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作者:罗花妮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07期【摘要】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
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的载体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途径【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0-01\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地理高考说明中提出的四项能力考察目标,“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后面三项能力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获得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载体各不相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也就存在差异,下面谈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包括图名信息)都是精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其对策是: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标志或画线的习惯。
例1.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
作者北顾的是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解析】试题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情景设置中的空间信息有高度信息——登高、俯视,方位信息——南望、北顾;时间信息——晴岚可爱(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寒沙衰草(深秋景色)。
解题时先要求学生用红笔把这些相应的关键词画起来。
接着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太行山的位置,以北京、小五台山位置为参照,并根据200米等高线确定,太行山位于其附近;再根据“南望”、“俯视”等文字信息,判断游记作者所在位置应在太行山之北,即115°E与41°N交点附近;从图中位置结合时间信息,可判断作者“北顾”具有“寒沙衰草”的地方只能是内蒙古高原。
慈塑:丝凰例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隋燕燕(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253000).d T。
,7脯耍】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重要前提.本文从五冬方面谈二下获取和’j ?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f日粼】获取{解读;地理信息;途径,,。
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
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说它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
试题中关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设计,其I二:二I茎茎兰二I茎::竺二l茎=::I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E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地理文字信息。
2)地理图像信息。
3)地理表格信息等,还有一类是隐性信息,如材料中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命题者的意图或生活中的经验及相关学科的信息等等,它需要考生对材料中的显性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以及归纳判断、推理、归纳等来解决问题。
对于理解试题的意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立意看考生应明白试题在探讨—个什么样的主题:从情境上少无目的浏览。
在鲁0解题后设问时,往往要注意—个问答题需回答几个小问题。
就拿05年第36题第一问来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需要寻找四个问题信息:试题的第一小题干日且确要求是先简述三个音l J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然后综述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但有些考生由于当太阳从地平线A地,qz线以下伊一70或自地平线以下伊一丁升至地平线的一段时间室内通常无需照明,这样一些理论上白昼时间长达19小时左右的日子,整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明,这促现象称为“白夜”o问6月22日这一天图中的①②③中哪个城市有白夜产生?考生极易遗漏的那就是题目中的标题信息:欧洲某地区。
日出肓怖日落后—段时间室内通常无需照明”这句话其实隐含着这是大气散射的原因这个信孰很多学生就是不能理解题中的信息,错误地把“白夜”等同于极昼。
掌握地理类中地解析的技巧与方法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地球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地理现象、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等。
而地理类中的地解析,是指通过对各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行地理问题的解答和探究。
在地理学的学习和应用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进行地解析,以达到高效准确地理地解析的目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几种常用的地解析技巧与方法。
一、图表解读法图表是地理学常用的信息呈现方式,通过图表解读法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
在进行图表解读时,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图表的形式、构成和特点。
例如,对柱状图,我们可以注意不同柱体的高度和颜色,来分析数据的差异和相关性。
对折线图,我们可以观察线条的趋势和波动,以了解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图表中的标签、单位、标题等进行分析,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二、地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学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地图分析法可以快速了解地理信息。
在进行地图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地图的基本元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例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实际地理距离与地图上的距离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距离和位置。
地图上的符号、颜色和图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和特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图的内容和样式,来获取更全面的地理信息。
三、统计数据分析法统计数据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法可以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在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统计数据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对于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进行比较和计算,来了解人口分布和发展趋势。
对于资源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分析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来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统计数据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和理解地理现象的背后规律和问题。
四、研究文献分析法地理学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考,通过研究文献分析法可以获取更广泛和深入的地理信息。
一、地理信息的获取(一)地理信息的获取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实地测绘、调查访谈等获得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最重要、最客观的地理信息来源。
第二类是借助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地理空间的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并适时适地识别、转换、存储、传输、显示并应用这些信息。
第三类是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获取人文经济要素信息,如各行业部门的综合信息、地图、图表、统计年鉴等。
(二)地理信息的获取方法1、DRG数据(1)地形图扫描法图形扫描:将黑白地图、分版二底图或彩色地图扫描,生成数字栅格图像;栅格编辑:对栅格数据进行编辑和色彩归化处理;图幅定向:将栅格图像由扫描仪坐标变换为高斯投影平面直角坐标;几何纠正:消除图纸及扫描所产生的几何畸变。
(2)转换法将DLG矢量数据经符号化后转换为栅格数据。
2、DLG数据(1)DLG数据采集地形图扫描方法:定向、几何校正、人机交互矢量化、数据编辑;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影像扫描、定向建模、立体测图、数据编辑;解析摄影测量方法:像片定向建模,立体测图,数据编辑。
(2)DLG图形编辑3、DEM数据(1)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航片影像扫描;数字影像定向,建立立体模型;自动获取DEM,人机交互编辑。
(2)现有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方法对地形图扫描、定向;对等高线、高程点、水域等进行自动或人机交互矢量化,并赋高程;构TIN,内插生成DEM。
4、DOM数据(1)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航片影像扫描;对扫描影像数据进行定向,建立立体模型,获取DEM;影像数字微分纠正,辐射校正、色彩调整,影像镶嵌;按图廓裁切。
(2)单片数字微分纠正方法在已有DEM以及像控点成果的情况下,对数字影像内定向,按像控点进行单片空间后方交会,得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根据DEM进行数字微分纠正。
现阶段,航空摄影测量仍然是我国测制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
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将成为快速获取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源。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方法与应用复习总结一、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获取方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对地球表面上特定区域及其环境进行地理实地调查和测量、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以及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利用地图、遥感、GPS技术等手段获取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形成地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系统。
1.地理实地调查和测量:地理实地调查和测量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人工进行地理实地观察、测量和询问,获取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方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获取、记录、解释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大量图像数据,提供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
