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和书法刻字艺术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8.90 MB
- 文档页数:17
古相马烧杯子写红色字古代相马烧杯子是一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瓷器,它以其独特的红色字体而著称。
这些红色字体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以古相马烧杯子的红色字体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古相马烧杯子的红色字体,是通过一种特殊的烧制工艺而实现的。
在制作过程中,陶工们会将特制的颜料涂抹在瓷器上,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使字体与瓷器融为一体。
这种红色字体的出现,给予了瓷器以生命和灵魂,使其从单纯的容器,转化为具有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品。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热情、喜庆和吉祥的象征。
而在古代,相马烧杯子常常用作宴会上的酒器。
当人们举起这些红色字体的杯子,品尝美酒时,红色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醉人的故事。
它们承载了主人的情感和祝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色字体的出现,也使古相马烧杯子成为了一种珍贵的礼物。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这些红色字体的瓷器作为礼品赠予亲朋好友。
这些字体所传递的信息,比言语更加深刻和真挚。
它们代表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与祝福,成为了传递情感的媒介。
古相马烧杯子的红色字体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字体的设计上,陶工们通过精心雕刻和斟酌,使字体线条流畅优美,形态各异。
这些红色字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眼球。
红色字体所传达的美学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相马烧杯子的红色字体,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传承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这些红色字体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和祝福化为无形的艺术品,使古代瓷器展现出了无限的魅力。
古相马烧杯子的红色字体无论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红色字体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它们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祝福,成为了传递情感的媒介。
红色字体的出现,使古相马烧杯子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马志河:德艺集大成釉彩炫古今作者:张娜来源:《市场观察》2017年第06期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是中国的四大瓷都之一,著名的陶琉之乡。
生长于此的他,受当地浓郁的文化环境熏陶,古窑村烧制陶瓷的袅袅煤烟,让他从骨子里融入了陶瓷艺术的基因。
古窑村的杯盘碗盏是他幼时的玩具,诗书绘画成为他孜孜以求的挚爱。
他继承了博山老陶工们迎难而上的品格,在艺术创作之路上百折不挠,对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他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马志河,他创造了当代中国陶瓷史上无数个第一,也创造了色彩斑斓的艺术成就和非凡艺术的人生。
师古创今成一格马志河的艺术生命伴随着传承和创新。
他在创作中坚持学古不泥古,充分发挥和调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作品。
他独创的“高温颜色鲁花釉综合装饰”技术,在生坯上运笔作画,之后用嘴喷釉,通过气息来控制釉料的雾化程度和厚薄,在单色釉及多色釉融合中呈现出渐变效果,成为中国陶瓷界一绝。
他在传统的窑变釉技艺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层次、光影等手法,精錾细刻,根据窑变后形成的釉面效果进行刻瓷二度创作,改变了单一的色彩结构刻瓷形式,使其丰富多彩,更具艺术魅力,从而把刻瓷的表现形式推到一个更高境界。
马志河说,窑变釉的技术要求在生坯上作画,这与在宣纸、釉面上作画相比难度更大。
因为不仅对绘画、书法水平有着极高要求,而且对各种釉色的合理使用协调融合、在各种温度下的变化等知识和技能必须熟练掌握。
对于用笔技巧、力度的把控都有严格控制,必须考虑到窑变成型后的综合效果。
谈及技法创新,马志河道出了秘诀。
由于传统毛笔在生坯上作画存在局限性,他便细心琢磨,自制画笔和工具。
同时为了在作品中呈现颜色多变、层次丰富的效果,解决机器喷釉不易控制、厚薄不均,画面特殊效果不易喷出的难题。
马志河试验性的用嘴喷釉,用气息来控制釉料的雾化程度、厚度和层次,竟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技法的创新已经难能可贵,那么画法的创新则更是考验一个艺术家的水平。
马良辰书法欣赏马良辰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级书法师、邢台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函授大学邢台分校常务副校长、书法教授、民盟邢台市委委员、邢台市政协 5 -- 9 届委员等。
2000 年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是我国当代知名书法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良辰书法,希望对你有用!马良辰人物简介马良辰(1949-2006),又名马良,字千里,号梅兰斋主。
