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内外自由贸易园区理论框架研究综述首先从国内外自贸区建立的背景和发展状况出发进行对比。
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归纳了各国建立自贸区的原因以及优惠政策对企业和本国经济的影响,并初步提出了符合企业战略的理论应用。
最后对现有国内研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考虑非理性繁荣并基于政府出台的方案加强研究自贸区对企业战略、产业结构等方向的微观影响。
标签:自贸区;关税;金融改革;负面清单1 引言2013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正式挂牌成立。
28平方公里,四个区域,人们寄予上海自贸区成为“第二个香港”的期许,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追溯历史,民族国家实际上在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the treaty of Westphalia)的建立下兴起,19世纪,这些国家通过殖民主义扩张联合起来。
自由贸易区(Foreign trade zones,FTZs)这个设想从北欧的汉萨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也就是对外国贸易活动开放自由的港口和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当这些国家在19世纪被新兴的民族国家吞并后,尽管对港口的开放有所限制,但这种自由贸易的状态被保留了下来。
美国设立自贸区最初是为了通过增加免税或无配额的进口产品来刺激出口,在这个区域内,产品的储存或组合、操控以至出口都不需要缴纳任何关税。
多年来FTZs在美国地理分布上不断增加,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73年少数州中的18个发展到2007年分布在50个州的250个主区,2008年还有450多个特许的子区域。
在西方文献中,为了不与“free ports”混淆,也避免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20世纪30年代的议会提案中的“free”重复,习惯使用“foreign trade zones”,而不是“free trade zones”。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一、自由贸易理论1、自由贸易理论的定义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前提假设(1)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2)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3)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4)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不变;(6)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7)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2、主要内容(1)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是同种产品在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2)开放条件下,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的方向是一国出口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其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产品;(3)国际交换以开放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基础,其确定的原则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4)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宜,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价格贵3.绝对利益论的特点和局限性(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3)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理论综述摘要关键词一、引言二、中日韩三国的研究成果(一)中国的研究成果1. 基于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的静态效应及外贸战略的研究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是因为自由贸易区区域内关税下降,直接促进了缔约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贸易的静态效应可以用贸易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来考察。
创造效应主要反映在缔约国之间废除了贸易壁垒而带来贸易的创造效果上,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但保留了对非同盟成员的关税,从而产生了差别关税;在差别待遇的影响下,某一同盟成员把原来向非成员国的低成图1东亚区域贸易合作中最终产品的静态效应图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进口数量,纵轴表示商品价格,Ph表示本国价格,Pp 表示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价格,Pw表示非成员国的价格。
在该国结成自由贸易国之前,其进口价格为Pw,该国进口量为M2M3,此时,关税收入为c+d,消费者剩余为f,参加自由贸易区后,进口量为M1M4,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e 的量。
该国由此获利a+b,即贸易的创造效应。
但该国失去的关税收入为c+d,其中c部分转移到消费者,而d部分则代表非成员来源地与较高成本的成员国来源地之间的成本差异,即贸易的转移效应。
因此,该自由贸易区的净收益取决于b+d-e的大小。
当本国对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本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贸易商品的成本差别越大、成员国与非成员国同种商品的成本差别越小,则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根据H-O模型,假设各国的自然禀赋不一,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密集程度也不一样,各国将集中使用自己最丰裕的要素生产自己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中日韩三国的要素禀赋具有较大的差异,中国是劳动力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而日本、韩国则是资金、技术相对丰裕的国家,三国之间的贸易品存在较大的成本差异。
最终产品的生产是由一系列的中间产品构成的,中间产品又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要素密集度。
如果构建自由贸易后,日本、韩国的企业可以大规模地将中间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发挥中国的成本优势。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
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运用——程康 A09经济 090801107摘要:对自由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并通过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国内应用现状和理论局限性的多角度反思,对我国使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一)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
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工学说,建立绝对贸易理论,以强大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最终让大家认清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0和游戏’规则的真实面目,使得自由贸易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以发展。
纵观自由贸易理论,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在第一产业革命时期的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成本论认为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
但它不足以解释一个国家若全面属于劣势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贸易。
于是后来,比较优势理论就此产生了。
大卫李嘉图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虽然解决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尴尬,但仍有着“静态化”“完美化”的不足。
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及学者的改善中越发成熟,此后,约翰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该理论从各国家自身的需求强度着手,认为两国交易的条件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相互需求理论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响应时代的学者似乎并没有让自由贸易理论止步于此。
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终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
自由贸易理论迎来了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发展主线。
贸易自由化与福利效应一个文献综述贸易自由化与福利效应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已经涉及到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贸易自由化对福利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发现和争议。
贸易自由化通常指的是取消或减少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
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原理,即各国应专注于自己相对优势的产品生产,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自由贸易可以带来多种效益,包括经济增长、产品多样性、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等。
福利效应则是指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经济体福利的影响,包括消费者福利、生产者福利和社会总福利等。
许多文献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
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为什么自由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中一种理论是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
另一种理论是自由贸易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得资源得以更有效地配置,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
