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科
- 格式:ppt
- 大小:10.56 MB
- 文档页数:51
茜草茜草科茜草属植物
茜草属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
茎匍匐,长达6米,上部分枝。
叶片膜质,椭圆形至披针状卵形,两面光滑或稍粗糙;叶柄基部扩大成耳状抱茎。
花序腋生和顶生,呈伞房状聚伞花序式排列,有花2-3朵;苞片卵形,早落;萼管陀螺形,4裂,裂片三角形,反卷;花冠漏斗状钟形,喉部以上扩大而成阔管状,裂片5,反卷;雄蕊5,着生于冠管内壁上;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胚珠1颗,柱头2裂。
浆果球形,不开裂,有种子数粒。
染色体2n=18。
茜草是近代所发现的新种,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它的出现为茜草科增添了新的成员。
茜草的茎皮纤维坚韧,可作绳索、麻袋等用途。
根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
茜草是近代所发现的新种,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它的出现为茜草科增添了新的成员。
茜草的茎皮纤维坚韧,可作绳索、麻袋等用途。
根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
茜草的叶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适宜作工厂的烟尘过滤材料。
茜草根入药,治急性赤痢、慢性肠炎、风湿骨痛、胃痛、脱肛、跌打损伤、乳腺炎、白带、毒蛇咬伤等症。
茜草的全株还可作杀虫剂。
据说这个方法来自古埃及。
当时,人们把各种各样颜色的纸放进坛子里,然后再倒进滚烫的开水,就制成了“纸”。
他们相信这些纸具备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抵御疾病,甚至起死回生。
- 1 -。
茜草科植物成分茜草科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植物科,也是被广泛研究的科类之一。
该科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化学成分,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茜草科植物的成分及其应用。
1.茜草科及其植物茜草科植物属于双子叶植物门菊目,包括了很多种类,如茜草属、蒿属、艾属等。
茜草科植物多为草本植物,有些种类也为薄草木本植物。
这些植物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喜欢阳光充足和肥沃的土壤。
2.茜草科植物成分茜草科植物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色素类、苦味成分、挥发性成分、酚酸类、生物碱和多糖类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几种主要成分:(1)茜素:茜草科植物的主要色素成分,为茜草红的主要来源。
茜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领域。
(2)苦味成分:茜草科植物含有苦味成分,如茵陈蒿内酯、艾蒿苷等。
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苦味和消化功能,常被用于草药中,以帮助消化,增加食欲。
(3)挥发性成分:茜草科植物中的一些物质具有挥发性,如挥发油。
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芳香化合物,拥有很多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解热等。
(4)酚酸类:茜草科植物的酚酸类成分广泛存在,如咖啡酸、香草酸等。
酚酸类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压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物中。
(5)生物碱:茜草科植物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如茜草碱等。
生物碱具有很多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药物领域。
(6)多糖类:茜草科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如茜草多糖等。
多糖类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等,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3.茜草科植物的应用茜草科植物作为一类富含有益成分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1)药物应用:茜草科植物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如茜素、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功效,被广泛用于制药领域。
茜草科植物被用于提取药用成分制作各类药物,并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
(2)食品应用:茜草科植物的一些成分具有很好的食品保健价值,如茜草多糖。
茜草科植物(药用)茜草科科名 Rubiaceae 茜草科描述 Rubiaceae 茜草科,,,约500属,6000种,主产和地区,少数分布于或地带,我国有75属,477种,大部产西南部至东南部,西北部和北部极少,有些入或为,或供观赏用,少数的供细工用或为的把柄。
草本、灌木或乔木,枝多带刺,有时攀援状;对生或轮生,,常全;各式,在间或在叶柄内,有时与普通叶一样,宿存或脱落;两性或稀单性,辐射对称,有时稍左右对称,各式的排列;萼管与合生,萼檐截平形、齿裂或分裂,有时有些裂片扩大而成状;合瓣,通常4-6裂,稀更多;与花冠裂片同数,互生,很少2枚;子房下位,1至多室,但通常2室,每室有1至多颗;为、或;各式,很少具,多数有鸡矢藤鸡矢藤Herba Paederiae(英)Chinese Fevervine Herb别名鸡屎藤、牛皮冻、臭藤。
来源为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全株均被灰色柔毛,揉碎后有恶臭。
