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水溶多少盐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8
.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外因温度、压强(气体)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提示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定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
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
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内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溶解度(20℃)易溶大于等于10g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g难(不)溶不溶小于0.01g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溶解度是温度。
《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知识清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溶解现象,比如把盐放入水中搅拌,盐会逐渐消失在水中。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一定量的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盐呢?今天,咱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有趣的问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溶解的概念。
溶解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我们探讨的这个例子里,食盐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
那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量的因素有哪些呢?温度就是一个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就越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增加溶解量。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水的纯度。
如果水中含有其他杂质,可能会影响食盐的溶解。
接下来,咱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100 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准备: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器材,包括电子秤、量杯(100 毫升)、玻璃棒、食盐以及一个干净的容器。
实验步骤:1、用量杯准确量取 100 毫升的水,倒入干净的容器中。
2、称取一定量的食盐,比如 5 克,逐步加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3、继续称取 5 克食盐加入,重复搅拌溶解的步骤,直到食盐不再溶解,有剩余的固体沉淀在容器底部。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每次加入食盐后,都要充分搅拌,以确保食盐能够充分与水接触,达到溶解的最大程度。
经过多次实验和数据记录,我们发现,在常温(约 20℃)下,100 毫升水大约能够溶解 36 克左右的食盐。
但这个数值并不是绝对的,如前面所说,温度变化会影响结果。
知道了 100 毫升水能溶解的食盐量,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其实还真不少。
比如在烹饪的时候,我们需要控制盐的用量,了解这个知识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调味的分寸,做出美味又健康的菜肴。
在工业生产中,这个数据也非常重要。
盐渍土基本概念盐渍土基本概念:盐碱土是一系列受土体中盐碱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的各种类型土壤的统称,也称盐渍土。
在形成盐渍土的过程中,土壤盐渍化(或盐碱化)过程起主导或显著的作用,各种类型盐碱土的共同特性就是土壤中含有显量的盐碱成分,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致使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不能生长成活。
当土壤表层或亚表层中(一般厚度为20-30厘米左右),水溶性盐积累超过0.1%或0.2%(即100克风干土中含0.1克水溶性盐类,或在富含石膏情况下,含0.2克水溶性盐类),或土壤碱化层的碱化度超过5%,就属盐碱土范畴。
盐碱土中对植物生长有害的化合物主要是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
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也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抑制。
盐渍土分类:盐渍土(盐碱土)包含盐土、碱土和盐化土、碱化土。
只有土壤含盐量、碱化度达到一定量时,才称之为盐土和碱土土壤盐渍土形成的条件简单地说,土壤盐渍化过程,就是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作用下,土壤盐分重新再分配的过程。
依据土壤盐碱化过程的特点,可分为现代积盐过程,残余积盐过程和现代碱化过程,残余碱化过程。
1、现代积盐过程有几种情况:(1)海水浸溃影响的积盐过程(2)地下水、地面水或地下水、地面水双重影响的积盐过程(3)土壤次生盐溃化过程由于人为活动不当,主要是采取的水利工程技术措施不当,导致地下水位升高,盐分表聚加强,使原来非盐渍土演变成盐渍土或使原土壤盐渍化加重。
2、盐渍土形成的条件:(1)、自然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水文地质;在气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大环境(如山前交接洼地、背河洼地、河间洼地等等)一致的前提下,微地貌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壤是否发生盐渍化和盐渍化程度的直接因素。
会形成在不大的范围内盐渍化程度不同和不同盐渍化类型并存的复合景观。
