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杨韶刚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广州,510420)

摘要

按照传统心理学的观点,只有人类才有思维和意识活动,因为思维是意识的核心,而意识必须以语言为中介。认知神经科学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意识和思维并不完全依赖于语言,语言缺失只对扩展的意识产生影响,而对核心意识未造成损害。

即使没有语言的参与,失语症患者仍然能够产生某种有表象的、非言语的意识活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向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提出挑战:意识活动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意识,意识并非仅以语言为基础,并非脑的所有活动都与意识有关,很多脑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意识 认知神经科学分类号 B842

语言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

课题。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1]

。因为我们只承认人有意识。如果我们询问周围的人,人类是怎样产生意识的?绝大多数人会说:是语言使人产生了意识。正是因为人类有这种独特于其他生物的语言,才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语言,生物就只能是一些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意识是对持续发生的心理过程的言语解释。但是,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特别对失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术界对语言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见解。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语言与意识关系的某些脑机制,对语言和意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挑战。

1 语言、思维和意识: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

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

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2]

。换句话说,进行思想交流主要以语言为中介。语言是对代表实体、事件、关系和推理的非语言表象进行的一种翻译和转换。要顺利地实现这种转换,就必须首先假定,在语言之前有一个能够操纵语言转换的自我和意

识。人们习惯上认为,自我和意识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和意识。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自我和意识一定要以语言为中介吗?如果语言对自我或对意识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对其他事物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样,就是说,把最初以非言语形式存在的东西用字词和句子来表示,那么,在任何语言中,就一定要有一个非言语的自我和一种非言语的认识活动。例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诸如“我知道”这种短句来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在这个“我知道”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无需言语参与的认识活动的表象,这种认识活动是以位于这个说出来的短句之前并且激发该短句出现的自我为中心的。从理论上讲,这个自我以及人们对这种“我知道“的意识活动的元认知,并不一定都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表征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我和意识是在人类的语言出现之后产生的,而且是对语言的直接建构。这种观点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挑战。语言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而是在和无数非言语事物的联系中产生的。人类生物演化的过程告诉我们,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的生物始祖就能通过非语言的思维认识事物。经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这些原始的思维便构成了人类“核心

3杨韶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道德教育心理学。E -mail :ysgrime @https://www.doczj.com/doc/3a15814198.html, 。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4期(总第82期)

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

N o.4,2007(Serial N o.82)

意识”的脑结构。这就是皮层下中枢的某些脑区[3]。

在临床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失语症现象,这是由于脑神经疾病引起的严重语言紊乱。失语症和负责语言的脑区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失语症便为语言的脑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过去的一些研究认为,失语症是大脑皮层的言语中枢受损所导致的,例如,著名的布罗卡区的发现,就把大脑左半球额下回的后1Π3皮质确定为言语中枢。但是,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在研究中发现,“不论有多大的语言损伤,病人的思维过程在基本的方面都未受损伤,而且,更重要的是,病人对自己状况的意识和我的意识并没有什么不同。至少可以这样说,语言对心灵的贡献是令人震惊的,但是,语言对核心意识的贡献却在哪里也找不到”[4]。他把意识划分为核心意识和扩展的意识两种,认为核心意识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只有扩展的意识才是人类所独有的,而且它们的脑机能也有各自不同的定位。例如,患有完全失语症的病人,无论在听觉还是在视觉方面,都无法理解别人的语言。他们既听不懂别人讲的话,也读不出书面文字。甚至你要求他们复述某个单词或声音,他们也做不到。但我们能认为这样的人没有意识吗?达马西奥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在他们醒觉的和有注意力的心灵中,能形成任何单词或句子。相反,有很多证据表明,他们的心灵是一种没有文字的思维过程”[5]。

此外,大量关于意识和语言、思维和语言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从不同侧面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关于两类思维的观点就得到了科学的确认。一类是借助文字进行的抽象思维,另一类是运用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后者主要是通过外界物体和情景在头脑中的直接映射(mapping),再加上情景性记忆和自传式记忆的参与,从而形成个体对事物的认识。80年代,斯佩里关于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形象视知觉占优势的研究结论,进一步确认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人的某些思维活动并不完全依赖于语言。显然,这些新的观点向传统的语言和意识关系的心理学观点提出了挑战。

