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阅读 李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李绛劝谏》参考翻译
唐李绛,善谏。
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
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①口矣。
”上悦而止。
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
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
”上怒解。
赞②曰:“李丞相③,良臣也。
好直谏,不与小人为伍。
李吉甫④虽逢迎,宪宗每以绛言为是。
盖以其知无不言,言无不中。
故虽屡次犯颜,触怒上意,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
非立心忠正者,焉能至此?”
【参考译文】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
(有一次)皇上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接纳(群臣)直言,所以群臣才敢进谏。
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紧闭嘴巴了。
”皇上(因为李绛的意见)很高兴就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上曾经责备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假使)我畏惧皇上身边的人,爱惜自己的性命,不肯讲真话,这是辜负皇上。
(假使)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
”皇上的怒气就此消解。
有评论说:“李丞相,是好臣子。
(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结为队伍。
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得对。
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
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
触怒皇上,但总是能反复陈说来启发皇帝的想法。
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再塑生命的人》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绽开(zhàn)搓捻(niē)疲倦(pí)小心冀冀(yì)B.惭槐(kuì)觅食(mì)繁衍(yǎn)花团锦簇(cù)C.预兆(zhào)迁徙(xǐ)企盼(qǐ)落英缤纷(bīn)D.穿梭(sōu)煎熬(áo)冥思(míng)不可明状(mí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走廊驾驶模仿浑为一谈B.摔坏赠送涨红花团锦簇C.探测缓慢皮气油然而生D.启示缝制争执愰然大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C.他研究古文字虽然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方面的宿儒了。
D.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
4.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
将“重要”改为“必要”。
B.在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
删掉“囊括并”或“并包揽”。
C.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
将“作为”改为“成为”。
D.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并深入研究。
将“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调换位置。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B.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C.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D.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6. 将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①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
②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
③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④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教师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中专题《诗词鉴赏》(23-24七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3-24七年级上·广西玉林·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同学们在默写时,时常将“雁”与“燕”相混淆,请你分析这首诗用“雁”字的理由。
(22-23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及答案解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比较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异同。
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鳏寡孤独陶后鲜有闻寡廉鲜耻屡见不鲜2、翻译下面的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5、作者借花喻人,文中“菊”、“牡丹”、“莲”分别比喻哪三种人?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分别默写出有关“菊”、“牡丹”“莲”的诗句各一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汇总】各位热爱语文科目的初中同学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和详细明晰的整合,为大家带来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试题方法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019年语文阅读:李永生《生命的绝唱》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语文阅读:李永生《生命的绝唱》阅读答案
1、(1)赞美了革命精神(2)对生命的怀恋
2、插叙.交代了瘦干的经历,和排长叫他干的原因,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3、对生命的留恋,以及面对牺牲时的大无畏精神。
4、说明鬼子速度缓慢和肮脏可恨。
5、讲明排长的身份、经历和性格。
6、以排长的英勇粗猛,衬托出瘦干的胆怯、文雅。
全国语文阅读名师介绍一、名师介绍在中国教育界中,有许多语文阅读名师因其卓越的教学成果和影响而备受尊敬。
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名师的简要介绍:李老师:李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在多所知名中学任教,现任某著名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他教学经验丰富,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深入研究,是全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张老师:张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某知名高校中文系教授。
她长期致力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语文阅读教育课题的研究。
王老师:王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某重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他教学风格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多次获得省、市级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荣誉。
陈老师:陈老师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
她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尤其擅长古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多次受邀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讲座。
刘老师:刘老师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某知名教育机构语文教研室主任。
