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2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本册教材所编写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内涵丰富。
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学会合作》;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课文则引领我们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
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词、故事、说明文等。
从单元主题线性串联来看,第七单元是“师恩难忘”,尤其是《明天,我们毕业》最后一篇课文,既符合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当时的心理情感实际,又是对学生感谢师恩情怀的启迪教育。
而习作教材及综合练习(各7个)仍然单列,编排体系依旧。
整册教材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真正使大语文教育观得以有效渗透。
课后众多的练习安排,能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
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显地就是为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对今后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剖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咏物抒怀”,安排了《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讲读课文。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述了广玉兰的花香、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到情味,特别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文雅的质量,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在对广玉兰香幽、色美、形秀、叶趣有了充足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到文本,仔细思虑。
在这样漂亮的花形以内还藏着她的什么质量呢?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议论、可标注、可自读,在全班沟通中再经过对开过的广玉兰、终年常绿的叶片这些细节,让学生确实感觉广玉兰坚强的生命力。
学完本课后,可让学生模拟第 3 自然段,描绘其余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散文贵在写神,《广玉兰》一文美在写广玉兰之形外更突出了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述了在花团锦簇的、五彩斑斓的季节里,夹竹桃的难得韧性和花影迷离的感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本文多处运用比衬手法突出夹竹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年三季花开花落,而夹竹桃沐微风、抗暴雨、斗冷清,老是迎风吐艳,突显其难得的韧性。
此外,描绘月光下的夹竹桃笔触仔细入微,整齐的排比句式,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联想不已。
《古诗两首》都是交口称赞的好作品。
两首均为七言绝句、咏物诗。
《石灰吟》为明朝诗人于谦所作。
经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燃烧”,即便“赴汤蹈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绘,颂扬了石灰坚毅不屈、洁身自爱的质量,抒发了诗人不狼狈为奸,果断与恶权力斗争究竟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些石头面对各样劫难,绝不恐惧;后两行写即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为元朝书画家王冕所作,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托了他那歧视流俗、贞节自守的崇高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重申“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怀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不过要让它的幽香洋溢在天地之间。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第三单元围绕“诗文精粹”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以及一篇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
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打白骨精》描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
《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借助“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明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读书要有选择》则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打白骨精》和《螳螂捕蝉》。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
4、了解词这种体裁,背诵这两首词。
5、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共安排12课时,其中阅读教学7课时,习作教学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单元练习2课时。
(四)、单元教学重点1.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打白骨精》和《螳螂捕蝉》。
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
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3.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
4. 了解词这种体裁,背诵这两首词。
5. 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心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
6.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7. 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段,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的不同形式。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大家听取了张老师声情并茂的说课,想必还沉浸在张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之中。
张老师的说课从七个方面展开:可见张老师扎实的说课在语文教育中练就了一身金钟罩、铁布衫,拥有了真功夫,那么我们要练的第一个真功夫是什么呢?那就是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
我们应该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
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
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而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三种境界: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有创意的解读;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
如何研读教材呢?“三读教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做法: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
“一读”,即教师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像平时读书、看报那样,读出你的体会、联想、感悟及受到的启发。
“二读”,以教者的身份读教材,把握本年段的要求和本组课文的语言训练内容,领会编辑意图。
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悟什么,感受什么,在入情入境的细研中逐渐明晰起来。
“三读”,就是要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揣摩学生的阅读过程,体验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运用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
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在脑海中想象教学活动情景。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共4篇课文,一篇为现代诗歌,三篇为写景散文。
从内容上考虑,单元主题可概括为“壮丽山川”。
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要让他们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此外,还要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一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是不同的观察顺序。
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全文围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从空间、时间两个不同的纬度来讴歌。
在作者笔下,长江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巨人,挽起高山大海,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歌词气势恢宏,,跨越时空,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直到今天依然传唱不衰。
教学时要整体把握,在突破中心的基础上,激情演绎;要以读代讲,朗读与理解相结合,朗读与想象相结合,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歌曲、音像视频等。
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教学研究,与以往同题材的内容对比,总结类课文教学的经验。
2.《三亚落日》按日落过程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海南三亚夕阳滑落的奇特景象。
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
