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笔记脑神经【VIP专享】
- 格式:pdf
- 大小:215.49 KB
- 文档页数:7
神经病学笔记第1节:神经病学概论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
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
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
(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
(2)脊神经后根:剧烈的根性疼痛。
注:脊髓前根管运动,后根管感觉,后根损害就会感觉障碍,表现为剧烈的根性疼痛。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感觉障碍,伴有肢体瘫痪(运动、感觉全没了)。
(4)脑干:(5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
(6)皮质:这里讲感觉障碍,就是指中央后回管(管感觉)损害①②如果受到破坏→对侧单个肢体感觉障碍,即单瘫。
3、运动系统损害:(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中枢性/痉挛性瘫痪;(老子强硬,硬瘫)(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周围性/弛缓性瘫痪;(儿子软弱,软瘫)典型疾病小儿麻痹症→出现肌肉萎缩,但这是运动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注意:老子的根据地在中央前回,儿子的根据地在脊髓前角细胞。
与运动有关的都是在前的。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
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硬瘫(老子强硬)。
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注意与感觉障碍相联系。
(1)皮层:病变部位在●中央前回。
①受损:对侧单瘫: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②刺激:杰克逊癫痫:刺激性病灶还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
(2)内囊:对侧三偏征。
(3)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神经内科笔记(来自校内)十二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我想还是需要把它放在最前面,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痴呆常见的病因:Vit am i n (维他命)⑥即7项首个字母:V a sc ular r eason 血管性Infe c t i on 感染T u mor月中瘤Alzhe i m er dis ea se阿尔茨海默病m e t a bo lis m 代谢性I n he r itance遗传、变性病Nut r i tio n营养缺乏睡眠性头痛的治疗药物选择李(锂)灵(西比灵)退(褪黑素)休(消炎痛)喝咖啡(咖啡因)周围神经的分类感觉神经128动346副舌下57910为混杂颅神经核团在脑内的分布嗅入端脑视入间,动眼滑车出中脑,567 8过脑桥,9 10 1 11 2延髓穿。
语言中枢和视听中枢记忆法视距听颞横听颞上后行视角书额中说额下后用。
椎体和脊髓的发生学的关系331,等生成(人在胚胎三个月时,脊柱和脊髓是相等的;在出生时脊髓的末端平对第三腰椎椎体下缘,成人时,平对第一腰椎椎体下缘.)视路受损的歌诀:单眼是全盲叉中颞半双叉外鼻半盲视束对半双向上均同上十二对脑神经中的''特别小组":组员1:嗅神经,嗅觉传导通路是唯一不在丘脑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到皮质的感觉通路。
组员2:滑车神经,最细的脑神经。
组员3: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的脊束核是最长的脑神经核。
组员4 :迷走神经,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
交感神经功能歌诀怒发冲冠,瞪大双眼;心跳加快,呼吸大喘;胃肠蠕动慢,大便小便免;骨脏血管收缩,舒骨骼肌血管;全身出汗唾液粘,力量来自肝糖元;查复合感觉:、'一点,两点,一划,一握"(分别对应是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日追(金垂)夜赶(杆):视金垂系统只有在较强的光线下才能发生反应,故也称明视觉系统。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神经系统解剖大脑结构与功能脊髓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2、神经病学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4、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偏头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脱髓鞘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11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11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等。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计划和决策等;顶叶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负责视觉处理;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和情感调节。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下丘脑、海马体等。
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控制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海马体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112 脊髓结构与功能脊髓呈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包含神经元细胞体,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
前角主要支配躯体运动;后角处理感觉信息;侧角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白质由神经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113 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 12 对,分别负责面部感觉、运动、味觉、听觉等功能。
脊神经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
12 神经病学常见症状121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头痛的特点、部位、发作频率等有助于诊断病因。
122 头晕头晕可分为眩晕、头昏和失衡感。
眩晕通常与内耳或脑干病变有关;头昏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失衡感常与小脑或本体感觉障碍有关。
123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等。
神经病学知识点归纳神经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科学领域。
以下是神经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处理和存储信息,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外周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并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2.神经元和突触: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通过化学和电信号在其之间的连接点(突触)之间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三个主要部分是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3.神经传递: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神经信号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传递。
当神经信号到达轴突末端时,神经递质被释放,并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结合,继续传递信号。
4.大脑功能区域:大脑被分为多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
例如,前额皮质控制决策和情绪,顶叶处理感觉信息,颞叶负责记忆和语言,顶叶控制运动等。
不同区域的损伤或功能异常会导致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
