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10
皮肤病病例讨论记录一、病例介绍患者为一名 35 岁的女性,职业为办公室职员。
患者因面部及颈部出现红斑、丘疹,并伴有瘙痒症状前来就诊。
症状出现约两周,起初为局部红斑,随后逐渐扩散并出现丘疹,瘙痒感逐渐加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患者自述近期工作压力较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
否认有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及其他系统性疾病。
二、临床检查皮肤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
面部及颈部可见散在分布的红斑,部分融合成片,红斑基础上有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部分丘疹顶端有小水疱,抓破后有渗出液。
皮损边界不清,皮肤表面温度略高。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粒细胞比例略有升高。
血清总 IgE 水平升高。
过敏原检测未发现明确的过敏原。
三、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们对可能的诊断进行了讨论。
医生 A 认为,患者的症状符合湿疹的表现。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该患者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诱发湿疹。
医生 B 提出,也不能排除接触性皮炎的可能。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
患者是否有可能接触到了某些刺激性物质,如化妆品、洗涤剂等,导致了皮肤的炎症反应。
医生 C 则认为,玫瑰糠疹也需要考虑。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其皮损特点为覆有糠状鳞屑的玫瑰色斑疹、斑丘疹。
但该患者的皮损主要集中在面部及颈部,与玫瑰糠疹常见的发病部位不太一致。
四、治疗方案讨论针对上述可能的诊断,医生们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医生 A 建议,对于湿疹的治疗,首先应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
外用药物可选择糖皮质激素乳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以减轻炎症反应。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典型病例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进行性发展疾病,对患者危害严重,现代医学目前无确切有效疗法。
本病属中医学“皮痹”范畴,《素问·痹论》曰: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
中医重视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强调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演变,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对于防治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微血管损伤、自身免疫异常、胶原合成异常有关。
硬皮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为皮肤胶原纤维束肥厚硬化,真皮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阻塞。
内脏损害主要为间质及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生及硬化[1 ]。
硬皮病患者红细胞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淤滞引起微循环障碍[2 ]。
微血管损伤诱导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导致大量胶原纤维在血管壁、皮肤和组织器官沉积[3 ]。
2 中医病因病机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四肢不温,指端青紫,皮肤硬化板结,萎缩,精神倦怠,抑郁,腰膝酸软无力,便溏,舌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或涩。
合并内脏损害者可有呕吐、吞咽困难、咳喘痰多、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认为,硬皮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为心、脾、肾阳虚,实为气滞,痰浊、瘀血互结。
痰、瘀阻于络脉、肌肤、脏腑,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是病机关键,而虚、滞、痰、瘀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痰、瘀是病理产物,虚、滞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
2. 1 虚2. 1. 1 肾阳虚温煦无力不能抗邪外出《素问·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灵枢·五变》曰: “腠理疏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
肾的温煦功能是血液不致因寒而瘀的重要保证,若命门火衰,则阳虚温煦鼓动无力,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及皮肤,血液运行无力而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