她长期致力于中小学阅读教育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阅读教学课程和教材。
二、教学风格与特色这些语文阅读名师在教学风格和特色方面各具特点,以下是对他们教学风格的简要分析:李老师:李老师的教学风格严谨、条理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他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和深入思考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同时提倡开放式讨论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张老师:张老师的教学风格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她注重文本的整体理解和审美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王老师: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善于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阅读材料。
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
陈老师:陈老师的教学风格严谨、细腻,注重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和解读。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
世界还很年轻刘丽丽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得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
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
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
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摆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
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
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
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
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
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
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
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
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
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
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
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
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
2023北京初一(下)期末语文汇编记叙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2023春·北京丰台·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奶奶的豆瓣酱》,完成问题。
奶奶的豆瓣酱①冬的深寒,阻挡不住回家的脚步。
倚窗远眺,K字头列车在东北平原上风驰电掣,把繁华的异乡远远地甩在身后。
忽然间,一股浓郁醇厚的椒香酱味扑鼻而来。
回首但见缓缓升腾的水雾中,一罐刚刚开启的辣椒酱,正被邻座小心翼翼地一勺一勺拌进泡面中。
水汪汪的记忆,瞬间将情感泪湿。
田野云路,绯桃白李,奶奶酿制的豆瓣酱,还有修竹小院屋顶上那一缕袅袅炊烟,紧紧缠绕着风干的思念……②素有“川菜之魂”的豆瓣酱,是川菜中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由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再经过系列生化反应,从而酿制出来的一种红褐色的发酵调味料。
豆瓣酱最主要的原料是辣椒和蚕豆。
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区盛产辣椒和蚕豆。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红层盆地,为酿制川味豆瓣酱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以致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备上几坛。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很多家庭厨房和餐来上的必备菜肴。
③每逢暑期,我都要陪着奶奶酿制豆瓣酱。
首先,奶奶将提前备好的蚕豆清洗一下,文火炒糊,入水浸泡至发胀;随后用石磨碾压去皮,浸泡三四分钟,淘去碎渣,捞出稍稍沥干;再上锅轻蒸片刻,凉后拌入适量面粉,平铺在簸箕内,约莫两个手指关节厚度为宜。
当然,簸箕里要事先铺上一层厚薄均匀的晒蔫的瓜叶,便于通风透气沥水。
如果豆瓣铺得太浅太散,就不易发热发酵;反之,如果铺得太厚太密,豆瓣升温后又会把自己沤烂。
把盖着瓜叶的簸箕放置在相对封闭、无风的环境中进行发酵,一般六七天后,豆瓣上就会生长出一层淡淡的绿黄霉菌丝。
④接下来,奶奶就要去田间采摘辣椒,我自告奋勇提着撮箕跟在她的身后。
密密匝匝的辣椒在枝头串串挂挂,有的晶莹碧绿,长势正旺;有的几许殷红,即将成熟;有的饱满绯红,已然熟透。
熟透的辣椒椒角细长,椒尖弯钩,犹如羊角,绯红的表面不仅光滑,而且闪烁着一种诱人的光泽,宛如身材窈窕的美女。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李氏山房藏书记》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季札聃:人名。
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④倍蓰:超过数倍。
7. 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
B. 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
C. 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
家园如梦山珍夜很深,也很静。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
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
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满头白发。
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
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
今年的三月,母亲还会为我采摘那些新鲜的三月莓。
母亲的身影呈现在眼前,逐渐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闪耀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风树——鸟的天堂。
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一回地爬上树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杈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
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
从山村走出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
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
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
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那些人。
我茹苦一生而今远隔一方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快乐;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有您自己的寄托!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3. 第二段说“母亲的声音已成回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5分)14. 作者在描写父爱与母爱时,在选材上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6分)15. 最后一段作者将家园比作“袄”、“鞋”、“伞”、“饼”、“线”,试说出这些比喻的含义。
