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足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十首足矣(推荐5篇)第一篇:十首足矣《十首足矣》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的方法。
2发掘所选唐诗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3领悟本文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
教学重点:通过速读领悟文章的内涵。
文章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教学难点:文章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教学过程:1.速读全文,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来复述十首诗的作者、题目和内容。
它们分别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可以选部分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
2.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香港“最受欢迎唐诗选举”展开话题。
唐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选出的10首,可谓名篇精品。
为什么这10首会受到欢迎,原因何在?由此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依次引录10首唐诗,评析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10首唐诗的意境,最为推崇的是名列榜首的孟郊的《游子吟》。
因为诗中所歌颂的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诗中所蕴涵的对纯真人性的眷念与向往,并呼吁人们“保留一段热肠一片温情,不能见利而忘义,不能丧失良知”。
“慈母”这一诗歌意想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经过作者的阐释,显得更形象、更博大、更具体。
第3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报上所载的“一些令人难堪令人恶心乃至令人发指的报道”,从独特的视角做出假设——如果这些恶人读过一点唐诗,“引发出哪怕些微的感到与审美愉悦”,人性就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
言辞中对唐诗所能产生的陶冶、教化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
这两段是作者着墨的重点,《游子吟》中所蕴涵的崇高人性美与报道中丧失人性的恶性相对照,更显出人性的珍贵与伟大。
接下来的9首,作者边录边析。
无论是《清明》中的绵绵人情,《静夜思》中的乡恋之情,还是《登鹳雀楼》、《乐游原。
中对人生的追求和彻悟,以及另外几首诗中对落花的怜惜、对野草的赞美、对劳动者挥洒汗水的关切……无不源于人世间最朴素、最纯真、最美好的人性。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广州市经贸学校许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教学重点】从诗意和诗境上理解十首唐诗。
【教学难点】把唐诗的解读和对现实的剖析联系起来,从人性的角度感悟十首唐诗。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用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唐诗,理解唐诗。
2、引导法。
用现实和诗意的对比,引导学生感悟基本的人心和人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1、初中学习过哪些唐诗,试背诵出来。
2、其中对哪一首诗印象最深,为什么?教师归纳:这些唐诗都因其朗朗上口,语言优美,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为大家所喜爱和传诵。
其实唐诗中还蕴涵美好的人情、人心、人性,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
作家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一文中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品味和解读唐诗,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来读唐诗,品唐诗,悟唐诗。
二、作家及其作品简介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著《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班主任》等作品,其作品重在透视人生、人心和人性,“以人为中心”。
认为文学锻炼人的灵魂,使心灵趋向美好,其根本在于巩固与发展人的良知,例如情爱、母爱、友爱,更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观念的爱,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高度的文明的自觉性,一种更宽广更深刻更辩论意义上的爱,他几乎把这一观念执着地贯彻在其大部分作品中。
三、析题《十首足矣》“十首”一香港一家文化机构通过投票方式选出的十首唐诗:《游子吟》《清明》《静夜诗》《登鹤鹊楼》《乐游原》《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朝发白帝城》《回乡偶书》“足矣”一够了。
四、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课件展示)五、作家的写作动机——为什么要写为何十首足矣?作者认为,这十首唐诗基本概括了人的本性、思想、情感、理想等多方面意义,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
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十首足矣》5《十首足矣》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五课时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3.14 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2能力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难点: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通读全文,思考问题。
1、“在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上的同时,又深知人生的有限,以一种彻悟的心态维系一种进退的度数,吃透了这两首诗的精髓的人,又有哪位会短视到谋取近利而不顾廉耻、妄想永葆荣华而贪得无厌呢?”(1)这里的两首诗是指哪两首?。
(2)这两首唐诗表达出怎么样的意境?。
(3)解释词语。
度数。
2、“我想一个多少能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低等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各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美好情愫的人,他是决计不可能对活泼的粗暴戕害的。
”(1)解释词语:戕害:;情愫:。
(2)“最低等生物”是指什么?。
(3)“最卑微事物”是指什么?。
(4)“最普通的劳动者的汗珠”是从哪里引发出来的?。
(5)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反复咏诵这样一此明白如画而又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吧?”(1)“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是从哪一首中引发出来的?。
(2)描绘了怎么样的“大自然的”景象?。
(3)“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是从哪一诗中引发出来的?。
(4)写出了怎么样的情愫?。
(5)由此,说明了什么?。
三、阅读最后一段课文:(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首首俱录这十首唐诗?是因为这十首唐诗为人们不了解吗?。