3.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方法中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来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获取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
4.地图:地图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方法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地图,可以获取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包括地形、地貌、道路、建筑物等。
5.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方法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对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效获取和应用。
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城市规划与管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
通过对城市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自然资源管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包括森林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环境监测与保护: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与保护,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等。
通过对环境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环境的监测、评估和保护。
4.农业与林业管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农业与林业管理,包括农田规划、农作物种植管理、森林资源管理等。
地理论文之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试题在提供一幅地图中往往会通过文字表述的形式告诉考生此图的名称、含义等信息。
解题时考生需要从这些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重要的地理信息。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来看,这种在材料和题干中用文字说明地图表示的区域、地图的类型和地图中的地理要素等信息的试题越来越多,而过去那种将地图名称标注于图下的地图几乎难以找到。
这就需要考生一反平时利用课本学习时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突破思维定势。
如例1中,文字材料中就有关于该图的说明:“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解题时就可以根据该信息确定这是一幅统计图表,读图时就要按照统计图表阅读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然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图形语言是指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区域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因为以地图为背景切入,既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是文综试卷中的亮点。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已经逐渐形成了“无图不成地理”的试题命制风格。
这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
如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特殊地名、特殊地理景观等。
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
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当然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有用的。
【例3】(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第36题)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
例谈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仔细研究近几年文综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要想顺利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就必须具备有效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例谈获取地理信息的几种方法。
一、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每一组试题的背景材料中都有有效的和无效的信息,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背景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
例1.(06重庆文综1—3题)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左右(以10时50分计)到达西雅图(西八区。
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开始了为期12天的对美国等国的国事访问。
据此回答1-3题。
1. 此时北京时间为a.4月18日1时50分b.4月18日18时50分c.4月19日1时50分d.4月19日2时50分2. 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a.20°w向东到2°30′eb.20°w向东到92°30′ec.2°30′e向东到92°30′ed.92°30′e向东到160°e3. 访问期间a.曾母暗沙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b.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c.夏威夷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d.西雅图正午日影由短变长1题信息为:①当地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到达西雅图;②西雅图为西八区;③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
则西八区夏令时为西七区区时,西七区是4月18日10时50分,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时差为15小时。
此是北京时间为4月19日1时50分,答案为c。
2题信息为:①是赤道上白昼的范围,②是东半球的范围。
只要找出6点日出,18点日落,日期变更线为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刻的经线即可,答案为a。
3题信息为:4月18日。
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直射点北移,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答案为b。
测绘技术如何进行地理信息提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提取逐渐成为了测绘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理信息提取是指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从中获取有关地理现象和特征的信息。
它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提取的过程和方法。
地理信息提取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现代测绘技术中,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和地面测量。
卫星遥感是通过卫星图像采集地理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卫星图像,我们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大范围地理数据,如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
航空摄影则是通过飞机或无人机携带摄影设备采集地理信息的方法。
它可以获取更高分辨率、更准确的地理数据。
地面测量是指在地面上直接进行测量和采集地理数据的方法,如用全站仪进行地形测量、用GPS进行地理坐标测量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需要来确定,以获取最合适的地理数据。
数据采集之后,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处理中,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是指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处理,去除由于大气光照和地表反射引起的误差。
几何校正是指根据测量所获得的地理坐标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空间位置的准确性。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用的地理信息。
在数据处理之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提取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的提取可以通过图像解译、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等方法来实现。
图像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和判读,提取出图像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
这一过程需要对图像中的各个特征进行解读和识别,如道路、建筑物、水体等。
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是通过对地面高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地理信息。
DEM可以提供地表高程、地形坡度、坡向等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非常有用。
地理信息的提取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实现。
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方法
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信息源: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理信息源,如地图、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
2. 收集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等方式收集地理信息数据。
3. 整理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等处理,使其格式统一、易于处理。
4. 分析数据:运用地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5. 解读数据:结合实际问题和背景知识,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读和解释,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6. 可视化表达: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展示地理信息。
7. 质量控制:确保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错误或不确定的数据进行修正或剔除。
8. 应用地理信息:将获取和解读的地理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充分了解数据的来源、精度和误差范围,避免使用不可靠的数据。
结合多种数据源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数据源的局限性。
注意数据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及时更新数据和分析结果。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3.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有哪些?它们的具体内涵和表现是什么??。
答: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内涵及表现: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地理信息的分类: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