⒍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二)过程与方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学习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制定一份比较科学的研究计划表,并按研究计划开展自主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②食盐在水中怎样才算不再溶解了。
教学准备:1.课件、学生探究材料一套、统计表。
2.食盐(2克每份)、200毫升烧杯、水、筷子、毛巾,探究实验记录单。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使用天平取食盐又不熟练,为减小实验的误差,所以食盐每份2克一包由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师取100毫升水,把五包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全溶解了,再加一包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题)。
(先五包五包地加,再一包、一包地加,是在前面实验经验基础上实施的一个大胆操作步骤,可以引导学生加盐的方法可以是多种的!)二、科学猜想,预测“结论”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经验,同学们估计一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并说出你推测的依据。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为验证你的推测,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说明,那么如何设计实验呢?请各实验小组按照研究计划表来讨论,重点讨论:我们应该准备什么、实验过程和方法怎样。
一会儿我们各组进行交流。
学生根据“探究计划表”讨论并填写。
研究计划一、研究的问题二、研究的材料三、研究的方法(学生讨论探究过程并及时记录,着重解决:A、加盐的方法?B、什么时候再次加盐?C、如何统计溶解了多少克食盐?等等。
)四、交流并形成完善研究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倾听,互动,做个主持人。
1、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
应用题专题三浓度问题知识要点:解答溶度问题,主要通过下面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溶度=溶质量÷溶液量×100%溶质量=溶液量×溶度溶剂量=溶液量×(1—溶度)举例如果将10克盐溶入90克水中,这时就得到100克的盐水,10克盐就是溶质,90克水就是溶剂,100克盐水就是溶液.溶质占溶液的百分之几就是溶液的溶度.所以,由溶液的溶度=溶质量÷溶液量×100%得到此盐水的溶度是10÷100=10%.解答溶度问题时,要看准溶质量,溶液量,有时溶度配比过程复杂,需要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关式子或方程解决问题.例1 溶度为10%,重量为80克的盐水中,加入多少克水就能得到溶度为8%的盐水?(20)【能力提升】有溶度为10%的糖水300克,要变为溶度为25%的糖水,需要蒸发掉水多少克?(180)例2 30%的盐水与10%的盐水混合,要配成15%的盐水900克.问30%与10%的盐水各需多少克?(225,675)【能力提升】将40%的盐水与5%的盐水混合,配成30%的盐水140克,需要这两种盐水各多少克?(100,40)例3 甲乙丙三支试管各盛有若干克水,现在将溶度为12%的糖水10克倒入甲试管中,混合后取出10克倒入乙试管中,再混合后从乙试管中取出10克倒入丙试管中.结果甲、乙、丙三支试管中糖水的溶度分别为6%、2%、0.5%.三个试管原盛水最多的是哪个试管?盛水多少克?(A10,B20,C30)【能力提升】从装满100克溶度为80%的盐水的一个杯子中,倒出40克盐水,用清水加满,再倒出40克盐水,然后再用清水将杯子加满,如此反复三次后,杯中盐水的溶度是多少?(17.28%)例4 有A,B两个同样的杯子,A杯中有半杯清水,B杯中盛满了50%的酒精溶液.先将B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A杯,搅匀后,再将A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B杯.这时B杯中的酒精是溶液的几分之几?(八分之三)【能力提升】A,B两个瓶子,A瓶装有200毫升水,B瓶装有200毫升纯酒精.第一次把20毫升纯酒精从B瓶倒入A瓶,第二次把A瓶中20毫升的溶液倒入B瓶.此时A瓶里含水多还是B瓶中含纯酒精多?(一样多)例5 有两瓶盐水,大瓶内装有含盐4%的盐水60千克,小瓶内装有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各取出等量的盐水分别倒入对方瓶内,使两瓶中的含盐率相等,问各取出的量是多少?(24)【能力提升】在20千克溶度为40%的食盐水中加溶度为10%的食盐水和白开水各若干千克,加入的食盐水是白开水数量的2倍,得到了溶度为20%的食盐水,则加入的白开水是多少千克?(10)例6 A酒精含纯酒精40%,B酒精含纯酒精36%,C酒精含纯酒精35%.将这三种酒精混合在一起得到含纯酒精38.5%酒精11千克,已知B酒精比C酒精多3千克.那么A酒精有多少千克?(7)【能力提升】有A,B,C三种糖水,按A与B数量之比为2:1混合,得到溶度为13%的糖水,按A与B数量之比为1:2混合,得到溶度为14%的糖水,如果按A,B,C数量之比为1:1:3混合成的糖水溶度为10.2%,问糖水C的溶度是多少?(6)【课后作业】1.一种糖水重200克,其中水的重量是180克,这瓶糖水的溶度是__________.(10%)3.4.5.6.将40%的盐水与10%的盐水混合,配成16%的盐水1000克,需要两种盐水各多少克?(200,800)7.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盛有水10克,20克,30克,把某种溶度的盐水10克倒入甲种,混合后取出10克倒入乙中,再混合后从乙中取出10克倒入丙中,现在丙中的盐水溶度为0.5%.最早倒入甲中的盐水溶度是多少?(12%)8.A容器有纯酒精11升,B容器中有水15升.第一次将A容器中一部分纯酒精倒入B,使酒精和水混合.第二次将B容器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倒入A容器中,这样A容器中的纯酒精含量为62.5%,B容器中纯酒精含量为25%.那么,第二次从B容器倒入A容器的混合液是多少升?(6)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外因温度、压强(气体)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提示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定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
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
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内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溶解度(20℃)易溶大于等于10g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g难(不)溶不溶小于0.01g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溶解度是温度。