(6分)16. 说说文章题目意义,并说说题目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5分)笑冰心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a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b①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
——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b②“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b③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
b ④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
近村的绿树,都a②在湿烟里。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b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b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
——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
b⑦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a③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
b⑧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
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b⑨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a④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给a①、a②、a③、a④处各填上一个最恰当的单音词。
(2分)a①a②a③a④2.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2分)兀自()潺潺()倚着()澄静()3.原文在“好似游丝一般”后面的处还有一句话,下面的四句话中选哪一句最恰当?(2分)()A.“这笑容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B.缠绕在心际,这茅屋令人无限萦怀。
C.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D.萦怀于脑际,给人无限温暖。
4.最后一段中的“这时”指的时间是。
(2分)5.文中选取了三幅笑的画面,有一句话是组材成篇的线索,它是。
(2分)6.概括三幅画面相同的景和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A.树、雨、花B.树、月、花C.路、月、树D.雨、月、花7.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有相同的地方,这变化是(1分)()A.由畅快而高兴B.由平静而兴奋C.由沮丧而欣慰D.由沉闷而激动8.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不超过30个字)(2分)假币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就这样想。
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终于熬到下课,辰盯住围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同学中的老教授,好歹女娃们散尽,他才跨前一步,把钱递上。
这时,辰脑子嗡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
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这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同学个个都是贵公子,只他一个穷孩子,假币的事抖落出来,他如何混下去?辰拿定主意,次日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必经的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立刻板起脸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
”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陪着小心一边回到教室。
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了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
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辰后来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
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不再愁钱。
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
他为老教授准备了1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老教授高兴地设家宴款待高徒。
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的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3张该死的假币……”他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里拿出那几张玩意儿。
“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假话。
兴你假币不兴我假话?”“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
”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老师,”辰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泪流满面,“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10.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2分)(1)如坐针毡()(2)不屑()(3)聘任()(4)揭穿()11.文中画线句子中,“这块心病”指的是什么?辰为什么认为老教授“可怜兮兮的”?(4分)12.联系全文,你怎样看“辰交假币”这一行为?(3分)13.是什么力量激励着辰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3分)14.老教授的话可谓一个“美丽的谎言”这假话“美丽”在哪?(4分)15.本文最后写辰还想跟老师学几年,你认为他想学些什么?(4分)16.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辰和老教授这两个人物有何看法?试谈一谈你的理解?(4分进当铺的男孩毕淑敏儿子有一天对我说,他们班同学有一支派克笔要出让,开价人民币100元整。
这笔是什么来路?不会是赃物吧?我说。
儿子说笔的来路绝对正当。
是那同学的亲戚送的,他因已有了一支,故将这支卖出,肯定是原装。
我看出儿子的渴望,就说,我认为一个孩子现在就用派克笔,有点为时过早。
儿子激烈地反驳说,派克笔也是少儿不宜吗?我被噎得没话回答,就说,这笔太贵了,没有那么多的钱。
儿子转一下眼珠说,你的意思是只要我可以搞到钱,就可以买下这支笔啦?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但一时也琢磨不出更好的理由回绝。
想他一直是个守本分的孩子,手中并无积攒的闲钱。
现在离春节还很远,也没压岁钱供他挥霍。
只要实行经济封锁,他的梦想就是镜中之花。
于是支吾着说,是啊,是啊。
儿子说,买笔的事,咱们一言为定。
我说,钱的来路需光明正大。
儿子说,您就放心好了。
过了两天,儿子把他的世佳游戏机妥妥帖帖地捆起来,扎实得好像一个炸药包。
我随口问了一句,又要借给哪个朋友玩啊?儿子龇牙笑着说,这一次不是借给人家,是放进当铺里换点现金。
我吓得跳起来,抚着胸口说,请你把话再说一遍,我大概耳背了,实在听不明白。
儿子说,为了买笔,我需要钱:我检点了一下我的所有财产,就数这台游戏机值钱了。
我去当铺里问了一下,大约可当250元,可惜您把发票弄丢了,要不然还可以多当些。
我说,天啊,你小小年纪知道进当铺,长大了一定是个败家予。
儿子奇怪地说,这和败家于有什么关系?反正从现在到暑假的日子,我都没有机会玩游戏机了,放在家卫什么用也没有。
进了当铺,我就可以用钱买到笔。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可是你拿什么来赎呢?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到时候没有钱,你的游戏机就成了死当(我好不容易从以前读过的旧小说中记起了“死当”这个词,用得恰是地方)。
儿子不慌不忙地说,以后我每个月都从伙食费里节省一些,到了暑假的时候就可以把游戏机赎回来了。
当铺的库房很严密,还有空调,游戏机搁在那里,真是比家里还保险呢。
我瞠目结舌。
面对着这种无懈可击的计划,只能自叹弗如。
儿子说,要是等我慢慢地把钱攒够了,我们同学的派克笔早就拍卖出去了。
我觉得当铺没有什么不好的,可以救人急难。
我们的争论告一段落。
——后来,儿子还是把同学的派克笔买了回来,用的是我贷给他的100元钱。
我一再声明贷款是无息的,而且偿还期可以拖得很长,不必他短时间内压缩伙食费还贷,以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