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961.50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高中地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侧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此,新考纲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体现。
为了真正有效落实这三个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循序渐进高中地理新考纲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包含三个层次:ⅰ.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ⅱ.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ⅲ.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我认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依次提升,只有达到前一层次的要求,才有可能达到后一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虽然是解题最低层次的要求,但却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它要求学生通过审读题干与设问,明确试题的问题指向和解题的限制条件。
第二层次就是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题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及相关知识,从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与知识,这是决定解题质量和速度的关键。
第三层次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对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题干设置的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分析和整合,灵活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完成答题。
高一地理教学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地理基础,根据“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要求中,我认为“要求i”应该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学生具备了“要求i”的能力基础上,再初步培养他们“要求ii”的能力;至于“要求ⅲ”,应该是学生在高二、高三着重培养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反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
在高一地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中,我认为应该加强学生在“如何获取信息”以及“解读什么信息”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培养。
如何获取信息,即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其类型包含显性信息、隐性信息等,获取信息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获取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对高一学生而言,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材料的阅读能力、图表数据的阅读能力及图文转换能力、概念辨析能力、审题能力等。
获取、解读地理信息,正解地理试题作者:陈美君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1期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高考能力要求201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历年的高考试题多以“提供图文材料→紧扣问题的要求审题并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作出判断或组织答案→或在提取的信息和调用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和原因→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方式呈现。
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考核目标与要求,有必要精选试题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中提高“提取、解读地理信息” 的能力。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所以,审题时要特别关注以下5个方面:1.图文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时空分布、时空联系)2.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明确答题语言组织要求)3.设问中的指向(限定词,设问中已给定答题的角度)4.图表名称、图例;统计图的单位、刻度;地图中事物、位置、对比信息;表中对比;统计图中“量”及其变化的解读;统计图中曲线形态变化,分段对比的节点等5.新概念含义的解读(考查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二.地理信息的类型1.根据显示方式不同,地理试题中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一)咬文嚼字(2012正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对斜阳。
慈塑:丝凰例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隋燕燕(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253000).d T。
,7脯耍】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重要前提.本文从五冬方面谈二下获取和’j ?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f日粼】获取{解读;地理信息;途径,,。
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
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说它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
试题中关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设计,其I二:二I茎茎兰二I茎::竺二l茎=::I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E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地理文字信息。
2)地理图像信息。
3)地理表格信息等,还有一类是隐性信息,如材料中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命题者的意图或生活中的经验及相关学科的信息等等,它需要考生对材料中的显性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以及归纳判断、推理、归纳等来解决问题。
对于理解试题的意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立意看考生应明白试题在探讨—个什么样的主题:从情境上少无目的浏览。
在鲁0解题后设问时,往往要注意—个问答题需回答几个小问题。
就拿05年第36题第一问来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需要寻找四个问题信息:试题的第一小题干日且确要求是先简述三个音l J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然后综述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但有些考生由于当太阳从地平线A地,qz线以下伊一70或自地平线以下伊一丁升至地平线的一段时间室内通常无需照明,这样一些理论上白昼时间长达19小时左右的日子,整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明,这促现象称为“白夜”o问6月22日这一天图中的①②③中哪个城市有白夜产生?考生极易遗漏的那就是题目中的标题信息:欧洲某地区。
日出肓怖日落后—段时间室内通常无需照明”这句话其实隐含着这是大气散射的原因这个信孰很多学生就是不能理解题中的信息,错误地把“白夜”等同于极昼。
高中地理四大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四大能力要求主要包括: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所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提取关键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如使用地图、地球仪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理现象,解释地理规律和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四大能力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和提高。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摘要:在地理学科领域内,图像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十分丰富,为地理信息的呈现提供了优良载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当具备运用地理数据、地图等去阐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阅读地图图表的技能,以便充分运用地图,促进地理学科素养的强化,改善地理知识学习效率。
因此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进行了探讨,旨在全面增强学生全图意识,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图像材料;策略初中地理知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初中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层次,丰富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地理知识认知,但同时,地理知识由于其相对抽象性,难以被学生良好吸收,了解地图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图像材料可以将地理知识以抽象的形式具体化,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良好认知与了解。
通过图像材料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本土以及全球的地形地貌分布、气候情况、洋流情况、经纬度分析、资源分布等等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以及学习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一、图像材料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激发了学生兴趣图像材料是通过图像的形式给学生展现知识点,并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具体化图像性的展示,对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渠道,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性。
图像的展示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对地理知识加深认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图像的形式了解到了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理形态内容,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理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断加深,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
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根据考试大纲,地理高考考核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1.获取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
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图、统计图、联系图等图像所提供的符号、注记、数字、图例等信息。
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在综合能力测试七年来,地理信息的呈现特点包括:⑴教材之外的信息从原来课本插图的改编转向逐渐脱离教材,信息中涉及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会给出相应解释。
这些新信息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合理的假设和推理,不会给学生解题早成障碍。
