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标本切片的制作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观察标本切片实验报告观察标本切片实验报告引言:标本切片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生物组织进行切片并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深入研究细胞结构、组织构成和功能等方面。
本文将以观察标本切片实验为主题,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标本切片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以揭示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体的组织构成、器官功能以及细胞的形态特征等。
二、实验步骤1. 标本准备:选择适当的生物标本,如植物茎叶、动物组织等,并进行固定、切片和染色等处理,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2. 显微镜观察:将标本切片放置在显微镜玻片上,加入适量显微镜溶液,然后放入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调整放大倍数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3. 结果记录:观察和记录标本切片的结构特征、细胞形态和组织构成等重要信息。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细胞结构观察:通过标本切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核、质和细胞膜等重要结构。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遗传物质的存储和传递。
细胞质则包含了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它们协同工作,完成细胞的各项生物活动。
2. 组织构成观察:标本切片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生物组织的构成。
例如,植物茎叶的切片实验可以揭示维管束的分布和排列方式,从而了解植物的输导组织和支持组织等结构特点。
动物组织的切片实验则可以揭示不同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功能差异。
3. 功能研究与应用:标本切片实验不仅可以观察结构,还可以通过某些特殊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内特定物质的分布和反应,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功能。
例如,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观察到特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定位和表达情况,从而揭示其在细胞活动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验优化与展望标本切片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标本的固定和切片过程可能会导致一些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
制作玻片标本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或其他微小结构的重要步骤之一。
以下是一般的玻片标本制作步骤:
1. 样本采集:从生物体或实验材料中采集样本。
样本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可以是细胞、组织、细菌、植物等。
2. 固定:将采集到的样本迅速进行固定,防止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变形和腐败。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乙醛、Bouin 液等。
3. 脱水:将固定的样本逐渐浸泡在酒精或其他脱水剂中,以逐渐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适于包埋。
4. 清理:在脱水后,对样本进行透明化处理,使用透明介质如苯酚、二甲苯等,以清理组织并使其透明。
5. 浸渍:将样本浸入熔点较低的石蜡或石蜡切片液中,以替代透明介质。
这个步骤有助于使样本更容易被切割。
6. 包埋:将样本置于熔化的石蜡中,并在冷却过程中形成坚固的块。
这个块包含了样本,以便于后续的切割。
7. 切割:使用组织切片机或切片刀,将包埋好的块切成非常薄的切片。
这些切片通常在准备的玻片上展开。
8. 贴片:将切好的组织切片贴附到玻片上。
这通常涉及到使用一些胶水或其他贴片剂。
9. 染色:为了增强细胞和组织的对比度,通常需要染色。
使用不同的染色剂可以突显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10. 封片:在玻片上覆盖一层透明的封片剂,以保护样本,并确保标本的保存。
制作好的玻片标本现在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取细胞和组织的详细信息。
每个步骤的具体细节和使用的药物或化学试剂可能会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而有所不同。
二、显微标本片的制作方法生药的显微鉴定是使用显微镜检查药材内部构造特征,因此必须将药材制作成适当的显微标本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显在鉴别根据观察对象、目的、要求的不同,制作不同的标本片,一般可分为徒手切片、石蜡切片、表面装片、粉末制片、组织解离片等。
一、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法可以直接而又准确地观察和了解药材组织的本来面目,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但是,此法对微小、柔软、硬型或水分过多及肉质药材不易切成薄片以供观察。
]、基本操作⑴取材:选取材料时要注意有一定的坚韧性,材料不宜太硬或太软。
⑵切片:先将材料的断面削平,用左手的姆指和食指夹住材料,材料上端伸出1〜2111111的长度,右手执刀,刀口向里(刀片可用单面刀片或剃刀),刀口与材料的断面平行,切时自左方向右方斜滑,亦可自内向外切,同时挥刀要快,用力要均匀,不可拉锯样切割。
每切1〜2片,用毛笔蘸水取下切片放于水中或50〜70%乙醇中,同时用水湿润材料的切面和刀口,不可使之干燥。