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也有影响。
一些研究显示,自由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较小,而其他一些研究则认为贸易自由化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机会的缩减。
关于收入分配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自由贸易会导致工人收入的下降,而其他一些研究则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收入的增长。
这些研究中的争议主要源于模型的假设和数据的选择。
在消费者福利方面,贸易自由化通常可以带来更多的品种和更低的价格。
由于贸易自由化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贸易自由化还可以通过刺激竞争来优化产品质量和创新。
贸易自由化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一些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国内生产者的失业和产业的衰退,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企业来说。
贸易自由化还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如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增加。
贸易自由化对福利效应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体的结构、政策措施和全球市场环境等。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____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年,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和支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____年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分析。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进一步确立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自愿交换、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贸易的分工和优势互补来提高经济效益。
在____年,自由贸易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
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得到了抑制,各国更加积极地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全球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二、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____年,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数字化贸易的新模式。
跨境电商、数字支付、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和高效。
各国纷纷加大数字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新型贸易模式的兴起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链的重塑,新的贸易模式逐渐兴起。
在____年,跨境直购、跨境投资和跨境生产等新型贸易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国际分工和合作更加紧密。
同时,各国加大对创新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贸易的重视在____年,各国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贸易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绿色贸易。
强化环境保护要求和绿色技术转移,加强绿色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贸易的发展。
五、区域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在____年,各个地区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格局。
例如,东盟在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推动下,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有效提升了区域内贸易水平;欧盟深化了内部市场建设和共同商业政策,加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关于自由贸易的即兴评述自由贸易的定义自由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上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下,政府绝对不对进口产品征收任何关税、税款或关税,也不对出口产品实行配额。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相反,保护主义是一种防御性的贸易政策,目的是消除外国竞争的可能性。
但在现实中,普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政府仍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进出口。
像美国一样,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与其他国家谈判自由贸易协定,或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决定了这些国家可以对其进口和出口征收的关税、关税和补贴。
例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就是最著名的FTA之一。
现在在国际贸易中很常见,但FTA的结果很少是纯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
1948年,美国与其他100多个国家达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该协定降低了签署国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1995年,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取代。
今天,164个国家属于WTO,占世界贸易总量的98%。
尽管参加了自贸协定和WTO这样的全球贸易组织,但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的就业,仍然会实施一些类似保护主义的贸易限制,比如关税和补贴。
即1963年林登-约翰逊总统为保护美国汽车制造商而对某些进口汽车、轻型卡车和货车征收的25%的关税,至今仍然有效。
自由贸易理论自古希腊时代起,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和辩论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和影响。
贸易限制对实施贸易限制的国家是帮助还是伤害?而从严格的保护主义到完全的自由贸易,哪种贸易政策最适合某个国家?经过多年来对自由贸易政策对国内产业的收益与成本的争论,出现了两种占主导地位的自由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和比较优势。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通过出口货物和服务实现收入最大化的理论。
重商主义的目标是实现有利的贸易平衡,即一国出口商品的价值超过其进口商品的价值。
对进口制成品征收高关税是重商主义政策的一个共同特点。
主张者认为,重商主义政策有助于政府避免贸易赤字,即进口支出超过出口收入。
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论综述摘要: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矛盾的表现又有内在的统一。
学术界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有很多分析并有各种各样的结论。
本文旨在对以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以使能够更好、更清楚地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制定和执行环保政策以及贸易政策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自由贸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各国追求的目标之一。
这就要求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就两者的关系,学术界作了很多研究并且得出了很多结论: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环境保护限制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世界范围内货物和要素的自由流通,不利于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环境保护主义这认为,自由贸易的扩大造成了大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不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那么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介于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并不矛盾,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环境保护不会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自由贸易和环境恶化没有明显的联系,环境的恶化可能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而非自由贸易本身。
一、自由贸易主义者的观点―自由贸易不会导致环境的恶化而环境保护却可能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
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环境库兹列茨曲线。
该曲线揭示出环境质量和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即在开始阶段,环境质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阶段之后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改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由贸易的不断扩大最终不会导致环境的恶化,相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得到不断的改善。
即使目前有恶化环境的表现,那也只是短期、暂时的表现。
因此,改善环境的方法并不是限制自由贸易。