⑵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这有助于学生阅读和考场读图,提高用图能力。
⑶信息情境化创设新情境,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⑷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试题提供信息十分简练,含有隐性信息,使信息不完整。
⑸提供组合信息组合信息是指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信息,它常常在学科内知识综合,或跨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呈现。
⑹逐步给出信息以简要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基于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在审题时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⑴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⑵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等。
⑶时间特征如某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某一时间段等。
2.提炼地理信息在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信息进行提炼,明确重要的、关键的、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
然后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信息链(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在试题分析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揭西县河婆中学黄玉从近几年的广东高考试题特点看,考查的不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机械记忆,而侧重于地理图文信息的读取、分析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自己为主体,运用储存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提炼有效信息,与相关知识相结合,形成综合性信息的解读。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高考能力考核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另外三项能力:即“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重要前提。
所以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考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是考试做题的切入点,是能否顺利准确全面完整答题的重要保障。
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呢?笔者从试题分析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共同探讨。
1、获取地理信息,理解考查意图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挖掘试题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显性信息就是能在试题提供的各种材料里找到的信息;隐性信息是指试题中那些不直接给出的解题信息以及根据某些显性信息经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解题信息。
目前高考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是丰富多样的。
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
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
②地理图像信息。
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
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
③地理表格信息。
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所以只有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才能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例如: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30分)资料一:毛里求斯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外海,由毛里求斯岛和其他小群岛①组成,面积2040平方千米。
例析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浙江饶水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
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
那么如何在高考解题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呢?1. 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对解题无效的信息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而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完整。
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
2. 从地理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
如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特殊地名、特殊地理景观等。
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3. 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
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
4. 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是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
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
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产生连锁反应。
[例](2005高考文综全国卷I)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
据此回答(1)—(3)题。
(1)上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A. 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B. 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C. 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D. 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2)从图中可以看出A. 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B. 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C. 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D. 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3)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A. 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 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C. 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D. 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解析:解答时首先从文字材料中关于该图的说明:“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确定这是一幅统计图表,主要考查学生统计图表的判读能力。
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方法
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信息源: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理信息源,如地图、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
2. 收集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等方式收集地理信息数据。
3. 整理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等处理,使其格式统一、易于处理。
4. 分析数据:运用地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5. 解读数据:结合实际问题和背景知识,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读和解释,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6. 可视化表达: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展示地理信息。
7. 质量控制:确保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错误或不确定的数据进行修正或剔除。
8. 应用地理信息:将获取和解读的地理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充分了解数据的来源、精度和误差范围,避免使用不可靠的数据。
结合多种数据源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数据源的局限性。
注意数据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及时更新数据和分析结果。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摘要:在初中地理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部分,它不仅集文字、线条、图像、符号和颜色于一体,让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时候极大地提起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在思维里开拓一个广阔的视野,提高他们空间思维联想能力,进而为他们在学习地理提供了实用的媒介。
所以,地图是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像材料;地理信息;中学生引言: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同时所能讲述的知识点也不多。
因为学生进入初中才刚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一切关于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本内容知识点并不是太理解。
此时,地图的合理运用和学习对中学生学习地理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在地理学科最为常见的便是地图,中学生明白地图也就相当于了解半个地理学科的内容知识。
所以中学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中学生认识并熟悉地图的使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意义1.能让中学生高效认识和学习初中地理在初中地理课本里,地图是有着鲜明色彩的,且内容形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中学生在利用学习地图的时候,会极大地给地图所吸引。
此外,多姿多彩的地理地图会勾起中学生想探究地图里所要表达的意识或意义,引起他们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极大地提高了中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
地理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学生明白其中地理知识的知识点,达到地理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能让中学生以思维空间能力来学习初中地理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工具,它是以二维的空间视角来展现的。
所以地理地图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需要中学生通过不断的看图学习来培养高阶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获取图像信息。
学生在这不断地学习地理地图的时候,这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从而为日后多维空间想象学习地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