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刻字艺术作品欣赏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16
现代刻字艺术“中国风格”论内容提要:中国刻字研究会成立以来不断探索,明确提出了“发展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木板阳刻刻字艺术”、“发展以主题刻字为主的中国现代刻字艺术”的创作导向,开拓了一条既有别于传统刻字,又不同于外国刻字的新路,最大限度地把现代刻字纳入艺术创作的轨道。
中国的现代刻字艺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植根书法、以“阳刻为主的主题刻字”和多种创作方式并存的“中国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现代刻字书法中国风格阳刻主题“风格”是指文艺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不过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属性。
“风格”一词源于古希腊。
在我国,约公元5世纪左右就有了关于艺术风格的论述。
但我国古人论风格主要使用风力、风气、风神、体势、兴味、韵味、格调等概念,作为现代艺术批评术语,“艺术风格”直到近代才诞生。
在我国,现代刻字艺术还非常年轻,1984年,在浙江举办的“全国首届刻字邀请展”一般可认为是中国现代刻字艺术的萌芽。
1991年,经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自此,现代刻字艺术成为大书法门类中的一员,使刻字艺术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至今我国已举办了七届全国刻字艺术展,两届刻字理论研讨会,出版了多部书刻作品专集,刻字队伍不断壮大。
刻字研究会从成立伊始,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刻字如何发展的问题。
权希军、吕如雄、王志安等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是刻字的母国,是书法的母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书刻创作应该继承传统,发挥自己所长,走自己的路,不能盲目跟着日本、韩国跑。
1993年他们提出“发展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木板阳刻刻字艺术”,从创作形式上将传统刻字和现代刻字进行剥离,达到由传统刻字向现代刻字的转型和过渡,为现代刻字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他们又提出了“发展以主题刻字为主的中国现代刻字艺术”的导向,突出强调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个性,探索现代刻字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在刻字创作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美的享受——刻字艺术(超全图文)刻字艺术(经典图文)刻字艺术介绍一.中国刻字艺术的起源时期中国刻字伴随着中国文字的演化,经历了6000多年的漫长历史。
在这历史发展长河中,刻字主要分为五个时期,它的分期与汉字的渊源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社会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刻字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传统思想和文化意识的影响下,形成了这门艺术固有的创作思想、审美意识以及在刻字材料和镌刻技法方面的种种特点,这些构成了各个时期刻字艺术的总体特征。
根据刻字艺术各个时期艺术特征的差异,可将6000多年中国刻字艺术史划分为五个时期。
(一)中国刻字的萌芽(起源)时期时间:距今6000多年~公元前21世纪时代: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字:刻划符号、陶文(1X字成熟之前的原始文字);材料:粗加工的石、木、骨器和古陶器;工具:磨凿的石、木、骨雕刻器;特点:古人类用原始的凿刻方法,在石、木、骨和陶器上,刻划具有象形意义的符号和文字,这是汉字的萌芽时期,中国文字由契刻而产生。
契刻是汉字产生的主要形式,考古史证实了这一说法。
1.河南中部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新石器遗址》,1983年~1987年的六次考古发掘出一批“距今约8000年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质管乐器——骨笛”.2.陕西西安半坡遗址,1954年一1959年的五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细泥红陶、夹砂红陶和彩陶,在陶钵口沿上有33种100多个刻划符号,郭沫若根据中国科学院同位素碳14测验结果说:“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我认为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郭沫若《古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文字学家裘锡圭也认为“半坡类型的时代距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
