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67.06 KB
- 文档页数:4
中文名称:生态城市英文名称:eco-city 定义: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目录释义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提出生态城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编辑本段释义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编辑本段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其中,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提供了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和互动的基础。
在实践上,生态城市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步。
这涉及到诸如城市用地的规划分配、道路和交通系统的设计、建筑和景观的布局等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必须将城市的空间结构设置为以人为本,注重城市运营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环境,区分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公园和区域之间的平衡,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
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植被绿化、水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可以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的所有组成部分:供水和排水系统、物质和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同时还可以提供城市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方式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不断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建立一个长期的、平衡的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分析城市的能源、土地、社会、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平衡需求。
四、加大生态城市监测和评估力度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城市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监测和评估内容通常包括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水质和空气质量、社会经济阶层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等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早在1935 年,当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这一重要的科学概念时,就有人认为它的提出是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期的开始。
“生态系统既是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也是研究环境以及环境科学的基础”。
而“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 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与研究重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 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严格意义上说,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
但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城市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具有某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
尽管城市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组分的比例和作用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城市生态系统内仍有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基本上得以正常进行,还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着各种联系;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城市生态系统确实已发生了本质变化,具有许多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
因此,深入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是通过人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人工控制与人工作用对它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发生了“人工化”倾向的变化(如绿地锐减、动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大气、水环境等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而且,城市生态系统中大量的人工技术物质(建筑物、道路、公用设施等) 完全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物理结构) 。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人工化的营养结构:一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不但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的比例关系,而且改变了营养关系(谁供应谁) ;二是指在食物(营养) 输入、加工、传送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因此应运而生,旨在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合理规划和管理体系的城市发展模式。
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城市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废水处理等各个方面,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优势生态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能够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2. 能够使城市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3. 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降低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
生态城市实践的案例下面介绍一些目前国内外建设的生态城市成功案例。
1. 新加坡——亚洲最佳生态城市新加坡是亚洲最佳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创新的水循环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推广生态旅游等方式,从而使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 伦敦——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伦敦是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限制交通、提供公共交通,并建立全球最大的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从而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城市的CO2排放。
3. 广州——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广州是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生态水系、推广低碳交通、治理城市垃圾等方式,从而使广州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化、高度自我更新、跨域合作、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兴起”等方向,无论是新建城市还是老旧城市进行改造,在未来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新技术和新思想,加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生态城市。
结语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帮助城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为未来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其本身由不同的子系统构成,而各子系统又有着不同的结构、成分和要素。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居民系统由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含社会性分工)等要素所构成;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矿产资源、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的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各类房屋建筑、道桥及运输工具、供电、供能、通风和市政管理设施及娱乐休憩设施等)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经济、文化与群众组织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系统等)。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认识。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自然生态观、经济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
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城市 城市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一.城市现代人们普遍认为,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它是一个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环境实体的综合体,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又是一定空间内组织生产力,实现社会分工和联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存在形式。
它集中了一个地区生产力最先进、最重要的部分,代表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方向。
因而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
中国的汉字“城”字,用象形的籇体字,就表示了在土地上用兵器“戈”来保卫政权。
但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固定的居民点,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和金属工艺的使用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产生剩余,从而出现交换,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换,就形成了“市”,即所谓“日中为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种有防御功能和商业贸易及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居民点,才能叫做城市。
早期的城市是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所以城市之间的区别也不显著,而且大都是建在农业发达的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恒河、黄河等河流沿岸。
城市产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城市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与显著的变化。