(2)“唱卡拉OK搓麻将‘抓黑叉’跳迪斯科练气功算命遛鸟养鱼喂猫饲狗再没有闲空吗?”一句一口气说下来,是不是太急了?能在中间加上一些缓冲一下的标点吗?应该怎么样加上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下来?。
今年春节期间有一个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非常火爆,它的观众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激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个节目就是由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节目中,我们体味到中化诗词的魅力,尤其是唐诗的魅力。
可有一个人却说,读唐诗不必太多,十首足矣。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十首唐诗又是哪十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十首足矣》板书:十首足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根据课下的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相关情况?初步感知1、“十首”诗是哪十首,作者是谁?3、作者的目的是向我们推荐这十首诗吗?作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课文。
品悟鉴赏首先我们先来品读这十首唐诗。
一、听着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无论想到的什么画面,这个画面一定是你记忆中最深刻的记忆,最能温暖你,让你感动。
下面我们来思考:1、《游子吟》为什么被列为榜首?●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作者新颖独特的理解:人生在世,犹如一场旅行,我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脑海中却始终有一幅幅让人感动的画面温暖着我们●那“慈母”所构成的意象便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了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我们在接受社会对我们的孕育抚养调教的同时,也情着一颗感恩的,去指引滋养他人,将这份温情传递给他人,传递给整个社会。
这是《游子吟》名列榜首的原因。
二、师背诵,然后提问:这首诗为什么荣列亚军?●大众理解:如画如乐,明丽清新●作者理解:其中也蕴涵着一种温馨的人性●体现出一种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这个小牧童没有害怕,没有说:“我妈说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是热情指引,这在我们这个天天教育孩子别被各种骗伤害的社会,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这种无条件信任,无条件的热心帮助,和陌生人和谐相处,正是我们需要的,渴求的,这些理由,《清明》能不荣列亚军吗?三、生齐背诵这首诗为什么能够上榜?且被作者单独列为一段品悟?乡土之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乡土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种属性、民族血缘、家庭谱系,乡恋之情会使我们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父老乡亲”构成了一个固定的词汇●游子在外,相同的肤色,熟悉的乡音,一样的姓氏,让人备感亲切,思乡是溶在我们骨子里的情怀,是我们血脉相承的财富,从不需要想起,也从不会忘记。
十首足矣教案教案标题:十首足矣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十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提高其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十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2. 音乐欣赏和分析。
3. 演奏和表演技巧的训练。
教学步骤:第一课:介绍音乐作品和风格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介绍十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作曲家、演奏者等相关信息。
3.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课:音乐欣赏和分析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选择的音乐作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包括乐曲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讨论。
3.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对所选音乐作品的分析报告。
第三课:演奏技巧的训练1. 介绍乐器演奏技巧的基本要点,包括正确的姿势、手指运动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首作品进行演奏训练。
3. 教师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演奏技巧。
第四课:表演准备1.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演准备,包括舞台表演技巧、音乐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2.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课:音乐表演1. 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展示他们的演奏和表演技巧。
2. 教师和同学们给予学生表演的评价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报告。
2. 学生的演奏和表演表现。
3. 学生对其他同学表演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乐器和演奏教材。
3. 学生研究报告的模板。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音乐家或乐团来校进行音乐会,让学生有机会观摩专业表演。
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锻炼他们的演奏和表演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欣赏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十首足矣》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3月10日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2能力目标: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精华的用心。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重点:从诗意和诗境上理解十首唐诗。
难点:把唐诗的解读和对现实的剖析联系起来,从人性的角度感悟十首唐诗。
一、作家及其作品简介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著《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班主任》等作品,其作品重在透视人生、人心和人性,“以人为中心”。
认为文学锻炼人的灵魂,使心灵趋向美好,其根本在于巩固与发展人的良知,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观念的爱,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高度的文明的自觉性,一种更宽广更深刻更辩论意义上的爱,他几乎把这一观念执着地贯彻在其大部分作品中。
二、析题《十首足矣》1、哪十首?、、、、、、、、2、为什么是这十首诗?。
3、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4、“足矣”意思是。
三、分析课文1、《游子吟》作者(1)诗中回忆了母亲的慈爱,歌颂了。
(2)为何把《游子吟》列在榜首?。
(3)作者在这里把人生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4)作者悟出了什么?(找出课文原句)。
