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新生血管阶段一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0
脉络膜的分类脉络膜是眼球壁的内层,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
它是由血管、色素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的,主要功能是为视网膜提供营养和氧气,并帮助维持眼内压力。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脉络膜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结构分类1. 血管层:脉络膜的主要部分是血管层,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这些血管通过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视网膜,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管层还包含一些特殊类型的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它们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2. 色素层:脉络膜的外层是色素层,由大量的色素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含有黑色素,能吸收光线,防止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干扰视觉。
此外,色素细胞还能调节进入眼睛的光强度,保护视网膜不受强光伤害。
3. 神经纤维层:脉络膜的最内层是神经纤维层,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
这些神经纤维连接视网膜和大脑,负责传输视觉信息。
二、按功能分类1. 氧气和营养供应:脉络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视网膜提供氧气和营养。
视网膜是眼球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
由于视网膜的能量需求很高,因此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其正常功能。
脉络膜的血管层通过血液输送这些物质,满足视网膜的需求。
2. 维持眼内压力:脉络膜还参与维持眼内压力。
眼内压力是指眼球内部的压力,如果这个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脉络膜的血管层可以通过控制血液流量来调整眼内压力,保持其在正常范围内。
三、按病变分类1. 脉络膜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脉络膜疾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
脉络膜炎的症状包括视力下降、眼痛、眼红和流泪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伤。
2. 脉络膜新生血管:这是另一种常见的脉络膜疾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或视网膜脱离等原因引起的。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野缺失和眼前黑影等。
这种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手术。
总结起来,脉络膜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具有多种功能。
IGF-1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赵芳芳;谢伯林【摘要】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生长因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来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不仅参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和肿瘤生长等过程的调节,而且还是一种眼内促生长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参与了CNV的形成.现对IGF-1与CNV 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2(012)002【总页数】3页(P274-276)【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脉络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作者】赵芳芳;谢伯林【作者单位】650032,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眼科中心;650031,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院;650032,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眼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胚胎分化、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参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在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和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局部组织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
IGF-1的允许作用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最大程度地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IGF-1不足时,尽管有VEGF的存在也不能促进血管生长。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概述1.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分子结构和来源 1957年,Salmon等在研究生长激素作用的过程中,首次发现IGF,曾命名为硫化因子,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与胰岛素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命名为IGF。
IGF家族有3种肽类激素,即胰岛素、IGF-1和IGF-2。
IGF-1与胰岛素原60%同源,是由70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多肽,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分子量约为 7500kD[1,2]。
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因】(一)发病原因现已发现许多疾病过程都可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因而常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这些疾病按其性质可分为如下几类:1.变性疾病老年黄斑变性、变性近视、视盘玻璃膜疣和眼底血管样条纹等。
2.遗传性黄斑变性 Best病、Stargardt病、黄色斑点视网膜变性、遗传性原发性玻璃膜疣及成人型黄斑区色素上皮萎缩等。
3.炎症性疾病拟眼部组织细胞浆菌病综合征、弓形虫病、匐行性脉络膜炎、风疹性视网膜病变、结节病、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病变(Rieger型)、原田病和Behcet病等。
4.肿瘤脉络膜色素痣、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转移癌、视网膜和色素上皮错构瘤等。
5.损伤脉络膜破裂、氩激光治疗或视网膜冷凝损伤后的晚期并发症等。
6.特发性原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目前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通常认为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改变有关。
黄斑部视网膜有着极高的代谢要求,需氧量多,血管分布又不同于其他部位。
因此,变性、炎症和外伤等有可能造成黄斑部外层视网膜缺血缺氧,从而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脉络膜毛细血管新生,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A rcher用光凝造成恒河猴视网膜内层血液供应减少和Bruch膜破裂,诱发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动物模型,并认为影响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Bruch膜的破裂,二是外层视网膜细胞结构或成分的改变。