一九四九年二月生于清河县。
幼承家教,青年时期便誉称三绝(中医、书法、京剧),声蜚乡里。
几十年来,未敢一日辍习于三艺,尤以书法。
书艺以楷、隶、行见长。
已出版《新编五体千家姓》、《欧体书法四言举要》、《书法教程》、《楷书学习技巧》、《阴阳学说在书法中的运用》、《汉字间架示例并注》等书。
作品及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书法百家墨迹》、《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美术家汉英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大辞典》、《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 30 余部辞书中。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级书法师、邢台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函授大学邢台分校常务副校长、书法教授、民盟邢台市委委员、邢台市政协 5 -- 9 届委员等。
2000 年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2001 年河北省书法评比一等奖。
学书必成的十四条铁律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石门颂》赏析↑↑点击上面蓝色字书法,免费关注疏旷天岸马野逸云中鹤——《石门颂》赏析文/张俊东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这里是指取法的格调和境界要高。
古人还有一个相关论述,取法不下秦、汉。
这里的“秦、汉”有朝代时间的概念,但更多的还是指秦、汉的书法艺术风格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书法史,仅以高古这一脉而言,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确实高古、浑厚,而秦、汉以后则日渐衰落了。
《石门颂》摩崖是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司隶校尉杨涣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
原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
1967 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人们乃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上凿出,1971 年迁其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汉隶中的经典之作,它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它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审美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为从笔法上而言,它是较早使用绞转笔法并充分使用绞转笔法的汉碑;在整体气息上,它以静为主、以动为辅的审美追求在今天依然是传统意义上书法艺术的审美主流。
对一个以书法为专业的人而言,对一些经典的碑帖除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以外,还时常会出现一种直觉。
笔者第一次看到的《石门颂》石刻的印刷品,印象中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看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几个大字,就为其结字的疏旷野逸,线条的瘦劲和绵绵的流动之美所折服,同时还有一种又激动又吃惊的感觉,似乎在这之前就对《石门颂》非常熟悉,其实之前根本没有看到过。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和相通。
而且每次翻看《石门颂》的帖子,笔者似乎都能清晰感觉到当时刻石工匠刀法的抑扬顿挫、快疾徐迟与起承转合,甚至连刀的运动、手上的动作和工匠的身姿都仿佛就在眼前,告诉我这个点画、这个字是怎么出现这样效果的,很是神奇。
河南印社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作品(节选)▌许雄志
社虽西泠不以自域
终始如一(附边款)▌周斌
腹有诗书气自华
白鸟无言定自愁(附墨拓)▌王晨
心静如兰
不慕荣利(附边款)▌张永乐
容易
都是风景(附边款)▌谷松章
从善如登
盘螭寸宝传当时(附边款)▌孙辉
但使愿无违(附封泥)▌万永军
司马文章相如赋▌马金标
商都
▌马建超
终始如一(附边款)▌马超
五虎大将(附边款)▌马腾飞
五蕴皆空▌王卫东
无为方得从容▌王文博
永宝无疆▌王礼
映日作虚明(附边款)▌王永峰
不受虚言▌王永强
千金散尽还复来▌王有军
一谦堂(附墨拓)▌王成龙
牛角挂书
▌王兆卿
坚守初心▌王志杰
宣犹
▌王针朋
将相和(附边款)▌王建国
呦呦鹿鸣▌王砚璞
毅儒
▌王保元
不如得趣▌王恒勇
独上西楼(附边款)
▌王晓川
小桥流水人家▌王竞雪
伏虎僧▌王涛
赵家少女▌王浩
云中谁寄锦书来▌王海鹏
小印青田寸许长▌王继涛
风从山中来▌王善元
若冬涉川▌王腾威
五禽戏(附边款)▌王聚臣
负雅志于高云▌支康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牛犇
食有鱼(附墨拓)▌尹世访
独卧高斋听夜雨▌孔维江
天生我才必有用▌左艺达
鼎有铭(附墨拓)▌石宝斌。
“小篆鼻祖”——秦代李斯四幅石刻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秦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
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文字大都属于隶书。
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
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文字有的是属于篆书,书写年代有的为秦代。