2 意识的脑机制研究的争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观点在哲学上是正确的,但对深入探讨脑与意识关系的实质并没有具体的帮助。意识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只有当生物的神经系统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时,才有产生意识的可能。因此,一些神经生物学家认为,必然存在着一种意识的神经相关物,通过对这个“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的研究,就可以发现意识的脑机制。美国生物学家克里克(Crick)充满自信地认为,“最佳的分析变成我们的觉察,而神经的特征编码成为固定的频率,其余的皮层活动仍然处于无意识状态。意识这个哲学和心理学的难题完全可以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来解决”[6]。

近二、三十年来,意识的神经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取向,很多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本文着重阐述美国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从发生脑病变的患者身上阐述意识的脑机制研究的某些新见解。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和一个完全失语症的人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口头或书面谈话,但是,研究者发现,只要你有耐心,适应了病人的那些表达思想的非语言符号的“词汇”,就能够进行丰富的和富有人性的交流。虽然完全失语症患者左半球的很大一部分脑区受到损伤,但并没有被完全破坏。在额叶和左半球的颞叶有两个著名的语言区,即布罗卡区和威尔尼克中枢,完全失语症患者在这两个脑区都有损伤,而且在这些皮层下面有大量的灰质受损,甚至左半球基底神经节中的灰质也受到损伤。

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即使是在这些脑区损伤最严重的完全失语症患者,他们的左半球仍然有一些区域在前额叶和枕叶未受损。这些脑区虽然不能使人恰当地讲话,但仍然有一些“与语言有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产生“由语言引起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按照这种观点,如果把患者的左半球全部切除,作为语言中枢的大脑皮层受到严重破坏,人就失去了语言功能,这样的完全失语症患者就应该无法形成意识。

但是,达马西奥的研究认为,切除了左半球的患者虽然丧失了语言能力,不能产生“扩展的意识”,但他们却能产生“核心意识”。“核心意识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学现象;它有一个单一的组织层次;它在有机体的整个一生中都是稳固的;它并不完全是人类特有的;而且它并不依赖于传统的记忆、工

?

8

6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4期(总第82期)

作记忆、推理或语言。另一方面,扩展的意识则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它有几个组织层次;它在有机体的整个一生中是发展的。虽然我相信,在某些非人类的物种身上,在简单的层次中,也有扩展的意识,但它只有在人类身上才能达到最高点。它依赖于传统的记忆和工作记忆。当它达到人类的最高峰时,它也是通过语言来提高的”[7]。

显然,按照这种意识的分类,只有扩展的意识才和语言有关,而用语言来解释核心意识则是说不通的,因为核心意识所依赖的是一种非言语的、有表象的叙述。例如,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迎面开来一辆汽车。这时在人脑中会迅速地用“我看见一辆汽车开过来了”这个句子来表述他的意识活动,有时甚至是下意识的,完全无需语言的参与,就迅速地做出相应的躲避等有关行为。某些动物在马路上看到汽车迎面驶来,它也会立即作出相应的避让或逃跑的动作,这时,它虽然没有使用人类的语言“我看见一辆汽车开过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核心意识。在动物的心灵中展现的同样是一种意识活动,只不过是一种不用文字表达的意识活动而已。