如材料较薄或较小,可用萝卜或向日葵茎等解剖一切口将材料在切口内夹住再切。
选取较好的切片备用或直接放置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
2、制片临时观察的切片,可自水或乙醇中取出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水或甘油或先滴水或甘油,再放入材料,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二、永久制片法(略)三、粉末标本片粉末标本片主要用作粉末、丸、散、膏、丹等成药材料的观察,所用材料不宜有粗颗粒混入,否则可将盖玻片顶起,不便观察,故须将材料用三号筛(60目)筛筛过。
1、临时性粉末标本片用解剖针尖挑取少量粉末药材放置在载玻片的中央偏右一些,根据需要加入适宜的试液1~2滴,用解剖针或细玻棒(试液为酸或碱时)轻轻搅匀,然后用小镣子(或盖片镒)夹住盖玻片的一边,使相对一边与液面接触,将盖玻片轻轻放下(注意放盖玻片时动作要轻而慢,以免产生气泡或使材料溢出),盖玻片放好后,若有液体溢出,可用滤纸吸去溢出的液体,最后在载玻片左端做上标记。
光学显微标本的制作技术【实验目的】了解光学显微镜切片制作技术的基本方法步骤。
【实验原理】采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一般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观察清楚的,多数动、植物材料都必须经过某种处理,将组织别离成单个细胞或薄片,光线才能通过细胞。
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就产生了光学显微镜制片技术。
光学显微镜的制片技术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切片法,另一类是切片法。
非切片法,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细胞彼此别离,如有别离法、涂布法、压碎法等。
非切片法的操作比较简单,能保侍细胞的完整,但是细胞之间的正常位置往往被更动,无法反映细胞之间的正常联系。
它可以与切片法配合使用,各取其长处。
切片法,是利用锐利的刃具将组织切成极薄的片层,材料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处理,如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过程十分繁复。
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的处理,这些处理方法可根据各种不同材料的性质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切片法虽然工序繁琐,技术复杂,但是,它最能保持细胞间的正常的相互关系,能较好和较长时间地保留细胞的原貌,所以仍然是光学显微镜的主要制片方法。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一〕仪器:石蜡切片机、恒温蜡箱、载玻片、盖玻片〔二〕材料:洋葱根或小鼠肝〔三〕试剂:乙醚、无水乙醇、甲醛、冰醋酸、苦味酸、重铬酸钾、锇酸、正丁醇、二甲苯、石蜡、甘油、鸡蛋、纱布、加拿大树胶、麝香草酚【方法与步骤】光学显微镜切片制作技术最简单的切片法是徒手切片,但是由于组织块往往十分柔软,18切削很困难,而且无法得到十分菲薄的切片,因此必须先用某些特殊物质渗入组织块的内部起支持作用,并将整个组织块包住,然后再用精密的切片机制作切片,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称为包埋法,包埋的物质称为包埋剂。
常用的包埋剂有石蜡、火棉胶、炭蜡、明胶等,水和塑料也可作为包埋剂。
根据包埋剂的不同,分别有石蜡切片、火棉胶切片、冰冻切片等,它们各有长处,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但是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石蜡切片技术。
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玻片标本是指将生物组织或细胞等微小物体制成玻片,用于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
制作玻片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材料准备制作玻片标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生物样品、切片刀、切片盘、显微镜玻片、盖玻片、荧光染色剂、脱水剂、透明剂、显微镜等。
生物样品可以是动植物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切片刀要选择锋利、切割平稳的刀片。
切片盘要选用透明的材质,以便观察切片过程。
显微镜玻片要选用清洁、无毛刺、无气泡的玻片。
盖玻片要足够大,以覆盖整个切片。
荧光染色剂用于标记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或核酸。
脱水剂用于去除样品中的水分,透明剂用于使样品变得透明,方便观察。
二、制作步骤1. 取样品从动植物组织、细胞、微生物中取出需要观察的部位或细胞,将其放置在切片盘中。
2. 固定样品将样品固定在切片盘中,可以使用甲醛、酒精、乙醇等固定剂,不同的固定剂会对样品的某些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切片使用切片刀将样品切成薄片,薄片的厚度约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4. 荧光染色对于需要进行荧光染色的样品,可以在切片前或切片后进行染色。
荧光染色剂可以标记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或核酸,使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5. 脱水将切片放置在脱水剂中,去除样品中的水分。
脱水剂可以使用乙醇、丙酮等。
6. 透明将脱水后的切片放置在透明剂中,使其变得透明。
透明剂可以使用二甲苯、山梨醇等。
7. 制片将透明的切片放置在显微镜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压平。
8. 固定用甲醛或其他固定剂将盖玻片固定在玻片上。
三、注意事项1. 切片时要注意刀片的锋利度和切割角度,以免样品被破坏或变形。
2. 染色时要注意荧光染色剂的浓度和染色时间,过度染色会影响观察结果。
3. 制片时要注意盖玻片的大小和厚度,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4. 固定时要注意固定剂的浓度和时间,过度固定会影响样品的总之,制作玻片标本需要仔细的操作和专业的知识,只有在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下才能得到准确的观察结果。