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跌宕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教学时文章的整体结构应该让学生了解,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关于三亚热带风情的刻画,渲染了气氛,对落日之美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可以放到第一课时组织教学。
重点部分的讲读要扣住三个关键的比喻句,由扶到放,逐层推开,至于相关资源的拓展应立足文本,不宜过多,还是要以品味课文的语言为主。
课后可以与《海上日出》进行比照阅读。
3.《烟台的海》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描写了烟台独特的海上景观。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第一单元共4篇课文,一篇为现代诗歌,三篇为写景散文。
从内容上考虑,单元主题可概括为“壮丽山川”。
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要让他们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此外,还要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一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是不同的观察顺序。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全文围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从空间、时间两个不同的纬度来讴歌。
在作者笔下,长江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巨人,挽起高山大海,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歌词气势恢宏,,跨越时空,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直到今天依然传唱不衰。
教学时要整体把握,在突破中心的基础上,激情演绎;要以读代讲,朗读与理解相结合,朗读与想象相结合,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歌曲、音像视频等。
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教学研究,与以往同题材的内容对比,总结类课文教学的经验。
《三亚落日》按日落过程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海南三亚夕阳滑落的奇特景象。
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
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跌宕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教学时文章的整体结构应该让学生了解,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关于三亚热带风情的刻画,渲染了气氛,对落日之美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可以放到第一课时组织教学。
重点部分的讲读要扣住三个关键的比喻句,由扶到放,逐层推开,至于相关资源的拓展应立足文本,不宜过多,还是要以品味课文的语言为主。
课后可以与《海上日出》进行比照阅读。
《烟台的海》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描写了烟台独特的海上景观。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执笔:岸头实验学校庄月娥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安排了《夜晚的实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这三篇课文都是有关科学的故事。
《夜晚的实验》一课,主要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夜晚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从而教会我们如何去发现、思考、以及进行实验,让我们也能揭示一些大自然的秘密;《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关于海洋的说明文,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围绕“合作”这个话题谈了什么是合作、合作的作用以及怎样才能有效地合作的看法和主张,全文条理清楚,所举事例通俗易懂,说理透彻,给人以诸多启示。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学会本单元10个生字,理解“望洋兴叹”“顾名思义”等词语。
2、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初步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海洋的情感。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
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5、能按照要求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自己做一个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习惯。
6、能将自己的实验观察情况说一说,并在写作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7、诵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帮助学生诵读、感悟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篇目名称训练点《夜晚的实验》通过填写表格,自学斯帕拉捷实验过程,复述实验过程,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海洋——21世纪的希望》通过课文学习、课外搜集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海洋的情感。
《学会合作》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最终版)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最终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本册教材所编写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内涵丰富。
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学会合作》;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课文则引领我们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
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词、故事、说明文等。
从单元主题线性串联来看,第七单元是“师恩难忘”,尤其是《明天,我们毕业》最后一篇课文,既符合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当时的心理情感实际,又是对学生感谢师恩情怀的启迪教育。
而习作教材及综合练习(各7个)仍然单列,编排体系依旧。
整册教材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真正使大语文教育观得以有效渗透。
课后众多的练习安排,能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
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显地就是为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对今后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共4篇课文,一篇为现代诗歌,三篇为写景散文。
从内容上考虑,单元主题可概括为“壮丽山川”。
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要让他们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此外,还要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一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是不同的观察顺序。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全文围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从空间、时间两个不同的纬度来讴歌。
在作者笔下,长江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巨人,挽起高山大海,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歌词气势恢宏,,跨越时空,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直到今天依然传唱不衰。
教学时要整体把握,在突破中心的基础上,激情演绎;要以读代讲,朗读与理解相结合,朗读与想象相结合,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歌曲、音像视频等。
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教学研究,与以往同题材的内容对比,总结类课文教学的经验。
《三亚落日》按日落过程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海南三亚夕阳滑落的奇特景象。
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
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跌宕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教学时文章的整体结构应该让学生了解,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关于三亚热带风情的刻画,渲染了气氛,对落日之美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可以放到第一课时组织教学。
重点部分的讲读要扣住三个关键的比喻句,由扶到放,逐层推开,至于相关资源的拓展应立足文本,不宜过多,还是要以品味课文的语言为主。
课后可以与《海上日出》进行比照阅读。
《烟台的海》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描写了烟台独特的海上景观。
文章写“景” 的同时也在写“人” ,“景” 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总—分—总” 的整体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和景物特点,在理解冬天烟台的海具有的特点时,我们尊重文本,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教学时要采用重点突破的方法,着力指导学生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自然段,切忌平均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体会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的途中见闻,接着写了洞口的高、大,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窄、险,内洞黑、奇、大。
