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6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应用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摘要】本文针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需求,探讨了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通过病例分析以及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的描述,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并总结了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在疗效评估中,结论指出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并对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需求、药理作用、病例分析、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疗效评估、应用前景、症状改善情况、分析总结1. 引言1.1 介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及其治疗需求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
该疾病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过敏原、感染、环境因素等。
病情轻重不一,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需求非常迫切,因为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容易引发并发症,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抗生素等。
对于一些顽固性和难治性的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引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作为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重组人干扰素α1b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对呼吸道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和观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
1.2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药物,具有调节免炎、抗病毒、抗细胞增生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通过激活宫叶细胞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促进病情好转。
重组人干扰素a—1b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75例疗效观察儿科临床中我们常见的感染症状基本都是病毒引起的,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研制出非常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的问世填补了这一项的空白,干扰素被证实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作用。
重组人干扰素a-1b是一种采用健康人白细胞来源的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由于其疗效显著、副作用低、不易产生中和抗体等优点,近年来已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目前我国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疾病使用干扰素,可以减少滥用抗生素,在儿科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综述干扰素在儿科常见几种病中的应用。
标签:干扰素;上呼吸道感染;儿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将2014年1月~5月间住院治疗的145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5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75例患儿中,男40例,女35例,平均年龄2.9岁;对照组70例患儿中,男3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1岁;患儿入院前病程均控制在3d以内;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发热、流涕、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及咽后壁可见滤泡增生;咽腭弓可见疱疹破溃;部分上腭可见溃疡等症状。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人选标准①年龄在4个月~12岁;②急性起病病程<3d,体温≥38℃,并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喷嚏等症状,部分年长儿还可诉有头痛、头昏;③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患儿咽后壁可见滤泡增生,咽腭弓可见疱疹破溃;部分上腭可见溃疡;④周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在正常范围或分类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稍高于正常值,部分血常规中含有1~2%变异淋巴细胞。
1.3方法按常规应用止流涕、止咳、高热时口服布洛芬退热,不应用抗生素,嘱患儿多饮水或增加补液量。
治疗组:按患儿年龄差异给予不同剂量的干扰素(商品名:赛若金,由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肌注重组干扰素a 1b 10 万u·kg-1·d-1疗程根据患儿病情轻重情况治疗3d。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期间在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两组患儿均进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将42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42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患儿设为观察组。
对比两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明显是观察组患儿更低(P<0.05)。
结论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的同时辅以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护理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学龄前儿童中多发的急性传染病[1],以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临床上多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同时辅以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2]。
为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效果,从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抽取82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见下文:1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属于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期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有41例患儿。
对照组:男性患儿:女性患儿=27:14,年龄范围1~5(2.41±0.72)岁。
观察组:男性患儿:女性患儿=25:16,年龄范围1~6(2.50±0.79)岁。
两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之间对比基线资料方面差别不大(P>0.05)。
1.2方法治疗方法两组患儿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30μg/次,一天两次,持续治疗三天。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应用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目前对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炎和祛痰药物来控制症状,但是部分患儿症状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了解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改善患儿的症状,减少病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评估该治疗方案对患儿症状的整体改善程度,揭示其临床疗效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和参考,以改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策略,并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本研究旨在为医学界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
一些患儿在常规治疗下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可以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并为患儿的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探讨,也可以为今后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患儿基本信息本研究共纳入了5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小儿患者,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
年龄范围在3岁至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岁。