这些墨迹大多比较工整,可资研究早期隶书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
根据记载,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曾作《仓颉篇》,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
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
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
相传赵高曾作《爰历篇》、胡毋敬曾作《博学篇》,都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
程邈曾对隶书的规范做过工作。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李斯书法作品。
李斯(?- 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从荀卿学帝王术,后入仕于秦。
秦始皇兼并六国,以李斯为丞相。
李斯善写大篆,后省改大篆创小篆书体,笔法也极精妙。
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一书中称赞: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秦代诸名山碑玺铜人上的书法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书法家武中奇经典书法作品欣赏在武中奇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能够欣赏到什么样的书法作品,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书法家武中奇经典书法作品图片,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武中奇个人简介武中奇,1907年生,山东省长清县固山镇后大彦村人,家里世代务农。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行伍出身,历任一中队班长、排长、中队长,军区副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下大队副大队长,大队进驻上海后,先后任上海市监狱副典狱长、南京市文管会副主任等职。
离休后仍致力于书法艺术创作,曾出版《武中奇书法篆刻集》等。
山东省政府与济南市政府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为其建有“武中奇书法篆刻展览馆”。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幼曾拾荒为生,以青麻作笔,方砖当纸,清水代墨。
学《郑文公碑》,上追秦汉,兼攻金石。
早岁孜孜於书法印章,多次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书丹。
比较擅长草书,对篆、隶均有所涉猎。
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展。
书法结字通则讲解结字的通则,即结构各种字体通用的规则。
结字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如平正安稳、映带照应、虚实互成等。
这些规则的确立,就成了书家以结字体现书法艺术性的规矩、准绳。
因而,学研结字法,应当首先结合楷书的临习,提高对结字的基本认识,然后学习结字通则,并持之以恒,力求学好用活,为书艺创作打牢基础。
不过,在教、学结字通则时,也须结合具有成规的字体进行,以便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将结字通则概述如下。
1、平正安稳书法的结字是艺术造型,如同建筑师建造房屋,最重安稳,而安稳的基础是平正,因而平正安稳,就成了结字的首要规则。
王羲之论书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书谱》明确地指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说明不仅结字,而且书家的风格,也始终以平正安稳为准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 / 10藏品精赏“九霄环佩”上镌刻的书法作品及印章主人蠡评◆刘飞云( 山东 青岛 )2023年4月7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山麓的松园,中法两国元首品茗听琴。
现场演奏的一张“琴、诗、书、印”四绝合璧的千年古琴“九霄环佩”,作为颜值担当的跨文化交流使者,奏响了音乐外交新篇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国之大器,也在中法两国人民之间实现了中国气派和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做出了契合时宜的贡献。
当然其蕴含的切切深意也必然会长期地留给不同国籍的世人更多的遐想。
天地尤物真容再现岭南,人间知音妙曲响彻寰宇。
镌刻在“九霄环佩”古琴上的书法作品,逾千年来一直演绎着史诗级的雅韵趣事,值得我们从书法美育角度去深度品鉴。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一、千年古琴“九霄环佩”曾被苏轼和黄庭坚珍赏抚弹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稀世之物“九霄环佩”是伏羲式唐代雷琴的名称,目前已发现四张,虽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完全一致。
其中三张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珍藏,作为国宝级文物被妥善保管;另一张被港商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曾是唐肃宗登基大典上的奏乐琴,近现代以来其曝光率最高,粉丝量最大,在多种场合承担了为世人展示天籁之音的重任,比如此次在广州为中法两国元首演奏《流水》和2004年曾在泉州为金庸演奏《梅花三弄》《广陵散》等经典古曲,此琴镌刻有“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九霄环佩”同时镌刻有“苏轼记”“庭坚”字样,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张琴都被苏东坡珍赏弹奏过,一张被黄庭坚抚弹过。