生物学家爱德尔曼提出“动力核心假设”的理论对意识的分类做了阐释。在他看来,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早期和动物一样,只有简单的初级意识,这是一种“通过知觉和记忆相结合而实现的心理场景”。高级意识则是随着人类的进化,“通过语言活动而实现的心理场景”[8]。显然,高级意识是只有人才具有的,这是因为,高级意识的神经基质能对意识经验进行高度的分化和整合。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几百毫秒甚至更短)使不同区域的神经元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高度复杂的统一的神经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促使意识经验产生的“动力核心”。按照这种理论假设,意识的产生并没有明确的解剖学特征,因而不存在专门的神经机能定位。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是神经元诸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但是,对这种观点,一些神经科学家并不赞成。因为要承认这种观点,就必然要假设,高级意识永远也离不开语言。达马西奥反驳说:“意识依赖于变化莫测的言语转换,依赖于人们对它的那种不可预测的集中注意,我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意识的存在依赖于言语的转换,那么,一个人就很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识,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不是;有各种不同水平和强度的意识,有些有效,有些无效;而且,最糟糕的是,会出现意识的错误”[9]。无数脑损伤患者的病例显示,即使没有语言活动的参与,患者仍然能够产生某种有表象的、非言语的意识活动。这些基本的核心意识是在人类和其他生物身上都具有的,而且在皮层下中枢有它的机能定位。例如,有人认为丘脑、海马和松果体就是这种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因为“海马对于长时记忆的记录十分重要。有理由相信,长时记忆的记录和意识相关联”[10]。

3 语言与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启示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把人脑接受、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从脑科学的视角探讨心理语言和神经语言的转换,语言加工和内部表征的脑神经机制,阐释人的意识的生成、进化和机能定位,分析人的意识活动、语言、情绪与脑神经系统之间的关联等。这些研究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意识这个本体论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意识的起源提供了某些思想的启示。

3.1 意识活动既是统一的又是相对独立的

根据认知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意识是“对环境刺激的认识”,也“包括一个人对心理事件的认识———这些思想来自于记忆和你自己内部的觉察感和自我感”[11]。显然,意识活动离不开个体对环境或事件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语言、情绪、动机、需要、人格等因素的参与。可以说,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意识活动都是以整体的方式发挥作用的。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巴尔斯(Bernard Baars)曾提出“整体工作空间”(G lobal W orkspace)的意识理论。他认为,在每一个意识的瞬间(大约100毫秒),大脑都是以整体的活动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所有处在这个工作空间中的信息都属于意识的内容。工作空间就是一个中央信息交换系统,它和许多无意识的信息接收处理器都有联系。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信息接收处理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信息的不确定性被逐渐减小,使人对心理事件做出合理和有效的解释。

这种观点从意识加工的角度探讨了意识活动的整体性功能,但与此同时,这项研究也揭示了脑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意识是可以分离的。由于记忆、注意等认知活动的参与,人的意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只能集中处理某些心理事件,从而使人

?

9

6

?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Π杨韶刚

的意识表现出与观看、思考、情绪、疼痛等相联系的活动形式。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尤其是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人脑中存在着很多个相对独立的意识系统,例如,大脑前额叶和丘脑背内恻核负责衡量事物的相对意义;顶叶、枕叶、颞叶联合区与丘脑使人产生对事物绝对意义的意识;以下丘脑为主的边缘系统和和丘脑中很多核团组成的系统形成情绪的意识等,这些意识活动都是在脑的不同部位的作用下,各自独立地发挥作用的,体现了脑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对这种研究取向,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论,但这些研究已经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意识和脑神经机制的某些联系,对揭示意识的奥秘是有积极启示意义的。

3.2 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自从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以来,学术界就已经普遍接受了人类是从生物进化而来的观点。人类的祖先在千百万年的长期进化过程中,他们的脑和基因都受到当时生活环境和经历的深刻影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遗传和进化,才形成了现在人类脑和神经系统各部位的基本结构。无数科学研究的事实告诉我们,人在出生的时候并非白板一块,而是有很多复杂的遗传基因在发挥作用。当年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白板说“已经或正在受到当代科学事实的强烈冲击。如果我们同意人类是从生物演化而来的观点,那么,我们对意识的研究就不能仅限于人类。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必须承认,动物也有意识。只不过他们的意识可能不同于人类以语言为基础的意识。因此,把意识研究的视角从人类转向动物,尤其是高等哺乳动物,用这些动物进行实验将有助于揭示意识的某些内在本质。显然,这些研究和新的观点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意识观的一种挑战,用这种观点进行意识的研究将会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人们对意识的某些传统看法。