5.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学涉及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脊髓损伤、癫痫等。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神经学评估、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功能测试等手段进行诊断和监测。
6.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神经细胞死亡或退化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神经元的损失和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症状包括记忆障碍、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
7.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是神经疾病和神经系统损伤的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可以包括脑手术、脊髓手术、神经刺激和植入物等。
神经外科通常在神经学和影像学的指导下进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系统损伤风险。
8.神经学测试:神经学测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损伤程度。
包括神经系统体检、感觉和运动测试、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脑电图、脑成像(如CT扫描和MRI)、脑电波扫描等。
神经病学笔记神经结构病损后临床表现:运动、感觉、反射、自主神经以及高级神经功能减弱或消失。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1)缺损症状: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正常功能缺损(2)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病变刺激产生过度兴奋表现(3)释放症状:高级中枢NS受损导致对低级中枢抑制功能减弱,使低级中枢功能表(4)休克症状:CNS急性严重的局部病变导致与之功能相关的远隔部位N 功能抑制。
眼肌麻痹分型:(1)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滑车、外展)(2)核性眼肌麻痹(3)核间性眼肌麻痹(4)中枢(核上)眼抽麻痹。
核上性眼肌麻痹:(1)侧方凝视麻痹:(2)垂直凝视麻痹内侧纵束病变所致。
内侧纵束是眼球水平同向运动的重要通路。
上行纤维受损表现为前性核间性眼肌麻痹同侧能内收对侧不能外展、下行纤维受损后性核间性眼肌麻痹同侧不能外展对侧能内收、一个半综合征。
一个半综合征:为脑桥侧视中枢和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同时受损,表现为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同侧不能内收。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
角膜反射通路: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周围性、中枢性面瘫鉴别失语症分类:1、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是均有复述障碍)2、经皮质性失语(共同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3、完全性失语4、命名性失语5、皮质下失语综合症。
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脑桥腹侧梗死),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均受累,脑桥一下神经均瘫痪。
意识清醒,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仅能以瞬目或上下运动示意。
不能张口、不能言语、四肢瘫痪。
可由脑血管病、肿瘤、感染、脱髓鞘病引起。
去皮质综合症: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皮质功能减退或消失,皮质下干功能保存,意识丧失,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
1.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
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3.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4.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5.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6.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7.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 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8.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
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9.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10.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恰当地停用AEDs或因急性脑病、脑卒中、肺炎、外伤、肿瘤和药物中毒等引起。
11.自动症automatism 是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伴遗忘。
12.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第一单元绪论一、临床神经病学定义(1)神经病学(neurology)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作为临床医学,它主要以求诊病人为对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
二、神经病学发展和新进展(1)内科学派生。
(2)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病因病理等基础学科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构成神经科学。
(3)神经病学坚实地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理论之上,它与神经外科的不同仅在于治疗方式上,后者主要为手术治疗。
它与精神科共同研究和治疗脑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与痴呆病。
神经病学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相关,衍生出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遗传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4)神经病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其它分支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推动神经病学迅速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被认为是“脑的十年”,关于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损伤和修复等目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有望有突破,现在不能治疗的疾病,如神经系统变性病(老年性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等)有可能得到治疗,将会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
在二十一世纪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将会有飞速发展,欢迎同学们加入到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来。
(5)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脑,脊髓;周围神经:颅神经,脊神经三、神经科疾病:(一)神经疾病的分类已知神经系统疾病有几百种。
按病变部位分:(1)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脑炎。
(2)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3)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Guillain-Barre综合征。
(4)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5)骨骼肌疾病: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
