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8.70 KB
- 文档页数:4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教案【素养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孤寂之感。
【教学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古诗里面,悲秋的很多。
秋风萧瑟,容易引发人的愁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刘禹锡在《秋词》中接着说“我言秋日胜春朝”,高扬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秋天自有可爱之处,喜欢秋天的人应该不少,但愿意拿生命换秋天的人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之一。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无比喜爱的北京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竟值得他用生命去交换。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郁达夫日记集》等。
1945年不幸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三、文体知识写景散文一般是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表达对山川、风景的赞美。
抒怀散文重在抒情。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往往打上了自己的人格印记和个性,具有真实性和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中的痕迹,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味散文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更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自由回答知道的写秋名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作者的情感)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3、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赴日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
4、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赞秋第二部分(3-12):绘秋第三部分(13-14):恋秋5、全文分析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古都”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么可不可以用“北平的秋”来代替原题?明确:不可以。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3)如何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对家乡的热爱结合在一起。
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都的秋景色图片。
(2)教师简介: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3)学生朗读:全文第一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2)解答学生疑问,解析文章中的难点。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故都的秋。
(2)教师引导: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全文。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秋天的作文。
六、教学环节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复习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2)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故都的秋》,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李欣荣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部编版必修上第七单元)。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写景状物散文,这些篇目都描绘了祖国大地风物美景,传达了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国的秋”和“南国之秋”两地的描写,突出故都秋天的悲凉,表达了自己对北国秋天的赞颂。
在学习中学生可采取点画评注的方法,身临其境,展开想象,从而逐步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练习分析】《故都的秋》“研讨与练习”部分要求学生从景物、句段中体察“故都的秋”的特点,从品味文句中感受作者深沉细腻的情思。
同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选取最喜欢的一篇描写秋天的诗文进行交流赏析,加强所学知识的联系。
【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高一学生接触了一些散文篇目,对散文文体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代的散文表现个性,散文内容往往带有一定自叙传的色彩。
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知识文化底蕴,如何联系作者的个性、情感、文化精神去解读理解散文,感受作者的人生经验,成为当前高一学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基于学情分析、练习分析和教材分析,我确定了本课基本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基本字词的读法、写法、释义,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圈画评注法品读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感受“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词句。
3.了解作者,联系作者文化精神和文化个性,通过联想、想象来理解感受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情思。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品读文中关键词句,感受本文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经历理解感受本文中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情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预设:破院秋色,第三段。
槐树落蕊,第四段。
秋蝉残鸣,第五段。
闲话秋凉,第六到十段。
清秋佳果,第十一段。
6.学生找寻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语句,交流发言。
7.学生归纳其余文段内容,对比阅读,体会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
8.学生解读标题。
预设:标题揭示了本文的描写对象、内容···
(三)三读文章拓思路(10分钟)
9.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小组思考探究后回答:
与个人身世有关、与个性风格有关···
悲秋,开头就说悲凉···
赏秋,正是因为美,才会写,以独特的视角写故都的秋···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无效讨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
10.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激发发散性思维。
学习时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从词、句式等方面品味。
(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有分期争论,也有赞赏认同,有感性思维、理性思维)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1、闲情无事园静观
北国之秋 2、槐树落蕊而知秋
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树秋天而爱秋
记叙、描写(触觉)对比、议论→眷恋向往
南国之秋:慢、润、淡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