二、良琴必铭与“九霄环佩”上的书法作品考察古之良琴,其必存铭。
【导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
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
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在众多流芳百世、承载人类文明的书法中,有人选择篆书书法的凝重圆润,有人喜欢隶书书法的古朴率真,有人欣赏魏碑的遒劲浑厚,有人效法楷书书法的端庄严谨,有人心悦行书书法的流畅温和,有人追求草书书法的自由豪放,有人崇拜甲骨文的古拙简约……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几幅作品感受一下不同书体的书法美。
楷书书法之美——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
田英章亲传弟子孔德文楷书书法《诫子书》【作品来源:易从网】孔德文,河北人,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着深厚情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沧州市分会会员,世界孔子易学学会会员。
学生时代的孔德文,就随父亲练习毛笔书法,并小有成就,后经楷书大家田英章大师点拨,并成为田英章入室弟子,多年来临池不辍,潜心研习,作品也在不断完善中逐渐得到业内人士及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认可。
孔德文的楷书书法作品,用笔精严,一丝不苟,巧密精思,端庄匀称,以工整为法,以功力见胜,以熟练为能,以尖度为尚,从而表现出一种端庄严肃的意境,具有深厚的艺术效果和收藏价值。
草书书法之美——是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
毛泽东诗词书法石开草书书法作品《清平乐六盘山》【作品来源:易从网】石开(别署鲁人石开),原名张佩华,1946年生,山东人氏,书画世家,从事教育及书画创作四十余年,在书法创作上对草书、工隶书有着很深的造诣。
现为文化部中艺卿云书画院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名家研究院院士,中艺名(北京)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品牌战略委员会理事,系文化部评定的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国礼书画家。
《石门颂》书法艺术研究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延光四年十一月乙亥,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
与《石门颂》中“废子由斯”语相合。
《石门颂》摩崖刻石,就是凿刻在石门隧道崖壁上用以颂扬杨孟文奏请并修复褒斜栈道与石门隧道的功绩。
其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由于释文的误读,经常被称为《杨厥碑》。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
摩崖高327厘米,宽254厘米,隶书22行,每行约30字。
额题十字“故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
1967年因石门所在地修建水库将《石门颂》及其他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摩崖刻石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又与《石鼓文》、《石门铭》并称为“三石”,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作为东汉时期的刻石名品,其研究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书法艺术,更在于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石门颂》的文字内容记载了褒斜栈道和石门隧道的开凿与疏通,是《后汉书》关于此记载的注脚,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石门颂》中所记载汉中一带郡县名称如“犍为”、“南郑”,栈道名称如“堂光”、“子午”,又为历史地理学考察当时的地名和栈道的沿革、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再次,《石门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不仅仅在于它作为一件书法名作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范本,更重要的是它在书法环境学上的重要价值。
由于《石门颂》特殊的用途、特殊的书写载体和特殊的书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东汉时期的大字书写状态以及环境与书法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石门颂》是东汉刻石书法中的一朵奇葩,其书风自然、奔放、朴拙、雄强,可谓字字飞动,逸趣横生,明显地保留了简帛隶书的那种放逸浪漫、灵动活泼,在高古气息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被称为“隶中之草”。
《石门颂》以它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汉隶中的佼佼者,是汉隶中的神品,历来为书法家、金石家所赞赏。
钱秘、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内容提要:钱谦益、柳如是的诗歌唱和与书画题咏,不仅践行了抒写“性情之真”的诗学观,而且体现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文艺思想。
钱谦益在画学领域主张融“灵心、粉本、学问”为一体,于书体则反对“俗书”;柳如是的书画作品书卷气甚深,带有典型的文人风格。
