一般习惯性地从整体进行把握,即只通过文字的大致轮廓,便可轻松地辨认出来,不去过分追究其细节。
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各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均尚未形成,因此,还不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
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无无须过分强调文字笔画的重组和拆分,而是要学会从整体角度出发。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若想让学生牢牢记住,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强化对相关文字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笑”和“哭”这类的文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文字的形态上入手,其中,“哭”可被看作是一个愁眉苦脸模样,而“笑”则是喜笑颜开的模样。
通过该教学模式,可让学生恍然大悟,有效地区分开这两个文字。
再例如雨伞的“伞”,这个文字看似通俗易懂,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要牢记也并非易事,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将该文字看作是一把打开的雨伞,以此达到强化学生记忆的目的。
第 33 卷 第 8 期2020 年 8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8Aug.2020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字源教学法研究杨嵬茼(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结合汉字的历时文化信息讲授,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识记汉字。
字源教学法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演变过程,生动直观的展示汉字构形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读汉字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汉字教学中,应用拓展系连、文化导入、拆字会意、激发联想的字源教学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汉字思维,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本文分析了字源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字源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8-0046-020 引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字源教学法是一种研究汉字形源规律和汉字最初构形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直观生动、理据充分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汉字的造字构意和字形演变过程中的文化意蕴。
结合汉字的文化信息来讲授的方式,既可以防止学生因对词义、语义的主观臆断从而进入识字误区,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汉字个体时,系统地体会汉字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 字源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汉字是在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产生的,而汉字每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其构形、词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一部分汉字的构字理据脱离了最早的构意,产生理据重构,这就与字源产生了脱钩。
论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如何融入汉字文化,将汉字文化融入语文识字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注重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授课时,应告诉学生有关汉字、成语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汉字。
例如,“耳目一新”一词出自明代唐寅的《贺新郎登楼》,指看到新的事物,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而产生新鲜感。
又如,“知法犯法”一词来源于《左传》的“知治而不仁,长于犯法”。
教师可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二、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小学生是处于视野开阔、好奇心强烈、学习能力强的阶段,是将所接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的好年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将“马马虎虎”这个成语与孩子们的匆忙背包做联系,从而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的意思。
“马马虎虎”意思是马等、虎似,形容做事粗心大意,不细心,做事不认真,教师可以借泛生活实例让小学生体验和理解成语的内涵。
三、开展有趣的语言游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例如成语接龙、字谜、填字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汉字,提高孩子们的汉字文化素养。
例如,在成语接龙游戏中,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把成语一环接一个,通过这些游戏,需要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对学生语文识字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通过课件辅助教学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导课件,例如互动课堂、动画故事等,通过多方式展示与学生展开互动,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理解汉字文化。
课件多媒体质量、教学资源的整合,更能让小学生从多种角度接受知识,使汉字文化的渗透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