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参考书目与网站

传播学参考书目与网站

传播学参考书目与网站
传播学参考书目与网站

陈力丹老师推荐传播学参考书目及网站- -

传播学参考书目及网站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陈力丹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导;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地址:北京朝阳区华威西里8号楼一单元301

邮编:100021

关于增删的理由:

“网站”主要是增加,从现在的14个增加到55个。

“参考书目”删掉了本科生传播学教材,以及一些显然属于初级知识类的传播学书籍,因为这是博士生阅读的书目,要显示出对博士生要求的较高学术层次。增加了马克思主义(这是现在必须强调的,故放在前面)、传播学研究范式、技术主义学派、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社会传播、符号学、传媒伦理与法、消费文化等等内容。另外,考虑到新增的广告、摄影的研究方向,增加了广告、视觉传播两方面的书目。总数从原来的38种,增加到46种。

增加的书目标出“▲”。

陈力丹4,17

原件:

新闻传播学术网站: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中华传媒网: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CDDC

新华网?新华传媒:

人民网?人民传媒:

千龙网?千龙传媒:

传播研究网(中国社会科学院):

紫金网:

文化研究:

世纪中国:

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

编辑和出版人

Poynter新闻研究中心

新闻博物馆

传播学书目: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 1984年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

《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英]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年

《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

《新闻:政治的幻象》,[美]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年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年

《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年

改后件:

新闻传播研究网络资源(不含收费类期刊或文献数据库)

(一)中国大陆研究网站:

1. 中华传媒网

2.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3. 传播研究网

4. 《新闻记者》

5. 西祠胡同

6. 新华传媒

7. 人民传媒

8. 《新闻战线》

9. 媒中媒

10.慧聪网?报刊资讯行业

1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12.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

13.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14.媒体安都

https://www.doczj.com/doc/4c6065180.html,报纸观察Link传媒研究链接

16.紫金网

17. 传播学论坛(阮志孝)

18. 新传播资讯网

19. 五洲传媒网

20.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CDDC

(二)台湾、香港、海外华文网站:

1.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

2.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ACCS)

3. 中华传播学会(CCS)

4. 中文传播资料库

5. 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

6. 《新聞學研究》

7. 文化研究学会

8. 传播学生门阵

9. 香港传媒教育计划

10.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三)国外研究网站:

综合网站:

1.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2. Quill-(新闻评论杂志)

3.The CIOS's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新闻传播研究搜索)

4. Online Journalism Review-(在线新闻评论杂志)

5.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国际传播学会)

6.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NCA)-(美国全国传播学会)

7. The Americ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ACA)-(美国传播学会)

8. American Communication Journal-(美国传播学杂志)

9.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加拿大传播学杂志)

10.The Europe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CA) -(欧洲传播学会)

11.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EIM)-(欧洲媒介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4c6065180.html,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亚洲传播杂志)

13.Poynter Online-(新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14.Mediachannel-(媒介研究资源)

15.Mediatribe-(本科生传播研究)

专题网站:

1.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传媒伦理)

2. The News Media & The Law -(传播法制)

3. Fairness & Accuracy In Reporting:(公平精确报道)

4. Media Awareness Network-(媒介素养)

5. 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IVLA)-(视觉教养)

6.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MEA)-(媒介生态研究)

7. Advertising Age-(美国广告时代杂志)

8. Editor & publisher-(编辑与出版)

9. The 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PRSA)-(美国公共关系)

10.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电子出版)

博士生传播学书目(新增的标“▲”)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

(此书名称叫“新闻思想”,实际包括传播、新闻、宣传思想的研究)

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传播学史论

3,《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 04年中文版。

传播学概念

7,《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范式

8,《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闻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9,《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0,《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播学研究的几种代表作

12,《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13,《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14,《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15,《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16,《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

▲17,《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8,《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符号学

▲19,《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0,《结构主义符号学》,格雷马斯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21,《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S?霍尔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中文版。

22,《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意识形态控制

▲23,《图绘意识形态》,齐泽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24,《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朱学勤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5,《论意识操纵》(上下册),谢?卡拉-穆尔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消费文化

▲26,《童年之死——电子时代成长的儿童》,大卫?帕金汉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27,《娱乐致死》,伯兹曼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28,《理解通俗文化》,费斯克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人际传播

▲29,《人与人相遇——人际传播论》,王怡红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组织传播

▲30,《组织传播》,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31,《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贝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社会传播

▲32,《有效传播》(第7版),特里?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传播技术主义

▲33,《重组话语频道》,艾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34,《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广告

▲35,《广告,艰难的说服》,迈克尔?舒德森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36,《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约瑟夫塔洛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视觉传播

▲37,《视觉思维》,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38,《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保罗?莱斯特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跨文化传播

▲39,《跨文化传播:东方的视角》,莫腾森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40,《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布拉德福德?J?霍尔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传媒法与伦理

