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美学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作为人造景观艺术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独特的美学韵味,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艺术精华。
下面就来浅谈一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一、周密而有序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极其精致,主要体现在空间组织和景观分布上。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分为前、中、后三段,四面环山或高墙,内设井、池、石、花、树等景观,所谓“山水有间,鱼龙有序”,在有限的空间内布局合理,空虚有度,纵深有序,前后相承,整体感极强,视觉和情感上给人以一种周密、有序而有序的美感。
二、小巧玲珑的景观构成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小巧玲珑,注重细节处理,极富变化。
在亭、台、楼、阁、桥、塔等园林建筑中,垂花门、双槛门、断虹桥等建筑手法被灵活运用。
通过异趣的形体安排、奇妙的布局、庭内水系、山石与树木的安置,造成了“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空间美感。
三、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注重造景的艺术性,也注重现代审美意识和哲学内涵。
园林中的山水、雕塑、花木以及人工构造的空间形式,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以周代的諸侯封地为蓝本建造的古代宅苑园林体现了中国封建的宗法和礼制思想、历代皇宫御苑的园林则反映了皇权的威严和统治力量;园林周围的建筑巧妙地被布局进园林画面中,表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古代社会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为人们展现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园林中的形体美和空间美,以及那种蕴含了深刻内涵的文化气息,都让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向人们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特色,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论文关键词:错采镂金;芙蓉出水;研究论文摘要: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学趣味:“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美。
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本文从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人手.认为这两种美感贯穿了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一美感溯源哲学是构成美学和艺术的灵魂,任何一种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产生都不是突如其来,横空出世的.而是根植于一定的哲学土壤,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就说:“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
”‘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的美的最初产生也不例外,它们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儒道哲学。
儒家提倡人世,注重主观努力,推崇人为的雕饰之美。
孔子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八佾》中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因而他把繁华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
孔子的继承者苟子又说:“性无伪则不能自美。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艺家,也就大都比较偏重这种人为雕饰之美。
汉代经学昌盛,汉赋的创作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雕饰之美。
浅谈我对美学的认识美学是一门以解释和探究“美”这一概念为主题的学科,它包括了从艺术品、审美价值、艺术创造过程等方面对“美”这一概念的研究。
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对别人所认可的“美”观做出客观的评价。
它是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是一般文艺论的基础,也是通过分析不同美学定义进行思想交流的基础。
在我们的社会中,美学思想普遍存在。
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美学理论,人们在不同场合及日常生活中都能体验到各种美学,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经历过的艺术体验,但它们却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管是在衣、食、住、行上,每一种文明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学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的美学主要是以和谐的美、自然的美、秩序的美、恬淡的美、高雅的美等来表现人们对审美的认知。
我在过去的几年里也受到了不少美学的影响,从而得出了自己对美学的一些认识。
首先,我认为美是可以归总和提升的,也就是说,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理解,但是当把一种特定的美理念放慢进行阐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有一个基准或者说共性。
其次,我认为美的审美理解并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只要有承载的形式,它就可以跨越任何领域,表达出来。
最后,我们必须要充分认知到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一种被当下文化束缚起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个人对审美理解的抽象。
对美学的充分认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更有理智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审美,更深刻地洞悉人类本质的文化。
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共享式的审美,它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感。
有着良好的审美观的人,才能学会做到“画中有画,音乐中有音乐,文字中有文字”,不仅着眼于形式上的美,更要着眼于真正实质上的美,这是在社会上文明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人理想的美的意义所在。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园林美学中的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以及水景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以自然为基调,以清雅、谦逊的姿态展示出东方文化的精髓。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布局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古典园林美学的永恒魅力体现在其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韵味、文化传承、地位与价值、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水景设计、永恒魅力、现代园林设计、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古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不仅是皇帝们休憩游玩的场所,更是展示皇家气派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而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更多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独特诠释和审美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池塘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后人能够深刻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1.2 古典园林的地位与价值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古典园林的建筑、景观和设计,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栾轶霖 池敏 LadanAbouali(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许多的思考,汲取更多的精粹。