3.3 意识并非仅以语言为基础

通常,意识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客观事物抽象和概括的信号,把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认识有效地记载和巩固下来,为人类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即为人类进行抽象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下,猿脑逐渐变成人脑,产生了人类意识这种最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12]。从人类意识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承认,意识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但是,从意识起源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又必须承认,人类的意识是从生物的意识进化而来的。生物的意识有其独特的脑神经机制,它显然并不依赖于人类的语言。近年来,对人类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并非所有的意识活动都和语言有关。达马西奥对此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不使用言语讲故事是天生的。在脑中发生的系列事件是以表象的形式来表征的,这种表征比我们用语言表述要简单,是我们制作故事的原材料。在有言语之前就已出现的这种天生的讲故事能力,可能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创作戏剧以及最终要著书立说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什么人性的很大一部分当前在电影院和电视屏幕上如此吸引人的原因。电影就是在我们心灵中进行的那种流行的讲故事活动的最接近的外部表征。……无论是从进化的角度,还是根据创作叙事所需要的神经结构的复杂性,讲故事很可能是脑的一种无法摆脱的事情,而且很可能开始的比较早。讲故事先于语言的出现,因为它实际上是语言产生的一个条件,它不是在大脑皮层发生的,而是在脑的其他位置,在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13]。因此,要研究意识的起源,不能仅仅依靠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在承认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有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前提下,研究不同的意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才有可能真正揭示人类意识的奥秘。

3.4 并非脑的所有活动都与意识有关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医学界对脑损伤患者研究知识的日益积累,很多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类的心理活动并非都是意识活动,我们也不可能意识到头脑中所发生的全部过程。即使是对那些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起源,我们也只能对其中某些比较活跃的意识活动或神经活动有所觉察,而不可能觉察到所有的意识活动,更不用说无意识活动了。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活动,超个人心理学通过对转换的意识状态(al2 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的研究,分离出多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不是我们清醒的意识所能把握的。认知神经科学的大量研究也发现,脑的神经活动是相当迅速的,有些原本能够被意识到的活动,经过长期的锻炼,变成了自动化的动作,在脑中只需一瞬间即可完成,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即是明证。有学者认为,意识研究长期停滞不前,主要是对无意识的研究不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主要是由于缺乏客观的科学指标。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当代的ERP(事件相关电

?

7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4期(总第82期)

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研究脑的信息加工提供了这种客观指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脑科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对意识和脑活动的关系会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揭示意识起源之谜。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黄希庭,杨治良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51

2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83 4

579安.达玛西奥著.感受所发生的一切.杨韶刚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 弗.克里克等著.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

汪云九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78 T ononi G,Edelman M.C onsciousness and com plexi 2ty.Science ,1998,282(6):1847-184710 霍涌泉.意识心理世界的科学重建与发展前景

———当代意识心理学新进展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1 S ols o R L ,Maclin M K,MacLin O H.C ognitive

psychology.Beijing :Pears on Education Asia Limit 2

ed a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141

12 林崇德,黄希庭,杨治良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52

The N e w Explanation of Cognitive N euroscience

on the R elation betw een Language and Consciousness

Y ANG Shaoga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School of P 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G uangdong University of F oreign S tudies ,G uangzhou ,G uangdong ,5104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point of view in psychology ,only human beings have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This is because thinking is the core of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must be mediated by lan 2guage.The studie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n aphasics show that consciousness and thinking do not completely depend upon language.Aphasia can only have an in fluence on the extended consciousness.It does not impair the core consciousness.Even without the inv olvement of language ,the aphasics could still generate s ome kinds of nonverbal conscious activities with images.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psy 2chological ideas :C onsciousness functions can be both unified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N ot only human beings can have consciousness.C onsciousness is not necessarily based on language.N ot all the activities in brain are re 2lated to consciousness.Many of them are unconscious.

K ey w ords

languag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责任编校:刘玉娟)

?