2、答题中常见的问题:信息获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读错误、不能用题中信息正确描述和深入分析问题。
3、获取信息的途径: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⑥从试卷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习惯。
分析图像信息时,要判读图像名称和看清图例标识,还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
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紧扣关键词)、审图像(看图名、读图例、辨坐标、明方向、定区位、析要素)、审表格(看表名、读表头、析数据、理联系)、审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
对于考生来讲,要形成这样一种审题习惯:A.我看到了什么?B.我标记的重点是什么?C.我想到与什么知识联系?D.我准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E.回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如何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①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问题。
包括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生物。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摘要:在初中地理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部分,它不仅集文字、线条、图像、符号和颜色于一体,让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时候极大地提起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在思维里开拓一个广阔的视野,提高他们空间思维联想能力,进而为他们在学习地理提供了实用的媒介。
所以,地图是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像材料;地理信息;中学生引言: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同时所能讲述的知识点也不多。
因为学生进入初中才刚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一切关于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本内容知识点并不是太理解。
此时,地图的合理运用和学习对中学生学习地理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在地理学科最为常见的便是地图,中学生明白地图也就相当于了解半个地理学科的内容知识。
所以中学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中学生认识并熟悉地图的使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意义1.能让中学生高效认识和学习初中地理在初中地理课本里,地图是有着鲜明色彩的,且内容形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中学生在利用学习地图的时候,会极大地给地图所吸引。
此外,多姿多彩的地理地图会勾起中学生想探究地图里所要表达的意识或意义,引起他们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极大地提高了中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
地理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学生明白其中地理知识的知识点,达到地理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能让中学生以思维空间能力来学习初中地理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工具,它是以二维的空间视角来展现的。
所以地理地图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需要中学生通过不断的看图学习来培养高阶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获取图像信息。
学生在这不断地学习地理地图的时候,这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从而为日后多维空间想象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解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形式多样,在解题时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无效的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
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
如果忽视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
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
(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近几年,在材料和题干中用文字说明地图表示的区域、地图的类型和地图中的地理要素等信息的试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延续利用学习时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要突破思维方式。
(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地理图形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理图表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
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5)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情景提供信息是高考试题图表化的表现。
解答时关键是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6)从试题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一题的答案往往为解答后一题提供信息。
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
应用一经纬网判读及应用(2011·北京文综)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2.在6月到8月期间()A.正午太阳高度角①比②小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C.④地白昼时间逐渐增加D.便于在⑤地开展科学考察解析:第1题,通过分析图中各点分布的经纬度位置可以看出,图中各点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这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相吻合,结合题目给出的各选项可以判断出图中各点表示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
饶水平
【期刊名称】《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卷),期】2005()12
【摘要】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
没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或这方面能力不强。
【总页数】5页(P40-44)
【关键词】地理试题;文科综合;地理图表;高考试题;选择题;地理学科
【作者】饶水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有效途径及其方法 [J], 邓晓红
2.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J], 罗花妮
3.例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J], 隋燕燕
4.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有效途径及其方法 [J], 邓晓红
5.例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J], 余霁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作者:————————————————————————————————日期: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地理论文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摘要】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
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的载体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0-01\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地理高考说明中提出的四项能力考察目标,“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后面三项能力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获得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载体各不相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也就存在差异,下面谈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包括图名信息)都是精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其对策是: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标志或画线的习惯。
例1.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
作者北顾的是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解析】试题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情景设置中的空间信息有高度信息——登高、俯视,方位信息——南望、北顾;时间信息——晴岚可爱(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寒沙衰草(深秋景色)。
解题时先要求学生用红笔把这些相应的关键词画起来。
接着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太行山的位置,以北京、小五台山位置为参照,并根据200米等高线确定,太行山位于其附近;再根据“南望”、“俯视”等文字信息,判断游记作者所在位置应在太行山之北,即115°E与41°N交点附近;从图中位置结合时间信息,可判断作者“北顾”具有“寒沙衰草”的地方只能是内蒙古高原。
2.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如光照图、等直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等)所提供的信息。
特别注意两类:一是统计图,二是区域图。
对于统计图,一般可依下列程序阅读: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
例2.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首先读坐标,横坐标代表时间变化,纵坐标表示城市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水平;其次读图例,明确甲乙丙丁四条曲线的位置;最后读数据变化,主要看四条曲线数值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目前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快,即可选出D选项。
对于区域图,其解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看图名,理解其含义,其次看图例,包括比例尺和方向,要弄清各种符号所要代表的含义。
第三解读信息,将图例回归区域,审图中的具体内容,看分布、找规律,注意相互关系,得出由表面信息到深层次信息的解读。
例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区。
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
【解析】该题主要的图像信息有沙地的分布范围(沙地较多)、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气候干旱)、经纬度(我国西北地区),只要能提取这些有效信息即可以很快判断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