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4
生态保护红线发展研究综述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生态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内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从生态环境中不加限制的攫取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
而自然环境的诸多生态问题如全球变暖等,反过来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生态保护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任务。
2012年3月,“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的学术交流中,全国各地的学者对生态红线的概念定义,划定准则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年12月,生态红线试点启动会上确定了内蒙古等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试点代表,并草拟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2017年7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由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共同印发。
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生态保护红线定义为: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指出了生态红线的划定需要遵循四个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定相结合的方法。
整体性原则需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
协调性原则要求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下结合。
动态性原则需要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的研究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主要在生态保护区、生态网络和生态基础建设等方面[[1]]。
美国首次提出了生态保护的概念,并建立了国家公园来进行生态环境和文物等的保护。
加拿大与美国的生态保护管理方式类似,他们将自然保护区设成三种不同的等级: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区级[[2]]。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推行环境法规、倡导绿色生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综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影响着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严重的环境污染将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水体受到污染会威胁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和水中生物的生存;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食品链的安全。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尽管环境保护可能会给企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它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和减少污染排放。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公众应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浪费和污染。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跨国污染等问题。
各国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共建美丽地球的家园。
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保护生态环境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和合作,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未来。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对策研究——以绍兴为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芳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
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如何有效建设生态城市成为重点问题。
本文以绍兴市为例,从规划调控、环境美化、污染治理、资源循环以及功能转化五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对策一、绪论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
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二、研究综述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
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
但总的来说,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
总的来说,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
三、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提出至今,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外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尝试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建设范例,无疑也会给绍兴市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参考与借鉴。
研究综述范例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科研人员们对生态系统的治理和恢复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本综述旨在对近五年来生态系统恢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背景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尤其是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损伤的恢复,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研究的焦点之一。
生态系统恢复旨在通过修复或改善已经遭到破坏或干扰的生态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以实现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研究成果1. 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是如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是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来,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实践、实验和模拟研究,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中的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微生物修复、水生态修复等各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例如:(1)植被修复植物修复是一种经济、环保、有效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近年来,各种植物修复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如亚洲地区的枯山治理利用山杏和黑松等木本植物的技术、澳洲的盛行草(Paspalum dilatatum)和马尾草(Cynodon spp.)修复技术等。
(2)土壤改良在生态系统恢复中,传统的土地改良方法包括施肥、石膏、石灰等,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土壤退化的问题。
近年来,土壤微生物的修复技术成为了一种热门的修复方式,将适宜的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引入到土壤中,以改善土壤质量和促进土壤的水分和肥力。
(3)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系统也是受损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生态修复同样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例如,植物人工湿地技术、生物滤池技术等,对于水体污染的修复和治理起到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旨在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系统或复杂的生态功能网络,以实现传统农业、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的规划和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生态系统构建方法的研究涉及不同领域,如城市绿地建设、荒漠化地区治理、生态农业等,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之对策综述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与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通过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针对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而对生态城市规划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对策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 生态城市营造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公平的涉及今世后代再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仅追求环境优化或自身的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全球性:生态城市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是“地球村”的主人,为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及其自身的生存发展,全球人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
2.、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城市,应从规划开始。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众多,主要可分为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人居规划。
2.1 城市区域规划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情况,给城市以准确的定位,实现区域和区域间各类资源互补、协调发展。
①土地规划,应全面考虑土地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健全土地规划利用体系;②水资源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城市亲水空间,开发节水技术,保护饮用水源,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统,保护水生物种多样性;③能源规划,节约减排,提倡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风能、水能,开发绿色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④交通规划,发展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控制燃油汽车在城市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⑤绿地规划,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范围,提高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一前言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生态观的城市绿道声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渐凸显,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绿道作为连接城市内外的重要绿色空间,不仅承载着生态保护和休闲游憩的功能,还对城市声景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生态观,对城市绿道声景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生态观与城市绿道声景生态观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本单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生态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道作为连接城市内外的重要绿色空间,其声景的营造需要以生态观为指导,充分考虑绿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绿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声景是绿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绿道的使用体验和生态价值。
城市绿道声景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绿道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们的听觉需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声景环境,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城市绿道声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城市绿道声景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关于绿道声景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城市绿道的声景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收集相关数据。
