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构建中的言语行为转喻
- 格式:pdf
- 大小:130.19 KB
- 文档页数:2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唐春艳【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从概念转喻到语法转喻无不体现在语言结构中.透过语言结构分析其转喻的认知理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低层转喻;高层转喻;认知理据【作者】唐春艳【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阳 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Lakoff & Jonson(1979)把转喻定义为用一个实体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实体,表达的是一种代表关系,其主要功能是指称。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转喻不仅可用来指称,例如,Be fast的意思是walk fast,并不表示指称功能。
Langacker(1993)把转喻定义为“一种参照点现象,是一个实体通过转喻表达以参照点的方式为目标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过程”。
Croft(1993)从转喻的邻近性角度出发,认为转喻的运作实际上同一认知框架内次域与主域之间的相互突显,而不是像隐喻那样在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Radden & Kövecses(1999)认为,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
实际上,不管各家定义如何,他们都承认转喻是域内操作,源域和目标域总有一个是矩阵域一个是次域,但是在提供心理通道的具体方式上有分歧[1]。
究竟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是映射、凸显还是激活?我们认为,这与源域和目标域谁是矩阵域,谁是次域有关。
当源域是矩阵域,目标域是次域时,涉及到域的缩小,是凸显次域的认知操作过程;而当源域是次域,目标域是矩阵域时,涉及到域的扩展,是次域激活整个矩阵域的认知操作过程。
所以,我们提出的定义是: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出于交际需要,语用者用源域激活或凸显目标域的操作过程。
2005年第6期 外 国 语 总第160期 No.6, November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60 40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6-0040-07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李勇忠(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摘 要: 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转喻的理解和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转喻的运作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由一概念实体向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
从类属程度和认知域的本体特征出发,转喻可分为高阶转喻与低阶转喻,高阶转喻直接利用类属ICM 进行映射,影响语言结构,具有语法转喻的特性。
祈使句、词类的再范畴化和述谓结构以及what 特殊疑问构式,无不体现了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理想化认知模型;语法转喻;转喻定义;语言结构Metonymic Motivation of Linguistic StructureLI Yong-zhong(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FSU, Beijing 100089; ForeignLanguages College ,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China)Abstract: ICM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oduction of metonymy. Metonymy i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one conceptual entity p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conceptual entity within the sam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Based on the degree of genericity and the ontological nature of domains, metonym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kinds, high-level metonymies and low-level metonymies. High-level metonymies directly make use of generic ICMs, an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linguistic structure, thus boasting grammaticality. It is easy to find the impact of grammatical metonymies on linguistic structures via analyzing imperative structure, the recategorization of words and predication structure as well as “What” interrogativ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CM; grammatical metonymy; metonymy’s definition; linguistic structure一、引 言以Lakoff & Johnson [1]的“Metaphors we live by ”的出版为标志的隐喻研究,无疑是一场针对传统修辞学的巨大革命,隐喻作为认知机制一度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
第5期2010年5月当代外语研究No.5 Ma y2010转喻在新闻语篇的语义表征及语用功能朱东华(广东肇庆学院,肇庆,526061)摘要:转喻在人类语言创造的过程和人类交际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转喻的最佳关联原则,本研究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语义表征及语用功能。
归纳了新闻语篇中转喻语义表征的两种类型:旧词新意和新词创造,从而佐证了转喻思维在人类认知结构中比隐喻更具本源性的观点。
同时分析了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四种语用功能:政治功能、经济省力功能、人际功能和修辞功能,为转喻识解提供了一种推理途径。
关键词:转喻,新闻语篇,语义表征,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21(2010)050051051.引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转喻同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作者简介:朱东华,广东省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
电子邮箱:z dhz r @本研究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英汉词汇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编号:08GK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种有力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转喻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语言学家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转喻在一定程度上比隐喻更具本源性(Koch1999:139)。
基于此点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转喻研究,以期进一步识解转喻机制。