按受累范围分:①局限性病损,②弥散性或多发性病损,③系统性病损,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前角细胞损害神经病损可有一个以上的部位。
(二)神经疾病的病因病因:(1)先天发育缺陷,(2)外伤,(3)中毒,(4)感染,(5)营养不良,代谢障碍,(6)血管病变,(7)免疫异常,(8)肿瘤,(9)变性疾病(习惯上将一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归类为变性疾病的范围内),(10)疾病原因不明。
神 经 病 学神经病学(Neurology )是研究CNS 、PNS 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预后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一部分。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PNS)----脑神经、脊神经。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Symptomatology of the Neurological Diseases )第一节 意识障碍意识(conciousness)-概念:意识是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CNS 对内、外环境刺激应答反应的能力,或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功能,并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表达出来。
其内容即高级的皮质活动,包括记忆、思维、定向及情感、还有通过语言、视听、技巧性运动及复杂反应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的机敏力。
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水平的下降。
意识能力减退或消失就意味着不同程度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ciousness)。
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1.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2.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完整性(中枢整合机构)。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思睡、嗜睡、昏睡、昏迷。
一、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水平的下降思睡: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昏昏欲睡。
嗜睡(somnolent):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唤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稍差,如不继续对答,又进入睡眠。
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
昏睡状态(stupor):处于较深的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熟睡。
昏迷(coma):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可分为浅、中、深昏迷。
意识模糊(confusion):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
常伴有意识内容的改变。
可分为:朦胧、错乱、谵妄,三种状态。
意识模糊又分为:(1)朦胧:意识轻度障碍,意识范围缩小,常有定向力障碍;(2)错乱:胡言乱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伴定向力障碍。
神经病学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论【考点纵览】1.上运动神经元发自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大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终止于脊髓前脚;而皮质脑干束在各个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为皮质型(单瘫)、内囊型(三偏征)、脑干型(交差瘫)和脊髓型。
4.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脚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5.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6.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脊髓前脚细胞,引起弛缓瘫痪,其分布呈节段型,而无感觉障碍;前根,其分布也呈节段型,不伴感觉障碍;神经丛,其损害多为单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分布的支配关系一样。
7.锥体外系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纹状体,包括尾核、壳核及苍白球,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身体姿势和协调运动。
8.小脑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运动失调,急性小脑损害表现为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
9.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中央后回的感觉区;触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顶叶皮质的感觉区;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发出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差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通过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神经病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述一、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神经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它涉及大脑、脊髓、神经和肌肉等结构的病变,以及这些病变对个体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协调中心。
- 大脑:分为大脑半球、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边缘系统等,负责感觉、运动、认知、情感等高级功能。
-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的通路,参与反射和简单的运动控制。
- 周围神经系统(PNS):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CNS,并将指令从CNS传递到肌肉和腺体。
- 脑神经:共有12对,负责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脊神经:共有31对,负责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3.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具有树突、轴突和细胞体等结构,能够产生和传导电信号。
- 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支持、保护神经元,参与维持电解质平衡和修复损伤。
二、神经病学的研究范围1.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遗传性、先天性、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退行性、肿瘤性、血管性等。
- 按病变部位分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疾病等。
2.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瘫痪、肌无力、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等。
- 感觉障碍: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减退或消失等。
- 反射异常:反射亢进、反射减退或消失。
- 认知功能障碍:记忆、注意力、语言、执行功能等受损。
- 精神障碍:情绪、行为、人格改变等。
3.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介入治疗、心理治疗等。
三、神经病学的临床意义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通过综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
