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地区历史上的书院及义学
- 格式:pdf
- 大小:312.71 KB
- 文档页数:5
昭通师专学报(哲社版)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昭通地区历史上的书院及义学
温梁华
书院,
在我国始创于唐代。
至宋代,
书院大盛。
书院,
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建院,
或
为官办,
或为私办,
多为名家学者讲学之所。
书院采用个别钻研、
相互问答、
集众讲解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
内容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
间亦议论时政。
清光绪二十七年,
朝廷下令废书院,
改办学堂。
书院至止结束,
前后历时千余年。
云南建书院,
始于明代嘉靖年间,
由巡托王启文创设,
院址选在昆明五华山之北,
故
名“
五华书院”。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总督蔡毓荣、
巡抚王继文又创建一书
院于昆明城南,
因属昆明县办,
名“
昆明书院”。
后因一七O三年康熙皇帝“
御笔亲书
`
育材’
一匾”
以赐该书院,
遂更名为“
育材书院”。
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
云南总督王文韶、
巡抚谭钧培奏请清政府批准,
于今昆
明翠湖公园内设立了“
经正书院”。
这是云南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三座书院。
昭通地区历史上亦有过八座书院,
还有一些义学。
现分别据清代建置区划介绍如下。
昭通府
恩安县(即今昭通县)
清雍正八年(一七三O)
年设立,
院址在昭通夯治恩安县东南二十里
八仙海畔,
旧名为“
昭通书院”。
有《
总兵汉阳徐成贞昭通书院碑记》,
此碑较详细地记
载了乌蒙更名为昭通这一历史过程,
然后记道:
贞等仰承我公(按:
指鄂尔泰)化民成浴之心、
兴贤育才之意,
爱建书院,
择
子弟之野处而不匿其秀者,
敦致宿濡以训诲之,
使知我公所以改土归流之意。
盖
去其淮髻,
易以衣冠;
……诚千万世型仁讲让之勋,
非仅一时除残禁暴之绩也!
乌蒙郡旧号,
公奏请皇上赐名昭通。
今书院告成,
亦即颜之曰“
昭通书院”。
而并书其本末以告来世,
其亦公之志也夫。
这座官办的书院,
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由知仔孙思庭移建于学宫左侧,
同时
将“
昭通书院”
易名为“
凤池书院”。
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
知育张润、
教授李_
七桃见书院日久失修,
已渐倾妃,
遂
重修书院。
宫绅捐资生息,
以作束修膏火。
束修为书院教师(讲席)的聘金,
膏火为入院
肄业的学子的生活费。
贷汤时府设义学有四:
一在城南『“内大街,
每年束修银二十四两
一在天底炉,
一在八仙营,
每年束修银各一十二两,
俱为清代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知府徐德裕捐
设;
一在龙洞山。
垂
夔蕊一在城内县署前,
每年束修银二十四两,
一在城南凤凰山,
每年束修银
二十二两,
俱为清代雍正十二年知县樊好仁捐设。
雍正八年题明每年支公件银九十六两,
给南门县署前二馆各银二十四两、
天底炉、
八仙营、
凤凰山三馆各银十二两,
共银八十
四两,
余银十二两,
乾隆三年改拨大关新添洛岸村、
滩头汛二馆束修。
昭通本无公件,
所
需束修银九十六两,
按季司库领支,
永著为例。
永善县
五蓬_
炙婉为清代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年)知县俞良杰、
教谕董齐圣率库生明师
训、
孟宗望、
邓朝经等倡议建立,
咸丰年间毁于兵癸。
同治九年(一八七O年)知县孙逢
源率库生邓蠢、
彭玉田重修,
并延请山长(即书院院长或校长)主讲,
束修银八十金、
京斗
米十石,
由文昌宫租米变价致送。
甚二该二受:一在城内,
每年束修银二十五两;
一在副官村,
为清代乾隆二年(一七
三七年)县承陈于廷捐建书舍;
一在大井坝,
一在米贴村,
俱为清代雍正十二年(一七三
四年)知县姜际昌捐设;
一在桧溪,
为清代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知县沈彩、
土千户安
天柱同设,
每年束修银各一十八两。
以上五馆,
雍正十二年布政使陈宏谋、
知育徐德裕捐
买大井坝艾阿咱、
陶洪盛者到中者铺中四户田七十亩,
又知县沈彩详准活水各村夷民金保
等六十一户,
将原纳税垦成田一千三百三十八亩五分五匣九毫归入义学;
又刘建生、
杨子云
等于米贴、
李之、
快勒、
知杨、
义蓄、
黑铁、
关黑、
束期等处垦田六十九亩送入义学,
免其
升科。
以上田亩除完纳条粮外年收米折银一百二十四两六钱四分八匣,
给五馆永供束修,
余银二十七两六钱四分八匣,
作副官村生童应试之资。
此外,
尚有四所义学,
一在吞都,
为清代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知县游方震添设;
一在井底,
一在鸡爪山,
一在那
乡,
俱为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土庶公设。
以上四馆,
各里士民捐资置田,
年收租
石以充束修膏火。
大关斤
景一
犷苇一