目前,国内的转喻研究基本是从理论介绍、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这些研究涉及了转喻的类型、认知理据、生成机制、构词特点、语用功能of complement izers from verba dicendi in Sinitic languages[J].Linguistic Typ ology(12):4598.Comrie,Ber nar nguage Univer sa ls and Ling uistic Typology[M].2n d Edition.Chicago:U niversit y of Chicago P ress.Dixon,R.M.W.1997.The Rise a nd F al l of La ngua ges [M].Cambridge:Cambr idge Univer sity Press.Dryer,Matthew.S.1991.SVO languages and the OV:VO typology[J].J our nal of Ling uistics(27):443482. Dryer,Matthew.S.1992.The Greenbergian word or der corr elations[J].La ngua ge(68):81138.Dryer,Matthew.S.2003.Wor d order in Sino Tibetan languages from a typ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 spective[A].In Gr aham T hur good&Randy LaPolla(eds.).Sino Tibetan La ngua ges[C].Richmond:Curzon Pr ess:4355.Dryer,Matthew.S.2005a.Relat ionship between t he or der of object and ver b and the or der of adposition and noun phr ase[A].In Ma rtin Haspelmath,Matthew S.Dryer, David Gil,&Ber nar d Comr ie(eds.).Worl d Atla s of Languag e Str uctur es[C].Oxford Univer sity Pr ess: 386389.Dryer,Matthew.S.2005b.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 der of object and verb and the order of relative clause and noun[A].In Mar tin H aspelmath,Matthew S.Dryer,D G,&B()W fL S[],Oxf U y333D y,M S5Rf j f j[A].In M artin H aspelmath,Matthew S.Dr yer,DavidGil,and Bernard Comrie.W or ld Atlas of La ngua ge Str uctur es[C].Oxford Univer sity P ress:394397. Dryer,Mat thew.S.2007.Wor d Or der[A].In T imothy Shopen(ed.).Clause S tructur e,La ngua 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 iption[C].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61131.Greenber g,Joseph H.1963.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 icular r 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A].In Joseph Gr eenberg(ed.).Univer sals o f Language[C].Cambridge,Mass:MIT Press:73113.H aspelmath,Mart in,Matthew S.Dryer,David Gil&Bernard Comrie(eds.).2008.The W or ld Atla s ofLanguage Str uctur es Onl ine[C].Munich:Max P lanck Digital Libr ary.R osenbach,Anette.2008.Animacy and grammatical variation:F indings fr om English genit ive var iation[J].Lingua(118):151171.Sun,Chao F en,&T.Giv n1985.On the so called SOV word order in Mandarin Chinese[J].La ngua ge(61): 329351.李金满.2006.话题跟主语和题语[J].现代外语(3):239247。
言语行为之转喻分析作者:代君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3期摘要: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转喻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人类的思维手段和认知方式。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普遍的一种语用现象,本文借助语言学及语用学理论来探讨转喻手法在言语行为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各种言语行为与转喻的联系,旨在证明转喻存在于人类的认知机制中,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转喻;言语行为;认知机制作者简介:代君璟(1989-),女,河南省南阳市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1Ⅰ、转喻的理论基础1.1转喻的概念转喻是指一个认知域内相关联的两个认知范畴间的映射,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如“五星红旗”,指代中国,这是一种转喻。
通过转喻手法,人类可以把行为、感知、语言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网络发展异常迅猛,像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渐渐浮出水面。
而人们也经常用一些网络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比如说:“打酱油”,就是来看看;“给跪了”,表示很佩服。
这些词汇简单明了,充分展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而认知基础就是转喻思维,可见转喻已然成为人们思维交流的工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2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人与人就是在言语行为中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和表达意愿的。
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延续和发展的一条纽带,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一种工具,它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搭设了桥梁。
言语行为理论在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言语行为将人的意识显现出来,尤其是在理解转喻思维的时候,语用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1.3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John Austin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在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转喻和隐喻都被认定为一种认知机制,且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
构式和转喻具有密切关系,构式为转喻的发生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转喻在构式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贯穿对特殊构式( 如成语构式) 和一般构式( 双及物构式) 的语义识解。
对于祈使句构式的识解,基于转喻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相比较之前的研究更为立体、全面,因而也更具解释力。
同概念隐喻[1]相比,转喻被看作一种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和概念化心理机制,[2 -4]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Langacker 认为,转喻对语法研究至关重要,转喻在描写语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语法中的转喻研究有利于促进对转喻本质的认知。