▲41,《传媒伦理学》,克里斯蒂安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42,《媒体法》,萨莉?斯皮尔伯利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文化霸权

43,《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

版。

传播学研究方法

▲44,《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王石番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版。▲45,《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安德斯?汉森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46,《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戴远光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传传播学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传播学参考书目: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山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学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拥有“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公共传播研究所和视觉传播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及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围绕媒介融合与当代中国新闻业、政治/视觉/应用传播等公共传播、大数据传播与媒体设计等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一、中山大学招生目录

招生院系:传播与设计学院 招生专业:050300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 ④ 838 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复试专业课:1705027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 二、中山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校官方没有指定,根据往年整理,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巴兰,戴维斯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李彬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北大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怎么读 书需要自己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的东西才更珍贵。文化时不可以快餐消费的。 一、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传播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 《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评论》(1-4辑)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传播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传播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传播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播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新闻学专业因为其属新兴学科范畴,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在科研咨询机构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亦可直接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相关的工作,譬如进入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相关大众媒体;亦可进入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从事广告公关、品牌营销、整合营销等相关工作。传播学专业就业范围广,前景极其可观,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四、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2019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复试分数线汇总

2019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复试分数线汇总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发端于1960年,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新闻学科的院校之一。1980年,安徽大学经安徽省教委(现教育厅)批准开办新闻学专业;2003年,安徽大学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共建,成立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形成了“夯实基础、重在应用、面向地方”的人才培养方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开设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新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出版硕士(MP)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安徽大学招生目录 招生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招生专业:050300新闻传播学 招生人数:46人,拟推免15人 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2新闻传播史论 ④815新闻传播实务 复试专业课:F25文史综合知识 考试科目内容范围说明: 622新闻传播史论:注重考察考生对于新闻学传播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论、基本规律的把握,以及运用理论分析解释新闻传播现象的能力;对中外新闻史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的了解与把握,以及对于史料的综合分析能力。815新闻传播实务:重点考察考生采访方案制定、消息写作、标题制作、稿件分析批评、新闻评论写作的应用能力,以及新闻传播业务知识的掌握。 F25文史综合知识:不指定范围。 二、安徽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史论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石庆生。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第二版)蒋含平、谢鼎新合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传播效果地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以中山大学为例 【基础类】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 新闻传播学经典教材之一,入选理由不需多多。更重要的是,你不觉得这本书的目录跟上面的新闻学考试范围很相似吗?啧啧……“泄露天机”了。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又是一本新传经典教材。可是,不知道是我太笨还是传播学太深奥,复习初期哥是跪对这本书啊,概念各种不理解。于是我又找了其他传播学的教材(见下)。 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这本书是对郭庆光那本的一个补充吧。换一个角度,换种表述,继续跪对各种传播理论。 4.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1。 这是复习到传播效果时候使用的一本书。其实这算是一本编著的书,就是概括了各个阶段的效果研究的背景、主要观点、评价和目前的应用或者要应对的新

情况。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因为它有很多详细的经典案例,还将传播理论结合当时一些热点进行分析。这也是我复习传播学的一个原则,一定要结合案例分析。 不过要说明下,本书包括了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业务和公关几大部分。首先,你选择自己需要的章节阅读即可。其次,虽然有知识归纳,但无法针对每个学校、每个科目的要求进行侧重点归纳。比如我考新闻学,但在复习传播理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很深奥的题目,我认为作为新闻传播学基础的传播学,没必要掌握那个层面的理论。因此这里存在一个取舍问题。具体要怎么办,你们自己好好感受下,最后,吐槽下书中的“历年真题”,中大的题目少之又少啊,特别是新闻业务方面的。是不是看不起咱们“广东文理应用学院民工分院”啊? 这里多说一点,新闻业务这一块,我认为包括名词解释都无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干货类】 1. [美]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 刘海龙、连晓东《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 所谓十大基本原则,就是新闻工作及其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这本书有助于了解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我觉得,只要对媒体感兴趣的,不管考不考研,都应该看一看。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小约翰 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如何评估理论: 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 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 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4 要可证伪 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 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 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 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 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 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中传传播学考研复试难度问题分析

中传传播学考研复试难度问题分析 中传传播学考研复试难度大不大,肯定许多考研的同学们都会想到这些问题,今天凯程中传传播学考研老师今天给大家解读中传传播学考研复试难度,以及一些复习方法,希望通过以下内容同学们可以更好的做出考研计划。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传播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中传传播学硕士各个方向复试分数为媒介与女性方向:346分,最高分数为传播研究方向:351分。其中单科满分为100分的要求最低分为52分,单科满分大于100分的要求最低分为78分。 复试内容包括复试笔试、专业面试以及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三个部分。复试成绩=复试笔试成绩×40%+专业面试成绩×50%+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成绩×10%,考生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60%+复试成绩×40%。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中传传播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传播学硕士招生量大,15年的招生人数为42人,其中包含保送生13人,考研难度不高,每年都有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传播学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传播学硕士考试科目里,传播历史与理论和传播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播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三、中传传播学专业就业怎么样? 中传传播学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传在传播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传播学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关部门、信息传播部门、传媒产业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等。 四、中传传播学考研各细分专业介绍 传播学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专业方向以及2015年各方向招生人数如下: 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15年招10人); 应用传播学方向(15年招3人); 媒介与女性方向(15年招5人); 国际传播方向(15年招5人);

