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分子结构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152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分子生物学论文篇一1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重点明确实习学生在本院实习分子生物学的时间为4周。
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带教老师应首先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实习内容。
在制定带教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的大纲要求,还应结合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带教计划。
由于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较多,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带教计划中将带教内容分为4个类别,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
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区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等纳入实习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有侧重点的带教可以让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常用检测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由点到面地进行分子生物学检验知识的学习。
2注重岗前教育,树立整体意识为引导实习学生转变角色,保证实习质量,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设备、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学生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本情况、分区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等。
并且要求学生实习前仔细阅读实验室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着重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区的工作制度、各项目检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标本接收、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带教老师应首先引导实习学生按照区域流向制度依次参观各实验分区,系统地向其介绍各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然后,根据带教计划的侧重点,选择常用检测项目,结合项目介绍主要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养及记录登记,让实习生树立整体意识,对实验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质量控制理念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校园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少的实验课时难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
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
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
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
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 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
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第1篇分析“断键”规律──正确书写反应的关键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同学们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有些茫然,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配平反应方程式将提供很大的帮助。
例如乙醇主要化学反应的断键规律: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催化氧化:2CH3-CH2-OH+O2 ─→ 2CH3-CH=O+2H2O(注:每二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生成水,故乙醇与氧气2:1反应)取代反应:CH3CH2+OH+HBr─→CH3CH2Br+H2O消去反应:CH2-CH2─→CH2=CH2+H2O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第2篇一、燃烧现象烷:火焰呈淡蓝色不明亮烯:火焰明亮有黑烟炔:火焰明亮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烟(同炔)醇:火焰呈淡蓝色放大量热二、酸性KMnO4&溴水烷:都不褪色烯炔:都褪色(前者氧化后者加成)苯:KMnO4不褪色萃取使溴水褪色三、通式CnH2n+2 烷烃CnH2n 烯烃 / 环烷烃CnH2n-2 炔烃 / 二烯烃CnH2n-6 苯及其同系物CnH2n+2O 一元醇 / 烷基醚CnH2nO 饱和一元醛 / 酮CnH2n-6O 芳香醇 / 酚CnH2nO2 羧酸 / 酯四、物理性质甲烷:无色无味难溶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乙炔:无色无味微溶(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溶能挥发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第3篇该题为2004年上海高考第29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基础型应用题,其有机基础知识为:1 -3丁二烯的加聚原理、卤代烃的水解、烯烃的加成反应、l-位醇的氧化、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等。
平心而论,按照上述复习方法,答题应该毫无困难。
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高中有机化学试题必有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而设计的推断或合成题。
卖炭翁(4篇)卖炭翁篇一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1.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2.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
3.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4.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5.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6.驱将:驱赶着走。
7.半匹红绡一丈绫: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8.直:同“值”,指价格。
诗句大意:卖炭的老翁,在南山中砍柴烧炭。
他满面尘灰、烟火熏黑了面容,两鬓灰白,十指都被染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呢?只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口中的食物。
可怜啊,老翁身上的衣裳正单薄,心里却担忧炭贱卖不出价钱而希望天能更冷。
夜里下雪,城外积起了一尺深的雪,卖炭翁天刚亮就驾着炭车辗过道道冰辙艰难赶路。
牛已十分困乏,人也十分饥饿了,就在市集的南门外面的泥地里歇歇脚。
那两个趾高气扬的骑马而来的人是谁?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手下爪牙。
他们手拿文书口里说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便吆喝着赶牛,将炭车掉转方向牵引着往北而去。
这一车炭,足有一千多斤,宫使就这样驱赶着拉走了,卖炭老翁心里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半匹红纱一丈绫,宫使将它们系在牛头上充抵炭的价格。
主题思想: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卖炭翁篇二卖炭翁(节选)教材说明〔解题〕《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化学第二单元总结4篇【第1篇】初三上册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总结1.“一变,两不变”,即能转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当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3.“多样性”,即某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硫酸铜溶液等都可作催化剂.而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转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状况.学问点的熟悉该探究是为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并且是测定其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最早是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通过试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1/5的结论.目前,人们已能用试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里氧气大约占其体积的21%.解题方法点拨在解答这类题时,一般是不考虑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之外的其它成分.即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柱体的体积来示意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解答每个考点的方法点拨如下:1.仪器和药品的选用要留意两点:(1)仪器选用要恰当,填写其名称时不行有错别字;特殊是燃烧匙中的匙常常被写错.(2)药品选用时,要所选的药品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并且还不能有气体生成.2.试验操作留意事项及其缘由,要留意以下四点:(1)操作要规范、精确;例如,引燃红磷后肯定要快速地把塞子塞紧;否则,燃烧匙进入装置过程中装置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试验结果偏大,引起试验误差;还有可能会使白烟集中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等等.(2)挨次要正确;例如,试验前在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然后将余下部分再划分为五等分,否则会使试验结果偏大,引起试验误差;再如,试验时肯定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引起试验误差或者造成试验失败;又如,试验时还要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否则,红磷燃烧时有部分空气从导管口逸出,引起试验误差偏大或者造成试验失败;还有,要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否则,可能使氮气仍旧处于膨胀状态,导致试验结果偏小;等等.(3)试验时引燃红磷后,要马上伸入瓶中,以防生成的白烟过多地集中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4)红磷和烧杯中的水肯定要足量,否则会使试验结果偏小,引起试验误差.3.