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 格式:docx
- 大小:15.31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作者:陈俭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02期摘要:城市化进程中,河南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收益、就业难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
土地管理和征收制度存在缺陷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必须让失地农民参入分享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性收益、建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分享城乡之间均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兼顾的“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45-0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据统计,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我国有1 000万个农村人口失去土地,这样在我国就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失地农民。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由土地所派生出来的诸如生活、就业与养老等各种权益,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这成为新时期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全国各地都进行了一些艰难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方面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在货币安置方面: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农民没有得到土地的增值性收益目前,河南省农村土地征用采用的补偿方式中,最主要是货币安置的方式,即根据被征土地的用途给失地农民的直接经济补偿。
根据2010年1月和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批准土地征用的45份公告可以看出,各地土地征用价格一般在每公顷37.5万元~117万元,即每亩在2.5万元~7.8万元,其中大部分每亩仅在4万元~5万元。
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大悟县是一个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
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51.9亿元,人均8500元,财政收入3.17亿元。
县城总规划控制面积1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民的田地被征用,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各级政府维稳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大悟县的实际情况,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实践和探索(一)主要作法。
大悟县在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问题上,指导思想明确,对征地农民普遍关注的土地征用补偿、农房拆迁补偿、失地劳动力就业安置、村级集体资产处置等制定了相关政策。
1.改革征地补偿办法。
从2003年开始,大悟县按照“依法征地,分类定补,年年结清,长期受益,定期调整,受益保值”的原则,积极创新征地补偿办法。
一是明确补偿标准。
实行城区乡镇综合价,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及本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范围内的农用地,城区综合价每亩每年补偿300元;集体未利用地每亩每年综合补偿260元;中心镇和重点镇范围内,集体农用地每亩每年220元,集体未利用地每亩每年 180元;其他乡镇范围内,集体农用地每亩每年200元,集体未利用地每亩每年120元。
对县政府确定的道路、公共绿地、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用地,分别按上述地类标准的90%支付。
二是合理分配资金。
补偿费以亩为单位核算,90%必须补偿到户,10%留村集体用于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具备补偿资格的农户,其补偿费具有继承权。
2.改革农房拆迁安置补偿办法。
2005年,大悟县政府颁发了经济开发区《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对拆迁程序、拆迁安置和补偿标准都作了具体规定,政策公开透明,规范操作,减少了很多弊端和矛盾。
具体做法是:农户动迁前,经独立评估机构评定旧房补偿价格;动迁时,将农户统一安置到动迁小区住宅房内;安置房面积以人口为依据,基准面积每人30平方米。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灵山卫窝洛子村任伟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土地被征用后,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切实关注。
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
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未来的生活前景必然令人担忧。
目前一个庞大的利益受损人群——失地农民群体已经形成,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失地”等于“失业”。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是农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
土地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生渠道。
在国内耕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分配给失地农民新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农民到异地承包耕地,大部分农民已经无田可种,必须自谋生路。
目前,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处于弱势,往往难以找到工作。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本来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工作不到位,只有少数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安置。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文化程度不高、未经过专门的就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他们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二)目前农民失地现状。
据《部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简析》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15户失地农户共303个劳动力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其余的只能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实习目的: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学习,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发展问题。
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习内容: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对农民权益保障的、以及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与一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交谈及“农村公共事业与公共政策”问卷调查的填写结果,综合以上,对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有了些基本的了解。
实习总结:本次实习共有两部分,分別对农民和农权益的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西宁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
这些农民因城市扩张、土地征收而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诸多权益保障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二、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和扩张。
在此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传统的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加之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权益受损。
三、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一)土地征收政策执行不规范部分地区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不规范、程序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受到侵害。
(二)补偿机制不完善当前,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农民获得的补偿费用不足以满足其生活和就业的需求。
此外,补偿标准不一、不透明,使得部分农民的权益受损。
(三)就业问题突出由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失地农民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就业难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权益保障问题。
四、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土地征收政策政府应完善土地征收政策,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透明性。
同时,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防止滥用权力、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
(二)优化补偿机制政府应优化土地征收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确保农民能够获得足够的补偿费用以维持生活和就业。
此外,应建立公开透明的补偿标准,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
(三)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同时,应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浅析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摘要:现阶段,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民没有了越来越多利益,因此失去土地的情况使农民的生计和就业问题就成为了社会和政府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当中,农民失去了土地,但是,农民主动依靠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机遇自己去创造商业价值和发现创业商机的非常少,大多数的农民综合能力和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会投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之中。
这时就会产生出一些问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生产经营都相对比较缺乏,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非常少。
所以,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自己不去主动规划自己的生存之路,只依赖于政府给予的征地补偿费用生活的话,早晚有一天会将补偿费用用完,那么失去了土地的基本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直线下降,甚至有些失地农民生活就失去了保障。
由此看来,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农民权益保障;保障机制引言为了有效的解决我国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入手,加大对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那就是经济补偿、后来生活、保障就业这些。
这里经济补偿是基础,后来生活是一个前提,就业问题则是关键,这是避免因为失地问题而导致农村尤其是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情况发生,需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着力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增加就业能使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从基础上保护失地农民的生活收入,减小失地农民各种差距,更好地进行城市生活。
一、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概述我国现状的城乡目前通常利用的是户籍制度,二元化管理方式能够让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有了很好的作用。
我国在城乡之间的管理有不同的方法,确定了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问题上会与再分配之间形成了不一致和不统一,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组织的社会结构。
但是,农村农民在劳动就业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他社会福利提供方面上却没有在这一各个的体现之内,城镇居民可以有着比较好处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可以享受到社会经济的带来的好处等很多的社会保障福利。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随着我国城市化大步推进,一大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因而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因制度缺陷等因素影响,失地农民多权益受到侵犯而被损害和流失,为了使城市化不受征地影响,同时又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必须对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征用和补偿进行调整,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进行征地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和加强征地补偿费的监管。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万公顷(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间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也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和利用,但相应的农民的权益如何得到合理有效的保障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对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与失地农民现象西宁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土地的征用和利用。
由于城市扩张、工业发展、房地产开发等原因,大量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
这些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现状(一)经济权益保障不足在失地农民的经济权益保障方面,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用等,但这些措施往往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
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存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不透明操作和腐败现象,导致部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社会保障不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困境,西宁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
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他们的生活成本较高,但收入却较低。
此外,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并未完全覆盖到失地农民群体。
(三)文化权益的忽视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文化权益也受到了忽视。
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环境和社区关系,面临着文化适应和认同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也面临着被遗忘和消亡的风险。
四、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益保障标准和程序,规范土地征用行为。
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提高经济补偿标准政府应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补偿。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但要永久性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一) 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 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 国民" 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