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其路径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语言。
与此同时,国内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
但实践中,部分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内容设置上仍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如词汇、语法、语音等,而缺少与语言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内涵。
因此,如何优化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建立与其他专业学科一样成熟、完善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作用学界认为:文化既是文化自身,又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被当作教学策略和手段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实践亦证明,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融入所涉国家的社会人文、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等相关文化因素,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速语言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发现并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异质文化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目前语言教学语境策略的有效手段。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而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可见,文化导入不仅承担着传承历史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传播文化的任务。
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普遍意义,能够在互联网语言高速传播的当下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结合具体学情和语言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动态来调整教学形式,秉持了解文化、掌握语言、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理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突破语言工具性的定势思维,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原则,构建文化导入机制,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掌握水平和交际能力。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要想使对外汉语教学取得预期的实效性,其教学模式必须遵循我国教育规律和文化背景来进行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理念的适用。
(一)中国文化是学习汉语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释词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释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一环。
汉语中的大量词汇蕴涵着文化义,对外汉语教师释词过程中导入文化义能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思维方式。
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够加快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探讨释词过程中的文化导入问题,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大的意义。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释词文化义文化导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精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部分语音教学阶段外,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的,而且多数课堂教学往往是从词汇教学开始的。
词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解、接受词汇开始逐渐发展到能够灵活准确地运用词汇。
释词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一环,而大量词汇蕴涵文化义,为了将词义解释得更加充分、明确,如何在释词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一、词语蕴含文化义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镜象折射。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会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厦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也最广泛。
传说中的“龙”,在汉民族中长期被视为民族的图腾,是至尊天子的象征。
人们敬畏它,崇拜它,世世代代创造出许多与龙有关的神话传说,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许多美好的希望和比喻都喜欢和“龙”联系在一起,诸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
而这一切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只能感到莫名其妙。
因为在西方人眼里,龙不过是一种类似鳄鱼或蛇的怪兽,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用以指人则含有明显的贬义。
由于专家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同,研究的视角也不同,这导致了探讨词义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纷繁多样。
本文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文化义予以界定: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前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汉语全球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而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必然会接触到中国的文化。
因此,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成为了重要的教学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问题及其意义。
文化导人原则文化导入是对语言词汇的背景讲解,是通过文化传达语言,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而文化导入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使文化导入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即将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授相结合,避免将两者分离开来。
具体而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同理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国学文化的内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及理解。
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表达文化的概念和现象,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设计的敏感度和同理心,同时要做好文化包容,注重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把汉语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2. 多样化教学方式,灵活性教学对于不同学习者,因为学习的目标、时间、代际、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各自不同。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化的导入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影视欣赏、小组讨论、抽象概括等,掌握足够的文化材料,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掌握教学节奏,各类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可以采用。
3. 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深度融合文化导入必须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深度融合,贯穿于全部汉语教学中。
它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把握大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系统讲解文化的演进与传承,渐进式地讲解,将文化材料嵌入到当前教学活动中,引导学习者感性体验,提高文化的可操作性,使文化导入能够与语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文化导人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首先,文化导入能够擦亮汉语教学的名片,増加汉语教学的附加价值。
中国文化介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明,它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传统价值观。
此外,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2. 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首先,中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丰富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来拓展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其次,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深刻的思想观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最后,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精彩的历史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来加深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经济文化等。
历史文化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作品等;社会文化内容包括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经济文化内容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活动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其次是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课堂教学,通过文化交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此外,还可以采用以文化比较为基础的课堂教学,通过与本国文化的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最后,还可以采用以文化游览为基础的实地教学,通过实地游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浅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方法及其效果,以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本文首先将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导入”进行定义和界定,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
接着,文章将分析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文化导入的方法,包括直接导入、间接导入、对比导入等多种方式,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本文将评估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效果,分析其对学生语言学习、文化认知、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提出改进文化导入策略的建议,以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促进他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文化元素,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汉语学习体验。
二、文化导入的理论基础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文化导入的基本出发点。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语言教学中,如果只教授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么学习者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导入,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文化导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都可能与汉语和中华文化存在差异。
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来华留学教育中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分析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进行学习。
在来华留学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
本文将探讨来华留学教育中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分析。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1. 促进语言学习与交流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语言学习需要结合文化来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加深对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与交流。
2. 增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来华留学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文化导入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3. 塑造国际化教育环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校塑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二、文化导入的方式与内容1. 课堂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