17?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Π杨韶刚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语言与认知考试重点

第一章 1.认知科学:研究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认识世界 的能力与智力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1956年则是最重要的一年。 两个基本假设 I.人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计算能力 II. 计算是对符号化的信息的程序化操作,而符号是实体的表征

哲学知识(认识)论: 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天赋论 培根的观察归纳论,经验论 休谟对归纳的批判 波普尔的观察始于理论的论点 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最终都是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经历一次就有了经验,下次再经历就会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先验主义:康德(1787)的综合先验命题预设: 表达我们用来综合有秩世界和心灵的图式,它们不是从经验获得的。 洛克对笛卡尔先天知识的批判 Tabula rasa (blank tablet) 休谟(Hume)对经验归纳的批判:没有逻辑的根据,只有心理上的依据,期望。 笛卡尔之妖:笛卡尔提出笛卡尔之妖(Evil Demon)来反对经验主义。怎么知道不是一个妖怪在控制我的思想,使我感到桌子是硬的,今天很高兴……没有可靠的方法证明不是妖怪在作怪而是真实的感觉。建立在不可靠基础上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只有一点是可靠的,即我是存在的, 否则妖怪没有控制我的必要,因此“我在思想,我思故我在”这是绝对

的真理,百分之百确切的知识,没有任何矛盾的,“我思故我在”这是没法挑战的。从这点出发得到的知识一定是可靠的。笛卡尔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章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通过了解智能的实质(这也是认知科学的主要任务),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完成一些通常只能依靠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旨在用机器模拟人脑的部分活动(弱人工智能),甚至超越人的智能(强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对两个人或者是计算机进行提问,测试前不知道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提问之后如果识别不出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就说明计算机具有与人一样的智力。 第三章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复杂有机体(高级动物)如何表示和处理信息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皮亚杰 行为主义最基本的思想是:人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的。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华生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 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 学习是一种模仿 给我一个正常儿童,我能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科学家,音乐家,等等。 柏拉图问题: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问道,人怎么能在那么短的人生中知道那么多东西呢。后来乔姆斯基修正了这个问提出,被称为“新柏拉图问题”,即有限的语言怎么能让我们学会那么多东西,是怎么做到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得到那么多创造性知识。 第四章 人类学 走出非洲说:人类起源都来自非洲,20 万年之前,非洲的智人中的一支突然发生很多变化,智力爆发,具有很多优势,扩展的很快,很快离开欧洲大陆,扩散到各个大陆。非洲夏娃是现代人最早的祖先。 自然选择:在某种自然环境中,具备某种能力就会最强,被保留下来,不具备这种生存能力就会被淘汰,通过一代一代的选择,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自然选择。性选择 第六章 什么是语言 语言的产生假说: 1人类智力扩展说 人为什么有语言是因为人聪明

认知语言学作业

认知语言学概述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研究认知语言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摘录了部分内容,试图通过他们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帮助初学者了解认知语言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最近十几年内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青睐,国外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认知语言学向占主导地位的、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发起了挑战,语言学家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证实。本文主要阐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 1、哲学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客观为基础,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为哲学依据。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完全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吃、穿、住、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但大脑不是象一面镜子一样一成不变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具有自身的认识事物的结构和规律。每一种经验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型。因此,客观现实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了认知世界或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这一认知结构及其规律对语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范畴理论、知识、意义、理解、语言、推理、真理等都提出新的解释。(赵艳芳,2000) 2、心理学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心理学中关于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批判其他人认为的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的观点。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观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最基本的要素是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而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是通过人自身与外界发生作用而直接被理解的,其他概念和范畴是通过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模式而间接被认识的。认知具有自己动态的完整结构和模式,不是机器可以模拟的(王廷,汪安圣,1996)。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脑生物结构所固有的,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天赋予的大脑结构特征中来的。人类习得语言是人类先天具有习得语言的特殊机制的结果,即“语言习得机制”。它是在人们无法了解语言在人的大脑中是如何生成,理解,而儿童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习得复杂的母语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假想。Chomsky的普遍语法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存在一种跨越不同语言的语法通则,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遍语法”向个体语法(即特定语言的语法)转化的过程。假如没有这种天赋,在语言数据输入不充分的情况下,语言习得将不可能产生。也就是说,语言习得,包括二语习得是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的产物。由这一假说派生的“管约理论”、“原则—参数语法”、“最简理论”都根本上继承了原则,即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自足的形式系统,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给人类的语法设定了原则(尚亚宁,雷宏友,2008)。 3、语言学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人类普遍认知组织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个体认知发展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婴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之后,他们便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不断接受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逐渐获得大量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发展智力,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总之,语言的发展与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当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