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把一斤盐放进一斤水里,最终结果真的是两斤重吗?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增加,但也不会凭空消失,在此定律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把一斤盐放进一斤水里,那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是一斤盐融入一斤水,最后仍然是一斤带盐水;还是盐的重量和水的重量叠加在一起,得到两斤重的带盐水呢?从宏观世界来说,最终无疑是第二种结果,因为任何宏观世界的现象都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可如果从微观角度来看呢?构成物质粒子没有发生变化,反而会出现第一种现象。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重点讨论。
盐溶于水质量小于其本身之和一斤盐溶于一斤水,质量是正向叠加,还是有所减少?这里我们可以率先给出答案:双方相容质量会增加,但绝对不可能达到2斤的标准。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比较奇怪,因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来说,两种能量叠加不过是简单的算术题,又怎么会不等于2斤呢?简单来说,因为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会有损耗。
我们要明白,不管是盐溶于水,又或者是其他物质溶于水的实验,都是很难在完全封闭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即便不看物质本身带来的损耗,我们想让一斤盐在溶于一斤水后得到2斤实验结果,就必须要保证有个理想化的实验条件。
也就是说,在把盐倒入水的过程中,整个系统不能和外界有任何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周围18度的环境温度下进行盐溶于水实验,那实验结果可能会在1.4-1.6斤之间徘徊;可如果我们在90度的高温下进行,盐和水都会被外界温度蒸发许多,届时得到的结果可能连1斤都不到。
只有在整个封闭系统内进行实验,才能保证其前后质量完全没有发生变化,其中还包括重要一项环节:即盐溶于水的溶解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扩散不到外界环境中。
可是想要达到这种理想化的效果可能吗?可以肯定的说:绝对不可能!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实验都是在非封闭系统内完成的,这导致实验结果受外界影响很大。
尤其是盐溶于水的热传递过程中,一旦对外扩散太多,就会导致系统质量偏离原来条件很多。
还有水汽蒸发速率的降低,这都会影响最终质量,也就是说,一斤盐和一斤水溶解之后,一定得不到2斤的重量。
“一斤水溶一斤盐”,最后的重量是二斤吗?明确答案已经得出导语:关于“一斤水溶一斤盐”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许多人。
在大家常规意识里,质量是守恒的。
其实,若是将二者结合一起后,再次进行称重,将重量小数点精确到10位的话,质量是会发生明显变化的。
中学化学教会我们,化学反应前后,遵循质量守恒这一定律。
然而,科学家经过无数次验证,都难以找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纰漏之处。
但是,20世纪时,爱因斯坦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质能方程。
从而使得大家对微观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因此,我们才得以明白,化学反应时,化学反应并不是绝对的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不再是质量守恒其实,无论是聚变、裂变还是化学反应,只要有能量释放或吸收,物质的质量均会发生改变。
1、聚变时,质量减少按照物理理论,我们不难得知。
发生聚变时,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二者结合后的总质量,要比二者单独结合时要小。
2、化学反应时,质量发生改变,这一差异究竟来源于何处?我们通过化学理论不难得出,化学反应时,原子本身属性并不会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
核外电子分布发生改变后,质量便会随之发生改变。
质量发生改变的化学反应在得知上述理论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盐溶于水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了。
1、溶于水盐溶于水时,不会吸热,也不会放热,并不存在能量变化。
然而,氯化钠溶于水后,水分子的运动会加强。
然而,盐溶于水后,并不能够充分溶解,会有一部分食盐以结晶的方式存在于水中。
这时,若是单纯讲盐水的话,质量一定比开始要低。
因为,有一部分盐结晶体,存在于水中。
但是溶解后,盐和水的总质量是不存在变化的。
质量发生变化时,只有伴随着能量释放及吸收。
听完小编讲解后,你们对此有什么样不同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与小编一起讨论!。
克水溶多少盐————————————————————————————————作者:————————————————————————————————日期:《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两上课例一、初次教学设计:执教者吴平顺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时间2014.11教学内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二)过程与方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学习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重点: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制定一份比较科学的研究计划表,并按研究计划开展自主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②食盐在水中怎样才算不再溶解了。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学生探究材料一套、统计表。
食盐(2克每份)、200毫升烧杯、水、筷子、毛巾,探究实验记录单。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使用天平取食盐又不熟练,为减小实验的误差,所以食盐每份2克一包由教师课前准备。
