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组群文阅读 10
- 格式:ppt
- 大小:459.00 KB
- 文档页数:10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之“新情境•新题型”快练16 新题型之文言群文阅读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
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
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
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
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
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
今湖州正言孙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
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
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
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
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
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横身当事,不恤浮议。
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救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鸣呼哀哉!尚享..!(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伲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国学”。
深入古文意境——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方法李柯发布时间:2021-11-07T12:23:23.480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7月作者:李柯[导读] 群文阅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合适的阅读议题.成都市大弯中学初中学校李柯摘要:群文阅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合适的阅读议题,针对议题选择多篇文章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分析、钻研,与班级中其他学生对文章进行“解剖”,通过集体的形式共同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阅读活动。
在初中的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立意,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掌握更多写作手法。
基于此,本文将初中文言文作为基础,简要分析群文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几点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群众阅读前言: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单篇阅读的形式获取知识的,并且教师和学生所处位置具有偏差,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文章分析,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虽然能够了解文章内涵,但是学生的答题模式固定化,使学生的阅读过度僵硬,使整体课堂变得更加死板、无趣,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受到了组要。
因此,在素质教育提出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尝试着更换教学方式,革新教育思想,与学生的地位进行调换,将单篇阅读转化成群文阅读。
一、选好文章,学会道理要想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就必须要打好基础,而选择正确的文章内容就是基础,对学生的群文阅读效果具有直接关联。
所以,教师要重视合理文章的选择,从多个角度入手,如作者、文章主题、题材等。
基于题材角度来讲,题材主要值得就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所选择的素材,初中时期的文言文内容可划分为这几种类型“个人涵养、游记、哲理”等。
所以,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可以选择题材相同的文章内容进行群文阅读。
例如:在授课《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文章主题、内容相同类型的文言文,指引学生阅读、剖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整体层次、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022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群文阅读五大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3.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2. 理解并掌握《劝学》和《师说》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三、教学难点:1. 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2. 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和《师说》,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意,勾画出重点实词、虚词。
3. 分享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包括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4.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包括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
5.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强调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8. 板书设计:《劝学》观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师说》观点:师的重要性、师的作用、师的职责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七、评价与检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检测。
关注学生在理解文意、掌握实词虚词、分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
1 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i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渺小的东西都可以观察清楚。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心中这样想,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全神贯注的观察。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作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1.经典文言文阅读篇一孙权劝学司马光撰〔宋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2.经典文言文阅读篇二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群⽂阅读⼤智慧_——⽂⾔⽂群⽂阅读Array⼩朋友有设计者:包鸾中学邱志凯⼀.学习⽬标:1.掌握疏通⽂⾔⽂⽂意的多种⽅法。
2.感悟主⼈公的不同智慧并能学以致⽤。
⼆.⽬标链接:学习⽂⾔⽂的⽅法: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 3.……⽣活中的多种智慧:1.逻辑推理 2.以理服⼈ 3. ……三.阅读过程阅读记录卡1.综合运⽤疏通⽂⾔⽂⽂意的多种⽅法,疏通⽂意⼝头翻译2.开动脑筋,运⽤智慧,补全空⽩群⽂阅读资料:1.道旁李树⑴王戎:字浚冲,西晋时⼈,⽵林七贤之⼀。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⑸竞:争着。
⑹⾛:跑。
⑺折枝:压断枝条。
⑻信然:的确这样。
2.陈太丘与友期【注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
⑵期⾏:相约同⾏。
期,约定。
⑶期⽇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友⼈)才到。
乃,才。
⑹元⽅:即陈纪,字元⽅,陈寔的长⼦。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词。
表询问。
⑼⾮⼈哉:不是⼈啊。
哉:语⽓词,表⽰感叹。
⑽相委⽽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这⾥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称⾃⼰的⽗亲。
⑿引:拉,这⾥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3.曹冲称象【注释】1智意:智慧意识2若:相⽐3致:送到4太祖:曹操,即曹冲之⽗5欲:想要6访:询问7群下:⼿下群⾂8咸:全,都9理:办法;道理10 臵:放11校:通“较”,⽐较4.杨⽒之⼦【注释】1⽒:姓⽒,表⽰家族的姓。
2 甚:很,⾮常。
3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4 诣:拜访。
5乃:就;于是。
6设:摆放,摆设。
7.⽰:给……看。
8未闻:没有听说四.拓展阅读邱⽣妙语邱⼦尝⑴堂内讲席,时值⑵⽇中⑶,诸⽣恹然⑷局促⑸⼀室之内。
执鞭⽽巡,颓⑹乎⑺其间者皆危坐。
古人刻苦求学的文言文:
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唐·颜真卿《劝学诗》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好时间。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明·于谦《观书》
译文: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4、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宋·陆游《病起书怀》译文: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译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0.三峡——群文阅读翻译文言语句六种方法阅读文言文,只有先疏通文意,才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疏通文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要学会翻译文言语句。
【考点解读】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其考查主要集中在:①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特殊的句子;③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常见的考查题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技法点拨】01.留字法: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保留不译。
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为地名,保留不译02.对译法: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对译出来。
可在原来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也可把原来的单音节词换成一个新的双音节词。
例如:“虽乘奔御风”,将“虽”译为双音节词“即使”03.拆字法: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有时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翻译时要把这两个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不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例如:“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物理”为两个单音节词,“物”译为“事物”,“理”译为“道理、规律”,翻译时应拆开。
04.增补法:增补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
例如:“清荣峻茂”,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主语,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05.删字法: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有的是语气助词,有的表示停顿或补足音节,有的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除。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其中的“之”补足音节,无实际意义,不译06.调序法: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翻译这些句子时,需要把倒装的成分调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如:“问女何所思”(《木兰诗》)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问女所思何”,译为“问木兰在想什么”【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