3.山东泰安莒县陵阳河遗址,考古发现的四个象形符号,著名文字学家唐兰认为是最早的古文字,并作出了考释认定。
这四个文字属大汶口文化,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大量的考古事实说明,“契刻在文字之前”,中国文字由契刻而产生,这无疑是历史的结论。
现代刻字艺术作品欣赏时间:2014年12月学术月班级:14级书法一、二班地点:书法工作室教师:付贵才艺术家追求自然率真是一种美,大自然的残缺,也存在自然率真之美。
历代碑碣刻石,经过长期的风化雨蚀,宇口出现了自然残蚀,碑面斑驳,“石花”残蚀部分书法线条。
这种残破如果不伤其主要部分,不破坏字体的主要形质,仅是一定程度内的残缺,则使碑碣有一种特殊的欣赏效果,它使书法的神采、情态、韵律、虚实、疏密、轻重、粗细、厚薄、方圆发生了富于情趣的变化。
残缺使得明确清晰、光洁直露的书法线条变得有些含混,似断若连,若隐若现。
那种美丽、细巧、工致、圆转流动的点画,显得含蓄、苍古、朴拙自然,“残”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
它引起欣赏者的美感,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具有自然率真之美。
刻字对书法的“再创造”,由原作意象变成立体的实象。
在镌刻中,点画常常有峻利圭角、斧凿之痕,但经较长时间的自然驳蚀,雕琢的刻石平面,逐渐变成了类似自然之石的肌理,人工雕饰之形遗去,自然清真,犷率深远的意境即出。
如果有人将碑拓的残缺部分,用墨勾填,书法的神采即失,这是不可取的做法。
由此也证实了残缺的存在意义。
古代一些碑碣刻石别具天然之妙,其中包含了残缺的因素。
大自然的加工,增添了斑斓的石花,强化了书法线条的变化,使人感到点画中有“屋漏痕”,“显得含蓄、蕴藉,避免露筋突骨的流弊,而臻于刚柔相济的境界”。
恰到好处的自然残蚀,显示丁物质本来的素朴之美,给人以任情、率真的审美情感。
其二具有含蓄之意境。
一定程度的残蚀,使精雕细刻的点画增加模糊感,眉目朦胧,线条也就活了起来。
这种自然残缺的模糊性,不会影响欣赏情趣,适当残缺造成了含混的悬念,线条富于变化,进一步调动欣赏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并甘心情愿地接受残剥部分深沉地品味残缺的可贵之处。
欣赏者在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中玩味、联想,有意无意地补充和再创造新的线条形象。
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妙在含蓄无垠,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现代艺术刻字技法艺术家追求自然率真是一种美,大自然的残缺,也存在自然率真之美。
历代碑碣刻石,经过长期的风化雨蚀,宇口出现了自然残蚀,碑面斑驳,“石花”残蚀部分书法线条。
这种残破如果不伤其主要部分,不破坏字体的主要形质,仅是一定程度内的残缺,则使碑碣有一种特殊的欣赏效果,它使书法的神采、情态、韵律、虚实、疏密、轻重、粗细、厚薄、方圆发生了富于情趣的变化。
残缺使得明确清晰、光洁直露的书法线条变得有些含混,似断若连,若隐若现。
那种美丽、细巧、工致、圆转流动的点画,显得含蓄、苍古、朴拙自然,“残”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
它引起欣赏者的美感,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具有自然率真之美。
刻字对书法的“再创造”,由原作意象变成立体的实象。
在镌刻中,点画常常有峻利圭角、斧凿之痕,但经较长时间的自然驳蚀,雕琢的刻石平面,逐渐变成了类似自然之石的肌理,人工雕饰之形遗去,自然清真,犷率深远的意境即出。
如果有人将碑拓的残缺部分,用墨勾填,书法的神采即失,这是不可取的做法。
由此也证实了残缺的存在意义。
古代一些碑碣刻石别具天然之妙,其中包含了残缺的因素。
大自然的加工,增添了斑斓的石花,强化了书法线条的变化,使人感到点画中有“屋漏痕”,“显得含蓄、蕴藉,避免露筋突骨的流弊,而臻于刚柔相济的境界”。
恰到好处的自然残蚀,显示丁物质本来的素朴之美,给人以任情、率真的审美情感。
其二具有含蓄之意境。
一定程度的残蚀,使精雕细刻的点画增加模糊感,眉目朦胧,线条也就活了起来。
这种自然残缺的模糊性,不会影响欣赏情趣,适当残缺造成了含混的悬念,线条富于变化,进一步调动欣赏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并甘心情愿地接受残剥部分深沉地品味残缺的可贵之处。
欣赏者在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中玩味、联想,有意无意地补充和再创造新的线条形象。
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妙在含蓄无垠,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色彩构成,可以根据作品文字内容需要而施以某种相应色系,如“大海”这一文字内容可用蓝色系来表达,使人联想到广阔无垠、海天一色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