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缝合技术基础培训-跟腱断裂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44
跟腱缝合方法
跟腱缝合是一种用于治疗跟腱断裂或撕裂的手术方法。
下面是常用的几种跟腱缝合方法:
1. 单层距离法:该方法将距离线穿过跟腱两侧边缘,在腱的内侧和外侧进行缝合。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距离和较好的术后稳定性。
2. 双层距离法:与单层方法类似,但在两次缝合之间将距离线穿过跟腱的中心点。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腱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增加活动后的僵硬感。
3. 缠绕法:该方法在缝合前先将腱的两端缠绕在一起,然后再进行缝合。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术后稳定性,并减少活动后的僵硬感,但手术难度较大。
4. 肌腱移位法:适用于距离差距较大的情况。
该方法将距离线从腱的一个侧面穿过,然后将腱的一端移位并缝合到另一端。
这种方法可以使腱恢复到正常的长度,但需要更长的术后康复时间。
具体的缝合方法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情况而定。
术后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保护,以促进跟腱的愈合和恢复。
患者俯卧位,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左大腿上段上气囊止血带,压力约500mmHg。
2、取左跟腱内侧1cm纵行切口,长约10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腱鞘,将皮下组织与腱鞘一并翻开减少皮下组织分离,可见左跟腱自远端止点3cm处断裂,断端游离挛缩,呈马尾状,张力松弛。
3、切除断端马尾样撕脱组织,修剪肌腱断端,将左膝、左踝关节屈曲,将跟腱断端拉拢后钢丝BUNNEL法缝合肌腱断端,并在跟骨上钻孔,将钢丝两端分别穿孔后于跟腱旁皮外捆扎固定,其下垫1纽扣,防止钢丝回缩。
另放置一细钢丝于缝合钢丝下,并穿出跟腱旁皮肤,已方便取出缝合钢丝。
2-0不可吸收肌腱缝线于前后面多针缝合,缝线结扎后,检查断端修补后牢固。
用4-0号可吸收缝线缝合腱鞘及皮下组织。
生理盐水,双氧水冲洗伤口,缝合皮肤,无菌敷料包扎固定,石膏前托固定左踝跖曲30°、屈膝30°。
4、术程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100ml,术后安返麻醉复苏室,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跟腱断裂缝合治疗的五种缝合技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为18/10万,目前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多个体育明星的跟腱断裂使得这一运动损伤家喻户晓。
多数发病与过度劳损有关,踝在过伸位突然用力受伤,断裂多发生在跟腱止点上方4~6cm处。
手术切开缝合是修复跟腱断裂目前标准术式,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切口感染、伤口裂开甚至跟腱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
跟腱经皮微创缝合方法的尝试及其随访的结果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损伤小、再断裂率低,最重要的是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接近保守治疗。
但医源性腓肠神经损伤和对缝合强度的担心,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内各家医院针对这种微创修复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目前也产生了很多成果。
跟腱损伤的分类跟腱损伤基本分为两大类,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开放性断裂,多为锐器切割损伤,部分患者容易漏诊。
闭合性跟腱断裂,是指跟腱解剖学连续性完全中断,部分患者在完全断裂前就存在腱束散在的不全离断,遇突然暴力,即发生完全断裂;此外跟腱长期慢性牵拉劳损,产生跟腱炎、腱周炎,跟腱组织变脆,腱周炎影响跟腱微循环、进而影响跟腱血供。
解放军总医院建议根据跟腱损伤后病理变化特点和损伤时间将跟腱损伤分为3种情况:①伤后10天(急性损伤);②10~20天(亚急性损伤);③20天后(陈旧性损伤)。
急性损伤:伤后1周内,最多不超过10天,手术切开时见跟腱纤维呈亮白色,韧性好,无水肿或水肿程度很轻,缝合时组织对缝线的把持力很好,单纯的踝关节跖屈即可以使跟腱断接触。
亚急性损伤:伤后10~20天腱周组织肿胀,肉芽瘢痕脆性大,跟腱纤维组织变脆,对缝线把持力弱,缝合的牢固程度降低,同时通过踝关节跖屈不能使跟腱断端接触。
陈旧性损伤:伤后20天以后的跟腱纤维肿胀消退,瘢痕略有老化,对缝线的把持力增强,缝合时手感好,但是跟腱短缩往往超过6cm,通过踝关节跖屈和跟腱的V-Y延长也不能实现跟腱断端得接触。
Myerson根据跟腱断端存在缺损的大小对跟腱损伤进行分类:Ⅰ型,缺损长度<2cm,踝关节跖屈后可直接端端缝合;Ⅱ型,缺损长度为2~5cm,采用三头肌腱腹交界部V-延长修复,或联合肌腱移位进行加固;Ⅲ型,缺损长度>5cm,采用肌腱移位桥接跟腱缺损,或联合三头肌腱V-Y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