然后,运用声学分析和软件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了解绿道声景的特征和规律。
最后,结合生态观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绿道声景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四、城市绿道声景特征与规律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城市绿道声景具有以下特征和规律:1. 绿道声景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如交通噪声、自然环境噪声等。
2. 绿道内部的植被、水体等元素对声景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够吸收和反射声音,形成特定的声场分布。
3. 人们的听觉需求和心理感受对绿道声景的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如希望听到自然声音、希望环境安静等。
4. 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绿道,其声景特征和规律存在差异。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导读:论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之探讨,生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目录一、理论篇美丽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公民责任 1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构想 4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 9浅谈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 10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11浅析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12浅议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14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16生态城市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1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25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肖潇 27生态城市环境补偿的法律思考 29生态城市基本问题研究 33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38二、发展篇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结构协调作用机理探析 44生态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48生态城市实践重于理念本刊 53生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57生态城市四元主体模型的构建 63生态城市体现绿色文明 67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71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生态城市与生态美学的融合 72试论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76谈生态城市理念在工业园区规划中的运用 77通往生态文明之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 79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建议 84营造多彩花境建设美丽生态城市韩雅瑄 87园林绿化管理在构建生态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及对策分析 89 原生态城市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90圆梦生态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92612013/3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构想□ 向爱兵 汤晓炜 张桂春本文所涉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指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区域,涵盖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宜春、萍乡8市全部辖区和抚州市市区、东乡县、金溪县、崇仁县以及吉安市新干县、峡江县、安福县,共6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9.3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9%。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
由于“生态学科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综合学科,“正以空前的速度横向地和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进行相互渗透和‘杂交’,……”[7],生态城市理论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作为WCED成员之一的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已经被看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8]。
因此,基于生态学原则的生态城市理论从其诞生之时,就得到广泛重视,被认为是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范式。
进入1990年代,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十分丰富。
在马世骏先生的倡导下,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生态城镇、生态村的建设和研究,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
2.2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eco-city)概念是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
1984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速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9]。
美国生态学家雷基斯特(1987)认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即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10]。
黄光宇 (1989)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社会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护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澳大利亚的唐顿(1992年)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
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
沈清基先生(1998)认为:生态城市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11]。
任倩岚(2000年)认为: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具备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自然生态化的特点[12]。
彭晓春、李明光(2001)指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13]。
黄肇义和杨东援(2001)认为:生态城市是全球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居环境[14]。
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得益彰的问题。
其中,亚尼科斯基、黄光宇、沈清基、任倩岚、彭晓春、黄肇义等是从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生态城市的内涵,而雷吉斯特、唐顿等则从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目标的角度来揭示生态城市的内涵。
前者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后者对规划生态城市这一未来社会的城市人居环境模式指明了方向。
黄肇义、杨东援的观点综合了前人的诸多观点,既包含了生态学观点、系统观点,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不仅要求自然生态保持平衡,更要求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人与人和谐的人居环境。
总之,生态城市概念主要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标准、目标和理想化状态。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阐述越来越综合化和全面化,将生态城市内涵界定建立和融合在社会、经济、自然、区域、文化等越来越广域的系统结构背景下,既提高了应用的可能性,也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科学的进步成果,但是应用的难度也相应加大,规划和建设一座生态城市的难度可想而知。
3、生态城市建立的原则3.1国外学者提出的设计原则1984年,雷吉斯特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原则[15]。
包括以下四方面:(1)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的城市。
不论城市人口规模多大,生态城市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总量应大大小于目城市和农村的水平。
(2)就近出行( access by proximity)。
就近出行是建立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则。
如果足够多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彼此邻近,基本生活出行就能实现就近出行。
此外,就近出行还包括许多政策性措施。
(3)小规模地集中化。
从生态城市的角度看,城市、小城镇甚至村庄在物质环境上应该更加集中,根据参与社区生活和政治的需要,适当分散。
(4)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
在城市、农村和自然的生态区域,多样性都是有益于健康的。
这说明建立在混合土地利用理念上的城市是正确的方向。
1996年,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 (Urban Ecology, 1996)[16]:(1)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优先开发紧凑的、多种多样的、绿色的、安全的、令人愉快的和有活力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而且这些社区靠近公交车站和交通设施。
(2)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把步行,自行车,马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置于比小汽车方式优先的位置,强调“就近出行(access by proximity)”。
(3)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尤其是河流,海滨,山脊线和湿地。
(4)建设体面的、低价的、安全的、方便的、适于多种民族的、经济实惠的混合居住区。
(5)培育社会公正性,改善妇女、有色民族和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
(6)支持地方化的农业,支持城市绿化项目,并实现社区的花园化。
(7)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和资源保护技术,同时减少污染物和危险品的排放。
(8)同商业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同时抑制污染、废物排放和危险有毒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9)提倡自觉的简单化生活方式,反对过多消费资源和商品。
(10)通过提高公众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活动和教育项目,提高公众的局部环境和生物区域(bioregion)意识。
3.2国内学者提出的设计原则3.2.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 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 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 简称生产生态位, 包括城市的经济水平; 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 简称生活生态位,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解读, 从宏观层面而言, 城市生态位反映整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 应以生活活动为主, 同时生产活动不能与生活活动相冲突; 从微观层面而言, 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的生态位方面对每个城市居民都应是公平的。
虽然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 从空间角度来看存在差异, 但生态位大体是相当的[17]。
3.2.2 生物多样性原则大量事实证明,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生态系统结构越多样、复杂, 其抗干扰的能力则越强, 因而也越容易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城市生物多样性, 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 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
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 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 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城市生态环境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
由于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 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等方面, 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 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 近距离地为城市人口服务, 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