如今许多的设计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是一些西方美学的思想,即使有些作品运用了中国风元素,也只是得其形而不得其意。
中国审美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许多美学理论,认真领悟并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对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美学思想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中和”的审美思考、“意象”的审美体验以及“气韵”的神动之美等方面。
关键词:美学;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意象;气韵一个民族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身处在当今各种思潮迸发的时代,合理地吸取传统美学思想的养分来服务于自己的设计中,做出具有民族化,个性化的设计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重点从“中和”“意象”“气韵”这三方面谈谈它们给予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一、“中和”与视觉传达(一)中国美学思想下的“和”“中和”一词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中”强调的是允执其中,不偏不倚,而“和”则注重由不同的事物所构成的和谐理想状态。
“和”和“同”这个概念是特别容易混淆的。
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但实质是不一样的。
“同”只是将许多杂乱的事物强硬地拉到一起达到一种表面的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动,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而“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而不同,表面多样化的事物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可以通过外在的杂乱达到内在的和谐。
将这道理讲得最为透彻的是在《国语·郑语》中。
“中和”是一种智慧,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给了艺术家更多的思考维度,但所思考的核心本质是一样的,在不同中求取一种均衡,均衡中又有一丝丝变化。
所以中国传统许多艺术绘画作品,看似相同,如果细究进去,会发现各有各的精彩之处。
“中和”包含着宇宙万物,包含着对立统一,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浅谈中式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在当今多元化的时尚舞台上,中式美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服装设计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元素。
中式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精湛的工艺技巧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创新可能。
中式美学中的色彩运用独具特色。
传统的中国色彩体系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比如红色,代表着吉祥、繁荣和幸福,常常在喜庆的场合被广泛使用;黄色象征着尊贵与权威,是古代皇家的专用色彩;而青色则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在服装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这些色彩,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一件红色的旗袍,不仅展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更传递出喜庆和美好的祝愿;一件青色的汉服,能让人感受到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图案设计也是中式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图案丰富多样,如龙、凤、牡丹、梅花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
龙和凤象征着皇权、吉祥和高贵;牡丹代表着富贵和繁荣;梅花则寓意着坚韧和高洁。
设计师将这些传统图案进行创新和再设计,使其与现代服装的款式和风格相融合。
比如,将龙纹以刺绣的形式点缀在现代西装的袖口或领口,既增添了精致感,又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将牡丹图案进行抽象化处理,印在时尚的连衣裙上,营造出一种华丽而不失时尚的效果。
材质的选择也是体现中式美学的关键之一。
丝绸、棉麻等传统材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丝绸的光泽和柔软质感,能够展现出服装的高贵与优雅;棉麻的自然纹理和透气性,则给人一种质朴和舒适的感觉。
现代服装设计中,常常将这些传统材质与新型面料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美感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服装。
例如,用丝绸制作的晚礼服,搭配上现代的剪裁和设计,展现出女性的优雅与魅力;用棉麻制成的休闲装,融入中式的元素和细节,体现出一种自然、随性的风格。
中式美学中的服饰形制也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汉服的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展现出庄重典雅的气质;旗袍的修身剪裁和立领设计,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
论述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的美学思想摘要: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本文从中秋节的月圆之美、天伦之美和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秋节;美学;中秋节,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月夕等,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唐朝,盛行于北宋。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比较多,有说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在《礼记》中载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就是祭祀月亮,后来经过文人官吏的效仿传到民间。
也有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有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所以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就以"中秋"这一天作为节日。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饼起义等,这些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传说也给节日增加了气氛。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有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等。
