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复习阅读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9
江苏省句容市中考语文复习指导系列散文阅读练习(无答案)《中考复习指导系列——散文阅读》一、概括要点1.概括特征,思路回顾:2.阅读散文《爬根草》,从全文看,爬根草有哪些特点?你的概括:修改:3.理清文脉,概括情节,思路回顾:4.阅读散文《回家的敲门声》,理清文脉,以“父母”或“父亲”为陈述对象,概括相关情节。
→→→父亲坐等为“我”开门修改:5.通读《观秦兵马俑》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3分)游踪所见(所想)所感⑴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秦兵马俑馆小厅⑵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秦兵马俑馆大厅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⑶二、品味语言1.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含义,答题模式:2. 阅读散文《翠湖》,理解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
你的理解:修改:3. 阅读散文《翠湖》,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你的理解:修改:4. 赏析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答题角度、答题模式:答题角度:答题模式:5. 阅读汪曾祺散文《翠湖》,赏析划线句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你的赏析:修改:三、本课总结,你的收获:四、落实方法,拓展训练最大的事情刘亮程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
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
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
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
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
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
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考试中,小说和散文阅读是常见的题型。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战中考,下面介绍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并提供一些练习题和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小说阅读1.形象描写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人物、事物、环境的形象描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要想做好这种题型,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仔细读题,掌握关键词汇。
读完小说后,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提示词语,来确定题目的内容和要求,避免偏离题目。
(2)注重细节把握。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还需对文章的各个细节进行把握。
只有对文章的各个细节做到了深入阅读和理解,才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答题思路。
例题:下列句子中,对“窗玻璃上写着敝公司的名字”进行了形象描写的是:A.窗户经历了漫长岁月而显得黯淡无光。
B.窗子上不时有粘着的广告宣传单。
C.店铺墙上写满了许多荒诞的“口号”。
D.夏天显得普通而冷淡,但冬天铭刻着一些不可忘记的名字。
【答案】D2.作者观点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整体思想来正确判断作者的观点,掌握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1)认真审题,掌握关键信息阅读和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汇,比如:作者观点、文章主旨等,确定题目所要求的答题思路和重点。
(2)仔细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旨表达作加强分析和思考。
挖掘文章的隐含含义,领会内容的精神内涵。
例题:由题意可知,作者所对立的社会现象是:A.历史文化丧失,道德价值缺失;B.缩短贫富差距,推进社会进步;C.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对待应多元开放;D.社会资源分配合理,构建和谐社会。
【答案】A3.情节分析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情节的掌握程度。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认真扫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与情节关系,理解短文中的内容和线索等。
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考点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③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课时:一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散文的阅读。
散文因为语言美,含义丰富,思想真切,主题深刻已成为新课标下现代文阅读的一个亮点和热点,正因为如此,经成为记叙文考查中的一个难点。
综合2007年各课改实验区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我们认为散文的个体考查点为:考点一(多媒体)1.对内容的鉴赏——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2.对作品手法的鉴赏——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常用的表现手法;3.对不同观点、态度的分析——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4.对作品语言的鉴赏——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5.对作品形象的理解——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6.对表达技巧的赏析——从作品的表达方式、选材剪裁、结构特色等角度进行评价。
二、指导与训练:第一环节:复习记叙文的文体知识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
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谈中考散文阅读分析题的指导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70-01散文阅读成为徐州市的中考试卷的“压轴大戏”,所选篇目也大多是名家名篇之散文,足见散文阅读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下面,笔者就从读懂文本和答题技巧两方面谈如何做好中考散文阅读题的指导教学。
1 三步走,读懂文本我们都知道,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考场上,短短的时间,如何让学生能迅速抓住文章的“形”和“神”呢?我认为,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应提出以下三个“为什么”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1.1为什么写———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抓住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心中的神是什么,而不应把目光放在事如何奇,景如何妙上,必须找出作者行文所写的人,景,事之后的“情”,这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如:《济南的冬天》,文章的文眼是“温晴”,济南真的那么温晴吗?其实,济南在徐州北边,离徐州也很近,寒冬季节照样零下几度,也很冷,也要穿羽绒服的。
作者笔下小山,小树,小摇篮,小雪,小村庄等,济南真的那么小吗?其实济南也挺大,冬天照样下大雪,老舍笔下的济南不是地理课上的济南,是一个“爱家乡”的情感在引导这作者去选材,去表达。
1.2 写了什么———抓文中所选素材散文所选材料十分广泛,时间,空间,都有很大的跨度,这就是文章形散的表现,在初读课文时,应加以概括,如《春》,依次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来表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些要引导学生抓中心句,过渡句,关键词等把握。
2010年徐州市中考题《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第二节的内容描绘了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早春时节阳光的生动明媚,从而抓住春天的生命活力。
在答题之前,这些知识点都应在心中找出,方能答题自如。
1.3 怎样写的———找文章线索和写法散文在选材时,强调“形散”,但所有的“糖葫芦”要靠一根竹签才能串成串。
这根竹签就是文章的线索,线索又分人线,情线,物线等,其中以情线最难把握。
答阅读题时注意:(1)尽量运用原文语句,找中心句,关键词。
(2)注意全面和层次。
要点找全,准确、简洁、有层次。
散文(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修辞手法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情态,语言生动活泼,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排比:句式整齐,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感染力,引起联想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
对偶:高度概括,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表意凝练。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复:富有音乐美,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
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其他修辞:反问(加强语气)、借代、反语(增加讽刺意味)、引用、顶针等段落的作用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一语双关。
包括表层含义(即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2)点明行文的线索。
(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5)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6)点明主题(主旨)或暗示主题。
(7)具有象征意义。
(8)引发读者思考。
其他还有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等。
二、开头的作用(一)内容上:(1)写出了(内容)或表达了(情感)(2)描写了景物,交代了背景或社会环境,渲染了(气氛),(3)开篇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4)推动了情节发展。
(5)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结构上:(1)开篇点题,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埋下)伏笔,照应后文。
(5)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三)写作技巧上(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2)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引用、对比、欲扬先抑(前后形成对比)等表现手法,突出的特点。