这既表现出明清易代之际社会政治和士人心态的复杂性,更能反映文人诗歌与书画会通的发展状况,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钱谦益、柳如是因率性任情的姻缘而惊世骇俗,两人以风流行为和诗歌唱和表达“性情之真”,而且将这一诗学思想贯注于画学和书法观念中,以为绘画出自人的“灵心”,并与作者的人格气质密切相关,书法亦在用笔、学养、人品等方面与诗、画具有一致性。
诗与书画不仅意境上可相通,还都需要以深厚学养为基础。
钱谦益在书法上反对“俗书”,与其文学上提倡转益多师、尊经复古密不可分;柳如是的诗歌与书法创作,更是其人品、气节的最鲜明例证。
钱、柳二人关于书画的题咏,不仅与其诗学思想勾连甚深,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诗、书、画融通的文艺思想。
钱谦益、柳如是的因缘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七年,是钱、柳二人的相识、结缁阶段。
柳如是初访半野堂,自此订交;二人在芙蓉肪上行合督礼,正式结为夫妇;然后是修筑绛云楼,藏书、检校,堪称神仙眷侣。
随着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的到来,钱、柳二人的生活发生骤变,经历了生死抉择与精神痛苦,直至康熙三年,他们都投身于复明运动。
在这两个阶段中,钱谦益、柳如是写下了大量相互唱和的诗词,其中有一些是书画题咏。
在《东山酬和集》中,有一组绝句集中反映了钱谦益与柳如是任“情其性”的诗学观念,这也是晚明思想解放与社会风尚巨变的一个注脚。
这组诗写于崇祯十四年钱、柳正式成婚之前。
钱谦益在黄山温泉浴毕,写下《禊后五日浴黄山下汤池留题四绝句,遥寄河东君》,诗云:“沐浴频看称意身,刈兰赠药想芳春。
凭将一掬香泉水,嚷向茸城洗玉人。
”“齐心同体正相因,祓濯何曾是两人?料得盈盈罗袜步,也应抖擞拂香尘。
著名诗人书法家马牧马牧,男,1947年9月生河南洛阳市,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不少诗词书法都非常著名。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著名诗人书法家马牧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著名诗人书法家马牧作品欣赏著名诗人书法家马牧作品简介马牧(原名:马纪梁) 男,1947年9月生河南洛阳市,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书画院院长,中国公益总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文化艺术协会顾问,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著名诗人书法家马牧作品的诗马牧诗的名气1977年底,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的马牧,有感于粉碎“_”之后举国上下同奔四化的喜人景象,挥笔为迎接1978年赋写了一首《沁园春·迎春》:“瑞雪纷飞,腊梅怒放,欢舞新春。
笑蚊蝇蝼蚁,终为冬殉;狂雷疾电,过眼烟云。
爆竹千声,红蕾万点,大好河山处处新。
真多采,我神州春色,如此宜人! 掸拂岁月风尘,何曾见螳螂挡巨轮?忆十年浩劫,如惊恶梦;一朝壮举,尽扫妖氛。
正本清源,心归四化,志在挺身民族林。
旗漫卷,看奔腾浩荡,万马千军!” 诗人站在大时代的潮头,高度总结概括了中国的十年动乱,可谓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该词一时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佳作。
据在中直机关工作的同志说,一位德高望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后连声称赞:“好诗好诗,难得“马牧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九岁十岁时就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诗文。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把对社会的关注思考和人生的切身感悟融进诗思,加之其卓越的文字功底和对诗词格律出色的驾驭能力,遂使他的诗作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内涵博大,品之余味无穷......现场点石成金传为文坛佳话用马牧的话说,书法与诗词的关系,应该是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既有相辅相成之互依,又有主次轻重之互在一次书画展览会上,某位画家现场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鹰,一位外地观众要求在这幅画上题一首诗才肯购买。
画家听说马牧先生恰在临近展厅,遂特请他前来“救场"。
繁华占上春,莫言空谷知音少”——浅析“闽中十才子”曹学佺的草书砚铭◆李杰森(昆明)2021年1月24日,笔者应昆明收藏朋友之约,参加了云南典藏拍卖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2021滇墨留韵艺术品拍卖会”。
其中有云南地方特色的《陈圆圆遗像》册页、《赵藩自作诗》册页、《孟孝琚碑拓》《㸑宝子碑拓》等,均受到追捧。
然而来自江浙福建的一件《䕫龙纹砚拓立轴》却受到冷落。
平心而论,砚台、砚拓不是云南拍卖强项,它们受到冷落也是意料中之事。
云南的大理石,虽自古有名,但与砚台无缘,因其光润却不发墨。
直到明代,小型大理石屏被作为砚屏,一跃成为文房首选,于是一屏难求而身价百倍。
如明代温州进士王叔果(1516-1588)《大理石屏铭》:“见山思静,见云思变,见石思贞。
是屏也,点苍洱海,含晶耀灵。
其静而变,变而贞,可以比德而盟。
”如明代大理进士李元阳(1497-1580)《石屏歌》:“石屏天巧还本初,世上珍奇百不如。
”又如明代被充军到云南的状元杨慎(1488-1559)《题梁生霄正苍山奇石屏歌》:“海岳研山何足贵,坡仙雪浪难争雄。
”这些诗对大理石砚屏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于是我对大理石不能作为砚石的遗憾心情尽然消失。
有感于本次拍卖会对《䕫龙纹砚拓立轴》之冷落,我想起杨慎状元的一段经历:嘉靖十年(1531),杨慎约李元阳一起游了大理剑川的石宝山。