中秋节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喜欢的节日,因为可吟诵的文化意象很多且寄托了很多的感情。
本文试从家人团圆之美、赏月意境之美以及佳节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中秋节的美学思想。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和谐共生之美我国现在正在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产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之前的一个公益广告说:"无论是悲是喜,无论荣辱,无论是风是雨,也无论阴晴,他们都不曾缺席,关爱空巢老人,有机会请多出席。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陪伴家人。
随着现代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打拼,所以中秋节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是一年当中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无论外出多远,这一天都要回到父母的身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源自于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其色彩运用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这种美术形式以其丰富的色彩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
一、色彩的象征性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每种颜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热情和繁荣,常用于表达吉祥、祝福和庆祝的情感;黄色则象征着皇权、尊贵和智慧,常用于表达庄重、神圣和敬畏的情感。
这种色彩的象征性,反映了中国民间美术在色彩运用上的独特见解和文化内涵。
二、色彩的对比性中国民间美术在色彩运用上注重对比和调和的统一。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色彩的冷暖、明暗、饱和度等方面,还体现在色彩的搭配和组合上。
例如,在中国的年画中,常常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而在剪纸艺术中,则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来达到画面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注重对比和调和的色彩运用方式,使得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视觉冲击力。
三、色彩的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在色彩运用上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例如,南方的民间美术作品多以清新明快、细腻柔和的色彩为主,反映出南方地区的温婉秀雅之美;而北方的民间美术作品则多以浓烈豪放、深沉质朴的色彩为主,体现出北方地区的粗犷豪放之美。
这种地域性的色彩运用,使得中国民间美术更加丰富多彩,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不同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四、色彩的情感性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不仅仅是对自然色的模仿,更是对人类情感的表达。
每一种色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意义,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例如,绿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能够给人带来平静和安宁的感觉;蓝色则象征着沉静和深远,能够引发人们对美好回忆的联想。
这种色彩的情感性,使得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戏曲与中国美学艺术源于美。
美是艺术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美才使这个世界色彩斑斓,才有了历史和当代的文学艺术,才有了雷雨挟裹着的山呼海啸、小桥流水和风花雪月、大恶大善、大喜大悲的文学作品。
要从传统和时代相结合,性格化与故事性相结合,文学性与舞台性相结合上来看待当代戏曲美感的呈一、传统性与时代感相结合美学是外来品,美鸾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美在人们中无处不在,既有传统的继承也臭时代感x相结合也是时代的反映。
时代造就美、产生美。
美来于生活并通过艺术的创造,又高于生活的美感世界。
纵观传统美学繁杂众多,中国戏曲特别是中国京剧的历史就是彻底的文化美的继承,是传统的韵致美的体现。
中国的京剧历史剧目繁多,例如:有精忠报国的《岳母刺字》是报效国家、保家卫国的传统剧目;有歌颂公正执法不徇私情的官吏包拯的代表剧目《赤桑镇》;还有一门忠烈的《杨门女将》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剧目,仅仅是老旦作品的代表作,中国的戏剧历史不仅是这些单一行当的表现,还有大量的好的作品以美的形象和思想在感染人、教育人,这些好的作品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断的传承,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作用,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在净化人的心灵,催人向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性格化与故事性的结合千百年来,中国戏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中国人民对美的事物的不断的发展和继承,是用口传和心授,用传咏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用故事表达思想,用心去歌颂美的心灵和行为,故事性和性格化必须达成完美的结合和统一,人物的性格体现了故事的情节使故事更具观赏性,不把人物的个性通过故事表达清楚,故事的观赏性缺乏吸引力。
《赤桑镇》中的主人翁包拯就是极具个性化的人物,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够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将自己的亲侄推向断头台,充分体现出了在封建社会刚直不阿的正面形象,使百姓对正义充满希望,这就是人性的美,是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浅谈电影中我国传统美学内蕴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电影艺术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渗透是我国电影发展的必然规律。
走进我国近代电影的长廊,很容易发现传统美学与电影艺术始终是融会贯通的。
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神女》和《大路》还是在之后的《早春二月》《五朵金花》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青春祭》和《巴山夜雨》到21世纪张艺谋导演的部分代表作《山楂树之恋》《英雄》,等等,都具有一种共时性的美学内涵。
而这些所谓的共性审美内涵同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学之间有着紧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许多方面都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意境当中吸收以及借鉴和移植过来的。
一、传统美学内蕴在我国电影中的体现(一)对传统意境美学的追求简单地说,意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超象审美理论,其实质是通过主观同客观有机结合,20世纪即虚与实相结合的艺术方式而产生的一种审美联想。
来源于意象而高于意象是意境的艺术创造理想境界。
意境是某种特殊意义的典型艺术形象,它所表达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情趣是由艺术联想而产生的综合反映。
通俗讲,其实就是用有限来呈现出一种无限之美。
意境是我国古代用来品评他人文艺作品的专业术语,代表着一种相对较高的美学境界。
例如在我国早先的电影当中,费穆实现了电影同我国传统美学的有机结合,40年末拍摄的《小城之春》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影片以情感为主线,讲述了我国在伦理道德规范同情感冲突,整部影片充斥着一种莫名的忧伤和惆怅,一种不甘心自我沉沦却又无力自拔的无奈,一种明明相爱却又互相伤害的痛苦。