【症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出现的早期,可无自觉症状。
随着其逐渐扩大、渗漏和破裂出血,可致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出现中心或旁中心暗点。
症状反复发作者,黄斑部受到严重破坏,可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检眼镜检查常不易发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在一般眼底检查时多表现为渗出和出血。
比较可靠的指征是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因出血位于色素上皮深面而呈暗红色、青灰色或棕灰色,边界比较清楚。
脉络膜新生血管最佳治疗方案概述脉络膜新生血管是一种眼部疾病,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中。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会导致视网膜病变、视力丧失以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病情,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案,并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案包括激光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主要方法。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方法。
它通过聚焦的激光束烧灼或凝结新生血管,以达到控制其生长的目的。
激光治疗的优点是非侵入性、疗程短以及可控性强,适用于早期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然而,激光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影响视力并导致视野缺损。
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谨慎使用激光治疗,并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和类固醇制剂。
抗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透,从而减轻病情。
类固醇制剂则可以抑制眼部炎症,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药物治疗的优点是可控性强、不影响视力和视野,但需要长期用药,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和患者的反应,并调整治疗方案。
最佳治疗方案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最佳的治疗方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
以下是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一些建议:1.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轻度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治疗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对于晚期、重度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可能更加适用。
2.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其他潜在的并发症。
有些患者可能存在其他严重疾病,治疗时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3.治疗方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治疗方案的效果可能因患者个体差异、病情进展等原因而有所不同。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
1基本介绍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是指了解并理解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结构,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脉络膜新生血管系统(vasculogenesis)可分为组织性血管,也称为从毛细血管分支和脉络网,主要发生在胎儿期间,可以形成特异性血管构成,可以活动抗原受体和降低血小板浓度。
2分类
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血管修复型:包括血管修复型脉络膜,即表皮成纤维细胞泛细胞,其核固定在胶原纤维网络上,表皮细胞形成弹性血管壁,以及渗透和收缩血管,并与毛细血管相连接,保护毛细血管壁。
(2)血管发育型:包括血管发育型脉络膜,其组织较复杂,具有丰富的实质层,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凋亡片等,血管壁可以被表皮细胞遮盖,保护其免受损伤和感染,从而使新生血管系统连续发育并不断扩张。
(3)星形细胞发育型:包括星形细胞发育型脉络膜,由基底膜隔开的毛细血管内皮层即表皮血管内皮细胞,其表皮血管内皮细胞呈菱形,两个菱形元素紧密结合形成星形结构,具有明显的上皮样结构,
其壁中含非常明显的细胞墙,弹性纤维较多,其壁内丰富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可以提高血液凝固。
3结论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可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分为血管修复型、血管发育型和星形细胞发育型三种,其中各类血管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居发挥重要的作用。
脉络膜新生血管介绍篇1:脉络膜新生血管介绍为了帮助大家普及健康知识,这次我们要介绍的是脉络膜新生血管,这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所以大家肯定不知道也没关系,哪怕是第一次听说。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脉络膜新生血管,请大家认真阅读。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指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增殖血管,通过bruch膜的裂口而扩展,在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神经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之间增殖形成,许多累及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疾病均可导致cnv的形成,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多见于黄斑部,因而损害中心视力。
本病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于成人眼,特别是60岁以上者。
应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典型症状: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的早期,可能没有自觉症状。
随着其逐渐膨胀、渗漏和破裂出血,可引起视力下降、视觉扭曲、中央或旁中央暗点、反复发作的症状,以及黄斑的严重损害,可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
在眼底镜检查中通常很难发现视网膜下的新生血管。
在一般的眼底检查中,视网膜下出血是一个可靠的指征,由于出血位于色素上皮的深层表面,边界清晰,所以呈暗红色、蓝灰色或棕灰色。
如果出血穿透色素上皮,到达视网膜的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则为鲜红色。
在少数情况下,出血可以穿透视网膜神经上皮并逸入玻璃体。
另一个迹象是脂质样渗出的出现。
新生血管区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不同。
其浆液混浊,病程长者可出现囊性黄斑水肿。
脉络膜新生血管持续数月或数年,逐渐稳定,被灰黄色的纤维血管膜取代,后者可随后变白,最终形成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区。
大家要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有很好的了解,按时去医院体检,看看身体有没有异常。
只有尽早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
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多了解健康。
