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包括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
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意,把握其主要内容;(3)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艺术特色,体会其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文的结构层次,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文主要内容的理解;3. 诗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2. 诗文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3.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韵律;(2)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学习:(1)分析诗文结构,划分层次;(2)探讨诗文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欣赏诗文优美语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 分析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诗文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及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2.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3. 搜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理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特殊用法;(3)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练习,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文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特殊词句的理解;(2)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2)激发学生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特殊用法;(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3)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锻炼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归隐生活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启发。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二必修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跳出局限性,思考世界的宏观性和历史的持续性;3.学生能够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体悟到庄子哲学的特点、思想家的特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讲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哲学内涵,以及在文学特性上的独具特色;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本篇文章中领悟庄子的经典思想和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1.文本解析通过来回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文本解析。
2.讨论式教学在学生解读之后,通过老师点燃的问题,不同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式教学。
3.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比较各个小组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度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进入本篇文章的解析之前先对庄子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解,为本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讲解与分析讲解庄子哲学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分析庄子哲学的内涵、文学特性等。
3.观察和讨论通过老师针对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4.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推理和理解深度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本质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老师展示、纸笔等教学资源七、教学评估1.小组竞赛的成绩单2.个人练习证明3.因材施教八、拓展思路本篇文章在讲解庄子哲学之后,可以放宽主题,进行拓展性的思考。
例如:分享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或者本篇文章与其他哲学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等本次教学针对庄子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通过文本解析、讨论式教学和小组竞赛等多样化的方式,旨在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内涵和文学特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
(3)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五、作业设计1. 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感悟文章。
3. 搜集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陶渊明的生平介绍。
3.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
九、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等。
2. 介绍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下面是为大家环保以下的内容,洗对你们有所帮助,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二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二、作者简介(见导学案)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
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多媒体显示其画像)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板书文题)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
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
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辞赋的特点。
3.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4.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吋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出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他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一、导入新课1、带领学生观看视介绍陶渊明的视频,和学生共同回忆陶渊明的《饮酒》诗,进入课文的学习。
2、文体介绍:辞,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被称作楚辞;乂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又称作骚体。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区别:赋进一步散文化,写法上讲究铺排,内容以咏物说理为主。
辞内容重在抒情,富有浪漫的气息。
押韵,句式较整齐,以四六字句为主体。
二、听读课文,注意注音,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熹微(xl) 盈樽(zun) 盘桓(huan) 眄(mian) 窈窕(yaotian)出岫(xiih)遑遑(huang) 棹(zhao) 耘籽(zl) 景(jlng) 翳翳(yl) 东皋(gdo) 2、学生自读课文,总结文言知识(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仃)重要实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乐夫天命复奚疑晨光之熹微三径就荒抚孤松而盘桓农人告余以春及哀吾生之行休归去來兮既自以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载欣载奔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请息交以绝遊感吾生之行休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帝乡不可期登东皋以舒啸聊乘化以归尽(2)—词多义现象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事将有事于西畴尝从人事故故便求z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3)通假字乃瞻衡宇景翳翳以将入(4)词类活用现象策扶老以流憩园日涉以成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乐琴书以消忧乐夫天命复疑携幼入室眄庭柯以怡颜(5)古今异义词知來者之可追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悦亲戚Z情话策扶老以流憩于是怅然慷慨尝从人事幼稚盈室寻程式妹于武昌(6)文言特殊句式皆口腹自役既自以心为形役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z寻程式妹丧于武昌农人告余以春及乐夫天命复奚疑三、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决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作者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决心,感受作品的美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看法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追求,了解他们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看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学习目标】1、梳理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点。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理解陶渊明诗文归隐之乐。
【学习重难点】梳理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点,理解陶渊明归隐之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一)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题目解说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表趋向的语助词。
兮,语气词。
(三)文学常识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
辞和赋的区别: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四)写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41岁时,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彭泽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下面是我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归去来兮辞教案1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课时一.课堂导入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二.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
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
帚,掃除也,婦所職也。
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词的词牌特点。
(3)分析并欣赏《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词的情感韵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分析并欣赏《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词牌特点和韵律。
2. 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离骚》、《九歌》等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创作背景和词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词的情感韵味。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词牌特点和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归去来兮辞并序》。
3.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学习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词牌特点和创作背景。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1. 介绍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 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
2. 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学价值,如辞藻华丽、情感真挚等。
3. 探讨《归去来兮辞并序》在历史上的地位,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1. 列出重点词语,并简要解释其意义。
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3.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殊用法,如成语、典故等。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句子。
2. 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列出重点句子,并解释其意义。
2. 分析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宾结构、定语从句等。
3. 指出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第四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主题思想。
2. 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如离愁别绪、归乡喜悦等。
2. 分析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如归隐田园的价值观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5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篇一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未静(**,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自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参考译文: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泽县担任职务。
但没过多久,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
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烦恼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只想着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
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赶着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到冬,我只做八十多天的官。
我想对这件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就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归去来兮》。
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体的役使,那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
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船在水中轻快地漂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
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我感到非常愉快。
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
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
拄着手杖走走停停,到处游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
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
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览欣赏,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澈的溪流我吟咏歌唱。
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四、文章主题探究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
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五、文章体裁探究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
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
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
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
“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做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明确:(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3)余家贫,……(4)“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2、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
学生相互讨论。
明确: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3、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明确: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
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二、研读第1段。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
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三、研读第2段。
讨论三个问题: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四、研读第3段。
本段中,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
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