生物玻片标本制作工艺生物玻片标本制作工艺简介•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可以将生物样本制作成玻片,用于观察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生物玻片标本制作的工艺和步骤,帮助读者了解该过程。
材料准备•活体生物样本•玻片•各种染色剂和溶液•显微镜和显微镜载物制作步骤1.样本采集–选择适当的生物样本,如细胞、组织等,确保其代表性和纯度。
–采集样本时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污染和伤害。
2.样本固定–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福尔马林、乙醛等,固定样本结构,防止其变性和降解。
–固定时间根据样本种类和目的而定,通常为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3.样本清洗–使用适当的缓冲液或盐水等,将样本从固定剂中清洗出来。
–清洗时间和次数根据样本的固定情况而定。
4.样本脱水–将清洗后的样本逐渐浸入浓度递增的乙醇溶液中,使其逐渐脱水。
–脱水时间和乙醇浓度根据样本的种类和大小而定。
5.样本透明化–使用透明剂(如苯胺、氯化苯和二甲苯等)处理脱水后的样本,使其透明。
–透明化时间根据样本的厚度和种类而定。
6.样本浸渍–将透明化的样本浸入合适的浸渍介质中,如石蜡、树脂等。
–浸渍时间和温度根据浸渍介质和样本需求而定。
7.样本切片–使用显微切片机或显微镜载物将浸渍后的样本切割成薄片。
–切割时需根据样本硬度和形状进行调整。
8.样本染色–使用合适的染色剂染色切片,增强结构的对比度。
–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种类根据样本和研究目的而定。
9.样本封片–将染色后的切片放置在玻片上,再覆盖一层透明覆盖物,如封片胶水或封片胶片。
–封片时需注意避免气泡和封片材料过多。
10.样本观察–将制作完毕的生物玻片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时需调节显微镜的倍率和焦距,以获得最佳观察效果。
结论•生物玻片标本制作工艺复杂而耗时,但是对于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材料、严格控制步骤,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生物玻片标本,为研究和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注意事项在进行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固定剂:不同的生物样本需要使用不同的固定剂,选择合适的固定剂能够保持样本的形态和结构。
制作显微镜玻片标本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染色),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制作显微镜玻片标本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染色),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制作显微镜玻片标本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染色),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制作显微镜玻片标本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染色),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制作显微镜玻片标本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染色),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荧光显微镜标本制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一、引言荧光显微镜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进行荧光显微观察之前,标本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荧光显微镜标本制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制作出高质量的标本。
二、标本制作要求样本选择1.:选择适合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样本,例如带有荧光探针标记的细胞、组织等。
固定处理2.:根据样本特点,采用适宜的固定处理方法,以保持样本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乙醛等。
脱水处理3.:将固定好的样本进行逐渐脱水处理,以去除水分,同时保持样本的完整性。
脱水可使用乙醇等有机溶剂。
透明处理4.:将脱水后的样本进行透明处理,以提高标本的透明度。
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苯胺等。
包埋处理 5.:将透明处理好的样本进行包埋,以固定样本形态和结构。
常用的包埋剂有巴豆油、低熔点石蜡等。
切片制作6.:使用超薄切片机将包埋好的样本切制成薄片,通常厚度为3-5微米。
染色处理7.:根据需要,对样本进行适当的染色处理,以增强观察效果。
常用的染色剂有荧光染料、核酸染料等。
三、标本制作注意事项操作环境1.:在无尘、无灰尘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标本制作,以避免灰尘和杂质对标本的污染。
操作工具2.:使用干净、无毛刺的操作工具,如剪刀、玻璃片等,以避免对标本造成损伤或污染。
操作技巧3.:标本制作过程中注意操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振动和压力对标本造成影响。
标本质量控制 4.:制作标本时,需要对每个步骤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最终得到高质量的标本。
保存标本5.:制作完成的标本应妥善保存,放置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以保持样本的稳定性和保存时间的长久。
