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环境——风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34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第一节环境与生物环境与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就具有了一些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即自然力量与人周围的动植物的知识。
环境是人类以及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各种外界客观条件,因此只有对具体的环境、生物进行研究,才能了解环境与生物的生态作用规律及其机制。
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等,这些因于对生物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态致分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了解各生态因子的特性,下面将介绍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这些条件在生物和人类还未出现前就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其中有需要的,也有不需要的甚至有害的。
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进行改造,消除有害因素,或使其逐步转变为更适合于人类活动生存的环境。
但是如果人们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为地破坏,使生态失去平衡,那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因此,人类生存的环境既不能是单纯的自然因素,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因素所构成,应是两者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它体现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性质和水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一)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1.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
根据热量不同可分为若干自然地理带,有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每个带的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土壤类型以及生物种类都有明显的不同。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态系统演化和稳定的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物质因子和能量因子。
下面举例来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物质因子
1、水:水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养分:这些养分包括氮、磷、硫、钾等,它们对生物体的成
长发育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群落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污染物:污染物可以破坏生物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其
成长发育和繁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二、能量因子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来源,它提供了
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是生物体的活动和繁殖能量来源。
2、热量:热量是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之一,它对生态系统稳定
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植物成长发育和作物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就是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它们的作用不仅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起着重要作用。
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在由单体生物组成的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是由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4.构件生物:在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中,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
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构件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5.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6.内禀增长率(r m):r m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8.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9.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10.生态对策:生物在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11.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12.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1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演替: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
15.性选择: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现性状或行为进行竞争。
16.排序:所谓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态学重点内容整理⽣态学重点内容整理0 绪论1.⽣态学(n.):是研究⽣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态学按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态系统3.⽣物圈(n.):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圈和⼤⽓圈的下层4.⽣态学分⽀学科(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个体⽣态学、种群⽣态学群落⽣态学、⽣态系统⽣态学5.⽣态学的研究的基本⽅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拟研究第⼀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物与环境1.环境(选):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2.⼤环境和⼩环境的区别3.⽣态因⼦(n.):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氧⽓、⼆氧化碳、⾷物和其他⽣物等4.⽣态因⼦的分类(填):①按性质分:⽓候因⼦、地形因⼦、⼟壤因⼦、⽣物因⼦、⼈为因⼦②按有⽆⽣命分:⽣物因⼦、⾮⽣物因⼦③按种群数量变动的作⽤分(选):密度制约因⼦(⾷物、天敌等⽣物因⼦)→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变化⾮密度制约因⼦(温度、降⽔等⽓候因⼦)→强度不受种群密度影响④按稳定性分:稳定因⼦、变动因⼦(周期性变动因⼦、⾮周期性变动因⼦)5.⽣态因⼦作⽤特征(填、简、辨):①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个因⼦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的变化。
②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性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发⽣变化,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这个因⼦称主导因⼦。
③阶段性作⽤:在⽣物不同的发育阶段,⽣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态因⼦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对⽣物作⽤的⽣态因⼦都很重要,⼀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个因⼦替代;但在⼀定条件下,当某⼀因⼦的数量不⾜,可⽤相近⽣态因⼦的加强来补偿,获得相似的⽣态效应。
能量环境——风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一、风的特性
1.风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压力
分布不均,从而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
2.风具有方向和速度,形成风能。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而且储藏量巨大的能
源。
3.风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1)日变化:主要由于温度的周期性日变化造成,如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
2)年变化:一年之内风的周期性变化。
3)年际变化:年与年之间的变化,与天文、大气运动、地理和人类活动等有关。
4.风具有随位置变化的特性
1)风切变:在垂直于风向的平面内风速随高度变化;
2)风随地形变化:向风面风大;背风面风小
二、风的生态作用
1.风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还能使树木形成畸形。
2.风影响生物的体表形态特征
1)植物:形成树皮厚、叶小而坚硬,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形成强大的根系增加植物的
抗风力。
2)动物:形成致密的外皮,羽毛比较短,紧贴体表,有利于挡风。
3.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主要传播者,俗称“风媒”
4.风是许多动物物种传播及运输工具,许多无脊椎动物在休眠期被大风带到别的地方,条
件合适时就生长繁殖。
5.风影响了能飞行动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强风地区动物分布较为稀少。
6.风传播化学信息,有利于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7.风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取食行为、迁移行为、分布行为和飞行行为
8.风具有破坏作用——使植物产生机械损伤等(植株风折、植物风倒、植株风拔、农田毁
坏、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
三、防风林:防风林是为防止风害,促进生态平衡而栽种的成片树林。
1.防风林的原理:由于森林地多空隙,大量叶、枝和树干具有很大的摩擦面,当风穿过森
林时,能把风分散成小股气流,并改变成不同的方向,相互碰撞,力量相互抵消,而大大降低风速。
2.防风林的类型:
紧密林带、疏透林带和通风林带
其中通风林带的防风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