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发展的六个阶段及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8.49 KB
- 文档页数:3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Sin]❖第一章✓ 1.新闻学的定义?答: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事业性新闻传播。
✓2。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答: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研究目的:直接目的是探求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间接目的是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有效运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知识支持;最终目的是推动新闻传播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 3.新闻学的学科理论框架?答:新闻学分为: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新闻学边缘学科.(详见ppt)✓ 4.新闻学四类学科的地位?答:新闻事业史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研究的核心;新闻实务是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交叉新闻学则为新闻学纵深拓展和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5.简述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一)萌芽时期。
(鸦片战争到1918年)(二)创立和形成时期。
(1918年-20世纪40年代)(三)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洪仁玕《资政新篇》,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梁启超《本馆(《清议报》)第100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二)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6.简述世界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第一阶段:萌芽和形成时期。
(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成熟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新闻学的当代发展时期(1956年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德国学者普尔兹出版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约翰。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二)李普曼《舆论学》,卡斯帕·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三)弗雷德里克·S ·西伯特、西奥多·彼德森和威尔伯·施拉姆3位学者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7。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定义:所谓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广义的传播,而是其中一部份,即人类传播传播的定义:广义:系统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受信息的行为第二节从符号的角度,把传播分成口语,文字,图像,实物语言传播(口语,文字) 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人类传播: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大众传播的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人际传播特点:人自身+机械化,规模:少数人,空间小,周期不规则,角色,随时可以替换,反馈灵活,信息不规范组织传播: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特定,较多数人,空间中,周期较规则,角色有所规定,反馈有点困难,信息较规范大众化传播特点:手段机化,电子化媒介,规模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大周期规则,角色固定,反馈十分困难,信息规范模式: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线性模式:5W 拉斯韦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5W贡献: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R 布雷多克 7W 在5W的基础上加了情境动机控制论模式:其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社会系统模式: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从功能性分为传播可分为工具性和消遣性李普曼人生活在两个环境里现实环境虚拟环境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结果就是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面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为现实第二章威尔伯,施拉姆创办了世界上和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1947年,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是第一个被冠以传播名称,并能授予学位的学术单位传播学缘于欧州,诞生在美国拉斯韦尔与5W模式勒温与把关人理论霍夫兰与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与两级传播理论李普曼与<舆论学》施拉姆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传播学两大流派: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出版,是国人试图推进传耿学本土化的一次尝试2002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CAC选举张国良为首任会长,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共同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三章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口语特点: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口语使用的声音符事情,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口语传播的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语言体现了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文字传播特点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文字记录的精确性印刷传播时代德国工匠古登保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告字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1833年,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使大众化报纸的风潮席卷西方世界,装人类带入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挣脱了印刷必不可少的物质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广播,电视,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放映,打印等多种工能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闻名全球高登指出媒介融合的形式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詹金斯阐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技术融合典型意义上的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电子报纸之父罗杰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以佛罗里达的《坦帕先驱报》为中心,被称为:坦帕模式是旧止前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种媒介融合实验媒介融合的前景一,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二,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为融合进一步向跨集团方向发展三,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在影响第四章大众媒介舆论监督内容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加大产的前提前件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自由传达思想与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这新间自由之父,杰弗逊总统明确主张,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一般认为,超过500万人使用的媒体,才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传播寓于社会之内社会对传播的影响: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协调社会发展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人个的社会化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主要论点是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分析总结了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15世纪中叶报刊是国家的仆从,维掮五友的权威和利益,绝对服从政治权力,国家或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特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信息的发展历程范文第一阶段:口头传播时代人类最早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口头传播。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初,人们没有文字和书写工具,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
这种方式主要依赖于人的记忆和口才,信息传播的范围有限,易受主观影响。
第二阶段:文字书写时代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书写工具的发明,信息传播进入了文字书写的阶段。
最早的文字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文字书写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长久。
第三阶段: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公元1040年,中国北宋的创造者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图书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这一发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信息传播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第四阶段:报刊杂志的兴起18世纪末,报纸和杂志开始在欧洲各国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传媒工具。
报纸和杂志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报纸和杂志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和知识,这对于推动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六阶段:无线电和电视的发展20世纪初,无线电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无线电和电视通过无线信号的传播,使得信息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和观看电视来获取最新的新闻和信息。
第七阶段: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末,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引领了信息社会的大发展。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网页、发邮件、进行在线交流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提升,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习惯。