pethig 和siebert (1977)预测严格的环境规制会削弱一国污染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会减少这些部门的出口;pashigan (1984)认为环境保护将迫使企业增加投资,使得企业竞争力下降;phoades (1985)得出结论强制性的污染控制反而会妨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feiock 和rowland (1991)认为那些环境标准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将日益失去投资的吸引力;anderson (1992)认为贸易壁垒的取消使发达国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birdsall 和wheeler (1993)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污染避难所’可以被找出,它存在于实行保护主义的经济体中”; van beers和van den bergh (1997)用总体贸易数据发现环境保护强度与出口间具有负向关系;bommer (1998)引用北美自由贸易区作为例子解释了自由贸易如何提高了国外的环境标准;世界银行经济学家wheeler(2000)发现巴西、中国、墨西哥这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悬浮微粒的排放急剧下降;antweiler, copeland and taylor (2001)发现不断增加的贸易开放度将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不断下降;dean (2002)验证了自由贸易有利于中国水环境的改善。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门生产其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以及技术创新等等。
(2)扩大真实国民收入。
各国根据自己的禀赋条件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要素就会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和运用,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3)自由贸易下,由于进口廉价商品,国民开支减少。
(4)自由贸易可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与外国同行进行竞争,这样就会消除或削弱垄断势力,从长远看,能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5)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对外贸易可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经济贸易Economy & Trade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学说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绝对成本说。
他认为当两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如果成本不同,那两国就应该放弃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而选择生产成本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那两国都可以从中得利,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
但他并未解决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进行贸易的问题。
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则走出了这个困境。
他认为只要两国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进行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后世有关自由贸易的学说都以它为依据。
当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只所以很快被世人接受,也是因为当时英国非常需要欧洲各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这个理论正好应运而生。
在古典贸易理论之后的是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为代表。
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不同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比例也是不同的,一国应该密集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并将其出口以换取本国缺乏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而趋于均等化。
这个原理在最初一直被各国奉为至宝,后来被里昂惕夫推翻。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
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它既能增进贸易利益,又带来不可避免的代价。
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利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了,有的却被边缘化了。
—个重要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条件,而不同的国家这些贸易条件的具备程度是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亚当·斯密作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
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
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
因此,他认为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选择。
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过行互利贸易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成为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此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就—直倡导自由贸易,并将其作为贸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在贸易实践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英国为主的各主要西方国家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
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
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
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
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
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在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他举例说,在苏格兰可以利用温室种植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国外高30倍的代价。
他认为,如果真的这样做,显然是愚蠢的行为。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这便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
二、相对优势理论
基于绝对成本论的研究成果和重大陷阱,李嘉图以相对成本论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回答了绝对成本一理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李嘉图指出:当一国同另一国相比,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在绝对劣势(优势)时,只要它在两种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同另一个国家相比是有差别的,则仍有资格(必要)参与自由贸易。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优势,或者说是相对优势,都能通过贸易获得比较利益。
这里的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之理。
关于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运用相互需求原理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首先,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实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问,超出上限或下限,国际贸易不会发生。
其次他得出结论,实际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本国就有利。
反之,如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外国就有利。
三、现代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以及其后提出的与生产要素禀赋说相背离现象的里昂惕夫之谜为发展主线。
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又被称为赫—俄模型,其主要内容是: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或因其中一种遇到较小阻力而趋于均等化。
在早期,里昂惕夫对赫—俄原理确信不疑,按照这个理论,一国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认识,他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
这一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一俄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使美欧国际贸易学术界大为震惊,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迷或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由此带来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根据其成因可以分成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产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论;第二群是为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产生的,可称之为国际贸易新理论。
新要素贸易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比较优势时,人力技能、技术进展在国际贸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对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发展与补充,所不同的是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来的局限,这一理论群主要有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囿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介绍国际贸易原因理论。
它们主要有: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调查结果发现有三个十分显著的贸易事实不容忽视: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贸易产品知识化;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的趋同化;部门内贸易的主导化。
这些是传统的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和不能预见的。
针对这些重大变化,国际贸易新理论做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