[5]Ruiz de Mendoza 和Pérez 首提转喻和语法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即转喻是某些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而语法结构也会对转喻施加制约。
[6]随后Brdar 和Panther、Thornburg 等人在研究中借助丰富的语言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转喻和语法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
[7 -8]Langacker 首次提出“语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转喻的( grammar is ba sically metonymic) ”[9],从宏观角度阐释了语法结构的转喻属性[10]。
当前很多认知语言学家将对语法理论的研究归结为“构式语法”[11 -12],甚至认为构式网络可以体现我们的所有语言知识,并指出“一路下去皆为构式( its constructions all the way down) ”。
本研究认为,诠释语法的转喻性有必要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其中的转喻机制。
国内有学者提出,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识解方式和认知机制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4],且语法结构的形成和理解也不可避免会受到转喻机制的影响[13 -14]。
有学者指出,构式是一种必须被列出的语法结构,且语言的本质就是“构式”,[15]7 ,因而认知转喻机制作用的普遍性和构式强大的包容性就使得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依存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行为转喻分析作者:陈珍玉陈伟容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5期摘要:《玻璃动物园》是田纳西·威廉姆斯的著名作品,它成功地树立了温菲尔德一家三口和吉姆的形象,尤其对温菲尔德两母女的悲惨命运做了细致有意味的描述。
此部作品的以往研究大都从文学文论方面展开,而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少之又少。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转喻为理论基础,对《玻璃动物园》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发现,1)文学作品中的会话也符合言语行为转喻理论;2)文学作品中,用不同言语行为事态场境部分去指代整个事态场境隐藏着一定的角色特征;3)对文学作品进行言语行为转喻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深意。
关键词:玻璃动物园;言语行为转喻1.引言文學作品作为人类社会的瑰宝,自古吸引着社会的目光,它不仅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愉悦、指导也对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新兴学派,正以蓬勃生机向前发展。
以往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大都是各自进行,鲜有两者交叉研究。
然而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与文学作品进行共同研究具有巨大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方面,文学作品,特别是剧本中充满了人物角色的会话交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是整部作品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对人类会话行为,更具体来说对会话中的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分析。
所以将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应用在文学作品研究中,有很大的新颖性和可行性,这也将给我们带来许多全新视角。
本文就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分析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作品《玻璃动物园》,尝试剖析出作品会话中所潜藏的信息。
2.《玻璃动物园》作品简介《玻璃动物园》是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二战结束后的一部重要作品。
和作品中的汤姆一样,田纳西·威廉姆斯也在鞋厂做过工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深知社会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艰辛穷困,为田纳西以后的习作生涯积累了大量素材。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隐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概念,它通过以一种方式暗示另一种意义,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隐喻的认知和理解并不能只与语言单独存在,多模态语境对于隐喻的解析和意义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特别关注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
隐喻在传统语境中主要通过文字的暗示和隐晦表达。
而多模态语境则将多种感官信息融合,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对于隐喻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影响。
多模态转喻是指通过两种或多种感官模态的转换来进行隐喻表达。
在多模态转喻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在表达隐喻时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例如,在一幅画中,作者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将某个概念或情感以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转换不仅增强了隐喻的表达力,也为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方式。
除了多模态转喻,隐喻互动也是构建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关键要素。
隐喻互动是指在一个语境中多个隐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多模态语境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可以同时激活隐喻元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隐喻意义。
例如,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段激昂的音乐配以精彩的舞蹈表演,观众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自由、激情或欢快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构建正是通过音乐和舞蹈这两个感官模态的互动来实现的。
隐喻互动使得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认知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认知隐喻时往往依赖于大脑中的认知处理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包括感知、记忆、语言理解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
当我们面对多模态隐喻时,大脑需要调动各种认知资源来理解并构建意义。
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使得认知机制进一步复杂化和丰富化,使我们能够以多种感官模态的融合方式来理解和解读隐喻。
在多模态隐喻中,每个感官模态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构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