2. 文化体验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历史遗迹参观、中国民俗文化活动等,让留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3. 语言交流与实践通过语言交流与实践活动,如与中国学生互动交流、参加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让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认识。
三、文化导入的难点与挑战1. 文化认知差异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教师需要耐心引导,消除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偏见,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
2. 语言水平不足部分留学生的中文水平有限,无法深入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教师需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探析作者:刘骁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0期摘要:汉语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对外国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开展讲座、举办文化主题活动和文化参观等方式开展文化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教学策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学习也在持续升温,国外的“孔子学院”纷纷成立,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属于语言教学,但其中的文化导入也尤为重要。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意义1.语言和文化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承载了浓厚的历史内涵,反映了文化的发展里程。
另外,文化对语言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化对语言的引导、促进作用。
总之,语言和文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这对于汉语教学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科的范围,属于交叉学科,是以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为支撑的教学模式。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不仅受语言体系的影响,还受到背后文化、思维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如果盲目进行教学,忽视了背后文化的影响,即使有再多的词汇也难以实现双方的交流,影响了跨文化的交际成效。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文化知识更加明了,能够促进学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够促进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还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汉语文化、接受中国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策略,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
1.以丰富的教学方式开展文化导入第一,对比分析策略。
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引言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仅包括语联盟言的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文化的学习,一个人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下意识的接受其文化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汉语,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
一、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学和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专指包括语言、、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交际,交际就是文化”;也有人认为“文化是行为的模式”。
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角度来看,文化是行为的方式和交际的模式。
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传递的信息。
[1]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授汉语的老师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有着内在。
例如,相同的语言分布在不同的文化区域,而不同的语言又存在于同一种文化中。
土著的美洲有许多例子,阿萨巴斯跟语形成了一个明确统一的、结构上特殊化了的语群,不亚于任何其他的语群。
说这些语言的人属于四个不同的文化区,即加拿大西部和阿拉斯加内地的简单狩猎文化,平原地区的野牛文化,西南地区的高度仪礼化的文化,加利福尼亚西北非常特殊的文化。
说萨巴斯根语的人对文化的适应性和这些语言本身的不易接受外来影响,恰好形成最奇怪的对比。
呼帕印第安人是他们所属的文化区的典型。
文化上和他们相同的有邻近的犹洛克人和卡洛克人。
这三个部落之间来往最频繁,甚至于一方所举行的重要宗教仪式其他两方都参加。
很难说他们的联合文化里哪一个成分原来属于哪一个部落,他们在共同行动,感情,思想上太一致了。
但是,他们的语言不仅互不相通,还分属于三个主要的美洲语群,每一群在北美大陆上都分布得很广。
[2]所以说,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语言的内容与文化有密切联系。
语言的词汇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它所服务的文化。
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张洁
来源:《商情》2014年第35期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一般是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
在本质上属于语言教学。
语言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在正确的文化背景下使用语言,也就是要使学习者掌握运用目标语言的交际能力。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热点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从语言理论方面,还是根据教与学的情况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对教学效果影响巨大。
介绍了文化的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文化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
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球的“汉语热”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语言植根于文化,要想掌握一门外语,必须了解相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显得格外重要。
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出现过四种不同的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和“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的“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最有影响。
此外还有借鉴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倡导进行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观点。
1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次把文化作为概念提出来,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高级阶段,
“充溢着文化氛围”。
翻译家傅雷说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征,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谓“外”即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内”是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
并且词汇有色彩意义,即词汇的形象色彩,词汇的感情色彩,和词汇的语体色彩。
词汇的形象色彩指的是某些词汇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感觉来自对该事物形象的概括,比如“掂量”和“斟酌”,掂量给人一种向上托举的感觉,而斟酌则不会,尽管两个词都有仔细思考之一。
在给留学生讲解这两个词汇,就必须结合中国的文化。
古语曰: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贵适其中。
故凡事反复考虑、择善而定,亦称斟酌。
《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禕、允之任也。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
”曹禺《日出》第四幕:“字眼上可以略为斟酌斟酌再用。
”这样,解释“斟酌”的出处,学习者将会更加理解词义。
同样,“推敲”也有相似之义,在讲解该词时,能结合典故,也会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词汇还有感情色彩,如形容一个人聪明,有办法,用在自己人身上,或高尚的人身上往往用“机智”,而用在敌方,却使用“狡猾”,同样形容有办法,为什么却用两个词?如果讲解时结合典故,引入出处,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从先王之命……则所愿也。
”宋秦观《任臣策下》:“后世狂夫小子狡猾不道之人,或假其名以资盗,窃其器以售奸。
”清·孙枝蔚《任明府捉贼歌》:“一贼藏身伍皂快,狡猾颇得上官爱。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则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此外,词汇的语体色彩,即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留学生学习第二种语言,由于不是母语,所以在查字典时无法理解词的隐含义,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显得更加突出。
如在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时,如能讲清其典故,对理解其中“鹅毛”一词将大有帮助。
此典出自《路史·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给唐天子,过沔阳湖,天鹅飞去,坠一翎。
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后来就用“鹅毛”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由此可见,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尤为重要,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而且能够学到地道的汉语。
2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2.1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导入何种内容,如何导入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从文化所包含的的不同层面出发,在语言教学中导入与目标语相关的词语内涵、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体系等文化内容。
而文化导入要恰到好处,内容要适量,要注重文化导入的相关性,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导入文化。
由于课堂教学的课时限制,要以文化导入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此外,要注重文化导入的分散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导入的内容异常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高强度的讲授。
文化导入的内容不宜过于集中,要分散进行。
有助于学生分阶段理解。
2.2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导入文化而导入文化。
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能够自如交流才是目的,所以文化导入的要因材施教,灵活处理。
2.2.1对比法。
对比母语和汉语的区别。
如通常我们可以把“青、苍、碧、绿”四色英译为:“blue,grey,bluish green,green.”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这四个词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它们的界限是模糊的。
如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青”,不是“blue”而是“black”。
并且鼓励学生和母语为汉语的同学交流,对比母语和汉语的区别。
2.2.2情境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媒介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有助于理解课文。
同时,文化的导入不是生硬的,要潜移默化,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完成任务的方法,在课外采集文化信息,结合课文理解。
2.2.3阅读法。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在阅读中以学习者为主,进行特定的学习和操练,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阅读中涉及的文化词汇,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感受不同词汇反映的文化,在语境中体会、理解、接受词汇传递的文化意蕴并熟悉词汇出现的背景环境及应用规律。
3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外语教学,语言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在正确的文化背景下使用语言,也就是要使学习者掌握运用目标语言的交际能力。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热点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导入中国文化,把汉语与其植根的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习者深入了解汉文化,有助于自如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杨文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93,95
[2]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67
[3]张晓宏.刍议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教育探索,2007(12):53
[4]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2
[5]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7
[6]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苏宝荣.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9]张德鑫.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世界汉语教学,1995(1)
[10]蒋绍愚.欧美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文应注意的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