虽然由于西方和东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习惯的不同,城市的发展在形态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城市的基本系统组成和功能是基本一致的。
二.城市系统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个综合体称作城市系统(urban system)。
(一)城市系统的特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
有人估计其组成单元为108个。
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如经济、人口、金融、交通、城建、科学、教育、文化、法律等。
张世英等人将北京国民经济与社会大系统,按其功能、性质与形态,分为人口、环境、资源与能源、产业、财政、交通与邮电、科教文卫等7个子系统,概括了构成城市实体的7个主要方面。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共3篇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1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区化进程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城市面临发展瓶颈。
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
但是,什么是生态城市?如何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
一、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1. 城市和自然环境的融合生态城市的发展不是摧毁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而是促使城市和自然环境理念融合。
生态城市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来设计,重视生态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
将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环境和城市的融合。
2. 节约资源的生态城市资源节约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之一,生态城市意味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
在生态城市中实行节约资源的方式包括重视建筑节能,在能源、水和物质等方面节约使用,推行低碳经济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等。
3. 城市公共环境的提升生态城市追求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相连,公共环境包括城市绿化、交通、社区、垃圾处理和供水等都应该符合生态城市的要求。
因此,应在城市规划的早期就强调公共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
二、生态城市的实践途径1. 建设生态公园生态公园是城市的生态肺,可以提供一个绿化环境,缓解缺氧问题,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城市与自然环境交流的机会。
在生态公园中,还可以实现集中式垃圾处理和有机生成技术,处理创新型城市环境和土地共用,绿化旅游和种植园区的管理,形成城区的自闭环。
2. 卫生水管理水是自然资源中最宝贵的,但却常常被浪费和污染。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注重卫生水管理,实现水危险的防控和保护。
管理方式包括降雨资源的广泛利用、雨水的分流、排沟、湿地处理和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运用。
卫生水管理还包括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防控水源污染。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它由无数个相互关联的部件组成,每个部件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而在这个机器中,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就像是那颗精准的指南针,它指引着我们探索这个机器的奥秘,揭示它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那么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就是这本书的目录和索引。
它们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感兴趣的章节和内容,理解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
那么,什么是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呢?简单来说,它们就像是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石和框架,它们为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了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这些理论为研究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分析工具。
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分析框架则是指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它将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从多个维度和层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研究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研究者就像是那些勇敢的探险家,他们带着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探索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奥秘。
他们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揭示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中,城市社会-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公等。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更好地运用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如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应对这些挑战和困境。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 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什么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特点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那么你对生态城市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生态城市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生态城市的简介生态城市,也称生态城(英文:Eco-City),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
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人类文明的低碳生态发展方向。
使得城市发展的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毫无疑问,转型的方向就是发展生态城市。
”2012年11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总经济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在论坛期间表示,中国城市转型已颇为紧迫。
“生态城最重要的标志就是100%的建筑都应该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中国近几年要建50个生态城市,远期上百个,它们作为绿色建筑的摇篮和基地将会发挥巨大的地区性示范作用,从质和量上保证绿色建筑整体实现飞跃性发展。
”在2011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绿色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住建部副部长如此表示。
生态城市的特点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
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
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
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
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6-0020-04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景星蓉张健樊艳妮摘要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对象,生态城市定位为主题,探讨这一复杂系统及其与周边的协调关系。
论述了建构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体系及其规划理论、指标体系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理论界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工作者应关注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以及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与宗旨等问题。
以广州等城市生态化水平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调整目标。
同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一些新观点。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目标体系;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 A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日益增长,与之相随的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正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科学家和环境工作者们开始研究环境与人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的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性和灾害扩大性等特点加以研究。
人们发现,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巨系统,换言之,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系统相互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和交替。
同时,环境存在着承载力。
即当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造成对人类生存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对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以及速度上的限制。
第十四届国际建协华沙宣言将传统建筑学提升到了!环境建筑学∀阶段,即强调环境的整体同建筑设计的关系。
随后,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生态建筑、生态住区、生态城市逐渐成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主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笔者在此将重点研究生态城市及其规划、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等问题。
二生态城市的定位至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城市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生态城市定义为:是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原苏联生态学家N#扬若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模式,其中技术与生态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是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地;而国内一些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学者认为: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均是生态城市概念某个层次的内涵、发展、及其具体化。