四、总结制作荧光显微镜标本是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的重要步骤,本文介绍了标本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进行标本制作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操作环境和操作工具的清洁,以获得高质量的标本。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在荧光显微镜标本制作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安徽高教生物切片标本制作步骤一、收集切片标本在进行生物切片标本制作之前,首先需要收集所需的生物标本。
可以选择植物、昆虫、动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作为标本,确保标本的新鲜度和完整性。
同时,还需要准备好适用于切片制作的工具和材料,如显微镜片、切片刀、切片刀片、载玻片、甘油等。
二、样本固定对于植物标本,可以使用酒精和甘油的混合液进行固定处理。
将标本放入酒精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充分吸收酒精,然后再放入甘油中浸泡,使其逐渐变透明。
对于动物标本,可以使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处理。
将标本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固定并防止腐败。
三、样本处理在进行切片制作之前,需要对样本进行一系列处理,以便于后续操作。
首先,将固定好的标本放入脱水剂中,如乙醇。
逐渐增加浓度,使样本内的水分逐渐被脱除。
然后,将样本进行透明化处理,使用透明剂如醋酸树脂酯,使样本透明度增加,便于观察。
最后,将样本浸入熔蜡中,使其固定在蜡块中,以便于切片。
四、切片制作在样本处理完毕后,可以进行切片制作。
首先,将固定在蜡块中的样本切下一小块,放入切片刀片上。
然后,使用切片刀将样本切成薄片,要求切片的厚度均匀一致。
切片时要保持手稳,刀刃角度适宜,以免切片断裂或切片厚度不一致。
切片制作完成后,将切片放入盛有水的皿子中,以便后续处理。
五、染色处理切片制作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以增加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血液染色法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将切片浸泡在染色液中,一定时间后取出,进行脱水、透明化处理。
六、封片染色处理完成后,需要将切片封装在载玻片上,以便于保存和观察。
首先,将切片从透明剂中取出,放入甘油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软。
然后,将切片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入适量的甘油,再将另一张载玻片放在上面,轻轻压紧,使切片与载玻片紧密粘合。
最后,用胶带将载玻片封口,确保切片的保存和观察质量。
七、观察和保存切片制作完成后,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切片中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
显微镜切片制作方法一、引言显微镜切片制作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切割样本制作薄片以便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细节结构。
本文将介绍显微镜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二、材料准备1. 组织样本:可以是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等。
2. 甲醇、乙醇和戊醇:用于固定组织样本。
3. 蜡块:用于包埋组织样本。
4. 切片刀:用于切割组织样本。
5. 显微镜载玻片:用于固定切片。
三、步骤详解1. 组织固定:将组织样本放入甲醇中固定,固定时间根据组织样本的大小和类型而定,通常为数小时至过夜。
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组织样本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组织的完整性。
2. 组织脱水:将固定的组织样本转移到乙醇中进行脱水处理。
脱水的目的是逐渐去除甲醇,并使组织样本逐渐适应乙醇的性质。
3. 组织透明化:将脱水后的组织样本转移到戊醇中进行透明化处理。
透明化的目的是使组织样本逐渐适应戊醇的性质,为后续的包埋和切片做准备。
4. 组织包埋:将透明化处理后的组织样本放入蜡块中进行包埋。
包埋的目的是将组织样本固定在一个坚硬的蜡块中,以便进行切割。
5. 切片:用切片刀将包埋好的组织样本切成薄片。
切片时要注意控制切割厚度和角度,以获得清晰的切片。
6. 切片上玻片:将切好的组织片用显微镜载玻片固定。
将载玻片放置在切片上,轻轻按压使其粘合在一起。
7. 去蜡:将载玻片放入去蜡盒中进行去蜡处理。
去蜡的目的是去除切片中的蜡质。
8. 染色:将去蜡后的载玻片放入染色盒中进行染色处理。
染色的目的是增强切片的对比度,使细胞和组织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9. 封片:将染色后的载玻片用封片剂封住。
封片的目的是保护切片,防止其受到外界的损害。
10. 干燥:将封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晾干。
干燥的目的是使封片剂固化,并使切片逐渐变得坚硬。
四、技巧与注意事项1. 操作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污染和伤害。
2. 操作前要确保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是干净的,并且没有损坏。
3. 在切片过程中,要控制切割的速度和力度,以避免切片的厚度不均匀或切割过多。
有关显微镜和制作玻片标本的问题,请理解并记住,遇到问题会解决。
1、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1)取镜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放到实验台上,稍(偏左),离桌子边约7厘米(2)对光:转(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3)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标本) 对准通光孔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此时眼看(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损坏物镜)•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逆时针)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物像。
