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界长期争论的热点理论问题。
在追求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中学政治课中“灌输理论”遭到了部分教育观点的置疑,如何在中学政治课中正确地辩证地认识“灌输理论”,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问题是我们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关键字:“灌输”中学政治方法论创新“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界长期争论的热点理论问题。
在追求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中学政治课中“灌输理论”遭到了部分教育观点的置疑,如何在中学政治课中正确地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问题成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一、“灌输”的涵义由于“灌输”一词的涵义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历史地、文化地、辩证地与具体地看待“灌输”的含义与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就“灌输”一词的涵义,《教育大辞典》中对“灌输”一词的解释:“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
相对自发论而言.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是不可缺少的。
但并不等于主张采用教条主义注入式的方法。
需要通过启发、讨论、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各种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进行。
”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灌输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灌输的广义和狭义来看。
从广义来说,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灌输,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离开了思想灌输,就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意义上的广义灌输,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动摇的原则。
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狭义灌输,是一种同行为引导、情操陶冶、表扬激励相提并论的方法,是思想理论的说教。
广义的灌输和狭义的灌输是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两个不同的“实体”,尽管在内涵上二者存在着密切联系。
把灌输分为原理意义上的灌输与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
二、“灌输”对中学政治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济发展,时代巨变,列宁的灌输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变,仍对我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灌输理论一、认识“灌输理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灌输理论”的解释是“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
“灌输”一词在俄文中常见的意思是“授意、提示、开导、唤起、使产生某种感情”。
因而,“灌输”一词并不能像我们理解的那样简单的理解为从外部的强灌,而还有引导、启发、教育,讲究方式方法的使教育对象接受的含义。
灌输理论最早是由卡·考茨基在批判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经济草案时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提到过,但列宁是较为系统地论述“灌输”的理论家。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列宁针对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发表了《怎么办》一书,详细论述了灌输理论。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
首先,工人阶级自发的运动只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产生工联主义。
列宁指出: “在70 年代和60 年代( 甚至在19 世纪上半叶) ,俄国都发生过罢工,当时还有‘自发地’毁坏机器等等的现象。
同这些‘骚乱’比较起来,90 年代的罢工甚至可以称为‘自觉的’罢工了,但这种行为多半是绝望和报复的表现,还不能说是斗争,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些工人的斗争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他们只认识到表面现象,而不可能看清他们痛苦的根源,不可能把阶级的利益同整个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因而不可能参加推翻整个剥削阶级的政治革命。
这种运动的结果并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而只能是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必须依靠灌输。
中学政治课教育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又是学习这一理论的重要群体。
在中学的政治课堂教育中,作为老师的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学生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
并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学生以后的实践,使得每一个学生将来都可以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多得的人才。
【关键词】灌输;中学政治课;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建设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又是学习这一理论的重要群体。
在中学的政治课堂教育中,作为老师的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学生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
即使是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我们也应该坚持灌输理论,并且根据新形势下灌输理论呈现的新特点以及新课改的趋势,及时改进灌输方法,使灌输理论更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更能培养出更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
一、对灌输理论的认识(一)灌输理论的定义我们这里所说的“灌输”,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理解,它并不是简单地从外部的强灌,而是更多的侧重引导、启发、教育,讲究教育方法使教育对象自愿欣然地接受,让教育对象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并且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证了“灌输”原理,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
”列宁所论述的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部灌输的原理,虽然是产生在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同今天相比,不管是历史条件还是教育对象的情况,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灌输理论仍然没有过时,灌输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不能轻视更不能动摇。
(二)灌输理论的意义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
这并不是思想僵化,而是让社会成员接受这种思想并且内化为其一系列追求信仰,为这种制度的完善以及达到最终目标而努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观念和树立法律意识。
本文将从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内涵与意义角度,分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灌输性和启发性;策略研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有助于未成年学生在思想未成熟阶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思维体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这种方式还可以启发学生明确在生活中当遇到问题时应采取什么手段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深刻理解法律对现实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知识,最终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蜕变。
1.道德与法治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内涵灌输和启发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重要对偶范畴。
灌输性是强调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为学生传授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并普及我国的法律内容,帮助学生在未成年阶段建立起法律意识。
灌输教育并不是所谓的大水漫灌的填鸭式教学,更不是被人歪曲造谣的对未成年学生的洗脑教学,灌输教育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系统教育。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未成年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充分、社会阅历有限,错误思潮很容易影响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比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青春萌动》这节课程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了解异性交往行为的正确方式和道德底线。
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自觉独立地做出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用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仅靠灌输性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全部任务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灌输无用论以及灌输过时论都是错误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也必须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树立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质地位的观念,科学的运用并且发展灌输理论。
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升华。
关键词:灌输理论思想政治课语境坚持和发展“灌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
“灌输”一词在俄文中的原意是“授意,提示,开导,暗示,唤起,使产生某种感情”。
人的正确思想不可能自发的凭空产生,其来源于人们所进行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又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产生正确思想,而科学的理论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被人们所掌握并运用。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证了“灌输”原理。