影片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进而折射出一种时代的波澜、一种审美意境。
《小城之春》将景物化为情思,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意境之美。
比如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导演通过呈现小镇破败景象,让人看了有一种莫名的感伤,“虽未破,却又伤,奈何!奈何”。
而且这部影片将情语赋予景语之中,落魄的家园,凌乱的杂草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杜甫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传统美学境界。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实与人的善美的结合。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建筑为点缀,巧妙地融合了山、水、建筑、植被等要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景观。
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园内布局精巧,水面宛如一块镜子,折射着园内的景物;山石、小桥、亭台体现了山水相连的意境。
这种山、水、人、建筑的合一,使得古典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典园林常以名人故居为蓝本,通过布局、景观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情趣。
园内的建筑、园林元素常常与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体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蘅芜吟园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居,他在园中设计了许多文化意蕴丰富的景点,比如“草堂”、“书屋”等,其中的小楼、松竹等景观都是取材自老子、庄子等古代文化。
这种在园林中表达文化情怀的方式,使得古典园林更加有内涵,给人以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塑造和空间的层次感。
古典园林常常通过布置、点缀等手法来塑造意境,给人一种静谧、安宁之感。
它采用分隔线、借景等手法来提升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突出了景观之间的联系。
扬州的个园就采用了分隔线的手法,通过石墙、栏杆等将园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特点,但又相互联系,使得整个园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的构造,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得古典园林更加神秘、诗意。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细节的处理和精巧的工艺。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雕塑、花卉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制作,注重工匠精神和细节的处理。
西湖的断桥和雷峰塔就是工艺的杰作,它们的设计与制作都非常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木工、石雕艺术水平。
而古典园林中所使用的石材、木材、陶器等材料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殊处理的,使得它们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艺术效果。
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尽管那时的音乐文化零散而不系统,但先民们在产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音乐的起源及其功能的感性思维。
当然,任何音乐美学思想,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框架中,都是历史中产生的音乐美学思想。
其研究,都是以历史过程中展现的音乐美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乃至审美情感的物态化表现。
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自春秋至三国,大都属于他律论美学;魏晋之际的嵇康,创立了自律论美学;嵇康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北宋人朱长文等,也持自律论美学观点。
1纵观中国古代的文献,关于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回答一系列问题,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音乐本身是否具有情感”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也就是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喜、怒、哀、乐、惧等情绪或情感是音乐本身就有的,还是人们自己所赋予给音乐的。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中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感的,情感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外界事物的变化使人的感情产生各种变化,音乐则是这种感情变化的表露。
《乐记》中还指出,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感情,所以不同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如“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又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於心则荡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并且,笔者认为音乐中的情感都是人们赋予给音乐的,不是音乐本身具有的特性。
“纯粹物理的现象不是艺术,不是音乐,音乐的本质在于由这物理形迹所带出的意义。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联系艺术在形成之初就有美的存在,只不过原始人类对美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但是,这种没有理论体系的对美的感觉,在无意之中指导着人们对艺术的不断的探索和创造,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有歌舞性、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等特征。
戏曲艺术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戏曲是有共性的,他们都是中国文化若干年的积淀和融合过程中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反映。
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发展过程是美学思想的积淀;而中国戏曲是一种可视的具体艺术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积淀。
中国传统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指导并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而中国戏曲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和特征。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的歌舞性、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审美特征和美学思想。
一、中国戏曲的歌舞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歌舞性的渊源是古代祭祀活动的原始歌舞。
是先民对神灵图腾、生殖的崇拜。
从考古资料出自青海大同县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歌舞有了节奏、步态、动态、情绪和趣味。
