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53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
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第五章现代自由贸易理论一、填空题1.要素禀赋强调的是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强调的是要素之间的________关系,与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的多少________。
2.依据H-O定理,国家倾向于________那些使用其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3.依据H-O定理,________所有者会因贸易收益获益。
4.商品的自由贸易实现了________在国家之间的间接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将使要素价格存在________的趋势。
5.里昂惕夫之谜指的是里昂惕夫运用投人产出法对1947年美国部分产品的进出口比例分析后所得出的________________相反的结论,即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裕、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实际上出口的却是________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是________密集型产品。
6.根据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在________与_________之间变动,当该指数值越接近_________,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指数值越接近________,则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7.规模经济有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将规模经济理论运用于国际贸易中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8.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H-O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D. 国际市场的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商品2.要素禀赋学说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B.价格的国际差异C.自然资源的国际差异 D.资本生产率的国际差异3.人力资本说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符合()的学说。
AND 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及其对当今的启示李笑川(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摘要: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核心思想之一是倡导自由贸易。
该理论不仅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文章概述了斯密对重商主义及其倡导的支还、奖励金、通商条约等限制自由贸易政策的批判,认为斯密对自由贸易的理论可以概括为除个别产业外,对其余产业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再次回顾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有利于正确看待当今逆全球化现象,全面理解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自由贸易;重商主义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042-03收稿日期:2021-03-17作者简介:李笑川(1998-),女(回族),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国富论》中,斯密用了很大篇幅批判国家用不适宜、不恰当的政策垄断特定商品国内进出口贸易以及殖民地贸易,认为这将会对自由贸易发展和国民财富增进产生种种不良影响。
他鼓励市场“看不见的手”指导下的自由贸易,认为限制自由贸易既会加重国民购买商品的负担,又会限制该产业在国内的正常发展,由此将导致该国家逐渐落后于世界上其他贸易自由的国家。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在当今依然有其合理成分,对国际贸易发展有着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斯密对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批判斯密认为,在不同时代、不同国民、不同富裕程度中发展出两个不同的富民主义———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二者对自由贸易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斯密对这两种当时影响颇大的富民主义,尤其是重商主义,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说明。
因货币有商品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两重作用,重商主义便自然而然地将货币与财富等同。
洛克就认为,增值能够充当货币的金属应是政治经济的大目标。
所以,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往往是限制输入,奖励输出。
经济贸易Economy & Trade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学说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绝对成本说。
他认为当两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如果成本不同,那两国就应该放弃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而选择生产成本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那两国都可以从中得利,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
但他并未解决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进行贸易的问题。
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则走出了这个困境。
他认为只要两国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进行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后世有关自由贸易的学说都以它为依据。
当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只所以很快被世人接受,也是因为当时英国非常需要欧洲各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这个理论正好应运而生。
在古典贸易理论之后的是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为代表。
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不同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比例也是不同的,一国应该密集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并将其出口以换取本国缺乏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而趋于均等化。
这个原理在最初一直被各国奉为至宝,后来被里昂惕夫推翻。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
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它既能增进贸易利益,又带来不可避免的代价。
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利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了,有的却被边缘化了。
—个重要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条件,而不同的国家这些贸易条件的具备程度是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亚当·斯密作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
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
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
因此,他认为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选择。
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过行互利贸易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成为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此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就—直倡导自由贸易,并将其作为贸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在贸易实践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英国为主的各主要西方国家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根据其成因可以分成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产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论;第二群是为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产生的,可称之为国际贸易新理论。
新要素贸易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比较优势时,人力技能、技术进展在国际贸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对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发展与补充,所不同的是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来的局限,这一理论群主要有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囿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介绍国际贸易原因理论。
它们主要有: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调查结果发现有三个十分显著的贸易事实不容忽视: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贸易产品知识化;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的趋同化;部门内贸易的主导化。
这些是传统的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和不能预见的。
针对这些重大变化,国际贸易新理论做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释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有: (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门生产其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以及技术创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