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绕管式换热器
- 格式:ppt
- 大小:7.35 MB
- 文档页数:14
缠绕式换热器介绍缠绕管式换热器不仅是大型化工工艺过程重要的设备,而且是一个高效节能的设备。
这些换热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处于装置关键部位,因此一旦这些换热器发生泄漏,整套装置必须要停工,而且重新制造一台最快需要半年,企业的损失将非常巨大。
正常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12~20年左右,企业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寿命的期限来有计划地进行更换,但是在国内也有很多企业由于对绕管换热器的全程管理不到位,使用了很短时间即发生了质量问题。
为了确保缠绕管换热器长周期运行,对缠绕管换热器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十分必要。
1缠绕管式换热器简介缠绕管式换热器由绕管芯体和壳体两部分组成(图1)。
绕管芯体由中心筒、换热管、垫条及管卡等组成。
换热管紧密地绕在中心筒上(图2),用平垫条及异形垫条分隔,保证管子之间的横向和纵向间距,垫条与管子之间用管卡固定连接,换热管与管板采用强度焊加贴胀的连接结构,中心筒在制造中起支承作用,因而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
壳体由筒体和封头等组成。
它应用于工程的主要优点有[1]:a.结构紧凑,单位容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
对管径8~12mm的传热管,每立方米容积的传热面积可达100~170m2;b.可同时进行多种介质的传热;c.管内的操作压力高,目前国外最高操作压力可达21 56MPa;d.传热管的热膨胀可自行补偿;e.换热器容易实现大型化。
2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工业应用情况在国外,缠绕管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大型空气分离装置的过冷器及液化器(液体氧、液体氨装置),林德公司在合成氨甲醇洗系统中推出的缠绕管换热器系列正是充分发挥了该种换热器的作用。
缠绕管式换热器在我国目前主要应用于大化肥合成氨装置(美国德士古工艺)中甲醇洗工段[2],在全国共有近20套此类装置,每套装置中有6台缠绕管式换热器,这些换热器的具体情况见表1。
在我国最早十多套装置中的缠绕管换热器大都已更换,其中大都是已到使用寿命限期,但也有不少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坏。
缠绕管式换热器换热工艺研究缠绕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缠绕管式换热器的换热工艺研究,包括其基本原理、性能优势、应用案例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缠绕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利用外壳与内管之间的介质进行换热的设备。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外壳中的流体与内管中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
内外介质各自在不同的管道中流动,通过传热表面的热传递,实现热能的转移。
由于能够充分利用介质之间的纵向流动路径,缠绕管式换热器相比于其他换热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和热量转移能力。
缠绕管式换热器具有多种性能优势。
首先,由于内外介质是分离的,可以用于介质之间有化学反应、腐蚀性或污染性的情况,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其次,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管道材质,以满足不同介质的特殊要求。
同时,缠绕管式换热器具有紧凑的结构设计,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有限的空间。
此外,该设备具有出色的自清洁功能,能够减少污垢和沉积物的积聚,减小清洗维护频率。
缠绕管式换热器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化工领域,可以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生产等过程中的换热。
在石油行业,可用于石油储运、精炼过程中的换热。
在制药、食品等领域,可以应用于发酵、干燥、蒸馏等工艺的热能转换。
此外,缠绕管式换热器还可用于海水淡化、空调制冷、锅炉余热回收等环保和节能领域。
未来,缠绕管式换热器有望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发展。
首先,进一步优化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提高热传导效率,并减少设备的压降。
其次,探索新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以提高设备的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加强对换热器性能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等技术手段,提高热传导和热转移效率。
