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学院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9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汉字学与古代汉语汉字学与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汉字的形体、结构、演变过程以及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句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汉字和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另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主要作品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和研究能力。
四、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另一门核心课程。
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和研究能力。
五、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与文化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其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理论与批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七、写作与修辞写作与修辞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写作和修辞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辞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
八、古代文献学古代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的鉴定、整理、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九、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学形式和风格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分析能力。
十、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国际交流能力。
目 录2009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0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1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2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3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4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5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09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科日名称:语言学概论科目代码:607适用专业:语音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共2页-落案答在耘蚯蔚诗暮裁―—-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i1、边音2、语法手段3、义素4、音节文字.5、耳语二、分析题(共95分)]、用国际音标给下列汉字注音〈例如;苏点七15分)I翎酬③讲®{象©fe2、、分析“加减号”途三个字中所包含的音素和音位〔1。
分)|||分析以下三列词语中“头”的区别:(10分)-来头石头山头看头木头烟头甜头砖头坟头4、、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1。
分).f r j I'■■,'「.官.■二[;;、;.I'.),».j-r*戒:2,G•::';■,•■-•_•:.,•.■、•!.:t上二用各国政痔纷纷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5、分析下列词蛆中补语与动伺利宾语之间的意义关系:(15分)(1)他踢完了球(2)他踢破了鞋⑶他嘛了6、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10分)(1)父亲——爸爸(2)近来一近期7、分析下列歧义结构(15分)(1)看踢3的孩子⑵这个人谁都认识(3)小张扣道小高喜欢自己8、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词语的意义:(10分)(])生日(2)寿辰(3)诞辰三、论述题(共45分)1、语言符号的系统性(15分)2、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及其关系.(15分):3、词汇的发展:0号分)2010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西北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科目名称:语言学概论科目代码:607适用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共2页 答案橘答在碰^上,答在本曜1 的誉案一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L 音位变体2.词3.借词4.地域方言5.历史比较法二、分析题(共95分)1.用国际育标治丁列汉字注音,(例如:苏盘s % "了 血 簸M (W 朝④对⑤时 y ---刊q 2分析"公如D 15 分)ft 「如%”这三个字中所包含商音案和音位(10分)3.分析说明以下三列词语中“化"的作用:(1。
教案名称:《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意义,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比分析法:比较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异同,深入剖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分析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4.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
5.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1.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
2.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3.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
4. 专业(选修)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
以下仅为举例: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文本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台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等。
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科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而异,建议查阅具体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获取详细信息。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最新版)目录1.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概述2.课程分类及主要课程介绍3.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正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概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制定的一份课程计划,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表内容丰富,涵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等。
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进行详细解析,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设置,规划学习路径。
二、课程分类及主要课程介绍1.古代文学类课程古代文学类课程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
这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现代文学类课程现代文学类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等。
这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现代文学的流派、思潮和创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外国文学类课程外国文学类课程主要包括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等。
这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外国文学的流派、思潮和创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4.语言学类课程语言学类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
这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基本知识,了解汉语言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对语言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解释能力。
5.其他类课程其他类课程主要包括文学批评、文献学、写作等。
这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的设置具有很高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首先,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既有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
其次,课程设置注重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历程,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文学院2014年上半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一组)
文学院2014年上半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二组)
文学院2014年上半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三组)
文学院2014年上半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四组)
文学院2014年上半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五组)
文学院2014年上半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六组)。
汉语言文学本科全部课程
汉语言文学本科全部课程是丰富多样的,涵盖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作家作品研究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一、文学理论课程:
1. 文学概论:介绍文学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能力。
2. 文学批评方法: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体系,包括传统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批评、后现代批评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能力。
3. 文学研究方法:介绍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查阅、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二、文学史课程:
1. 古代文学史:从先秦时期到唐宋时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主要流派,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2. 现代文学史:从清末到当代,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主要思潮,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批评能力。
3. 外国文学史:介绍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主要流派,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和比较研究能力。
三、作家作品研究课程:
1. 作家作品选读: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2. 作家研究:以某位作家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生平、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以上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全部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全面了解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鉴赏能力,为今后从事文学创作、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第一学期1. 古代汉语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2. 古代文学导读本门课程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包括诗、词、曲、文言小说等,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现代汉语本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语言水平,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4. 现代文学导读本门课程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5. 文学理论与批评本门课程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流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和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1. 古代诗词选读本门课程选读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通过赏析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古代小说导读本门课程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现代诗歌选读本门课程选读中国现代诗歌作品,通过赏析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现代小说导读本门课程介绍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现代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 文学与社会本门课程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文学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学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三学期1. 文学创作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通过学习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实践和讨论。
2. 文学与文化本门课程探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包括文学在传承和塑造文化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文学与文化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文学翻译本门课程介绍文学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的技巧和理解能力。
4. 汉字与汉字文化本门课程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用法,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语文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辩论稿范文中国人民大学把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刺激到了一些人的神经,觉得英语都还是必修课,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怎么就成了选修课?说难听点,这不是数典忘宗吗?从必修到选修,大学语文教育退步了?我们对于语文的敏感,是骨子里带的。
每年的高考作文,是全民话题;高考分值提高到180分,家长乐不可支,潜意识里觉得语文比英语好考多了。
语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文化,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别的没怎么显现出来,功利心倒是看到不少。
按照人大的回应,汉语虽退出该校的必修课,但这并不等于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
人大将单一的汉语教学,分解成了五大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大讲堂、原著原典选读、公共艺术教育、包括文学、国学在内的全校课程开放,以及技能强化类课程,如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强化。
人大要求,在这五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中,学生可以任意选修,但要求每个门类都必须选择。
例如,原有的大学语文归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成为该课程群37门课程中的一门,学生可以不选择“大学语文”,但必须选择其他的通识课程,修满4学分。
这哪里是怠慢语文教学?明明是扩大了语文教学的范围,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汉语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把整个领域吃透。
几年大学,能了解汉语魅力,能把为我所用的部分掌握好,就已经足够。
人大把汉语课程分门别类,表面看是把对大一统的单一课程进行“肢解”,实际上为学生深造汉语,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余地。
比如某学生喜欢写作,那么该生完全可以以提升写作水平为目的,来选择写作周边的课程,至于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丢到一边也没什么大不了。
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全能型人才已经无法发挥特别耀眼的作用了。
大学为培养专业人才而对课程进行修改,早已是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通常做法。
几年前,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没听见强烈反对的声音,这次人大的动作激起反响,还是和人大属国字头院校有一定关系,激起了社会意识形态中固化、保守观念的波澜。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西北大学文学院课程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学文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学文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年级2009级专业汉语言文学人数108人
学文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年级2011级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人数28人
学文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年级2010级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人数32人
学文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年级2009级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人数30人
学文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年级2010级专业对外汉语教育人数53人
学文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年级2009级专业对外汉语教育人数53人
学文学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年级2008级专业对外汉语教育人数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