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市发展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760.50 KB
- 文档页数:10
tod典型案例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实现城市的高效、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以下是一些TOD的典型案例:
1.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全球知名的TOD城市之一,其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城市规
划注重将住宅、商业和休闲设施与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鼓励人们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2.美国波特兰:波特兰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和公交线路,同时注重
城市设计,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步行或自行车到达公共交通站点。
3.日本东京:东京是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公共交通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发达的之一。
东京通过建设大量的地铁和公交线路,以及优化土地利用,实现了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
4.新加坡:新加坡通过建设全面的地铁系统,以及在住宅和商业区设置集中的公交站点,
实现了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同时,新加坡还通过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设计,确保了居民可以方便地使用公共交通。
这些案例表明,TOD模式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空气污染。
东京大都市区一体化经验一、发展概况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
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
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措施1.一体化(同城化)规划导引的东京都市圈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
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
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表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第五次1999 ~2015年以多样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活跃化;高龄化的前进,人口减少局面的到来; 信息化、国际化的进展;对于环境的意识及行动的提高。
东京等八县市, 并包含从广域合作角度考虑的周边地域。
以自然增长为中心,从1995年的4040 万增加到2011 年约4190万,之后人口减少,2015 年达到4180万人。
由目前的向东京中心部的一极依存构造,形成首都圈各地域以据点都市为中心的高独立性地域,并进行相互机能的分担、合作、交流,以形成分散型网络构造为目标。
城市规划案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模式城市规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探讨它们的成功之处。
1. 鹿特丹(Rotterdam)鹿特丹是荷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
在鹿特丹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使用可再生和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考虑。
例如,鹿特丹大学的Hollandia建筑是全球第一个零碳排放的大学校园。
此外,该城市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措施,如建设有机农田、推广可持续交通工具等。
2. 庞普萨尔默斯(Poppersdorf)庞普萨尔默斯是德国的一个小城市,被认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城市规划中,庞普萨尔默斯注重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
该城市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庞普萨尔默斯还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以减少废物的产生。
3. 吉隆坡(Kuala Lumpur)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也是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城市规划中,吉隆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
例如,该城市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自行车。
此外,吉隆坡还建设了一个绿色城市公园,以提供更多的绿地和空气清新的环境。
4. 新加坡(Singapore)新加坡是一个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地方,它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生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该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供水系统,通过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来满足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新加坡还采取了一些绿色建筑措施,如建设绿色屋顶和立面绿化。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城市的能耗,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5. 波特兰(Portland)波特兰是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可持续交通和环境保护。
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摘要:分析了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东京“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力,并且通过在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来缩短通勤距离。
了解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从中吸取经验,有利于解决现如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关键词: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日本东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东南侧,濒临东京湾,总面积2187km2,人口近1256万,人口密度为5742人/km2[1]。
从江户时代起400余年来,东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都市。
它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中枢。
在这块仅占日本国土总面积0.6%的土地上,创造了16.9%的总生产额,集中了13.5%的就业者和16.7%的企业。
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其都市功能来说,东京在日本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东京又被称为“日本的心脏”。
东京这一特大城市在形成过程中,也面临过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目前出现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但它通过有效个规划和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早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的大城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快速工业化,以及由于市内有轨电车和铁路系统的建成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劳动大军的流动,为东京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由于1923年关东大震灾摧毁了城区60%的建筑物,使得大量人口涌入郊区,加大了城市扩张的动力。
19世纪末,以东京为辐射中心的日本全国铁路系统已经建成,到1919年,城区中心著名的山手环线全线贯通,通勤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以山手环线各站点为核心的东京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迅速发展起来。
同期,许多郊区的私人铁路线路也把终点站延伸到山手线的各站点,这极大地推动了东京周围农村地区卫星城镇的发展。