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实验导入,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师取100毫升水,把五包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全溶解了,再加一包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题)。
(先五包五包地加,再一包、一包地加,是在前面实验经验基础上实施的一个大胆操作步骤,可以引导学生加盐的方法可以是多种的!)二、科学猜想,预测“结论”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经验,同学们估计一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并说出你推测的依据。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为验证你的推测,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说明,那么如何设计实验呢?请各实验小组按照研究计划表来讨论,重点讨论:我们应该准备什么、实验过程和方法怎样。
一会儿我们各组进行交流。
学生根据“探究计划表”讨论并填写。
研 究 计 划一、研究的问题二、研究的材料三、研究的方法(学生讨论探究过程并及时记录,着重解决:A 、加盐的方法?B 、什么时候再次加盐?C 、如何统计溶解了多少克食盐?等等。
)四、交流并形成完善研究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倾听,互动,做个主持人。
1、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
根据猜测的数据你们准备按什么样的顺序加盐?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加?(让学生讨论加盐的顺序并说一说理由。
) 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再加盐?到什么程度就不能放盐了?怎么统计溶解了多少克食盐?……2、你们有没有想好小组内如何合作如何分工了吗?谁加盐?谁搅拌?谁记录?……(师生,生生互动时,要养成乐于倾听的习惯并不盲从,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五、实验探究过渡语:有了周密完善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执行好计划,做好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是成功的保障。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正确分析,并得出科学结论是成功的标志。
为了下面的成功,各小组按照你们制定的计划开始实验吧!温馨提示:实验时积极观察和记录,小组合作有序。
各实验小组领取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时帮助的确需要帮助的小组。
(检验计划的可操作性,否则及时更改)出示克数统计表并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表附后)板书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组别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溶解的克数课外活思考: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白糖(或味精)?家里试一试六、统计数据、交流汇报小组汇报,教师通过统计图,全面统计各组的实验数据统计表组别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溶解的克数(一)、请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以上各组的数据,分析推断,你想说什么科学道理?(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有可能在哪儿出了问题?)学生分析数据并推测,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二)、请你谈谈实验中的其他发现?(在研究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还产生了哪些想法?)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新发现。
七、谈课堂感受,整理器材(一)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请你谈谈自己学习的感受!(二)整理器材,各小组将浓盐水收集起来保管好,下节课用。
动生成预见各小组加盐的方法不同,可能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实验的程度不同。
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制定研究计划并主动实践,做好记录。
2.学生能否通过实验发现新现象并具有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设施:《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
三、教学反思:《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本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二个活动,首先是不断的将盐溶解到水中,让学生产生似乎不断的搅拌就可不断的将盐溶入水中的假象。
新理念提倡“用教材教”,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这样的处理体现了活动的系列性原则,更利于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其次,我在学生产生矛盾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开始设计实验,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研究准备工作,我让全体学生参与,充分讨论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都有所收获。
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了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水的体积和每份盐的重量。
不过,教材也还是有些提示的:图中盛放着四堆标有2克的食盐,提示学生可以按每次投入2克的量进行溶解实验。
当然也可以每次加入一小匙食盐进行实验,等溶解完了第一匙再加入第二匙;溶解完了第二匙再加入第三匙……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匙(或多少克)食盐。
还让学生动脑想了其他地方法,例如:先称一称一袋盐的重量,然后慢慢放盐,直到水不再溶解盐了,再称一下盐的重量,第一次食盐的重量减去第二此的重量,就是100毫升水溶解的盐的重量。