硫“
在城东门外,
为清代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同知张坦设立,
每年
束修京斗谷一十七石五斗。
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同知张增扬、
刘J序移建北门内,
改
名颜日“
景文书院”,
每年束修京斗谷五十七石七斗四升。
同知刘j序查出鸡爪乡绝户田地
一份坐落马铁山,
详入书院永作公田,
除完纳条粮外年收京斗谷五十七石七斗四升,
永供
束修。
后年久失修,
墙屋坍塌,
同知龙文改设为“
云程讲舍”,
每年束修银六十两。
决
厄违遮)在城内,
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同知陈廷珍创建,
光绪八年(一
/\/、二年)同知谢光熹培修,
延请山长主讲,
每年官绅合送束修银一百两。
科举废除后,
书院旧址改为团防局。
父誉一在黄水寨,
距城七十里,
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同知张坦捐设,
每
年束修京斗谷二十石。
以上义学并景文书院共二馆,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布政使陈
宏谋、
同知张坦捐买田四份,
一坐落养马坝新城北门外,
田十亩八分;
一坐落深溪沟阿腊
补,
田三十四亩六分;
一坐落深溪沟白果坪,
田二十二亩五分;
一坐落黄水南乡,
田十五
亩五分,
除完纳条粮外,
年收京斗谷三十七石五斗一升,
零分给二馆,
永供束修。
后因田
亩荒芜,
又折收米三石零六斗,
深溪沟阿腊补白果坪三处学田,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
同知姚元之彻底清查,
每年折合米六十八石,
光绪九年(一八/又三年)同知谢光煮仍收米
租六十八京石;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同知华国清酌定章程米每石折价银一两二钱,
按年米包谷共合银一百零七两五钱五分。
二馆束修一直依靠学田拨给。
一在永安乡,
距
城五站,
同知张坦设立,
每年束修京斗谷十九石(同知张坦查有永丰里久废古寺荒田一份,
坐落大坝杉才坪,
祸垦成吧共二一
l
一亩。
又绝户田二十五亩,
坐落马铁。
又绝产田二十亩,
坐落大路昧。
以上田亩除完纳条粮外,
年收京斗谷一十九石,
永供束修。
)一在盐井渡
(即今盐津县城),
距城四站,
为清代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巡检王景周捐设,
每年束修
京斗谷一十八石四斗六升(巡检王景周捐绝户田三十五亩一分五亘,
坐落大滥沟,
除完纳
条粮外,
年收京斗谷一十八石四斗六升,
永供束修)。
道光年间,
易名为“
育文书院”,
束
修由巡检署收放。
一在洛岸村,
距城七站。
一在滩头汛,
距城八站。
二馆皆为清代乾隆元
年同知樊好仁捐设,
每年束修银各一十二两(以上二馆,
昭通义学佘银一十二两详明拨
给,
按季司库支领,
永供束修。
不敷银一十二两,
另筹定案,
历来皆系官捐以支给。
乾隆
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同知赵式训清理学田,
议升租石每年析给租谷各二十石,
永供束
束)。
一在豆沙关,
乾隆元年巡检王景周添设。
一在庙口乡,
乾隆元年同知刘士序添设,
每
年束修京斗谷二十石。
一在本城庙内,
每年束修京斗谷二十三石八斗五升。
一在城南关,
清代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同知姚元之设。
一在安乐乡,
距城九站,
道光十九年同知
姚元之设。
一在吉利乡,
距城二站,
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同知王观潮设。
一在
城北关,
清代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同知韩捧日设。
一在大关乡,
距城一站。
一在吉照
乡,
距城五站。
一在大坝乡,
距城八站。
以上三馆俱为清代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同知
陈廷珍设。
一在仁里、
图乐两乡,
俱为清代光绪十一年(一/又/又五年)同知周瑞璧设。
以上
各馆,
除盐井渡一馆外,
城乡义学每馆年给束修银十二两,
本城南北二馆,
年给束修银二
十两,
俱由学田拨给。
鲁甸厅
{丈健二下一
院
{在城北门外山麓文昌阁左侧,
为清代嘉庆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通
判胡长宁建,
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因乱焚毁。
)
义万孚;一在城内通判署前,
每年束修银一十两八钱、
京斗谷九石四斗。
一在城东北
隅,
每年束修银七两二钱、
京斗谷八石。
一在拖姑寨,
每年束修银七两二钱、
京斗谷一十
二石。
一在城西罗章阁、
一在城南特鲁寨龙神庙,
每年束修银各三两六钱、
京斗谷各八石。
五俱馆为清代雍正十一、
十二年,
通判姜之松先后捐设。
以上五馆夕
通判姜之松捐垦田一百三
十五亩,
坐落初古;
又查出垦田二份,
一坐落长山村,
田三十亩,
一坐落拖姑寨,
田六十
二亩,
俱免其升科,
年收京斗四十五石四斗;
又雍正十二年布政使陈宏谋捐银一百两,
于
鲁甸大街适中建瓦房九间,
年收租银三十二两四钱,
分给各馆,
永供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