在1930年代,在离东京中心30km半径的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郊区城镇和大学校园小镇在铁路沿线建设起来[4]。
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东京以其高度发达的科技、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创新的城市规划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东京在现代化城市和科技领域的发展,并介绍一些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
一、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东京作为现代化城市,注重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东京的道路系统和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先进和便利,包括高速公路、地铁网络和铁路系统。
这些设施使人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在城市中移动,提高了交通效率和方便性。
此外,东京还注重绿化和环保。
公园、花园和绿地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东京市政府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二、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东京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研发机构、大学和科技公司,成为日本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各个领域,东京都充满了创新的科技成果和研发项目。
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汽车工业和机器人技术等方面,东京的科技创新居于世界前沿。
一方面,东京作为日本的科研重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科学家和研究专家。
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知名企业在东京设有研发中心,进行着众多前沿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东京还主办各类科技创新展览和论坛,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标志性科技成果东京以其许多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其中一些:1. 东京塔:东京塔是一座高约333米的电视塔,是东京的地标之一。
这座塔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为东京的电视广播提供了覆盖范围广泛的信号。
2. 东京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主题乐园之一,东京迪士尼乐园结合了先进的游乐设施和科技特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震撼和奇幻的娱乐体验。
3. 日本央行数字货币试点:东京作为日本金融中心,日本央行选择在东京进行数字货币试点,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东京副都心建设与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及城市机能的高度集中,在东京都心部,土地价格飞涨、环境恶化、交通拥挤混乱,市中心的容纳能力已达极限。
为此,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京就确立了以分散、均衡、协调为目的的“多心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推进都心部以商务办公设施为主的再开发,分散其商业流通中心机能,促进各类设施向高层次、高档次发展。
2)在都心周边的公共交通系统集中地区,积极推进副都心的开发建设,作为分散都心部诸多机能的各类设施的建设用地。
3)在副都心之间和建成区外围,建设内、外环状高速道路,同时,在都心、副都心和内外环状高速道路之间,建设数条放射状高速道路。
据此,东京都在其制定的三次“东京都长期规划”中,提出为了避免城市功能向东京中心区的过度集中,解决东京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决定要贯彻落实分散城市各类中心机能的方针,在东京建设多个副都心,使东京形成了一个多核心的开放式的城市布局,使这个巨大城市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一、早期副都心,今日市中心所谓副都心是指相对原来的市中心而言的新的“市中心”。
东京的市中心,又称都心,包括皇居和国会所在地的千代田区、银座所在的中央区和港区。
副都心的发展虽晚于原来的市中心,但在商业、娱乐、公园等生活设施方面有可能超过原来的市中心区,而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区。
东京副都心开发始于上世纪50 年代对新宿的开发,到目前为止,以成功开发的副都心有新宿、池袋、涩谷、上野?浅草等副都心。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上述地区皆已成为东京各具特色的综合型的新中心。
东京的城市结构也随着多个副都心建设而形成了一个多心型的城市布局。
1、新宿- 今日东京新都心作为最早的副都心,新宿经过几十年的规划建设,已成为东京副都心中发展最快、最繁华,也是最大的综合型中心。
新宿地区的大发展首先受惠于铁路系统的完善和东京西部地区大量住宅的开发建设。
从早到晚这里都是人潮如涌。
每天在这里换乘和出入的乘客达340 万人次。
东京是快速成长的全球性城市,同时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经济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的全球性城市,东京中心区的发展模式采用了老中心区与多个新中心区分层次并进策略来适应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东京全市有23个区,市区范围一般指都心8区,市中心则是由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等都心三区构成(见图1)。
千代田的丸之内地区是当今日本金融办公的无可争议的中心,这一地区早期是东京市中心的高级居住区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具有商务办公性质,6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经济战后重建,金融办公设施急增,进行了大规模的写字楼建设。
到80年代末,丸之内已成为东京国际金融机构高度集中之地,达到饱和状态。
图1:东京都23区为制止市中心区商务办公功能高度集聚的过度畸形发展引发的地价、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加剧,1958年东京政府选择在市中心西侧的地铁交通枢纽地区新宿建设商务办公型副市中心区。
新宿地区的开发在90年代初全部建设完毕,地下连通系统完善,成为东京的国际商务办公集聚区。
除了对东京旧城区的新宿地区进行再开发外,又陆续对其他一些旧城区,如千代田区的银座和丸之内;涩谷区的原宿、惠比寿和代官山;港区的六本木和汐留等地区进行了再开发。
其中,六本木地区的开发及六本木新城的建成是“创造力新都会”风潮下的一次伟大实践,其成就令业内人士惊叹。
日本城市专家认为,在改变传统东京的平面密集城市构造方式之外,六本木新城的贡献还在于——自从拥有了摩天大楼,高层建筑群街区以来,从曼哈顿到香港岛,它们莫不以非常刚性的钢筋水泥形态出现,而同样垂直密集构成的六本木改变了这一切,它们的垂直密集只是为了给公共空间的活力提供足够多的土地空间。
这些空间正好就是他们最大的社区商业号召力。
项目策划人森大厦(Mori Building)公司的森稔社长的措辞也许让人感觉迂回,他说“城市既是剧场又是舞台”。
这里随处可以见体现这一理念的设施,整个街道如同一个巨大的媒体。
六本木地区位于东京都中心区,建成后的六本木新城总占地面积11.6平方公里(见图2)。
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会展经济是指以会议、展览、商贸、旅游等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主题性、专业性、国际化、综合化为特征,集中地使用物质、文化等资源,从而构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会展经济在国内外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亮点,也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一、德国汉堡模式。
汉堡是世界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博览会中心。
汉堡采用城市+会展的模式,即将城市和会展无机结合起来,使城市成为会展的基础设施支撑,同时会展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拉动了汉堡的多个产业的发展。
二、日本东京模式。
东京的会展经济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东京国际展览中心是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日本最大的展览中心。
东京会展经济主要采用国家级会展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市场联动机制,积极推进会展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香港贸发局模式。
香港贸易发展局是香港最大的贸易推广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展览和会议经济组织之一。
贸发局主要通过会展服务、市场促销、投资促进、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手段,推动香港的会展经济快速发展,并以自身为中心,串联起香港和全球市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美国拉斯维加斯模式。
