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文化考试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27.63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文化考试语文试题

文化知识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 在第一个括号内填上一个字,使每项成为一个成语;接着在第二个括号内解释所填的字。(4分)

(1)惟妙惟()()(2)不()()无术

(3)相形见()()(4)不()()之客2.下面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3分)

目不暇接谈笑风声鞠躬尽瘁悬梁刺骨神采奕奕

浮光略影无稽之谈穿流不息明查秋毫惊滔骇浪

3. 改写句子。(4分)

(1)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2)高粱的全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改为双重否定句: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

(4)他的声音真大。

改成夸张句:

4. 修改病句。(2分)

(1)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2)有些学生非常酷爱玩手机,结果功课学得完全一塌糊涂。

5. 古诗文背诵。(8分)

(1)学而不思则罔,。

(2)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3)《示儿》最后两句:,。(4)《钱塘湖春行》的颔联:,。(5)儿童散学归来早,。

6. 写出下列成语中的主人公。(4分)

负荆请罪()精忠报国()卧薪尝胆()完璧归赵()

闻鸡起舞()望梅止渴()三顾茅庐()胸有成竹()

7. 读对联,再填空。(4分)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采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它贬斥了那些

的人。

二、综合性学习。(6分)

1. 我们要举行以“爱护动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2.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家风可以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对社会治理而言,其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法律和规章制度不能取代的,它影响着一个人从家庭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时,对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恪守程度。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7分)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1. 下列句中括号内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晋陶渊明(独)爱菊故人不(独)亲其亲

C. (微)斯人,吾谁与归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 从四个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得起(受得住)”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4分)

3. 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停数日,辞去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此先人之庐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5. 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一)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丁立梅

(1)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的日子,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拥满了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2)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匐。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3)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4)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叠声唤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5)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来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6)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7)“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8)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9)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10)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啰嗦,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匐地走了。

(11)类似的事还很多,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纳……,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故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