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切削加工通用工艺(doc 3页)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T—0908--11车工工艺规范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车工工艺规范1、总则1.1、车工工艺规范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的零部件的车加工。
凡图纸工艺文件上无特殊要求的,均按本工艺规范执行。
1.2、技术要求1.2.1、加工表面不能有降低零件强度及寿命的沟浪、碰伤等缺陷。
1.2.2、在本工序完工后出现的毛刺、尖角,由本工序去除。
1.2.3、毛坯为铸件,当加工到成品后,对影响质量的表面不准有砂眼、气孔、缩孔、裂纹等及其他缺陷。
1.2.4、对有公差要求的尺寸,在加工时应尽量按其中间公差加工。
1.2.5、对于圆车零件未注的尖角按0.5×45°倒角执行,热处理前粗加工未注倒角按3×45°。
1.2.6、零件的加工自由尺寸公差按GB1804,IT14级精度制造(如下表),一般孔用H ,轴用h ,长度用±21IT 。
IT14级精度公差数值表(单位:mm )说明:1、孔径及凹槽采取单向正号(+)公差2、轴径、零件外径、垫圈厚度、轴套长度、、隔环长度以及所有零件的总长度均采取单向负号(-)公差。
3、孔距、退刀槽、空刀槽及其他直线尺寸均采取双向(±)公差。
1.3、其它要求1.3.1 车床钻深孔时应先打中心孔,再用短钻头钻一个导向孔,以保证良好定心。
要选择适当的切削速度。
冷却液应有足够的压力并保证压力稳定。
随时注意排屑情况和刀具情况,防止阻塞,扭断钻头。
1.3.2高速精车孔时,应根据孔径和孔深,选择合适尺寸的刀杆和切削规范,刀尖应在零件中心或稍高于零件中心,刀具应取负刃倾角,使切屑呈弹簧形,不得擦伤已加工面。
1.3.3用弯板装夹零件加工或车偏心轴之类的零件时,应在卡盘上加配重,以保证回转时平衡,并且零件转速不宜过高。
1.3.4成形刀加工零件:1.3.4.1 掌握成形刀的刀具角度,加工铸铁件前角取0°~5°左右,加工钢件前角取15°~25°左右,后角一般为2°~5°,后角过大会引起振动。
金属切割通用工艺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金属切割的通用工艺规程,以确保安全、高效和质量可控的金属切割过程。
2. 材料选择2.1 选择适合切割的金属材料,如碳钢、不锈钢、铝合金等。
2.2 确保所选材料符合工程要求,并检查材料是否存在缺陷和损伤。
3. 设备准备3.1 配备合适的金属切割设备,如等离子切割机、激光切割机等。
3.2 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能,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3 为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力和气体供应。
4. 切割工艺参数4.1 根据具体材料和切割要求,确定适当的切割速度、切割厚度和切割角度。
4.2 确保切割工艺参数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5. 安全操作5.1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5.2 切割现场必须保持清洁和整洁,避免杂物和易燃物靠近切割区域。
5.3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防护手套等。
5.4 确保设备和电气线路接地良好,避免触电和火灾风险。
6. 质量控制6.1 定期检验和校准切割设备,保证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6.2 对切割后的工件进行质量检查,如尺寸、表面质量等。
6.3 如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调整切割参数和工艺控制,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7. 相关法律法规7.1 遵守国家和地区相关的安全、环境和劳动法规。
7.2 确保切割过程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8. 总结本文档列举了金属切割的通用工艺规程,包括材料选择、设备准备、切割工艺参数、安全操作、质量控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等。
执行本规程将有助于确保金属切割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多刃切削2断续切削3顺铣逆铣不对称铣
卧式升降台铣床(X6036)
1.