下山后,来到山下的兴教寺,寺内海棠盛开,杨慎感慨自己的身世,触景生情,写了《兴教寺海棠》:两树繁华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李元阳对老友的境遇十分同情,和诗安慰他: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似去年香。
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诗玉署郎。
在我看来,拍卖会上的《夔龙纹砚拓立轴》,如同《兴教寺海棠》,在昆明受到冷落“肯信空山委路尘”,但如在苏杭西泠的砚台、砚拓的拍卖会上,肯定会受到欢迎:“京华一朵千金价”。
所以我毫不迟疑地把《夔龙纹砚拓立轴》买了下来,我深信:“今年花似去年香,莫言空谷知音少。
70刻家王子卯的四件象牙佳作◆ 李杰森( 昆明 )前言2021年4月,“妙手文心·南京博物院藏竹木牙角珍贵特展”在南京开展。
一枚该院所藏的明代象牙印章尤其醒目,该印章印面硕大,长8.3厘米,宽4.3厘米,高4.4厘米,配民国楠木盒一个。
印钮高浮雕,刻二螭龙蛰伏于印章之上,双目圆睁,尾巴相互缠绕,有动态,刀法粗犷古拙。
印文阳刻双行篆书:“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私印”。
印主李廷相,字梦弼,明濮阳开州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好藏书,多方收集古籍、名画,建有藏书楼“双桧堂”,卒谥文敏,著有《南铨稿》。
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私印寅日记》 ,多次提到原君锡,如“午后原君锡来看铜器,赞赏不置”“早起,摹挲古泉而原君锡至,与之审定铜印”“昨日原君锡与我之金拓片粘于本子上,讫,钟已一下矣”,可知早在壬寅(1842)即道光二十二年,原君锡就已在京师了。
陈寅生是铜刻收藏爱好者熟知的刻铜名家,其真品铜刻作品如墨盒、镇尺等,已成为收藏者竞相追逐的珍宝。
陈寅生纸绢书法作品中,为古物拓本题跋而传世的,占有相当的比重,目前多收藏在公藏博物馆。
例如陈寅生跋《卢氏涅金古币拓本》,原件藏上海图书馆(载《书法》2014年9月《铲币中的巨无霸——文物真伪评定又一例》,作者松门);陈寅生跋潘祖荫藏大克鼎拓本,装在《陈乾藏吉金文字册页》内,原件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参见拙文《陈寅生与大克鼎——陈寅生题跋是大克鼎最早进京时间的重要著录》,载《艺术中国》2022年第4期);陈寅生跋《胡石查手拓甲骨文拓本》(参见拙文《陈寅生与甲骨文——陈寅生收藏过甲骨,年代不一定比王懿荣晚》,载《艺术中国》2020年第12期);这件山东博物馆收藏的《陈寅生跋父甲卣全形拓》又是一例。
品读陈寅生为古物拓本的题跋,不仅能欣赏到不同时期陈寅生的书法艺术,为鉴定陈寅生的铜刻真品提供参考依据,而且陈寅生题跋的内容也有其时代特色,其恪守法度、言之有物,为诸多知名文物的考证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书法家王柴的双钩书法作品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2期
双钩,又称空心字,是书法技法中与单钩相对应的技法之一。
我国古代自南宋起就有书法
家书写。
南宋姜夔,以及后来的陆游、蒲元、黄庭坚等均有论述,称双钩字笔墨精细,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一笔而为,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因为书写双钩字难度太大,目前
国内极少有人书写双钩字。
王柴书写的泰山经石峪体双钩字应属国内独一无二了。
王柴,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书法刻字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翰墨艺术研究院艺
术顾问。
其书写双钩书法已有50余年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部队工作时就已开始书写,1985年曾与来青访问的台湾水墨艺术家们进行过广泛交流,获好评。
上世纪九十年代书写的
“红楼梦诗词”、“道德经”等长卷,多位书法家也给予较高评论。
《青岛日报》资深记者王
铎曾以绝活专访形式作过报道;青岛电视台“0532大满贯”以及为庆祝政协成立55周年所组
织的政协委员才艺展示均作过现场表演。
其作品参加过市老干部书画展并被山东省方志馆收藏。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集的名家点赞章中国书法大会第二集中的名家点赞章中国书法大会是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盛事,也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场盛宴。
第二集的书法大会中,各路名家汇聚一堂,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其中,名家点赞章成为了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名家点赞章是书法大师对其他书法作品进行点评和赞赏的一种形式。
在本次书法大会中,名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出发,对其他参赛选手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高度赞扬。
这些点赞章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赞美,更是对作者的鼓励和认可。
在名家点赞章中,我们看到了书法大师们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和深度思考。
他们从字形、结构、笔画、气韵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了作品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他们还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意见,帮助作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名家点赞章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在点赞章中,名家们强调了书法艺术的传统基础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他们呼吁年轻一代书法爱好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书法的精髓,同时要勇于创新和突破,使书法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名家点赞章的出现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在书法大会期间,观众可以通过观赏名家点赞章,学习到书法艺术的精髓和技巧。