笔者认为,生态城市系指在生态系统环境涵容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控制论的方法,改变传统工业城市近乎掠夺的方式(指对资源、能源和土地、植被等的掠夺),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系统地调控与运营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活与服务等基础设施系统、交通与运输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经过对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起重要作用的因子分析,建立明确、严谨的系统发展目标及其功能结构网络体系。
同时,通过国家各部门宏观调控、融资者的科技投入以及业主参与这三位一体的系统反馈机制传递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城市发展目标,合理调节和控制系统内功能流(能流、物流和价值流)来实现3R(Reduce、Recycle、Reuse)目标。
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全新的、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在经济上以复合生态发展模式取代纯经总第122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6期济的发展模式。
应该注意的是,生态城市的构建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奠,重新审视以往的环境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创造出体制合理、社会和谐、文化科技发达、健康舒适、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城市应是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三者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其主要特点应表现如下。
1 注重高效和谐性高效和谐是生态城市理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人与自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高效有序。
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人类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寻求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秩序。
2 保持整体性生态城市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自然、社会、经济诸多环节整合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是拥有整体效益的运作和发展模式。
其重视环境质量,并注重大、中城市和区域局部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设计原则。
3 实现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期目标。
建立生态竞争机制,通过再生和自生原理调节系统的影响因子,以适应系统发展目标。
充分合理的运用和配置资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对废弃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使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只有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用户需求达到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对其相关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一直不够重视,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
这导致了城市规划界始终未能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如何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机理,并付诸实施,需要在发展、完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同时,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1 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五十七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4年的MAB报告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以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
这五项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并成为之后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
2 国内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我国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在1984年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并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王如松等在1994年就城市生态学实质作了进一步阐述,并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等。
黄光宇教授从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城市环境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地理空间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含义。
他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设的能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3 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海克尔(Ernst Haeckel)于1869年最先对生态学作出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而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根据系统科学的思想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科学∀这一论断已普遍被科学家们所接受。
因此,城市生态化进程应着眼于生物物种多样性理论,生物物种适应性理论,生物物种竞争、共生与相融性理论,资源循环、再生理论,人与环境及其支撑网络完美和谐性理论,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与反馈平衡性理论,生态建筑寿命周期与环境效益理论,生态城市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等理论的研究。
其控制理论应遵循人类聚居共生、消长与和谐性原则,人类聚居与城市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功能稳定性原则,人类聚居自然生态与人文艺术生态协调与繁荣性原则。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的研究必须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适应生态城市发展规律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特征,将生态城市规划及其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融于建构理想的人居环境之中。
同时还应围绕生态城市的定位展开一系列理论框架的研究,再选择典型生态示范小区、生态建筑、生态城市为案例,为健康、和谐地发展生态城市及其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4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与宗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生态结构的合理组合,具体涉及到城市生态物质和社会学诸多因素的变异性、层次性、和谐性和演择性。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宗旨在于生态整合,诸如系统结构整合,包括生物链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环境物理、环境化学因素等,城市众多自然生态因素,科技含量与人力资源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组合体的比例、变异和多样性;过程整合,包括研究生物物种能量传递、信息沟通、平衡反馈,生态演替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运作模式畅达、稳定程度;功能整合,包括城市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功能的效率及和谐程度。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与传统科学研究的区别在于,该研究将整体论同还原论、定量分析同定性分析、客观评价与主观认知、宏观调控与中观及微观的需求协调、区域竞争潜能与整体系统的相互依托、资源与能源信息等进行综合平衡和调配;同时还涉及共生和再生能力的循环,生产、流通、消费与还原功能的运作,社会、技术经济与环境目标的结合,结构与次序、空间与时间、能量与物质的统筹,科学、人文、经济与工程技术方法的统一等方面的研究。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为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体系的制定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经济、健康、文明三维一体的合理建构框架。
四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质是依据城市生态规划原理、生态工程以及按照生态规律管理和运营,建立生态竞争机制,通过再生和自生原理调节系统的影响因子使之相生、相荣,以适应系统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包括结构、体系、空间、时间、功能、规模、比例、位置、维、场和数量的规划,应关注城市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建设的关系、生态产业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人居环境建设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关系。
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体系应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规划、区域功能分区规划、时间与空间跨度规划、绿地生态系统建设规划、水环境系统的综合利用规划、城乡协调关系的规划、人居环境与支撑网络的有效利用与最佳设计规划、城市资源与能源循环利用的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和古建筑以及文物的保护和恢复规划、生态小区与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规划、生态城市的信息管理与调控机制的建设规划、生物物种多样性与支撑体系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规划、生态立法与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等。
换言之,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的辨证否定。
这就意味着,城市规划是一门未来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贯、互为依托的复杂浩大系统的研究领域。
笔者建议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上升到人类聚居学,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去研究与实践。
吴良镛前辈受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启发,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与他的合作者一起共同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并提出了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即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系统。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这是以人为本的环境规划理念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的思想根源及其社会基础。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为城市规划者们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