2、《清明》作者(1)这首诗中描写了与、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
(2)此诗为何荣列亚军?难道仅仅是因为如画如乐、明丽清新?。
(3)作者悟出了什么?。
3、《静夜诗》作者(1)这首诗写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的感受,是对、之恋。
(2)课文中是如何定义“乡土之情”的?。
(3)作者在这首诗中为何对“乡土之情”引发新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的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十首唐诗进行了读和悟,说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从心灵上、精神上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的精神熏陶课。
教案
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精华
的用心。
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
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行文特色结合现实理解文章主旨。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传承文明的火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唐诗承续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十首足矣》中作者刘心武从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古典文学精华对个体灵魂的净化作用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美好人性与和谐社会的渴望。
作者高举人性的大旗从思想、情感、志向等多方面贬斥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平凡的语言里流淌着深情与真诚。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它将引发中职学生对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从业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其作出正确的抉择是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优秀读本。
同学们如果把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比作一顶绚丽的皇冠那么唐诗无疑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今天作家刘心武又一次告诉我们读诗能陶冶情操读诗能提高修养我们应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不必太多,十首足矣!让我们一起走进《十首足矣》。
较为简明。
作者认为选出来的这十首唐诗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也代表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以此为荣,并吸取其中精华。
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物却与此相背,令人痛惜。
因此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吁希望人们能从这十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性、人情,从中汲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首足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赏析,培养学生品味教材的能力,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精华的用心。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行文特色,结合现实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竞赛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瀚的唐诗星空,星光灿烂,群星璀璨,仅见于《全唐诗》一书,就有2300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作。
其中李白、杜甫的诗名纵贯古今、名震中外,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在各自的诗歌领域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却认为:读唐诗十首足矣!那么这十首唐诗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这十首小诗能代表唐诗精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十首足矣》,感受其中的真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心武,当代作家。
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墙》《白牙》等。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意蕴深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要求: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圈划出十首唐诗的作者及篇名。
2)请分别找出表达作者对十首唐诗观点的语句,。
学生阅读课文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形式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轮比赛请自选代表说出十首唐诗的题目。
第二轮,请自选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每首诗的作者及题目。
(估计一位同学难以完成,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查漏补缺)
第三轮,请小组每个成员背一首诗。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待定)
最后一轮,各组派最“高手”说喜欢的一首诗,简述理由。
竞赛小结
(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能说不会写,写错别字,漏写,忽视书名号)
四、诵读诗歌,研读课文,设置问题思考。
1、为什么把《游子吟》列在榜首?
因这是歌颂母爱的诗。
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
诗中的慈母,所构成的意象,早已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的外在因素。
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慈母”这一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经过作者的阐释,显得更形象、更博大、更具体。
诗中蕴含着崇高的人性美。
2、从《清明》《静夜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什幺?
从《清明》中,我们可领悟到一种温馨的人性,想到陌生人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
这首诗不仅仅写出了一种如画如乐、明丽清新的境界,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对《清明》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拘束于诗意的阐释,而是紧接上段中的社会现实中亲情相残的例子,引申到行途中的陌生人之间的这种亲切相助的友情,使人们对现实中的罪恶更加深恶痛绝。
从《静夜思》中,能领悟到对乡情、亲情的热爱。
这首诗由诗意联想到家乡父母亲情,联想到心怀乡情乡恋者,一定不会去虐待亲生老父老母。
生养我们的是父母,这种血脉关系是任何人用任何方法都无法改变的。
作者从人的本性谈起,更加有力地说明社会上某些人虐待父母的人的良知淡化,人性的淡化。
3、从《登鹳鹊楼》和《乐游原》中能体味到什幺?