心理层面。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 1.加深和巩固幼儿初步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为标志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但也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自身的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并不主要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幼儿只能获得初级概念,维果茨基称之为自发概念。幼儿在运用自发概念(观念变动、观念联想、观念概括等)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概念、思维活动的本身,他们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思维活动所指的对象──经验的各种实物及其表象以及概念的替代物──语言。认知中的语义编码(概念)是语言与认知之间联系的桥梁。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巩固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物的特征时,需要对该物的各部分、各个特征逐一进行感知,而且,这些特征都是直观的、外在的,无法概括其特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从特定的、形象的特征转向一般的、概括的特征,概括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语言的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语言学概论大纲(DOC)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语言(的性质),了解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为日后进一步学习语言学、从事语言教学实践和语言学研究打下扎实基础。本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抽象,所以,考生最好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学习提高语言读写能力的课程,如高级英语、泛读(三)、写作等,这样可以减少语言障碍,有利于学好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本书共分四编,计十三章。第一编(一至二章)介绍了语言和语言学;第二编(三至八章)介绍了语言学的主要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第三编(九至十二章)为跨学科领域与应用—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第四编(十三章)介绍了现代语言学流派。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英语语言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的分支和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2、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3、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 4、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含盖范围很广,既涉及语言系统内部的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又涉及许多交叉学科,如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用学(包括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以及本教程未涉及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等。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甚至会涉及到哲学、逻辑学等领域。 在自考课程中,词汇学与语言学关系最为密切,词汇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来源于语言学。高级英语、泛读(三)、写作、翻译等课程则是学好语言学的基础。文学与语言学并非对立的关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日后无论从事语言学还是文学研究,这两个领域都必须同时涉猎。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杨韶刚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广州,510420) 摘要 按照传统心理学的观点,只有人类才有思维和意识活动,因为思维是意识的核心,而意识必须以语言为中介。认知神经科学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意识和思维并不完全依赖于语言,语言缺失只对扩展的意识产生影响,而对核心意识未造成损害。 即使没有语言的参与,失语症患者仍然能够产生某种有表象的、非言语的意识活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向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提出挑战:意识活动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意识,意识并非仅以语言为基础,并非脑的所有活动都与意识有关,很多脑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意识 认知神经科学分类号 B842 语言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 课题。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1] 。因为我们只承认人有意识。如果我们询问周围的人,人类是怎样产生意识的?绝大多数人会说:是语言使人产生了意识。正是因为人类有这种独特于其他生物的语言,才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语言,生物就只能是一些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意识是对持续发生的心理过程的言语解释。但是,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特别对失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术界对语言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见解。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语言与意识关系的某些脑机制,对语言和意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挑战。 1 语言、思维和意识: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 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 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2] 。换句话说,进行思想交流主要以语言为中介。语言是对代表实体、事件、关系和推理的非语言表象进行的一种翻译和转换。要顺利地实现这种转换,就必须首先假定,在语言之前有一个能够操纵语言转换的自我和意 识。人们习惯上认为,自我和意识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和意识。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自我和意识一定要以语言为中介吗?如果语言对自我或对意识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对其他事物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样,就是说,把最初以非言语形式存在的东西用字词和句子来表示,那么,在任何语言中,就一定要有一个非言语的自我和一种非言语的认识活动。例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诸如“我知道”这种短句来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在这个“我知道”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无需言语参与的认识活动的表象,这种认识活动是以位于这个说出来的短句之前并且激发该短句出现的自我为中心的。从理论上讲,这个自我以及人们对这种“我知道“的意识活动的元认知,并不一定都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表征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我和意识是在人类的语言出现之后产生的,而且是对语言的直接建构。这种观点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挑战。语言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而是在和无数非言语事物的联系中产生的。人类生物演化的过程告诉我们,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的生物始祖就能通过非语言的思维认识事物。经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这些原始的思维便构成了人类“核心 3杨韶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道德教育心理学。E -mail :ysgrime @https://www.doczj.com/doc/3a15814198.html, 。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4期(总第82期) 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 N o.4,2007(Serial N o.82)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认知科学 实验proposal