2020-2021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山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学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拥有“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公共传播研究所和视觉传播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及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围绕媒介融合与当代中国新闻业、政治/视觉/应用传播等公共传播、大数据传播与媒体设计等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一、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招生目录 招生院系:传播与设计学院 招生专业:050300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 ④ 838 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复试专业课: 1705027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 二、中山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学校官方没有指定,根据往年整理,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巴兰,戴维斯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彬《传播学引论》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 编辑:凯程中传考研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给大家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3传播理论与历史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塞弗林·坦卡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理论与历史红宝书》 816传播实务 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 段鹏:《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 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 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 《传播实务红宝书》 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24理论传播与传播史 胡正荣:《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与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视) 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 袁军:《新闻媒介通论》(北京广播学院) 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9025应用传播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北京广播学院) 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中国广播电视) 刘燕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凌昊莹:《广播经营战略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复旦大学) 9026媒介与女性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 (荷)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 9027国际传播 [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 关世杰:《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 李智:《国际政治传播》(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学:2009年考研复习参考书目 一、新闻理论 1.《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 这本书是核心一遍变四遍 第一遍,很细很慢记清楚 第二遍,把刚才读的内容讲一遍,遇到记不清的地方马上把书打开再记忆一下 第三遍,睡觉前在脑海里再回忆一遍,出现不清楚的地方还是把书打开再巩固一遍。 第四遍,第二天上课前把前一天看的在纸上写一遍。 2.《新闻理论教程》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 3.《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 4.《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中国传媒大学 大小标题、大小点,把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读熟 二、新闻史 1.《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袁军、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 (建议以表格的形式来学习此部分内容。主要报刊、创办时间、创办地点、创办人、主要内容、相关情况) 2.《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 3.《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中国人民大学 三、新闻业务 1.《广播新闻业务》曹璐、吴缦传媒大学(初试时考的就是一些概念,以参考书为核心) 2.《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 3.《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传媒大学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王振业传媒大学

5.《电视新闻》叶子、刘坚中国广播电视 6.《新闻报道新思路》陈作平中国广播电视 7.《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炘炘传媒大学 三、其他书目 可凭个人报考专业和兴趣选读。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 2.《网络传播学》吴风中国广播电视 3.《国际传播学》关礼杰北京大学 4.《新闻传播学前沿2005》 5.《新闻传播学前沿2006》传媒大学 6.《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 7.《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孙玉胜三联书店(了解中国电视业的发展的书) 8.《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复旦大学 9.《世界广播发展研究》张彩传媒大学 10.《喻国明自选集》喻国明复旦大学 11《童兵自选集》童冰复旦大学

大众传播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6个,简答8个,论述3个 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主要表现在: (1)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人提供清晰的观点和检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 (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 (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 2.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批评姿态,认为畸形的社会格局是由大众传媒协助制造出来的,“文化工业”给资本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培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人们在媒介文化产品的影响下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批判能力。 3.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采用“民族志”的受众研究,把文化看做社会过程本身,而把经济、政治仅仅看做这一过程的构成因素。 4.霍尔的编码—解码 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着立场一致 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 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 5.经验性理论学派:认为意义的最重要的层面是在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语言强烈地影响个人正在进行的生活和经验。意义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的认识。 6.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中精神内容的交流,符号的意义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反过来又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传播是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人是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意义是在一个社会团体中通过相互作用建立和保持的。 7.申农—韦弗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从信息源开始到目的地结束的一个简单的过程。突出了传播的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即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问题;语言层面,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反应层面,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和传播效果的问题。展示了三个正功能和一个负功能因素。不足:用电路原理类比人的传播过程是机械的,忽视信息的内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环境,忽略人的能动性。 8.“风筝”互相模式:注意人际传播或群体间的传播,包括信息来源、传播者和接收者三个要素;注意传播环境的动态性。 9.有效收听的障碍:(1)对传播内容的心里预设(2)抓小放大(3)放弃有关信息(4)不知利用思维与表达在时间上的快慢差异(5)把注意力浪费在语言本身或演说的发表方式上 10.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的特点:(1)传播者对讯息有制作上的自主权(2)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3)来自媒介组织等的控制(4)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11.知晓权:知晓权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