从《登鹳鹊楼》,能体味到人生境界的宏廓;这首诗由登高远望喻指人生境界的宏廓,对人生追求的永无止境。
从《乐游原》中能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攀,但是人生也是有限的;它写出了人生有限,不应该虚度年华。
这两首诗在内涵上有有密切的相联之处。
作者选这两首诗连在一处体味,既贴切,又能给人以警示。
这两种人生体验,能让人大彻大悟,再不会去短视谋利,
以至贪欲难以满足。
然而,人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本应该万分的珍惜;可是生活中许多人却只为眼前的利益所动,不惜以身试法。
因此作者由衷地感慨:那些虚度年华,利欲熏心的人应该多读些唐诗,感悟人生,珍惜年华。
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
4、作者为什幺要把《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三首唐诗放在一起欣赏?
因这三首写的都是最普通的事物。
《春晓》写的是落花——最低等的落花;《赋得古原草送别》写的是野草——最卑微的野草;《悯农》写的是最普通的劳动者。
通过对这三者的关爱来说明:人无贵贱,事无大小,可以小见大,平凡中显示出伟大的道理。
作者由诗意和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表达作者对那些戕害活泼的儿童生命的罪恶行径的无比愤慨。
5、《早发白帝城》与《回乡偶书》表达了怎幺样的思想感情?
《早发白帝城》描述了大自然的奇特景象,给人以美的熏陶,把读者引到大自然的奇丽怀抱中;《回乡偶书》写的是诗人年老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体味到的朴素的人情,将人们导入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之中。
美的景物和事物,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善的人情,可以感染人的品性。
这两首唐诗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无论是歌咏山水之美,还是描写人情世故、社会状况的诗歌,无不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
好的诗歌,虽明白如话,却又美不胜收,韵味回荡无穷。
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并且给人以智能的启迪。
6、全文在十首唐诗中,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第一首《游子吟》,第二首《清明》,第三首《静夜诗》较详细;其余较略。
通过精读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前三首都单独成段,谈论的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作者要重点谈的问题;后几首谈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等。
都两首安排在同一段中。
相对来说,较为简明。
7、(1)作者为什么要在本文中首首俱录这十首唐诗?是因为这十首唐诗为人们不了解吗?
是因为这10首唐诗常诵常新,即使过录一遍以灵魂也有一种难言的欣悦,能感悟到基本的人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
(2)作者为什么如此希望人们读这10首唐诗?
因为这10首唐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表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以此为荣,更应该吸取其精华。
但是现实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却与此相反,令人痛惜。
因此作者以自内心地呼吁,希望人们从这10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写作手法归纳:
1、选材典型,立意新颖。
作者由香港文化界组织“最受欢迎的唐诗选举”为引子,引出作者的话题。
其实真正引发作者写作动机的,主要是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激发作者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
因此作者从这10首唐诗入笔,从常诵常新的角度,全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将10站唐诗表现的主题和意境,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人们的心灵又受到了一次洗礼和熏陶。
2、语言朴素,多用长句和问句,感情真挚动人。
作者由生活中的事例为例,将诗歌大众化的理解提升到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朴实、强烈。
多用不带标点的长句,增强了感情色彩。
还多用反问句,句令人思索,促人自省。
五、小结: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的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10首唐诗进行了读和悟,说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从心灵上、精神上给读者上了一堂丰富的精神熏陶课。
写法灵活,语言质朴,意境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以新的启迪。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诗歌有新的感悟。
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怀有一颗关爱的心、理智的心、感恩的心感受生活
六、作业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
请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词(除本文涉及的十首之外),仿照作者独特的鉴赏方法,分析其内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