总之让学生还想出了其他的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要求是不一样的。
“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比“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匙盐”的研究要求更高,而且准备工作也更复杂。
学生由于对称量工具的用法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在课堂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是最后实验没有完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基本称量工具的使用,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加强。
再次,学生实验,实验中反映了很多的问题是课前没有想到的,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点一点地放盐,到后来就一下放很多盐,结果就有很多盐沉在杯底,溶解不了,造成误差。
还有的学生着了急用手去拿砝码,再说学生使用天平还很不熟练,有的组由老师代劳了,但这一环节还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以后应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最后一部分,我安排了学生的交流活动,但由于时间关系,实验大多数小组并没有得出正确的数据,因此,我将交流活动改为让学生交流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交流活动会促使学生反思实验中的情况,在以后实验中就会得到应有的注意,对学生而言,这是比得到“一杯水能溶解16克盐”更重要的东西。
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那就是在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显的乱烘烘,或者由于发现而兴奋影响到后面的交流,这其实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也难怪,毕竟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的时间还是这么短暂。
总的来说,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改进设计1,我在学生产生矛盾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开始设计实验,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研究准备工作,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了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水的体积和每份盐的重量。
顺势插入如何称重量使用天平及相关注意事项。
2、在学生产生矛盾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开始设计实验,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进行研究的问题,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了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水的体积和每份盐的重量。
顺势插入如何称重量使用天平及相关注意事项。
还要提醒学生不能着急用手去拿砝码,强调学生对称量工具的用法,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并通过以前的课堂实验活动的失败分析,提醒学生知道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做好分工安排,合作完成实验,只有有序合作、合理分工,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
3、实验中提醒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要有耐心,不能开始还能一点一点地放盐,到后来就一下放很多盐,结果就有很多盐沉在杯底,溶解不了,造成误差。
4、在最后一部分,安排学生的交流活动,交流得出正确的数据,交流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实验中就会得到应有的注意。
五、再次实施及反思本节课我安排活动,首先是不断的将盐溶解到水中,让学生产生似乎不断的搅拌就可不断的将盐溶入水中的假象。
这样的处理体现了活动的系列性原则,更利于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其次,我在学生产生矛盾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开始设计实验,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研究准备工作,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了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水的体积和每份盐的重量。
顺势插入如何称重量使用天平及相关注意事项。
同时指导学生看教材提示的:图中盛放着四堆标有2克的食盐,提示学生可以按每次投入2克的量进行溶解实验。
也可以每次加入一小匙食盐进行实验,等溶解完了第一匙再加入第二匙;溶解完了第二匙再加入第三匙……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匙(或多少克)食盐。
还让学生动脑想了其他地方法,例如:先称一称一袋盐的重量,然后慢慢放盐,直到水不再溶解盐了,再称一下盐的重量,第一次食盐的重量减去第二此的重量,就是100毫升水溶解的盐的重量。
还要提醒学生不能着急用手去拿砝码,强调学生对称量工具的用法,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让学生明白“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比“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匙盐”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学生实验,实验中提醒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要有耐心,不能开始还能一点一点地放盐,到后来就一下放很多盐,结果就有很多盐沉在杯底,溶解不了,造成误差。
在最后一部分,安排学生的交流活动,交流得出正确的数据,交流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实验中就会得到应有的注意。
总的来说,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通过让学生实验获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