精神神经系统笔记——脑神经在2020年执考⼤纲脑神经部分内共出现以下⼏个问题⼀、视神经病损表现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的视⼒障碍与视野缺损:1.视神经:视神经本⾝病变或受压引起其传导完全中断时,可使该眼全盲,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消失,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2.视交叉:视交叉中部受损时,引起双眼颞侧偏盲。
3.视束:⼀侧视束受损时,产⽣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消失。
4.视辐射:视辐射的下部(颞叶)受损引起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视辐射的上部(顶叶)受损引起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侧视辐射完全受损时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应仍存在,同时视野的中⼼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
5.枕叶视中枢:⼀侧视中枢受损时,可引起对侧同向偏盲及视觉失认。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病损表现(1)动眼神经⿇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到很⼤限制。
(2)滑车神经⿇痹:即上斜肌⿇痹,单独的滑车神经⿇痹少见。
此时眼球活动限制较⼩,患眼向下向外运动减弱,并有复视。
(3)展神经⿇痹: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转动,有复视。
三、三叉神经病损表现(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1.三叉神经半⽉节和三叉神经根的病变: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2.三叉神经分⽀的病变:表现为三叉神经各分⽀分布范围内的痛、温、触觉均减弱或消失。
(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1.感觉核①分离性感觉障碍②洋葱⽪样分布2.运动核四、⾯神经病损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神经⿇痹: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表情肌瘫痪,常见于脑⾎管病等。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周围性⾯神经⿇痹:临床表现为同侧⾯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眼时眼球向上外⽅转动,显露⽩⾊巩膜,称为Bell征。
五、⾆咽神经、迷⾛神经病损表现(⼀)⾆咽、迷⾛神经共同损伤⾆咽、迷⾛神经彼此邻近,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嘶哑、吞咽困难、饮⽔呛咳、咽反射消失,称延髓⿇痹(真性延髓⿇痹)。
神经系统思维导图神经系统小脑大脑组成,神经元及垂直柱脑脊膜及脑脊液神经系统详细内容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表层—-皮质灰质: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白质:不含神经元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结构。
白质内,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神经核 (团)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节/神经丛: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Structure大脑胼胝体间脑(丘脑和下丘脑)脑干:中脑,小脑,脑桥,延髓脊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都是多极神经元,主要可分为高尔基 I型神经元和高尔基 II型高尔基Ⅰ型神经元•大型锥体细胞•中型锥体细胞•梭型细胞1、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
2、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发向大脑皮质同侧或对的其他区域,把该区域形成的信息传递出去。
高尔基II 型神经元大量的颗粒细胞(是脑皮质中间神经元 ):水平细胞、星形篮状上行轴突等。
主要接受来自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入的信息,并加以综合、贮存或传递给高尔基Ⅰ型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占神经细胞 66%,长三角锥状胞体,向皮质表面发出单一的顶树突,向皮质深处发出多根底树突和一根长轴突树突上均有无数的棘,并随树突远离胞体而增多,这些棘是形成轴—树突触之处.一根长轴突自轴丘发出,一些形成联络纤维,另一些则形成投射纤维。
颗粒细胞数量最多,散于皮质内。
胞体小,形态不一,多呈三角或多形。
梭形细胞从胞体上下两极发出树突.而轴突从胞体中下部发出,进入髓质,与锥体细胞一样形成投射纤维或联络纤维。
分子层 :细胞小而少 ,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 .•外颗粒层 :许多星形细胞和少量小锥体细胞构成 .•外锥体细胞层: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组成 .•内颗粒层:细胞密集 ,多是星形细胞。
•内锥体细胞层:由大,中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有称Betz细胞的巨大锥体细胞•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分子层•位于大脑皮质的最表面。
神经元较少,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水平胞的树突和轴与皮质表面平行分布;还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教学内容:脑神经目的要求:1.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性质分类,动眼神经的起核、纤维成分、支配及受损后的症状,滑车神经、展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的分布,面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2.熟悉嗅神经和视神经的分布,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的名称和分布,面神经主干行径,前庭蜗神经的组成及分布,舌咽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迷走神经主干的行径、分布、主要分支名称及腹部分支的分布,各神经受损后的表现,相关的副交感神经节名称。
3.了解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的下一级分支名称。
脑神经Cranial Nerve1.组成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二舌下。
2.性质感觉性:ⅠⅡⅧ运动性:ⅢⅣⅥⅪⅫ混合性:ⅤⅦⅨⅩ含副交感纤维:ⅢⅦⅨⅩ纯感觉性一二八,五七九十为混合,运动舌副动滑展,三七九十副交感。
3.脑神经cranial nerves的纤维成分fiber contents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粘膜特殊躯体感觉纤维:视器、听器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脏器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蕾、嗅器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眼球外肌、舌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平滑肌、心肌、腺体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等4.连接脑的部位端脑:Ⅰ间脑:Ⅱ脑干:Ⅲ--Ⅻ一端二间后,三中脚间窝,四中背下丘,五出桥脑臂,六七八延沟,舌咽副迷走,出自橄榄后,十二锥橄沟.5.进出颅腔的位置一嗅筛孔通于鼻,二视经管眼球起,三四六眼眶上裂,上颌下颌圆卵孔,七八同穿内耳门,茎乳孔出只有七,九至十一静脉孔,十二出自舌下管.6.比较•性质:运动性•组成及分布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内换元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直肌上睑提肌动眼神经上支下支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出颅部位:经眶上裂出颅进入眼眶睫状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核外直肌之间。
.十一、副神经Accessory nerve•性质:特殊内脏运动性•组成及分布•损伤症状疑核副神经核脑根脊髓根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经颈静脉孔出颅加入迷走神经十二、舌下神经 Hypoglossal nerve 十二、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 •分布•损伤症状患侧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