反映出了原始先民“以可视的形象特征,使人们对人体形态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显示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汇合的最初艺术形式”,这种原始的、朦胧的审美意识,是推进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
如果说,古代原始歌舞是中国戏曲的萌芽时期,那么,这时候的这种“戏曲表演”已经把原始的全部“歌舞美学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了。
原始人们在祭祀的时候,“巫士”使用各种物品来装饰自己,使用狰狞、恐怖的圣器(饕餮)来盛放贡品,诵唱着独特的乐调,手执舞具,运动全身,跳起纯朴但有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舞蹈,其目的是希望借此种具有巫术行为动态,能够接通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在心灵上与之融合,达到保佑或实现生活意愿的目的。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体验,指导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工匠的艺术创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和之道”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中和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中国传统美学;中和之道
中华文化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这一璀璨的文化,使其处处散发着淳朴自然之美。
倘若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我们便会发现“中和之道”处处有之,中和美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在历代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1、天人合一之美
中和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
《礼记·中和》强调: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使万物化育生长,这是最理想的“中和”之美境界,亦即天人之合、風调雨顺的自然生态之美是“中和美”的主要内涵。
因此,儒家强调从人的主观性出发,将外在的天地万物看作是人的内在品质的象征。
其实,这一思想并非儒家一家所有,道家、禅宗关于这一点也均有论述。
老子主张道之自然、以无为之法而达无不为之境,庄子提出“兴斋坐忘”[2]说,二者均强调人的情性当与自然保持一致、达到融合。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反映于绘画领域,便是画家的创作动机。
画家笔下的自然景观是画家要借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变为与人密切相关的可亲之物,甚至进一步进入人的生活世界。
如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作品尽管是山水,但刻画的却是人的生活世界,画中错落着渔村山庄,点缀着道路小桥人家,一副人间可观、可居、可游的气派。
天人合一思想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其对吉利祥和的美好诉求上:如五福捧寿中的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
2、适度适中之美
中和之道在于适度适中之美。
《礼记·中和》篇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
此句既强调了情感的含蓄性,又强调了情感的适度性。
适度适中之美,作用于中国戏曲之中,便着重体现在其大团圆的结局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的常态结局。
我们认为中国虽没有西方式的悲剧但却有自己的悲剧,这种悲剧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和的哲学观与乐生的伦理观。
除儒家所倡导的情感的抒发要含蓄适度外,道家对适度思想也有阐述。
《老子·二十九章》言:“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5]这是老子的“中和”思想,其要旨是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
佛教主张忌“贪嗔痴”,其要旨与儒道所主张的适度原则是相一致的。
因为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唯有忌贪忌嗔,内心才可获得平静。
3、“和”之美
“和”之美,是中和思想的一大重要内涵。
儒道相比,儒家更注重群际人伦之和,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所以才有孔子的“和而不同”[6]。
而道家则更侧重自然之和,阴阳相背又相生,“和”乃万物之源,万物之本。
无论儒家和道家,都是在不同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
“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新事物。
在艺术领域,“和”之美,一大重要体现便在于“虚实相生,传神写意”手法的运用上。
中国早期雕刻便具有高度写意化的美学精神,如西安半坡出土的鱼纹罐,其几何形变体鱼纹的图样便充分展示了中国早期雕刻的写意性。
再如戏剧——中国戏曲的表演是一种虚拟性的表演,所有的布景、情境与时空都在演员身上,通过表演以及观众的想象才能够呈现出来。
如戏曲表演常通过演员的步法表现山峰楼台与万水千山,将空间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正所谓“三五步万水千山,六七人千军万马”。
4、教化之美
中和之用在于教化。
儒家美学以“中和”为核心,这一思想作用于文学创作领域,则体现在“温柔敦厚”[7]与“兴观群怨”[8]的诗教观上。
《礼记》根据孔子的中和思想,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歌。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即要求诗歌团结、协和群众的政治教化作用以及用诗作用手段进行社会交际的交际功用;对现实的弊病进行揭露、批判的功用。
这些体现的均是诗歌教化功用与诗歌各种审美功用的和谐统一。
道释两教的中和教化之美,则着重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引领下的万物平等的生命观上。
道家认为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
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
与之相对应,佛教认为佛性存在于一切生命之中,一切众生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主张众生平等。
受道释两教万物平等思想的影响,古代艺术家笔下伦理生态对象不仅仅是人类甚至还惠及昆虫、草本等动植物。
唐代姚合、骆宾王分别在《闻蝉寄贾岛》《在狱咏蝉》中对蝉的叫声进行了生动刻画。
此外,就连无生命的事物也成为了诗人歌咏、怜悯的对象,例如唐代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大漠沙如雪”[10]。
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它把整个宇宙自然和人
世社会看成一个气韵生动、充满生命和情感的世界,一个大美与大善的世界。
要了解这样一个世界,须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外在世界紧密融合,要将人的情性与自然情性相结合,要有节制地对待自我与世界,要善于将不同的事物相协调,最终凭借创造的形式将“道”有效地传播出去,达到教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集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方勇.(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胡平生,张萌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李耳.道德经全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6]杨伯峻.论语集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贾太宏译.礼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
[8]杨伯峻.论语集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
[9]杨伯峻.论语集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0]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