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7.75 MB
- 文档页数:29
《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在观察、体验、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到声音高低的变化。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活动,知道物体的大小、粗细、松紧和长短影响着声音高低的变化。
3、通过数字化仪器声波测试仪,领略我国科技的发展,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高低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亲耳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两只三角铁、声波测试仪、自制卷萧小组:(每组一个)吉他(尤克里里)、木琴、锣、导管、钢管、铝片、钢尺板、橡皮筋、铁棒;(每组均有)尺子、小木块、预测单(每人)、实验任务单(每组)、信封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日里你们爱听歌爱唱歌,所以今天我特意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静静地享受这净化心灵的时刻吧!(播放《Where are you Chrisitmas 》)2、师:这首歌曲的音调非常柔和,女孩的音色很柔美,听着真让人心情舒畅呀!二、声音的高低1、师:听了这么委婉动听的音乐后,徐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咯?(暗箱敲击音高不同的三角铁)哪位细心的同学听到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声音)生:学生作答。
2、师:那在音乐上,你能用哪个词语描述这个变化呢?师:高低。
——板书(高低)3、师:正是因为声音有高低的变化,才让我们的音乐变得如此美妙动听,是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
——(板书: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三、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物体、振动)2、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声音的高低变化可能跟物体的什么因素有关呢?先来瞧瞧刚才徐老师暗箱敲击的物体(出示三角铁),仔细听并推测声音的高低是由什么造成的?生:三角铁的大小。
3、师:(演示敲击三角铁)大的发出的声音……?小的发出的声音……?生:大的低,小的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5、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单位:分贝(dB)★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单位:赫兹(HZ)。
他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运用:1、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2、拨动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粗与细比较,哪个音高?细的。
例如: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4、振动的物体有厂有短,长与短比较,哪个音高?短的。
例如: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5、同样的力去击打不同的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大音叉音低,小音叉音高。
6、不同的力去击打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量不同,用力大的声音强,轻轻击打声音弱。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 1.6《声音的高与低》教案课题声音的高与低科学概念目标: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学习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目标 2.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
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重点声音越低。
难点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新课聚焦播放视频《《月光奏鸣曲》钢琴演奏》钢琴能弹奏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要高,大人比小孩的声音要低一些。
声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板书课题)观看视频猜测答案通过观看视频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高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
2. 科学探索探索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步骤:观察铝片琴通过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研究铝片琴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1) 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按照实验步骤完(2) 反复实验3 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成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琴片越长,声音越低;琴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同样材料由于大小不同,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有高低的不同,铝片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琴片的长短。
《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教学反思《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这节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第3课《声音的变化》和第4课《探究尺子音高的变化》的“部分”整合。
所谓“部分整合”指的是并不是只是将两节课的知识点简单的整合在一起,在一堂课内解决原本两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取舍”。
所谓“舍”指的是将“声音的强弱”舍弃,不仅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来不及解决教材中两节课的内容,更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区别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防止学生学到最后仍然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混淆在一起。
所谓“取”指的是将“声音高低的变化”与“探究尺子音高的变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声音高低的变化,还能通过听到不同音高的声音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关键是当学生对产生音高变化的原因感到困惑之时,能立刻对音高的本质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非常连贯的学习进程,也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一节课中真正解决了关于“音高变化”的所有问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经过“取舍”的这堂教材整合课,教学过程是一开始通过简单的听力活动,让学生分辨出声音高低的不同,以及找到引起三角铁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即三角铁“大小”的不同。
再通过三角铁引出生活中发出声音高低不同的其他物体,有现成的乐器也有自制的乐器。
刚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给每个小组6组乐器,让他们合作寻找乐器的高音和低音,找出发出高音和低音的物体的不同之处,但经过试教后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最关键是面对任务单时不知所措,当然还有其他欠妥的地方,比如给每组多组乐器,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探究,而是一个不停地发出各种嘈杂的声音,不仅组内同学听不清声音的变化,还干扰了其他小组对声音的关注。
之后改成今天这堂课上所呈现的样子,先让学生对PPT上呈现的10种乐器的不同粗细、不同大小、不同长短和不同松紧可能造成音高或者音低进行猜测,这样一来比原先先听再找就容易地多,而任务单一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