立式钻床(Z5132)
钻头旋转为主
运动,钻头轴
向移动为进给
钻削(钻孔)
加工特点
★(1)钻头在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切削的,切削量大,排屑困难。
(2)摩擦严重,产生热量多,散热困难。
(3)转速高、切削温度高,致使钻头磨损严重。
(4)挤压严重,所需切削力大,容易产生孔壁的冷作硬化。
(5)钻头细而悬伸长,加工时容易产生弯曲和振动。
(6)钻孔精度低,尺寸精度为IT13~IT12,表面粗糙度Ra为12.5-6.3μ
m。
4.扩孔加工特点
扩孔对铸孔、钻孔等预加工孔的轴线的偏斜,有一定的校正作用。
扩孔精度一般
为IT10左右,表面粗糙度Ra值可达6.3~3.2μm。
5.铰孔加工特点
适用于孔的半精加工及精加工,也可用于磨孔或研孔前的预加工。
铰孔精度一般为IT9~IT7,表面粗糙度Ra值为3.2~1.6μm ,精细铰尺寸公差等级最高可达IT6,
表面粗糙度Ra值为1.6~0.4μm。
金属切削加工通用工艺(doc 3页)
金属切削加工通用工艺
范围
本守则规定了各种金属切削加工应共同遵守的规则,适用于本公司的金属切削加工。
2 加工前的准备
2.1 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应借领加工所需的产品图样。
2.2 根据产品图样及技术要求,有工艺规程的应看清、看懂,无工艺规程的按通用工艺制定自己的加工工步。
有疑问之处找有关技术人员问清后再进行加工。
2.3 按产品图样及工艺要求复核工件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要求,有问题应找有关人员反映,待处理后方能进行加工。
2.4 根据图样中的尺寸以及工艺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工、卡、量具以及工艺装备。
对新工艺装备要熟悉其使用要求,操作方法,且不可随意拆卸或更换零件。
2.5 加工所需的一切工、卡、量具均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得随意乱放,更不能放在机床导轨上。
2.6 使用设备均应有该类机床的操作合格证才能操作。
3 刀具与工件的装夹
3.1刀具的装夹
3.1.1在装夹各种刀具前,一定要把刀柄、刀杆、导套等擦拭干净。
3.1.2 刀具装夹后,应用对刀装置或试切等方法检查是否正确。
3.2工件的装夹
3.2.1在机床工作中上安装夹具时,要擦净其定位基准面,并要找正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
3.2.2工件装夹前应将其定位面、夹紧面、垫铁和夹具的定位、夹紧面擦拭干净,且去毛刺。
3.2.3 要按规定的定位其准装夹工件,若工艺中未规定装夹方法,可自行选择定位基准和装夹方法,选择定位基准应按以下原则:
A)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
B)尽可能使各加工面采用同一定位基准;
C)粗加工定位基准应昼选择不加工或加工余量比较小的平整平面,而且只能使用一次;D)精加工序的定位基装应是已加工表面;
3.2.4 对无专用夹具的工件,装夹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校正。
A)对划线工件应按线进行找正;
B)对不划线工件,在本工序后尚需继续加工的表面(二次加工),找正精度应保证下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C)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小于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1/3;
D)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未注尺寸公差(俗称自由公差),应按照GB/T1804-92,IT12标准执行。
3.2.5 夹紧工件时,夹紧力的作用点应通过支承点或支承面,对刚性较差的工件,应在适当的部位增加辅助支承以增强刚性。
夹持精加工表面和软质工件时,应垫以软垫如紫铜皮等。
3.2.7 用压板压紧工件时,压板支承点应略高于被压工件表面,并且压紧螺栓应尽量靠近工件,以保证压紧力。
4 加工要求
4.1应根据工件材料、精度要求和机床、刀具、夹具等情况,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在粗加工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进给量、较深的切削深度及较低的切削速度;精加工时反之。
4.2 加工铸件时,为了避免表面夹砂、硬化层等损坏刀具,在许可的条件下,切削深度应大于夹砂或硬化层深度。
4.3 对有公差要求的尺寸,在加工时应尽量按其中间公差加工。
4.4 铰也前的表面粗糙度Ra值应不大于12.5um。
4.5精磨前的表面粗糙度Ra值应不大于6.3um。
4.6粗加工时的倒角、倒圆、槽深等都应按精加工余量加大或加深,以保证精加工后达到设计要求。
4.7 在本工序完工后出现的毛刺,应由本工序去除。
4.8在大件的加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工件是否松动,以防因松动而影响加工质量或发生意外事故。
4.9切削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声音或加工表面粗糙度突然变坏,应立即退刀停车检查原因。
4.10 各道工序必须进行首件检查合格后方可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和本工序加工结束后,必须自检,方可交专检抽检。
4.11 应正确使用量具,若发现异常情况,应找有关人员处理后,方可使用。
5 加工后的处理
5.1工件在各道工序加工后应做到无屑、无水、无脏物,并在规定的工位器具上摆放整齐,以免磕、碰伤等。
5.2 暂不进行下道工序加工的或精加工后的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
5.3凡相关零件成组配对加工的,加工后需作标记。
道工序加工完的工件,经专职检查员检查合格后方能转入下道工序加工。
5.5 在各道工序加工中,因指批量较大,由多人加工同一零件时,完工后应在自己的加工件上作标记。
6 其它要求
6.1 工艺装备用完后要擦拭干净、上油,放在规定的位置或交还工具库。
6.2 产品图样以及所有工艺文件在使用中均应保持整洁,严禁涂改,完工后交回工具库。
6.3 使用过的量具擦净后归还工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