权力概念的左右方位的空间隐喻对于权力判断的影响 MG1407038田园 认知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对于抽象概念的表征。对于概念表征研究的第二次认知科学革命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Lakoff等人为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者掀起了一阵具身理论的研究狂潮。不同于传统认知理论,具身理论认为计算并不是理解和建构认知活动的唯一方式,认知活动与人类身体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叶浩生,2011)。心智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活动形式,深植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认知具有具身性和情境性(李其维,2008)。 在具身理论研究的大潮中,对于抽象概念的隐喻话研究也应运而生。例如,Meier和Robinson(2004)让被试对随机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方和下方的积极词或消极词进行效价判断,结果发现积极词呈现在上方比呈现在下方时被试反应快,而消极词呈现在下方比呈现在上方时被试反应快。他们的结论说明了被试更倾向于把积极词汇与上这个方位进行联系,把消极词汇与下这个方位进行联系。国内有研究者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吴念阳,刘慧敏,徐凝婷,2009;张积家,何本炫,陈栩茜,2011),研究结果与Meier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另外,Meier和Robinson(2006)进一步研究发现被试抑郁程度越高(情绪越低落),对呈现在较低视觉空间区域中的探测词的反应就越快"。这些研究都说明了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空间方位与抽象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建立具象的表征形势。 在这些研究中,对于权力这一抽象概念的表征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Schubert ( 2005) 的研究首先发现了垂直方位与权力的隐喻传导效应,他将权力词汇分别呈现在屏幕的上方或者下方。结果发现,与下方相比,当高权力词出现在上方时,被试对其权力大小判断更快;而低权力词恰好相反。Giessner 和Schubert ( 2007)发现,对领导权力的判断与垂直空间位置相互影响。当要求把领导者的名称放在图画中时,领导者的权力越大被试就越倾向把他的名称放在更上方的位置。另外,增加图画中领导和员工名称之间的垂直距离,被试觉得领导者更有权力。此外,Zanolie 等人( 2012) 从行为和脑电两个方面发现,权力高低会影响被试对不同垂直方位的注意,当启动高权力时被试对屏幕上方的信息反应更快,而启动低权力时被试对屏幕下方的信息反应更快。总体而言,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人们对于权力的判断会受到垂直领域的影响,且人们更倾向于把上方与高权力进行联系。 然而,垂直方位仅仅是一个维度的空间表征。在其他维度,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这是本次研究中所需要讨论的问题所在。本次研究中,左右方位对于权力表征是否存在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左”与“右”的基本意义是指示空间方位,在众多语言体系中,人们会将左右与具有与权力有关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例如,例如,在英语表达中,右(right)往往具有聪敏的意味,而左(left)则象征愚蠢。除语言外,在社会规范、文化习俗中左与右也可以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右代表神圣,因而人们都以右手宣誓。在古罗马,演说者做手势时不得使用左手。在穆斯林文化中,教徒被要求必须使用右手进行饮食,使用左手从事肮脏的工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左与右也寓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左侧空间与右侧空间可以用来反映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权势体系与社会准则带有强烈的右尊左卑色彩。例如,在古汉语中,“闾左”指称平民,“豪右”指称贵族。贬官称为“左迁”,升官称为“右移”。时至今日,我们使用的“旁门左道”、“无出其右”等成语依然具有屈左尚右的特点。 然而,尚未有实验验证左右与权力表征是否存在上述联系。然而,有关左右方位在其他抽象概念上的表征问题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更加偏爱右侧的刺激物,Wilson 和Nisbett (1978)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