叶对生,有长柄,卵形或狭卵形,长5~11cm,宽3~7cm,先端稍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全缘,嫩时上面散生粗糙毛;三角形,早落。
花多数集成聚伞状;萼5齿裂;花冠筒钟形,外面灰白色,具细茸毛,内面紫色,5裂;5,着生于花冠筒内;2室,每室1。
果球形,淡黄色。
花期8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路旁或岩石缝隙、田埂沟边草丛中。
产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
采制夏季采收全草,晒干。
化学成分含猪殃殃甙(asperuloside)、鸡矢藤甙(paederoside)鸡矢藤次甙(scanderoside)及鸡矢藤甙酸(paederosidic acid)、去乙酰猪殃殃甙(deacetylasperuloside),后两者系提取过程中的产物。
还含有γ-谷甾醇、熊果甙(arbutin)及挥发油。
性味性平,味甘、微苦。
茜草科植物知识点总结茜草科植物(Rubiaceae)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类植物,其下包括了众多种类和亚种,包括了一些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如咖啡、茴香、金檀等。
茜草科植物具有很多特点和用途,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茜草科植物的知识点。
1. 分布与形态特征茜草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诸岛。
茜草科植物大多是木本植物,但也包括了一些草本和藤本植物。
叶子一般对生,有时互生,有些叶子的排列形式会呈现出梯形或者腋生。
茜草科植物的花大多呈现出辐射对称,有时也可呈现出轴对称。
2. 生态特点茜草科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许多昆虫的栖息地。
一些茜草科植物如扶郎木等还可以被用来修复土地,改善土壤。
3. 药用价值茜草科植物中的一些植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咖啡属的植物就可以用来制作咖啡,而且咖啡因也是一种常见的刺激性药物;鸢尾属的鸢尾草可以治疗胃病和结核病;卡尔达莱莫树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对头痛、目赤、风湿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4. 经济价值茜草科植物对人类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价值。
茜草科植物中一些种类如咖啡、金檀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料和食品原料,还是药用植物和工艺用植物。
另外,茜草科植物中的一些植物还可以用来提取染料,如茜草属的植物就可以用来提取红色和紫色的染料。
5. 主要种类茜草科植物包括了约 611 个属,13000 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科之一。
这一科的植物主要包括了三个次科:千金子亚科、豆蔻亚科和茜草亚科。
茜草科植物主要包括了茜草属、木白千属、鸢尾属、玫瑰属、咖啡属等。
6. 保护与开发茜草科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要保护好茜草科植物,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加强对生境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也要加强对茜草科植物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茜草科植物在食品、药用、染料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茜草茜草科茜草属植物
茜草科(Rubiaceae)茜草属(Rubia)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
直立或匍匐,高可达1米。
根状茎粗短或不明显;叶基生或茎生,多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叶柄短。
花冠黄色、白色、紫色等多种颜色,花冠筒圆筒形,花大而美丽;果实长圆形,密被褐色茸毛;种子每室1-2粒,卵形至椭圆形,顶端有明显的喙。
主要分布于中国和印度北部、朝鲜东部、日本北部和中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欧洲西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喀什)、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吉林、辽宁(西部)等省区;在印度北部产于阿萨姆至不丹。
一、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明显的根茎。
雄蕊通常6个,其中2个退化。
果长圆形或近球形,成熟时顶端常有喙。
种子每室1-2粒。
二、生长习性
茜草属植物多生于丘陵地区,喜阳、耐旱、耐寒、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
茜草属植物大多生长在向阳、干燥的环境中。
茜草属植物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宜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栽培。
它是一种耐寒的植物,冬季可耐-10℃低温,夏季高温季节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它也是一种喜光植物,但不宜在强光下栽培,以免造成叶片变黄或脱落;它还有一定的耐寒性和耐热性。
三、地理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
分布于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至欧洲西部。
生山坡灌丛或路旁,海拔250-1000米。
朝鲜半岛有栽培。
生于河边草甸,山坡灌丛中。
中国东北及华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