最后,结合智能化技术发展,实现设备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提高换热过程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综上所述,缠绕管式换热器是一种性能优越、广泛应用的换热设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缠绕管式换热器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期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推动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缠绕管式换热器具备出色的自清洁功能,能减少污垢和沉积物的积聚,降低清洗维护频率。
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结构
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它的结构通常包
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管束,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核心部件是由一根或多根金属
管子组成的管束。
这些管子可以采用不锈钢、碳钢或其他合金材料
制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导热性能。
2. 头部,换热器的头部通常包括进出口管道和管束的支撑结构。
进出口管道用于输送流体介质,而支撑结构则用于固定和支撑管束,保证其稳定运行。
3. 外壳,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壳是将管束和头部包裹起来
的部分,通常由金属板焊接而成。
外壳的作用是保护管束不受外界
环境的影响,并且在必要时起到保温和防腐的作用。
4. 支撑结构,为了保证换热器的稳定运行,通常会在设备的底
部设置支撑结构,以便将整个换热器固定在地面或设备支架上。
总的来说,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旨在保证换热效率
高、运行稳定可靠、维护方便和安全性能好。
不同厂家和不同型号的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在结构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通常都包括上述基本部件。
缠绕管式换热器介绍缠绕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用于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中。
它由一根或多根管子绕成螺旋形,形成流体流通的通道。
该设计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并降低设备的尺寸。
本文将介绍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领域。
原理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热传导和流体流通。
将需要传热的流体(通常被称为工作流体)流动在内层管道中,而被加热或被冷却的流体(通常被称为传热流体)流动在外层管道中。
通过传热流体和工作流体的接触,热量从传热流体传递到工作流体中。
在缠绕管式换热器中,传热流体和工作流体分别通过内外两层管道进行流通。
传热流体在外层管道中流动,而工作流体则在内层管道中流动。
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小化传热流体和工作流体之间的热阻。
结构缠绕管式换热器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壳体和管束。
壳体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壳体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或碳钢。
壳体包裹着管束,用于保护管束并提供流体流通的通道。
壳体通常具有进口和出口,用于引导传热流体和工作流体进出换热器。
管束管束是缠绕管式换热器的核心部分,由一根或多根管子组成。
这些管子被绕成螺旋形,形成流体流通的通道。
管束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不锈钢或钛合金,以确保其耐腐蚀性和高强度。
密封件和支撑装置缠绕管式换热器中的密封件和支撑装置用于保持管束的稳定性,并避免流体泄漏。
这些部件通常由橡胶或金属制成,并安装在壳体的进口和出口处。
应用领域缠绕管式换热器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石油和化工工业:缠绕管式换热器用于油田热采、化工反应器、蒸馏塔等设备中的热交换过程。
2.食品和饮料工业:缠绕管式换热器用于食品加工、饮料生产等过程中的热能回收和温度控制。
3.化纤和纸浆工业:缠绕管式换热器用于化纤生产中的溶剂回收和纸浆生产中的热能回收。
4.电力工业:缠绕管式换热器用于电力厂中的汽轮机、锅炉等设备的余热回收。
5.制药工业:缠绕管式换热器用于药品生产中的热能回收和温度控制。
缠绕管式换热器技术特色及介绍缠绕管式换热器(Spiral Wounded Heat Exchanger)相对于普通的列管式换热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适用温度范围广、适应热冲击、热应力自身消除、紧凑度高,由于自身的特殊构造,使得流场充分发展,不存在流动死区,尤其特别的,通过设置多股管程(壳程单股),能够在一台设备内满足多股流体的同时换热。
缠绕管式换热器是一款高效紧凑的换热器,不但可以利用余热,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复杂,造价成本高,并且位于装置的关键部位。
缠绕管式换热器相对于普通的列管式换热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适用的温度范围广,适应热冲击,能够自身消除热应力,紧凑度非常高,由于自身具有特殊的构造,使得其流场充分发展,不存在流动死区,其中更特别的是,通过设置多股管程(壳程单股),能够在一台设备内满足多股流体的同时换热。
绕管式换热器是在芯筒与外筒之间的空间内将传热管按螺旋线形式交替缠绕而成的,相邻两层螺旋状传热管的螺旋方向是相反的,并采用具有特殊形状的定距件,使之能够保持一定的间距。