试验现象及其分析,需要抓住两点:(1)红磷燃烧的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放出热量;这说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其实生成的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4.试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要弄清两点:(1)瓶内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也就说明白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2)误差偏小的缘由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没待装置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并进行读数判定了(由于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④弹簧夹右边的导管中存有的空气进入集气瓶内;⑤红磷熄灭时,集气瓶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氧气的浓度达不到红磷燃烧的要求而已;⑥烧杯中的水可能不足以注满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当然,装置漏气还有可能会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时溢出,从而引起误差偏大;还有,集气瓶装水前,就将其划分为了五等分;这样试验前装的水会增加用来示意氧气体积的水柱体的体积,从而引起误差偏大.5.反推剩余气体(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由空气的成分可知,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过该试验可以推断归纳出氮气的性质有: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常温下氮气是无色气体等等.进而推断出氮气的用途有:氮气常用作爱护气,食品包装时充氮可以防腐等等.6.空气的污染,由于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集中到空气中,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从而造成空气污染.7.试验后瓶内液体的酸碱性,由于红磷熄灭后不长时间,白烟也就渐渐消逝,溶解于瓶内水中,生成了磷酸,导致瓶内液体显酸性;假如滴入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第2篇】初三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归纳总结初三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归纳总结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试验p23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需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7篇第1篇示例: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未来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知识点繁多,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易错情况。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下面我将针对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同学们经常出现混淆物质的物质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配比、化学式和反应物质质量等问题。
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所以大家必须要加强练习,确保正确理解和掌握。
二、化学键的性质在学习化学键的性质时,同学们经常混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不同特性,导致对物质性质的判断出现偏差。
同学们在学习化学键时要重点掌握它们的特性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化学交换反应在学习化学反应时,同学们经常混淆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造成对反应机理的理解错误。
同学们要加强对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区分和理解,避免出现混淆的情况。
四、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同学们经常忽略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导致对元素性质和化合物性质的判断错误。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要重点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掌握其应用。
五、酸碱中的常见错误在学习酸碱的知识时,同学们经常出现混淆强酸弱酸、强碱弱碱等问题,导致对酸碱性质的判断出现错误。
同学们在学习酸碱知识时,要加强对不同酸碱性质的区分,确保正确应用。
以上总结了高中化学中常见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有所帮助。
化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只有加强练习、理解知识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化学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000字】第2篇示例: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一些易错知识点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头疼。
这些知识点可能涉及理论概念、实验操作、化学方程式等方面,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和加强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高中化学的易错知识点。
化学选修2知识点总结7篇第1篇示例:化学选修2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2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化学领域的高阶知识。
下面将对化学选修2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分子构型与分子性质在化学选修2中,我们将学习分子的构型和性质。
分子的构型是指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而分子的性质则与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我们会学习到分子的极性、非极性,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
2. 化学键的理论与性质化学键是分子内原子之间的连接力,其类型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我们将学习到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条件、性质和应用。
化学键的理论也将成为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基础。
3.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在本部分中,我们将深入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问题。
我们将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习化学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还将学习到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工业生产和环境治理。
4. 化学系统的热学性质本部分将重点研究化学反应系统的热学性质,学习到焓变、反应热、燃烧热等概念。
我们还将理解热力学定律的应用和化学热力学计算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热学性质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且能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计算。
5. 化学电子理论本部分将深入学习原子结构、原子光谱和原子的化学性质。
我们将掌握波尔理论、量子力学模型等原子结构理论,并且学习到原子光谱的成因和应用。
我们还会学习到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6.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在化学选修2中,我们也将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进行深入学习。
我们将学习到周期性规律的产生原因、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周期规律和族规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7. 过渡元素与配位化合物我们将学习到过渡元素与配位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我们将了解过渡元素的性质、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业上的应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第1篇示例: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高中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基础知识1.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2. 周期表: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它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相互结合,形成各种物质。
4. 离子方程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成物的物质反应过程。
5. 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化学物质的性质1. 酸碱性:酸性物质能使蓝色底物变红,而碱性物质能使红色底物变蓝。
2. 氧化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能使其他物质失去电子,自身得到电子。
3. 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能够将其他物质氧化,自己则被还原。
4. 挥发性: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为气态物质的性质。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数量或生成物的数量。
2. 化学平衡: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 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反应等。
四、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量必须相等,称为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通过调整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使得化学方程式达到平衡。
五、溶液与离子反应1. 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
2. 离子反应: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3. 水解反应:盐类在水中发生水解,产生酸、碱或者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六、有机化学1. 有机物的共价键: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其中碳元素的共价键是有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