篇2:脉络膜新生血管要怎么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是一种常见于成人的疾病。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
雷珠单抗治疗I型和Ⅱ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孙月明;程育宏;张林;沈凤梅【摘要】目的::探讨雷珠单抗( ranibizumab )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分析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下不同形态表现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Ⅰ型和Ⅱ型)的疗效差异,进一步为雷珠单抗在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对我院2013-10/2014-06的31例(Ⅰ型9例,Ⅱ型22例)诊断为“ICNV”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最佳矫正视力(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OCT测量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有无不同。
结果:患者31例(其中Ⅰ型9例,Ⅱ型22例)经统计学分析,在术前与术后1,3mo BCVA和病灶视网膜最大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CNV类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于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具显著性差异。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本组研究中尚未发现存在疗效差异。
其安全性和远期并发症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Al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 idiopath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 ( lCNV ) ,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ype I and Ⅱof lCNV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OCT ) , further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to effectiveness of ranib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to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data who were diagnosed as lCNV between October 2013 and June 2014 in ourhospital were carried out. Totally 31 cases ( 9 cases of type I and 22 cases of type Ⅱ) accepted ranibizumab injection voluntarily.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ophthalmic examination, funduscopy and OCT before and after the injection, classificated according to OCT results.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and maximum of edema thickness after ranibizumab treatment at 3mo follow-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CVA and maximum thickness of the retinal lesions of 31 patients (type I9 cases, type Ⅱ 22 cases) before and 1, 3mo after treatment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n different types of retinal lCNV patients, BCVA and maximum thickness of the retinal lesio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t was said that ranibizumab intravitreal injection had effectiveness for lCNV,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for typeI andⅡ lCNV.CONCLUSlON: Ranibizumab intravitreal injection has obvious effectiveness for lCNV. However, it has no effect on type I and Ⅱ lCNV. lts safety and long - term complications need for further study.【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4页(P1210-1213)【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雷珠单抗;OCT【作者】孙月明;程育宏;张林;沈凤梅【作者单位】710100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航天总医院眼科;710061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710061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710061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方法:对我院2013-10/2014-06的31例(Ⅰ型9例,Ⅱ型22例)诊断为“ICNV”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OCT测量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有无不同。
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作者:林鸿徐国兴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3期【摘要】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来自脉络膜血管的病理性新生血管侵入视网膜下腔形成。
CNV可发生于许多眼底疾病,可引起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继而可形成瘢痕,造成黄斑部损伤,严重影响中心视力。
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任何原因引起血管生成因子相对或绝对增多就会导致新生血管生成。
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在CNV的临床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理机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来自脉络膜的病理性新生血管。
CNV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发生于许多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等。
CNV管壁通透性较高,易出血和渗出,久之则形成瘢痕,造成黄斑部损伤,严重影响中心视力,甚至致盲。
一 CNV的分类临床上CNV一般根据观察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病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位置关系、距离黄斑无血管区中心的位置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进行分类。
不同的分类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按CNV与RPE的位置关系分类:⑴RPE下型CNV,又称Ⅰ型CNV,指CNV在RPE下间隙生长,尚未突破RPE层;⑵视网膜下型CNV,又称Ⅱ型CNV,指CNV穿破RPE层在视网膜神经层下生长;⑶混合型CNV,又称为Ⅰ+Ⅱ型CNV,指CNV既在RPE下间隙生长,又在视网膜神经层下间隙生长[1]。
这种按CNV与RPE位置关系的分类对指导视网膜下手术有一定意义[1,2]。
Ⅰ型由于CNV位于RPE下,因此手术取膜时易造成RPE损伤。
而Ⅱ型患眼的CNV位于神经上皮与RPE之间,手术对RPE的损害较轻,脉络膜和RPE之间可以维持相对正常的生理和解剖位置,术后效果好;混合型的取膜手术效果介于Ⅰ型与Ⅱ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