若不清晰,转(细准焦螺旋),调至清晰。
•整理:转(转换器)使两个物镜偏到(两旁),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到最低处)。
•若目镜或物镜上有污点,用(擦镜纸)擦干净。
•2、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眼看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损坏物镜)•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放上b 看到的是q•若物像在视野(左上方),标本偏(右下方),要让物像在视野中央,需要把标本向(左上方)移动。
总结:视野中物像偏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标本,才能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3、显微镜对好光后在一条直线上的是: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反光镜4、对光时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选择反光镜和光圈强光时:平面镜、小光圈弱光时:凹面镜、大光圈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筒长度和放大倍数相反(反目)。
即: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1的放大倍数最小,3的放大倍数最大物镜的镜筒长度和放大倍数一致。
即: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
6的放大倍数最小,4的放大倍数最大要使视野中有更多的细胞,用放大倍数最小的目镜和物镜,即最长的目镜和最短的物镜。
这时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最远。
6、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如何操作?•1)移动玻片标本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视野变暗了)•3)换用凹面镜和大光圈,使视野明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低倍换高倍后不需调节粗准焦螺旋7、低倍换高倍后:视野变暗(换用凹面镜和大光圈)、细胞体积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8、视野中污点位置的确定(目镜、物镜、玻片标本)(1)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
1.涂片、铺片、磨片标本的制备
涂片标本的制备;涂片(smear)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血液等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标本,干燥后进行固定、染色及封固。
铺片标本的制备;(stretched preparation)法用于疏松结缔组织、神经等柔软组织或肠系膜等薄层组织,可将其铺于载玻片上,撕开、展平制成铺片标本,待干燥后进行固定染色。
磨片标本的制备;(ground section)法是用于坚硬组织的标本制作,如骨和牙等坚硬组织除用酸(如稀硝酸)脱钙后再按常规制成切片标本外,也可直接将其磨成薄的磨片标本进行观察。
2.切片标本的制备
观察机体各部的微细结构时,首先要制成薄片,就是切片法,其中以石蜡切片(Paraffin section)最为常见。
其制备程序大致如下:
①取材与固定:取材要尽量以人体材料为主,辅以动物材料。
取得新鲜材料后,切成适当的小块1.0立方厘米大小)立即投入固定剂(fixative)中进行固定,使组织中蛋白质迅速凝固,防止组织自溶或腐败,以保持生活状态下的结构。
常用的固定剂有甲醛、酒精、醋酸、苦味酸、饿酸等。
②脱水(dehydtation)、透明(clearing)与包埋(embedding):把固定好的材料用乙醇将组织内的水分脱掉,经二甲苯透明后,再浸入已融化的石蜡中进行浸透、包埋。
③切片(section)与染色(staining):用切片机(microtome)切成5~10μm的薄片,贴于载玻片上,脱蜡后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染色法是苏木精(hematoxylin,haematoxylin)和伊红(eosin)染色简称HE染色。
配制后的苏木精染波呈碱性,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及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等染成蓝紫色,称嗜碱性(basophilia);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acidophilia);耐碱性和酸性染液亲合力都不强的,称为中性(neutroPhilia);
④封固(mounting):切片经脱水、透明后,于切片上滴加中性树胶和盖片进行封固后,贴标签备用。
除HE染色外,还有多种染色方法。
有的能特异性的显示细胞内某些结构,如使用雷锁辛品红
(resorcin-fuchsin)染液显示组织内的弹性纤维;有的细胞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称嗜铬性(chromaffinity);有的组织成分经硝酸银处理时,可使硝酸银还原,形成银微粒附着在组织中呈棕黑色,该特性称为亲银性(argentaffin);有的组织结构成分,本身不能使硝酸银还原,需加还原剂方能使硝酸银还原,形成棕褐色很微粒附着在组织结构上,这种性质称为嗜银性(argyrophilia);如肥大细胞中的颗粒经甲苯胺蓝(tofuidine blue)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metachromasia),其原理可能是染料在溶液中以单体存在时呈蓝色,当它与颗粒中具有大量阴离子的多糖成分耦合后,聚合成多聚体而呈紫红色。
除石蜡切片外,在制作较大结构(如眼球、睾丸等)的切片时,常用火棉胶包埋法;骨和牙等坚硬的组织,可用弱酸(稀硝酸)脱钙后,用石蜡或火棉胶切片(celloidin section)法制成切片标本;还有,为了较好地保存细胞内的酶活性或尽快制成切片标本的需要,可选用冷冻切片(frozen section),它是将组织先在低温下快速冻结,经直接切片后进行染色,或将组织块置入液氮(-196℃)内快速冷冻,用恒冷箱切片(cryostat section)后进行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