拉斯维加斯以主题式酒店和赌场为特色,将度假产业和会展经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会展为中心、集旅游、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模式。
拉斯维加斯以演艺、音乐、体育、美食等各种元素吸引游客和参展者,获得了高度的商业成功。
五、中国上海模式。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会展经济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会展城市之一。
上海主要采用政府扶持、市场导向、品牌打造的模式,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构建资源整合和回报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和多元化服务,不断推动上海的会展产业创新和升级。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会展经济既需政府主导,也需市场导向,通过政府的规划和扶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创新产业、科技与人才引进等手段,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国际上三个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为例,比较其优劣和适用条件,旨在为创新型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首先,硅谷模式是最为经典和成功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之一。
硅谷模式以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区为代表,通过高科技产业的聚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硅谷模式的成功在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产业基础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硅谷拥有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创业家。
此外,硅谷还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鼓励创业活动的发展。
然而,硅谷模式的缺点是高房价、交通拥堵和生活成本高昂,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其次,东京模式是日本东京都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东京模式以制造业创新为特色,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智能化,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东京拥有全球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和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在汽车、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东京还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和技术转移,并重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合作关系。
然而,东京模式的挑战在于人口密度大、用地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京不断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高居住质量。
第三,新加坡模式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新加坡模式强调知识经济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以金融、物流和创意产业为主导,推动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新加坡通过高效的政府管理和行政体制,吸引外商投资和跨国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商业环境和金融体系。
此外,新加坡还注重发展人力资源和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
但是,新加坡模式的挑战在于资源有限、土地紧张和人口少。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新加坡努力在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建设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东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东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城市旅游为主,同时发展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1. 城市旅游: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都市风貌。
游客可以参观皇居、浅草寺、东京塔等知名景点,感受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2. 文化旅游:东京有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和表演场所,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例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和歌舞伎座等地都是游客常去的地方。
3. 购物旅游:东京有许多购物中心和街区,如银座、新宿和原宿等。
这些地方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时尚服饰、电子产品、美妆产品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美食旅游:东京是日本美食的天堂,有各种各样的餐厅和小吃摊位。
从传统的寿司、拉面到国际化的西餐和各种料理,游客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东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交通运输、酒店、景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3. 推广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宣传东京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4. 促进文化交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交流活动,增进东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东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得东京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为东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该模式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帮助它们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大都市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大都市东京,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长江(隅田川)入海口及其东侧沿岸的一个级别特别区。
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国际交流枢纽。
一、历史发展东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当时这一地区还只是一片渔村。
随着幕府时代的到来,东京开始崛起并发展壮大。
到了19世纪末,日本迎来了现代化的浪潮,从而推动了东京的快速发展。
在东京地区兴建了铁路、码头和现代化工业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京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繁忙的城市之一。
二、政治和经济中心东京市是日本政府的所在地,包括国会大厦、首相府和各部委的办公地点。
在这里,决策者制定政策并推动国家的发展。
东京还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拥有众多国际企业的总部,其中包括像丰田、本田、索尼等世界知名的公司。
这些企业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东京市的经济增长。
三、文化与艺术东京是现代艺术、文化和流行文化的重要中心。
这座城市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如上野公园的国立博物馆,藏有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文物。
此外,东京还是各种音乐、舞蹈和戏剧演出的热门场所,包括日本传统的歌舞伎和现代流行音乐演唱会。
四、现代建筑与科技东京市的天际线是现代建筑的典范,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如东京塔和东京铁塔等。
这座城市还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系统,包括地铁、高速铁路和机场,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五、独特的街头文化东京的街头文化丰富多样,以原宿的时尚潮流和秋叶原的动漫文化而闻名。