所有患儿均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孙静【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3-2015-12在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儿科就诊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儿128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静滴利巴韦林抗感染治疗,并根据患儿病情给予退热和止咳等常规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儿重组人干扰素α-1b加入质量浓度为0.009 g/mL的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咳嗽、咽痛、喘憋、发热症状消失时间.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咽痛、喘憋、发热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5.1±1.2)d、(3.4±1.5)d、(3.5±2.1)d、(2.6±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5±1.6)d、(5.2±1.4)d、(6.2±1.5)d、(4.5±1.7)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患儿咳嗽、咽痛、喘憋、发热症状消失早,疗效确切.【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6(025)009【总页数】3页(P965-967)【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作者】孙静【作者单位】113008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是病原体侵犯包括鼻、咽、扁桃体、喉等部位时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90%以上为病毒感染,若治疗不及时,炎症可能波及其他器官发生相应症状[1-2]。
一般治疗方式为对症降温、止咳、抗病毒输液等,但见效慢,效果并不理想。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摘要为了推动临床合理使用干扰素,现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产生的背景、不同亚型干扰素的差别、干扰素-α1b临床应用的依据和方法、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等进行解读。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6次专家会议的讨论,并征求几十位不同地区临床一线专家的意见,反复多次修改,最终成稿并发表。
为了推动临床合理使用干扰素(IFN),现就《共识》产生的背景、IFN-α1b临床应用的依据和方法、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作一解读。
1 《共识》产生的背景病毒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病。
据新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报道,病毒是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占66.0%[1]。
我国近年研究结果也显示肺炎仍然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2位原因,其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和副流感病毒(PIV),其他病原有腺病毒(ADV)、人偏肺病毒(HMPV)、流感病毒(IFV)和巨细胞病毒(CMV)等。
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吸取物病原学核酸检测研究结果显示,病毒检出率为61.7%(1 274/2 066例),住院患儿病原检出率最高的病毒依次为RSV、RV和PIV,门诊患儿的病毒依次为IFV、ADV和PIV[2]。
小儿病毒性肠炎常由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引起。
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16(CoxV16)等可引起危重型手足口病。
其他的病毒感染如EB 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仍然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许多病毒感染还可引起患儿的免疫功能异常,如RSV感染被公认为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因[3]。
目前,仅IFV、CMV有针对性治疗药物,其他病毒感染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
因此,临床上需要有更多的治疗小儿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和方法。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应用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患者多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但存在疗效不明显、周期长、易复发等问题。
目前关于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有明确的结论,有待深入开展临床研究和观察。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其对症状改善的影响。
通过对患儿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药物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机制,从分子水平揭示药物对疾病的影响方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生活质量。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单中心、前瞻性、开放性、非盲法观察的临床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为确诊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年龄范围为2岁至10岁。
在符合入选标准和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患儿将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案为重组人干扰素α1b每日皮下注射,剂量根据患儿的体重和年龄而定。
疗程为连续28天,观察期为治疗结束后的28天。
在观察期内,每周对患儿进行临床评估和症状记录,并进行相关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研究将对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估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
将记录并分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比如发热、皮肤反应等,并进行统计和比较。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实施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的效果。
方法时间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82例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1例)、对照组(41例),实验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实验室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实验室指标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34%vs24.39%)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实施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安全性干扰素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对免疫机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有研究显示其在小儿感染中的治疗效果也较好[1]。
小儿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受到外来细菌的干扰和侵袭,年龄越小感染发生的几率越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发病率逐渐变小,临床上为寻求一种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进行本次研究。
本次随机选择82例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给予其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接收的82例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实验组=41例,对照组=41例)。
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咳嗽、憋喘、湿啰音等)和实验室检查,参考《儿科诊疗学》进行诊断[2]。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年龄在6个月以上患者,病程在4天内患者。
排除标准:精神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配合能力较差患者,过敏体质患者,病情较重患者,造血系统疾病,严重脏器损伤患者,呼吸衰竭患者。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包括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受体和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中Ⅰ型IFN于1957年发现[1],是人和动物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重要抗病毒物质,根据其基因和蛋白结构的不同,又分为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等[2]。
IFN-α已有3个亚型被批准为药品在临床使用,分别为IFN- α1b、IFN- α2a和IFN- α2b,目前均为基因重组产品。
国外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2a和IFN-α2b,其基因来源于西方白种人。
国内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1b,其基因由我国侯云德院士于1982年从健康中国人脐血白细胞中获得[3]。
IFN-α1b注射液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Ⅰ类新药,已经在国内儿科领域广泛应用20余年,积累了大量文献和临床使用经验。
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显示,IFN-α1b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HFMD)和病毒性肠炎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4,5,6,7]。
由于其他亚型的IFN-α临床应用较少,且无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因此,经过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本共识,并主要涉及IFN-α1b,以规范地指导临床的合理使用。
