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4
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一、理论的形成建立理论主要通过两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举例说来,你有的时候考试成绩好,而有的时候却很差,你可能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感到不解。
你想找出原因。
于是,你列了一张表,上面列有考试专业项目、考试时间、考题类型、考前准备方式,结果你发现,不论考的是哪门课、哪类题目类型、何时考试,只要你考前复习是与同学在一起进行的,你的成绩总是比较好,这种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就称为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观察总结出一般的概括性结论。
律性是否存在。
演绎法从解决“是否如此”的问题,而归纳法恰恰相反,它从“是否如此”的问题开始,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让我们再次回到关于你与同学一起复习,考试成绩便较好的结论上来。
演绎法可以让你从另一种渠道获得同样的结果。
设想你在学校即将经历第一次各科考试,你想知道如何复习最佳——多少时间用来复习书、多少时间用来复习笔记。
你注意到有的同学将笔记重新整理一追,接着你考虑是否自己单独复习还是与同学一起复习。
与同学一起复习的有利之处是在你向他人讲述一些问题时,自己同时对那些概念或知知机制促使我们寻找信息,消除“疑惑”,从这—‘点上来说,我们每天部在从事“研究”。
假如我们到了伦敦,我们想要参观大英博物馆,首先我们会看看地图,找到距离博物馆最近的地铁站在何处,博物馆,是否会在那一站下车,当我们收集到了足够信息后,便开始启程去目的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研究者,因为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找信息.诸如,买车前了解一下行情、买衣服前试穿一下,度假前了解一下地点和贸用,但这类研究都不能称为对菜一理论的正式探索。
1.普遍性。
如万有引力定律,氯化钢中氯和钠的比重,但在社会科学结论只能在大部分情况下为真理。
而软科学,社会科学虽然不能得出像自然科学定律一样精确的法则,但是,一个结论或某一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我们便不能称之为科学。
举例说来.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区分善辩论的和善言辞寻衅的人。
研究生课程《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课件主讲教师:李正良教授(副院长)专题1 传播与传播学概述一、传播的定义●二、传播的特点●三、传播的作用●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五、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六、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
●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库力《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
●————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徐耀魁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
李彬1993●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
通常,“传”表示纵横地传播,“播”表示广泛地传播,“布”表示伸展地传播,“流”表示连续地传播,“宣”表示庄重地传播,“扬”表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此为纵向传播;●《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
知而弗传,不仁也。
”此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其义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
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小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