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社会民治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
”那么,什么叫语境呢?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一、灌输的含义灌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广义的灌输与狭义的灌输,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灌输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灌输。
从广义来说,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灌输,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词,离开了思想灌输,就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意义上的广义灌输,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动摇的原则。
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狭义灌输,是一种同行为引导、情陶冶、表扬激励相提并论的方法,是思想理论的说教。
广义的灌输和狭义的灌输是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两个不同的“实体”,尽管在内涵上二者存在着密切联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本文围绕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灌输理论展开,着重探讨了灌输理论的概念、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应用以及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通过对灌输理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灌输理论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了通过灌输理论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
本文认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灌输理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发展、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应用、局限性、发展方向、价值、作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观念塑造。
1. 引言1.1 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灌输理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灌输理论强调通过不断重复和持续灌输,让学生接受并内化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的冲击,他们需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观念的关键途径。
通过灌输理论,中学思想政治课可以在学生心灵深处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学生才能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前行的方向,在挫折的时候不至于轻易放弃,坚定自己的信念。
而这正是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通过不断的灌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以提高,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灌输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灌输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主要强调通过在学生心智中灌输知识、观念、价值观和思想,以达到教育目的的理论。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灌输理论强调教师作为权威人物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政治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灌输理论。
当前,运用灌输理论组织教学,就需要转换灌输理念,改进灌输方法,丰富灌输内容,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统一起来,以增强理论灌输的实效性。
关键词:灌输理论科学内涵,为什么要灌输,怎么灌输1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列宁在1901年至1902年间写的《怎么办》一书中就很系统的阐述了为什么要灌输,怎么灌输,灌输什么以及灌输手段和策略等几个方面。
人的正确意识不可能从自己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它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产生正确的思想,而科学理论只能通过灌输,才能被人民掌握。
[1]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关注与灌输理论的思想都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认得正确思想是无法产生的,都来源于实践活动,并且要借助外界科学理论的灌输。
灌输”一词在《现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输送思想知识等,可以形象的解释为把流水引到需要水分的地方。
”而灌输在俄文里最常见的意思是“授意,提示,开导,暗示,唤起,使产生某种情感”。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吧灌输简单的理解成从外部的强加灌输,还应该看到它的深刻含义。
我们只有弄清楚灌输的含义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今天的中学政治课中还坚持运用灌输理论来教导学生。
2为什么要在中学政治课中坚持灌输理论?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既不是单纯的知识课,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
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思想品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教学内容、学生自身成长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灌输理论。
当前,运用灌输理论进行教学,就需要转换灌输理念,改进灌输方法,丰富灌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以增强理论灌输的实效性,必须坚持和发展好灌输理论。
关键词灌输理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成立条件发展改善一、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政课中存在条件可以肯定的是,灌输理论存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按照哲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那么灌输理论存在和坚持的条件又在哪里呢?首先,从中学思想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方法贯穿于我们学习的始终。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讲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其次到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统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知识,帮助树立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如何去做人;最后到关于政治常识的学习,初步了解我国政治制度和以及对外方面的国际政治的原则。
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本学习及传授的内容来看,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的接纳过程,那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与之相结合,通过运用灌输理论,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学习。
其次,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看。
中学思想政治课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它还肩负着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责任在里头,教会我们学会如何做人,树立起道德的观念。
在中学学习阶段,学生们都接触社会的机会都比较少,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课本上,课堂上,以及各种传播媒体当中,对善恶是非的辨别能力还欠缺,那么这个时候中学思想政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需要通过“灌输”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正面的引导,系统的教育。
最后,中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性格特点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
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求知的欲望,现代社会信息快速传播和发展,中学生往往喜欢盲目跟着社会潮流走,模仿和学习种种好与不好的社会现象。
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灌输理论的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以期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和运用灌输理论,更好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要求坚持灌输理论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承担德育的理论教育任务。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指出:“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属于德育课程。
对于这门课程来说,它的知识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在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社会少,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系统的教育也就是“灌输”来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灌输也就没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坚持灌输理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
思想教育包括对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并为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立场。
懂得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道理,就是要解决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这些根本问题。
道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习惯等。
心理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品德,如坚强的意识、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等。
这些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中学生也不可能自发产生,同样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外面灌输进去。
3、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要求坚持灌输理论灌输,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