1 IFN-α1b的抗病毒机制IFN-α1b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激活细胞免疫这2条途径实现。
前者是通过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JAK-STAT 信号通路,诱导2',5' -寡腺苷酸合成酶(OAS)、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多种抗病毒蛋白表达,进而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保护正常细胞免除病毒的侵入[8,9]。
后者是通过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包括促进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增殖、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图1)。
儿科学论文儿科医学论文儿科临床论文: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儿科;临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采用健康人白细胞来源的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由于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品低、不易产生中和抗体等优点,近年来已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本文就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治疗支气管和肺部疾病1.1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刘向萍等[1]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在喘憋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罗音消失及退热天数均有明显缩短(P<0.01),治疗过程未见不良反应。
另外体外试验表明,干扰素作用机制为诱导受其处理的细胞产生抗RSV 病毒蛋白,阻断病毒的入侵[2]。
1.2治疗新生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陈亚民等[3]将119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和利巴韦林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和51.85%,干扰素组在鼻塞消失和退热时间均比利巴韦林组缩短(P<0.01),干扰素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提示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治疗新生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1.3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体外实验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能明显抑制疱疹病毒在细胞培养皿内的复制,作用机制可能为直接作用于被病毒侵袭的靶细胞,迅速控制疱疹病情的发展[4]。
但东红[5]将19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2例,重组人干扰素α-1b和利多卡因联合给药,对照组80例,给予利巴韦林,两组疗程均为4 d。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3.6%和35.0%,总有效率分别为90.2%和7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谢晓丽等[6]随机将64例毒性脑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两组治疗14 d后进行疗效比较。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李正兰【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8月儿科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抗病毒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热退时间、咽部充血程度改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热退时间、咽峡部充血程度改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可有效加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缩短患儿病程.【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9(032)005【总页数】2页(P156-157)【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手足口病;皮疹【作者】李正兰【作者单位】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儿科,江苏苏州 21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所致的儿童期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 岁以下儿童,夏秋季多见,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性表现,绝大部分患儿在发病后5~7 d后自行缓解,少部分患儿发展为重症,通常在发病后1~4 d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并发症,危重症病例进展迅速,如不及早诊断和救治则病死率超过80%[1]。
病原学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 组16 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 型(enterovirus 71,EV71),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5、A7、A9、A10 以及柯萨奇病毒B2、B5 也可引致[2]。
目前临床对普通型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我院儿科门诊应用运德素(重组人干扰素α1b 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对于缩短病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01-08T11:36:57.0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何静谢国燕武卉罗恩陈春萍杨礼艳赵欣黔[导读] 有实验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比健康儿童低[2-3]。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呼吸道感染次数、发热时间和咳嗽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现察组的IgA和IgG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确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174-03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儿童在1年内反复发作的次数频繁的呼吸道感染。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引起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有很多,如处先天因素、居住环境、体育锻炼不足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等,治疗上主要以病因治疗和抗感染治疗为主。
近几年来免疫干预治疗成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的热点,本研究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于本科住院的3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了治疗。
α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1],其中,Ⅰ型IFN(主要为α/βIFN)在机体控制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自然情况下,α干扰素(IFNα)是人类应对病毒感染非常重要的免疫保护性细胞因子[2],其可诱导同种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形成抗病毒状态,限制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和扩散。
但IFNα是一个诱生蛋白,只有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后人体内细胞才会被诱导分泌出IFNα。
所以,天然IFN的抗病毒作用具有滞后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由于儿童免疫功能尚不成熟,病毒更易抑制IFN α的产生,导致儿童易发生病毒感染性疾病[3,4,5]。
因此,一旦患儿诊断为病毒性感染,就应尽早给予外源性IFNα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免疫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IFNα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在临床上早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儿童病毒性疾病[6,7,8,9,10,11,12,13],但临床使用过程中IFNα用药时机、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处理差异较大,仍不规范,尚需达成共识。
目前我国尚无雾化吸入用IFNα制剂的药品,临床用药过程中是将注射用IFNα作为雾化制剂使用,即药品使用的适应证、剂量、患者群体和给药途径等不在药监部门批准的说明书范围之内,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因此必须纳入国家相关"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并遵循"超说明书用药"的原则和有关指南或共识而实施。
使用注射用IFNα制剂进行雾化吸入,应严格按照雾化吸入的管理规范要求和专家共识进行正确操作。
为进一步规范其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以发挥最佳疗效,本共识检索了国内外关于IFN应用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结合国内外诊疗指南、循证医学证据、医学教材和自身用药经验,经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认真筛选,共纳入80余篇文献,同时综合16位专家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撰写本文,旨在为儿科临床医师提供IFNα合理用药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