第八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进入了新的阶段。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获取和传播信息,通过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进一步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第一章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章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是依次叠加)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构成要素(完整):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英国麦奎尔作图)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这个模式没有解释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传播的直线模式有两种: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包括: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3、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别功能的有机整体。
5、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三、简答1、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为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第四章一、填空1、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2、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3、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 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网络传播的发展及影响由于电脑、电话等的普及,使得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采集信息,还是开播“热线”节目,都离不开电话;电脑则成为写作、编辑的重要工具等等。
由于这些媒介的加盟,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改进和完善,同时,这些媒介也悄悄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面貌,改变着大众传播的一些本质,正在对大众传播进行着“和平演变”。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在人类的进化时期只是利用有声的符号和信号,后来人类学会了把声音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用语言符号(声音)来代表具体事物和抽象意义即语言传播。
口头语言是人类最初的传播形式,原始阶段的口头语言传播满足了人类最初的交流愿望。
但语言传播存在着传播范围小、数量小、速度慢、容易走样和不易保存等先天性缺点。
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二阶段,人们将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也分离开,这就产生了文字。
它使信息有了便于记录、携带和传播的载体,但信息难于大量复制,也不易普及,传播只能在特定的群体中进行。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使报纸、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开来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
人类传播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印刷时代。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电报、电话相继发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众传播时代。
所谓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过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遵循“大数”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播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
它的传播媒介都是以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受众始终处在“你登我读”“你说我听”“你播(演)我看”的被动地位,传播的时间完全由传播者来决定。
信息传播时间的限制剥夺了受众进行选择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传播发展的六个阶段及特点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起源的证据,随着新的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而不断增加。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分析研究,人们逐渐明确了人类从出现到发展为现代人的一个总的轮廓。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人类传播发展的六个阶段及特点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特征:(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特征:(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特征:(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特征:(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关于人类起源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
通过科学家上百年的研究和争论,目前为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壳变动,形成了巨大的断裂谷。
断裂谷南起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达巴勒斯坦和死海,长达8 000 km。
断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而逐渐分化成两支:仍旧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生活在断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由于森林减少,不得不经常从树上下来寻找食物。
人类传播发展的六个阶段1符号和信号时代2、说话和语言时代3、文字时代4、印刷时代5、大众传播时代6、网络传播时代讯息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符号化信息。
传播的四种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媒介的积极参与者和反馈源。
反馈原意是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
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媒介,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属于媒介。
印刷物是眼睛的延伸、电话和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等。
2.媒介即讯息,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
因此,媒介本身就带来讯息,媒介本身就是讯息。
3.冷媒介和热媒介,所谓热媒介指的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媒介,而冷媒介恰好相反。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同诺利-纽曼提出的。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的区别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快速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和电子设备系统,受众非个性化。
大众传播是社会化的传播。
网络传播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它突破了大众传播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需要坚实的技术基础有有线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就是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集合行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大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人类传播发展的六个阶段及特点
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特征:
(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笫一个媒介;
(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
(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
(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特征:
(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
(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
(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特征:
(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
(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
(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特征:
(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乂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
(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关于人类起源到口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
通过科学家上白年的研究和争论,H前为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壳变动,形成了巨大的断裂谷。
断裂谷南起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达巴勒斯坦和死海,长达8 000 kmo断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而逐渐分化成两支:仍旧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生活在断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山于森林减少,不得不经常从树上下来寻找食物。
山于身体结构的变异和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利用下肢行走的习惯,从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到据今大约200万年前,直立行走并能够制造和利用工具的古代人类出现了,人类学家把他们称为直立人。
总之,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大致出现在距今400多万年前。
根据早期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
此外,部分科学家对不同地区人群的线粒体基因以及Y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非洲地区人类基因的比较研究,也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并迁徙至地球的不同地区。
这一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基本阶段
距今年代
代表及化石产地主要特征
文化发展
早期猿人
200万年前至175万年前能人(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脑量637 mL,直立行走,拇指和其他四指可对握,但动作不精确。
可将砾石打制成砍砸器,这种石器文化叫做奥杜韦文化。
能人完全依赖自然界生活。
晚期猿人
175万年前至20〜30万年前元谋人(中国云南省元谋上那蚌村)
北京猿人(中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
爪哇人(印度尼西亚西爪哇)脑量1 039mL,能像现代人那样两足直立行走, 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
能制造多种类型的石器,加工精致,石器文化有较大进步,能够用火,以儿十人为一群生活,有一定的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
早期智人
20〜30万年前至5万年前马坝人(中国广东曲江县马坝乡)
尼安德特人(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脑量1 350 mL,接近现代人的脑量,体质上保留一些原始特征(嘴部前突,眉暗发达等)。
能生产工具,能猎取大型猛兽, 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晚期智人
0万年前至1万年前山顶洞人(中国北京房山区周口丿占)
克罗马农人(法国克罗马农村)脑量基本与现代人的相同,达到1 400 mL, 体态与现代人相似。
能制造复杂的石器、骨器和角器等工具,能制作精制的、别具风格的艺术品和装饰品,能缝制衣服,建造帐篷,能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
可能开始过母系氏族社会生活。
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直立行走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随着劳动水平的逐渐提高,脑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日趋完善;语言的产生更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本质的变化。
以上这些变化还不断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
在上述过程中,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