技术特色缠绕管式换热器的三大技术特色或者说是技术精髓为:精准的换热管间距、合理的管层数量以及层间距、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焊接流程。
1、精准的换热管间距不绣钢管材因为其材质的而导致了在弯曲或者缠绕的时候很难具有塑性,为实现所有换热管的间距都是统一的这要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工时需要完备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正是原装的高精度设备和顶尖的缠绕工艺为我们机械的生产提供了基础。
2、合理的管层数量以及层间距在换热管束缠绕时,每层相对的管径都在发生着变化,盘绕角度又要保持一致,要保证每根换热管的长度基本相同确实是很难做到的。
而设计师设计出了每层换热管不同数量,以及合理的层间距就很好地攻克了这—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复杂换热条件下的流道要求。
3、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焊接流程在设备生产的过程当中,采用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焊接,以保证所有焊点尤其是在管板焊接都实现了标准统一,安全性能高。
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简捷计算曲 平 王长英 俞裕国(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辽宁大连,116012)摘要 建立了缠绕管式换热器简捷计算的数学模型。
并对某厂各缠绕管式换热器进行了核算与扩产110%工况的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数学模型基本合理、可靠。
关键词 缠绕管式换热器 数学模型 简捷计算 缠绕管式换热器(CTH E )的发展与深冷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是由德国的林德公司于1898年制造。
我国一些化肥厂引进了该公司生产的这种类型的换热器。
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
其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大,适合深冷系统的换热。
但其制造工艺要复杂一些,对材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此外,设备的清洗也比较困难。
文中建立了缠绕管式换热器简捷计算的数学模型。
并对某厂的缠绕管式换热器进行了换热面积与压力损失的核算,计算结果表明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扩产110%的情况进行了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本工作能够为装置扩产改造的核算提供参考依据。
1 缠绕管式换热器模型的建立111 几何结构模型[1]图1 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几何结构示意图图2 错流流动示意图 假设在壳侧流体流动方向上相邻两绕管间距为一常数,且相反缠绕方向的相邻两绕管的相对位置为x ,则有两个特征位置: 收稿日期:1998-01-13。
S m ax ={[(c +d )2]2+(a +d )2}1 2-d ,当x =(c +d )2时(1)S m in =a ,当x =0时(2)相邻两绕管的间隙S m 将处于S m ax 与S m in 之间,其计算公式:S m =[2(c +d )]∫(c +d ) 2S d x(3)积分结果:S m =a +d2[1+(c +d 2a +2d )]1 2+(a +d )2c +d·ln {c +d 2a +2d +[1+(c +d 2a +2d)2]12}-d (4)壳侧流道截面积:S 0=D m ΠkS m -(S 1+S 2)(5)其中:S 1=Πa 2110107·k 4(6)S 2=Πc 2(n -k )l(410l c )(7)D m =D i +(k -1)a +kd +S m(8)由壳侧流道截面积可求得壳侧流道的当量直径:D e =410S 0 L(9)浸润周边L =210(ΠD m +kS m )(10)传热管的缠绕角为Α与缠绕管换热器的轴向管束1998年 大 氮 肥L arge Scale N itrogenous Fertilizer Industry 第21卷 第3期长度l c 、缠绕圈数W j 的关系分别为:l c =l sin Α(11)W j =l co s Α (ΠD j )(12)各缠绕管层j 的中心圆平均直径D j 为:D j =D i +(j -1)a +jd +2e(13)式中,e 是第1层绕管与芯筒之间的隔板厚度,m 。
缠绕管换热器标准
缠绕管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用于在化工、石油、电力等工业领域进行热交换。
其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设计标准:缠绕管换热器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的设计标准,如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GB(中国国家标准)、DIN(德国标准)等。
2. 材料标准:缠绕管换热器的制造材料应符合相关的材料标准,如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等。
3. 制造标准:缠绕管换热器的制造应符合相关的制造标准,包括焊接工艺、检测要求等。
4. 检测标准:对于缠绕管换热器的检测应符合相关的检测标准,包括非破坏检测、压力试验等。
5. 安装标准:缠绕管换热器的安装和调试应符合相关的安装标准,包括管道连接、支架安装等。
总之,缠绕管换热器的标准涉及到设计、材料、制造、
检测、安装等方面,旨在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