年轻人在这里追求个性和时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文化氛围。
六、美食之都东京市拥有无数美食选择,从传统的日本料理到国际美食应有尽有。
这里有著名的寿司店、拉面店和天妇罗店,还有世界级的高级餐厅。
东京的美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食客和美食爱好者。
七、自然与休闲尽管是一个大都市,东京市仍保留着大片的绿地和公园。
这些公园是人们休闲、散步和欣赏美景的理想之地。
世界城市体系与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世界城市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
城市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城市体系的演变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世界城市体系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世界城市体系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为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城市也开始崭露头角。
例如,中国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迅速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频繁。
这种全球化的城市体系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二、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两种。
传统模式主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生产和劳动力的集聚。
这种模式在欧美等地区较为常见,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生产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兴起。
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注重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不再仅仅是工业生产的聚集地,而是成为创新和创业的中心。
例如,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
此外,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这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城市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1 引言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调整城市结构,提升城市能级、质量和承载力,在土地利用上控制增量和盘活存量成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
随着旧城区内建筑老化、道路狭窄、配套落后、环境脏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更新需求旺盛,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如何务实和高质量地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放眼全球,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发达城市都在最大限度地推进城市更新,其中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典范。
2 东京城市发展与更新的特点21世纪初,日本开始在国家层面推进城市更新政策,试图通过城市更新刺激经济复苏、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作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中心——东京,其城市更新的实践非常成功,在215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吸引了约1350万人口,已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虽然日本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但东京的人口仍在增长。
究其原因,就在于东京是一座持续更新的城市,城市结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一直处于更新建设之中,面貌日新月异,使得东京能够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2.1 依托轨道交通,发展城市节点轨道交通的发展始终引领着东京城市结构的更新。
东京中心城区的JR山手线是一个闭环轨道交通,它串连起代表城市中心的东京站、若干副都心和城市重要节点,而且山手线上的大多数站点都是汇集多条轨道交通的枢纽站。
20世纪60至9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东京都市圈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摊大饼”模式。
但20世日本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肖锦成 马志宇 郭丽丽摘要:我国正在面临与日本同样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问题,但是日本城市更新工作起步较早,其特大城市东京已经有了很多经验做法。
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东京通过持续的城市更新,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功能欠缺、土地管理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大城市病”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和国情对比,总结出东京城市发展和更新的特点,分析其面临的问题,重点介绍东京城市更新的具体做法、经验和两种典型模式,希望能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东京城市发展形态及交通结构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级的大城市,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交通服务始终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逐步走向国际化。
一、东京城市发展形态(一)土地与人口东京都的行政区域东京作为行政区被称为“东京都”,包括三大部分,即东京23区、多摩地区、太平洋的伊豆群岛等岛屿。
如果以东京为核心,30公里为半径,包括附近的千叶、琦玉、神奈川3县,则构成日本最大的城市圈——“东京圈”。
到2000年,“东京圈”已发展到70公里半径范围,包括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山梨县在内的一都七县。
2000年白天从各地流往东京都的人数,东京圈“一都七县”示意图东京圈占地万平方公里,比北京城市圈面积稍小,但总人口达到3400万。
中心城区东京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是日本所有辖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并且昼夜人口极不平衡,白天人口是夜间人口的倍多。
随着城市中心区发展、地价增加等原因,东京23区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白天人口呈增加趋势,这种情况缓解了城市中心区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通勤高峰期城市交通压力。
(二)经济发展水平东京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万美元,金融业和商业发达。
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东京素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
东京霞关一带还聚集着国会议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务省、通产省等内阁所属政府机关。
各种文化机构也密集于此,其中有全国80%的出版社和设备先进的国立博物馆、西洋美术馆、国立图书馆等。
东京的大学占日本全国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就读的学生则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东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还经常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东京音乐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等。
二、东京交通结构规划(一)东京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大规模的市郊铁路系统。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里程为公里,其中包括超过1900公里的铁路系统,连接东京都周围的神奈川、琦玉、千叶三县。
同时,短编组的城市型列车建立起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区与郊区之间的联系,联合大规模的铁路系统实现了通勤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