同时,他们还可以与名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名家点赞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作品的点评和赞赏,更在于对书法艺术的推广和传承。
通过书法大会的舞台,名家们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和点赞章,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名家点赞章的出现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
观众们纷纷表达了对名家点赞章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他们认为,名家点赞章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书法艺术的推广和普及,是一种对优秀书法作品的认可和鼓励。
在名家点赞章的引领下,中国书法大会第二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老马识途--2018马子和书刻艺术欣赏
马子和,男,汉族,笔名曲一,字鸣之,号三千堂主人,山东莘县人。
先后就学于泰山学院美术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导师王志安先生。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聊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聊城大学客座教授、莘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荣膺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化之星"、"翰墨中国艺术名家"殊荣。
书刻作品多次在省展、全国展、国际展中参展获奖,并被多家艺术机构和国内外友人收藏。
代表作有《开门红》《品三国》《家和万事兴》《轮回》等。
作品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等专业报刊。
书法家、北兰亭、西泠印社网、山东电视台等媒体有专题报道。
出版有《马子和书法集》《马子和书刻艺术》《马子和艺术作品集》。
画之意书之性刻之蕴
——马子和先生的现代刻字艺术
徐光普
中国虽然是刻字的母国,从第一片被契刻上文字的甲骨始,传统刻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现代刻字艺术却只有短短的20多年时间。
相比传统刻字,现代刻字艺术的姗姗来迟,首先源于她与传统刻字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刻字是以刻的方式演绎着"书写",现代刻字则是创作者为了表达自我,为了创作而自书自刻,是一种以书法、刀法、立体构成、色彩和观念、意识、文化、审美理想共同创造出的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马子和先生与现代刻字艺术的结缘,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对于现代刻字艺术的诞生,马先生似乎具有某种预感如果说现代刻字艺术兴起时间较短的话,马子和先生则在多年前就为进入现代刻字艺术的殿堂做足了功课。
马先生在大学期间攻读的是中国画专业,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又主攻书法,把"出名也快,来银子也广"的绘画艺术变成了余事。
在对书法艺术长达30年的追求中,他又执着地选择了对"现代书法"的研究,像驴友一样独僻蹊径,去寻求无限风光这是一种放弃迎合低俗审美路径的可贵艺术探索。
"现代书法"讲究书法的创新性和抒情性,绝不循规蹈矩,这使他对书法表达的主题始终是有感而发,写心写性,直抒胸臆,不落俗套。
由于现代刻字的艺术蕴涵要求有绘画意境的理解,有书法情性的表达,这正切合了马先生的艺术信念"我写我心"。
绘画艺术之意境感悟,书法艺术之情性表达,刻字艺术的丰富蕴涵,三种艺术要素的深度融合,这可能是马先生与现代刻字艺术"一见钟情"并陶醉其中的主要原因吧?!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首届高研班学员,马子和先生以敏锐的艺术视野进入书刻领域,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其刻字作品,以其刚健奔放的书法为基础,并吸取绘画、雕塑、现代艺术构成和工艺美术的诸多艺术元素,注重营造作品的思想性、主体性、哲理性,在构图立意、色彩搭配、刀法肌理、多维空间的整合中追求和谐统一丶主题鲜明的大美境界。
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他能自如地借鉴姊妹艺术,巧妙地融入绘画语言,不管是篆书、隶书、魏碑、行草,均能融汇贯通,赋形得意,其作品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真正的艺术家,最令人敬佩的往往是其人性气质和艺术品格。
马子和先生现为聊城大学特聘教授,从事美术学院的刻字教学与研究工作。
而早在三十年前,他从教莘县师范时常说"为人须实在,但从艺不能老实;做人要入俗,但艺术不能有俗气。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有色眼镜"。
马先生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性情率真、耿直,爱憎分明,其作品则是特立独行、绝不雷同。
正因如此,马先生的作品常常让人产生莫名的感动。
我们深信,马先生的博学、勤奋与笃定,一定会在现代刻字艺术的园地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徐光普书法家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