全文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溪流的路径:我们迎着溪流上山、溪流靠着外洞的洞口的右边往外流、溪流在内洞靠右边缓缓地流、溪流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4展开,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画出景点游览图,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特点,以及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文中的“我”,增强移情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中心。
第二单元共3篇文章,都是叙事性的。
第一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第二篇课文是小说,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篇文章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中心各有侧重,英勇抗击、巧妙周旋、菩萨心肠,很好地反映了“正义之歌”的主题。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始末,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娓娓道来。
课文第l 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日寇侵华找借口;2—5 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侵略者咄咄逼人,中国人民奋起还击,展现了在千钧一发、生死存亡时刻的激烈较量,事件情节雄壮、曲折,课文的叙述仿佛把人带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6—8 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日救国;第9 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揭示了“ 七七事变” 的历史意义。
这篇文章在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准确运用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许多学者所称道。
教学中,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关键性的细节描写,通过敌我双方语言、行动和战斗表现对比,突出战争的正义性,领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准。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与德国鬼子展开巧妙的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故事险象环生,读来扣人心弦。
我个人的意见可以借用张庆老师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圆融”。
第一种教法要腾出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学习中来;第二种教法要增强文章的情境创设,特别是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真实地叙述了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两名战火中受伤的日本孤女,并设法安排她们回到亲友身边的事。
文中聂将军的话是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
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上,可以从课题入手,也可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导入。
第三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
从文章体裁上看,一篇是改写的名著内容,一篇是古词,还有一篇是讲古代寓言故事的,说“诗文精粹”不错,讲“古典熏陶”也行。
《三打白骨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
是对《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遂美猴王”的改写。
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突出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
文章与原著的出入比较大,教学时可以参阅相关的资料,作必要的补充,但也要注意还得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经典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语言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当然,对第三打的后半部分可以根据原著进行复述。
《词两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于此的水鸟都惊飞了,表现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这首小令按时间顺序,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可贵的童真融合在一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浑然天成。
读着它,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率真的情怀直抵心间。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
词中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还有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从读通课文开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加强整体感知;要启发学生想象,从而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要扣住词眼,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通过讲一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攻打楚国的事,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
故事叙述生动传神,前因后果,交待得一清二楚,人物的对话栩栩如生。
出于对教材整体把握的考虑,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少年这一人物形象的具体感受上,成功的把握可能大一些。
在语言训练上,要通过课后练习1和相关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少年的大智慧。
《读书要有选择》主要是通过自学,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读物的本领。
这在信息时代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最终方法的掌握还是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可以和后面的读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单元共3篇课文,第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第二篇文章说明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要科学开发海洋,保护海洋,让它成为21世纪的希望。
第三篇文章讲了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的道理。
我想,用“科学有道”来概括单元主题还是可以的吧。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4 次实验,揭开了蝙蝠是依靠听觉来飞行的秘密,人们由此发现了超声波,并将超声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领域。
文章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以及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要抓住“怎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和“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两个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学实验的过程,通过相关语句,发现人物身上的科学品质。
同时注意渗透引号用法的指导,做到自然、朴实、有效。
《海洋—21世纪的希望》重点从开发矿产资源、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洋发电、解决水荒、建设海底城市等方面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读写结合,相机渗透一些说明方法的指导。
《学会合作》这是一篇演讲稿。
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讲人人都离不开合作;再讲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最后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文章论点鲜明,层层递进,所举事例十分典型,缺一不可。
教学时要充分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让学生体会说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间的内在匹配关系。
要让学生感知演讲稿的一些语言特点,如多处设问、“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练习演讲这篇文章。
第五单元本单元共3篇文章,主题为“感悟人生”,所写的内容有扫路人、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雪松,有人有物,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位扫路的老人相遇,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老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折服。
平凡的工作岗位可以作贡献,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
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与“我”同行,在一定的情境中,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文章的反衬手法。
不能至于“读书寻疑”这一基于学生良好学习基础的教学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本身比较难懂,要学会联想。
要将摘取最大的麦穗与追求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将不去“定夺”,或观望,或扔掉已经摘下的与放弃机遇、错失良机联系起来;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与抓住时机,认真完成当前的任务联系起来。
教学中首先要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即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要把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苏格拉底的话语结合起来体会。
至于苏格拉底的育人智慧可以到再次整体回顾时涉及。
《山谷中的谜底》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