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峡》对比阅读(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6.33 KB
- 文档页数:15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峡》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①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②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③回,虽途径信宿④,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
【注释】①负:背。①成就:轮廓。①:弯曲,绕弯。①信宿:连住两夜,两个晚上。再宿叫信。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 (2)绝𪩘.多生怪柏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语段【甲】三峡是长江中的一段水域,作者在描写这段江水的时候为什么要从群山开始写起?
4.【甲】【乙】两文中,作者在最后都用了歌谣,各自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乙文】
《早发白帝城》①(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丙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君书》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 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 (2)或.王命急宣 或 :
(3)水皆.缥碧 皆 : (4)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
(2)急湍甚箭
7.【甲文】【丙文】 文中划线句子都是侧面地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8.【乙文】《早发白帝城》由【甲文】《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①毕遂浴黄山之汤泉②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③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④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⑤惯负客者⑥,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⑦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白岳:山名,即白岳岭。①汤泉:古名“朱砂泉”在黄山紫云峰下。相传黄帝在此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被誉为“灵泉。①慈光寺: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称朱砂庵。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①土人:本地人。①惯负客者:背惯客人的人①羸老:瘦弱老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B.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C.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步:散步
D.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是: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B.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C.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D.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先写山,后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甲文通过猿鸣渲染景色的凄清,此凄清景色也是作者悲苦孤寂心境的体现。
C.乙文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甲文突出了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突出了黄山险仄、奇雄的特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①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谒(yè):拜见。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住所。①翳(yì):遮盖,这里指云。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B.隐天蔽日./二十三日.
C.春冬之.时/徘徊久之. D.不见.曦月/所见.八九峰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B.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C.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D.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6.【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樟,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巇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 随心所欲. 欲.擒故纵
B.月色入户. 家喻户.晓
夜不闭户.
C.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一念.之差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异乎寻.常 寻.根究底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读完甲文,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愉悦、孤独、沉醉、悠闲……请你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20.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月”,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两文写月的不同意图。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①信宿:两三日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24.【甲】 【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